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面对新的环境,他们与汉族学生在各方面具有相似性,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以四川省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学习,生活方面的现状,并剖析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而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提出具有客观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文化;人际交往;学习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minority students to stud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acing the new environment, they are similar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students in all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also showed a certain particularity. Based on the minority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survey to collect first-hand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psychology and stud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ife,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of minority students, object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mode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inority students;The national cultur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learning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族人口181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藏族人口122万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羌族人口30万人,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聚居区。此外,省内有18个市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截至2012年末,凉山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729所,位于州府的西昌学院是该州唯一的一所大学;截至2013年末,阿坝州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共592所,全州仅有阿坝师专一所大专院校;甘孜州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共1032所,普通高等学校也仅有1所。金字塔型的学校层级结构,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到汉族地区接受高等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让更多、更加优秀的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成为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带领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向前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在语言、文字、服饰、宗教、习俗等方面也都有各自的传统,相应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日常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一方面各民族的学生可以在这里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但另一方面,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往往导致他们聚集在本民族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圈子里,这样就使他们缺乏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同学学习交流、感情沟通的机会,甚至产生了与其他民族同学不沟通、不理解、互不来往的现象。这不仅对少数民族学生个人交际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也对整个高职院校学生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形成极为不利。
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对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将发挥积极作用,也有利于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园环境。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准确把握当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是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已发表有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体育、美育教育方面的论文,并有作者针对新疆、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进行了研究。如:中国政法大学王洪松在《对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认识》探索形成了“1234”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新疆师范大学热库亚古丽·吾甫尔《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在提高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积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方面进行了论述;内蒙古民族大学鲁显玉《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分析了民族院校学生的学员结构、民族结构、地缘结构等,提出加强民族院校的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以促进民族院校学生健康良性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问题。探索民族多元文化共存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调查方案描述
(一)调查目的
对四川省汉族聚居区内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了解他们在大学中心理、学习方面的适应状况和存在问题,力求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从而为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工作收集数据。 (二)调查对象
本调查网络对象重点为四川高职院校中彝族、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同时通过电话调查方式与省内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沟通,交流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情况。
(三)调查目标与内容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不仅包含学习方面、还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和消费观念密切相关,因此本次调查问卷涉及5大类项目共44个问题,其中包括大学生活适应情况调查、大学学习情况调查、心理健康部分、经济情况调查及基础数据部分。
(四)调查方式及数据收集技术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网络调查及电话调查、小组座谈形式进行。首先通过电话调查方式与川内部分高职院校老师进行交流,了解该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心理等方面现状;再通过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协会成员进行座谈,深入了解其在大学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经验,利用问卷星网络调查工具制作问卷,再通过QQ链接、微信二维码扫描、短信邀请等方式发布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回收来自于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川北幼儿高等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共计108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由问卷星统计汇总功能完成,并采用单项和交叉分析方式由计算机处理得到结果。
三、四川高职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调查结论综述
(一)调查对象的基础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论综述
1.求知欲望强烈,学习压力大
调查结果显示,68%的学生离开家乡到汉族地区上学的原因是接受不同的教育和开阔眼界,23.15%的是因为锻炼独立能力。81%的学生对大学生活持有的态度是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尽可能的参加各类活动,结交朋友,积累经验,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而对大学加入党组织的态度,70.37%的选择积极靠拢,促进民族团结。
在调查进入大学后学习比较吃力的课程时,选择课程比例如下:英语65.74%,计算机58.33%,专门课程29.63%,理科生中选择高数的比例也较大。由此可见,计算机和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学习学习难度已超越了专业课程。在毕业资格审查时,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的获取成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短板。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是家族甚至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家长寄予厚望,自己努力成才的愿望强烈,因此能积极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各项奖学金、助学金。但在度过初入学的兴奋期后,教育基础的落差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从而在专业学习中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
2.渴望自我展示,但缺乏交流技巧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艺体特长突出。在调查希望参加的活动类型中,选择文艺类的晚会、舞会和体育类的运动会的学生比例远超知识类的竞猜活动的比例。面对新的环境,少数民族学生非常渴望迅速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文艺类、体育类的活动成为他们艺体特长展示、获取自信的舞台。
另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交流方式、文化习俗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刚到汉族大学时感到最难适应的,二者各占53.7%、42.59%;57.4%的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不和当地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在遇到生活及学习困难时,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求人的占到27.78%;刚上大学和同学交往时,因为宗教信仰、沟通方式、文化习惯等原因,出现过小问题的比例高达67.59%;在与自己所在班级关系调查中,选择格格不入和不相往来的占到22.22%,仅是点头之交的占到50%;当朋友触碰到风俗习惯或生活禁忌时,选择争吵和大打出手的占到11.12%。在感觉身边排斥少数民族的现象严重程度时,感觉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合计36.11%。比较轻微和很轻微的合计48.15%,只有15.74%的人没有感觉到排斥现象。 而在如果针对民族学生开设一门选修课时,50%的学生选择了“演讲与口才”。 以上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学生独立性较强,小团体主义明显,因缺乏交流技巧给少数民族学生带来的人际交往压力不容忽视。
3. 经济压力大
在开放式问题“刚上大学时,您遇到过的比较麻烦的事是什么?”中,有效回答91条,其中11条表述是关于“经济困难”和“没有学费”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目前经济状况中,很好和较好的合计只有6.48%,中等的占43.52%,较低和很低的合计50%。每月生活费在500~1000元区间的学生占67.59%,每月的生活费消费项目用于基本生活所需的,约占总数的80.56%。在这些学生中,非独生子女人数占84.26%,独生子女仅占15.74%。受家庭情况及收入来源限制,经济拮据,生活压力大成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原因。
4.就业压力大,就业意向集中
在调查目前最大困扰时, 46.3%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在选择就业意向时,46.3%的学生选择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23.15%的学生选择回家乡就业,愿意到经济发达地方就业的学生仅有12.04%.。
在求职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学生对就业认识不全面,认为只有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才算就业,很多民营企业则被认为是不稳固不可靠的单位,这也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5.违纪情况的突发性
在与部分学校教师进行与电话调查和学生管理部门座谈访问过程中,了解到各校违纪违规情况中,少数民族学生均占有一定比例,特别是暴力伤人、酗酒闹事情况较突出。
四、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关因素
1.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
四川省境内少数民族以彝族、藏族、羌族为主,他们大多淳朴、善良,为人直爽,崇尚英雄主义,以种养殖业、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体形魁梧、强壮,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与他人发生矛盾争执时,多采用武力解决。
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相应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日常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归属感,如果受到玷污或者其他民族的轻视,往往会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满、愤怒,从而造成突发事件。 加之,藏、彝族酒文化源远流长,少数民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对酒有着浓厚的感情。由于生活习俗的影响,加之大学生活相对自由,酒后难以调控好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由此产生的酗酒、醉酒及酒后的伤人、损坏公物事件极易发生。
2.教育条件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条件的缺失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也很难脱颖而出,经济和学习的双重压力让他们自卑、敏感,很难在人际交往中坦然自信。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未受过教育的家长比例较高,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采用的是放养式的教育,孩子在农活和家务方面花费时间多,而大部分学校也存在着条件艰苦、师资缺乏严重、老师职业水平有限、尚无信息化教学设施等问题,很多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特别是计算机和英语英语学习方面。
3.经济因素
四川境内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集中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地,大部分地区贫困规模大、贫困程度深,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家庭环境拮据,很多学生属于贫困生,家庭负担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
4.传统观念的偏见
就业是每个人和每个家庭悉心关注的大事。在调查“毕业去向”时,仅有12.04%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了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大部分学生选择回乡就业。进一步了解发现,影响学生择业的因素包括四方面:
一方面,三州地区工商企业数量少、经营规模不大,难以提供足够就业岗位;其次,学生由于地域原因和家庭观念影响,把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作为首选的就要渠道,再次,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沟通能力较差,较难适应营销、管理工作;第四,民族偏见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企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由此形成了虽然通过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内地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能较好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也能缓解家庭的经济问题,但很多学生依然选择把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渠道作为工作过渡,全力备考公务员,以期获得一个较为固定职业的局面。
五、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1.加强心理疏导和法制宣传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中大多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开展的研究和活动并不深入。心理是导致行为产生的动力性因素,因此,着力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问题认识观,对缓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压力、调整心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极大促进作用。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校纪校规,避免武力、暴力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
2.培养教师多元文化意识
对部分学习优异的少数民族学生调查发现,老师的认可、鼓励和期待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个主要原因。老师对他们文化的认同促进了他们对其自身所属的民族文化的认同,而这种文化认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了学习的动机并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在调查当遇到困难的主要交流对象时,34.26%的同学选择了辅导员或科任老师,这个比例超过了家人,仅次于朋友。
在异地求学,学生在各方面都需要磨合适应,教师由于在学识和生活中的丰富阅历,被学生视为可以信赖的对象。教师应熟悉并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语言、信仰等各个方面,真诚、平等的与他们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管理过程中,也应注重积累处理各类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有效的引导学生发展和应对突发事件。
由于文化、宗教等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喜欢与本民族学生抱团。在班集体中,将思想积极、学习态度端正,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班干部,形成正面的导向作用,有利于班级的凝聚力形成。
3.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拥有本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其中包含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学校通过举办民族节庆活动能有效地宣传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及文化传统,既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建立自信、宣传民族特色的机会,又能有效引导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文明素养、法制教育、团队精神教育,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尽快入乡随俗,以预防学生生活中由于民族习惯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4.分层教学,着力破解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方面的弱势问题
如今,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及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比如凉山州多数乡镇中小学计算机数量严重不足,截至2013年底,有20%的学校没有一台计算机,生机比在40∶1以上的占88%; 70%的学校没有自己的微机房。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基本都是90后,汉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这方面知识技能形成巨大的鸿沟。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许多学校采用英语分层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少数民族学生大学公共课教育中可以借鉴使用。
英语和计算机是绝大部分高校取得毕业资格条件之一,如能在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下,借鉴英语分层教学,采用计算机分层教学或为少数民族学生单开计算机、英语选修课方式,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各层次学生潜能得到尽可能的释放。
5.宽政策与严要求
在奖勤助贷方面,应正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文化基础、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学校评优、奖学金评定以及学生资助方面采取适当倾斜措施。
而在学习态度和学习要求方面,应该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班级少数民族学生数量所占比例较小时,老师和同学不会过于关注少数民族学生,而这些学生也会和汉族学生一样用毕业条件严格要求自己,但当班上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绝大部分时,学生的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会特别低,深入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源于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和“放纵”:大家基础都不好,过级又那么难,学校一定会有政策照顾我们这些“弱者”的!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学生形成依赖思想,怠于学习。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能强化这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要求的“差别性”优待政策。 6.提高综合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在课程设置中,开设普通话、演讲与口才或公共关系等课程,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方式中,多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团队精神。
同时,通过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择业。目前高校基本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但其针对性不强。就业教育可将少数民族学生单独分班,结合学生生源地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学生专业等精心设计就业指导内容。同时着重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应聘能力,积极宣传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鼓励学生主动就业、自主创业。
六、结论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族聚居区求学,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更关系到和谐校园环境的建立。关注高职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适应过程,鼓励各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园环境; 在学科专业设置、办学管理体制和教学方法上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在教学内容、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上都体现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通过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民族观,对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将发挥积极作用,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春香.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心理与预防.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J] ,2012,(1)
[2] 于·布仁巴雅尔.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其指导——对中央民族大学教师的抽样调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J], 2000(5)
[3] 王斌,彭松林.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探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2013,(5)
[4] 朱西括.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课实效性探究-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3,13(2)
[5]李俊英.破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难题的思考与路径_以新疆为例.经济参考研究,2013,(5)
作者简介:
石林(1979.9.3~)汉族,四川广元,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文化;人际交往;学习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minority students to stud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acing the new environment, they are similar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students in all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also showed a certain particularity. Based on the minority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survey to collect first-hand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psychology and stud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ife,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of minority students, object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mode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inority students;The national cultur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learning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族人口181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藏族人口122万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羌族人口30万人,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聚居区。此外,省内有18个市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截至2012年末,凉山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729所,位于州府的西昌学院是该州唯一的一所大学;截至2013年末,阿坝州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共592所,全州仅有阿坝师专一所大专院校;甘孜州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共1032所,普通高等学校也仅有1所。金字塔型的学校层级结构,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到汉族地区接受高等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让更多、更加优秀的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成为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带领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向前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在语言、文字、服饰、宗教、习俗等方面也都有各自的传统,相应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日常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一方面各民族的学生可以在这里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但另一方面,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往往导致他们聚集在本民族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圈子里,这样就使他们缺乏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同学学习交流、感情沟通的机会,甚至产生了与其他民族同学不沟通、不理解、互不来往的现象。这不仅对少数民族学生个人交际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也对整个高职院校学生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形成极为不利。
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对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将发挥积极作用,也有利于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园环境。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准确把握当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是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已发表有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体育、美育教育方面的论文,并有作者针对新疆、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进行了研究。如:中国政法大学王洪松在《对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认识》探索形成了“1234”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新疆师范大学热库亚古丽·吾甫尔《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在提高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积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方面进行了论述;内蒙古民族大学鲁显玉《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分析了民族院校学生的学员结构、民族结构、地缘结构等,提出加强民族院校的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以促进民族院校学生健康良性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问题。探索民族多元文化共存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调查方案描述
(一)调查目的
对四川省汉族聚居区内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了解他们在大学中心理、学习方面的适应状况和存在问题,力求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从而为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工作收集数据。 (二)调查对象
本调查网络对象重点为四川高职院校中彝族、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同时通过电话调查方式与省内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沟通,交流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情况。
(三)调查目标与内容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不仅包含学习方面、还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和消费观念密切相关,因此本次调查问卷涉及5大类项目共44个问题,其中包括大学生活适应情况调查、大学学习情况调查、心理健康部分、经济情况调查及基础数据部分。
(四)调查方式及数据收集技术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网络调查及电话调查、小组座谈形式进行。首先通过电话调查方式与川内部分高职院校老师进行交流,了解该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心理等方面现状;再通过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协会成员进行座谈,深入了解其在大学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经验,利用问卷星网络调查工具制作问卷,再通过QQ链接、微信二维码扫描、短信邀请等方式发布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回收来自于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川北幼儿高等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共计108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由问卷星统计汇总功能完成,并采用单项和交叉分析方式由计算机处理得到结果。
三、四川高职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调查结论综述
(一)调查对象的基础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论综述
1.求知欲望强烈,学习压力大
调查结果显示,68%的学生离开家乡到汉族地区上学的原因是接受不同的教育和开阔眼界,23.15%的是因为锻炼独立能力。81%的学生对大学生活持有的态度是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尽可能的参加各类活动,结交朋友,积累经验,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而对大学加入党组织的态度,70.37%的选择积极靠拢,促进民族团结。
在调查进入大学后学习比较吃力的课程时,选择课程比例如下:英语65.74%,计算机58.33%,专门课程29.63%,理科生中选择高数的比例也较大。由此可见,计算机和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学习学习难度已超越了专业课程。在毕业资格审查时,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的获取成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短板。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是家族甚至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家长寄予厚望,自己努力成才的愿望强烈,因此能积极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各项奖学金、助学金。但在度过初入学的兴奋期后,教育基础的落差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从而在专业学习中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
2.渴望自我展示,但缺乏交流技巧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艺体特长突出。在调查希望参加的活动类型中,选择文艺类的晚会、舞会和体育类的运动会的学生比例远超知识类的竞猜活动的比例。面对新的环境,少数民族学生非常渴望迅速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文艺类、体育类的活动成为他们艺体特长展示、获取自信的舞台。
另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交流方式、文化习俗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刚到汉族大学时感到最难适应的,二者各占53.7%、42.59%;57.4%的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不和当地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在遇到生活及学习困难时,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求人的占到27.78%;刚上大学和同学交往时,因为宗教信仰、沟通方式、文化习惯等原因,出现过小问题的比例高达67.59%;在与自己所在班级关系调查中,选择格格不入和不相往来的占到22.22%,仅是点头之交的占到50%;当朋友触碰到风俗习惯或生活禁忌时,选择争吵和大打出手的占到11.12%。在感觉身边排斥少数民族的现象严重程度时,感觉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合计36.11%。比较轻微和很轻微的合计48.15%,只有15.74%的人没有感觉到排斥现象。 而在如果针对民族学生开设一门选修课时,50%的学生选择了“演讲与口才”。 以上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学生独立性较强,小团体主义明显,因缺乏交流技巧给少数民族学生带来的人际交往压力不容忽视。
3. 经济压力大
在开放式问题“刚上大学时,您遇到过的比较麻烦的事是什么?”中,有效回答91条,其中11条表述是关于“经济困难”和“没有学费”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目前经济状况中,很好和较好的合计只有6.48%,中等的占43.52%,较低和很低的合计50%。每月生活费在500~1000元区间的学生占67.59%,每月的生活费消费项目用于基本生活所需的,约占总数的80.56%。在这些学生中,非独生子女人数占84.26%,独生子女仅占15.74%。受家庭情况及收入来源限制,经济拮据,生活压力大成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原因。
4.就业压力大,就业意向集中
在调查目前最大困扰时, 46.3%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在选择就业意向时,46.3%的学生选择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23.15%的学生选择回家乡就业,愿意到经济发达地方就业的学生仅有12.04%.。
在求职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学生对就业认识不全面,认为只有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才算就业,很多民营企业则被认为是不稳固不可靠的单位,这也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5.违纪情况的突发性
在与部分学校教师进行与电话调查和学生管理部门座谈访问过程中,了解到各校违纪违规情况中,少数民族学生均占有一定比例,特别是暴力伤人、酗酒闹事情况较突出。
四、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关因素
1.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
四川省境内少数民族以彝族、藏族、羌族为主,他们大多淳朴、善良,为人直爽,崇尚英雄主义,以种养殖业、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体形魁梧、强壮,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与他人发生矛盾争执时,多采用武力解决。
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相应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日常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归属感,如果受到玷污或者其他民族的轻视,往往会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满、愤怒,从而造成突发事件。 加之,藏、彝族酒文化源远流长,少数民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对酒有着浓厚的感情。由于生活习俗的影响,加之大学生活相对自由,酒后难以调控好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由此产生的酗酒、醉酒及酒后的伤人、损坏公物事件极易发生。
2.教育条件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条件的缺失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也很难脱颖而出,经济和学习的双重压力让他们自卑、敏感,很难在人际交往中坦然自信。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未受过教育的家长比例较高,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采用的是放养式的教育,孩子在农活和家务方面花费时间多,而大部分学校也存在着条件艰苦、师资缺乏严重、老师职业水平有限、尚无信息化教学设施等问题,很多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特别是计算机和英语英语学习方面。
3.经济因素
四川境内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集中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地,大部分地区贫困规模大、贫困程度深,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家庭环境拮据,很多学生属于贫困生,家庭负担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
4.传统观念的偏见
就业是每个人和每个家庭悉心关注的大事。在调查“毕业去向”时,仅有12.04%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了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大部分学生选择回乡就业。进一步了解发现,影响学生择业的因素包括四方面:
一方面,三州地区工商企业数量少、经营规模不大,难以提供足够就业岗位;其次,学生由于地域原因和家庭观念影响,把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作为首选的就要渠道,再次,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沟通能力较差,较难适应营销、管理工作;第四,民族偏见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企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由此形成了虽然通过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内地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能较好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也能缓解家庭的经济问题,但很多学生依然选择把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渠道作为工作过渡,全力备考公务员,以期获得一个较为固定职业的局面。
五、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1.加强心理疏导和法制宣传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中大多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开展的研究和活动并不深入。心理是导致行为产生的动力性因素,因此,着力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问题认识观,对缓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压力、调整心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极大促进作用。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校纪校规,避免武力、暴力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
2.培养教师多元文化意识
对部分学习优异的少数民族学生调查发现,老师的认可、鼓励和期待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个主要原因。老师对他们文化的认同促进了他们对其自身所属的民族文化的认同,而这种文化认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了学习的动机并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在调查当遇到困难的主要交流对象时,34.26%的同学选择了辅导员或科任老师,这个比例超过了家人,仅次于朋友。
在异地求学,学生在各方面都需要磨合适应,教师由于在学识和生活中的丰富阅历,被学生视为可以信赖的对象。教师应熟悉并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语言、信仰等各个方面,真诚、平等的与他们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管理过程中,也应注重积累处理各类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有效的引导学生发展和应对突发事件。
由于文化、宗教等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喜欢与本民族学生抱团。在班集体中,将思想积极、学习态度端正,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班干部,形成正面的导向作用,有利于班级的凝聚力形成。
3.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拥有本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其中包含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学校通过举办民族节庆活动能有效地宣传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及文化传统,既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建立自信、宣传民族特色的机会,又能有效引导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文明素养、法制教育、团队精神教育,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尽快入乡随俗,以预防学生生活中由于民族习惯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4.分层教学,着力破解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方面的弱势问题
如今,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及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比如凉山州多数乡镇中小学计算机数量严重不足,截至2013年底,有20%的学校没有一台计算机,生机比在40∶1以上的占88%; 70%的学校没有自己的微机房。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基本都是90后,汉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这方面知识技能形成巨大的鸿沟。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许多学校采用英语分层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少数民族学生大学公共课教育中可以借鉴使用。
英语和计算机是绝大部分高校取得毕业资格条件之一,如能在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下,借鉴英语分层教学,采用计算机分层教学或为少数民族学生单开计算机、英语选修课方式,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各层次学生潜能得到尽可能的释放。
5.宽政策与严要求
在奖勤助贷方面,应正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文化基础、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学校评优、奖学金评定以及学生资助方面采取适当倾斜措施。
而在学习态度和学习要求方面,应该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班级少数民族学生数量所占比例较小时,老师和同学不会过于关注少数民族学生,而这些学生也会和汉族学生一样用毕业条件严格要求自己,但当班上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绝大部分时,学生的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会特别低,深入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源于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和“放纵”:大家基础都不好,过级又那么难,学校一定会有政策照顾我们这些“弱者”的!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学生形成依赖思想,怠于学习。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能强化这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要求的“差别性”优待政策。 6.提高综合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在课程设置中,开设普通话、演讲与口才或公共关系等课程,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方式中,多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团队精神。
同时,通过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择业。目前高校基本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但其针对性不强。就业教育可将少数民族学生单独分班,结合学生生源地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学生专业等精心设计就业指导内容。同时着重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应聘能力,积极宣传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鼓励学生主动就业、自主创业。
六、结论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族聚居区求学,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更关系到和谐校园环境的建立。关注高职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适应过程,鼓励各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园环境; 在学科专业设置、办学管理体制和教学方法上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在教学内容、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上都体现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通过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民族观,对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将发挥积极作用,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春香.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心理与预防.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J] ,2012,(1)
[2] 于·布仁巴雅尔.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其指导——对中央民族大学教师的抽样调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J], 2000(5)
[3] 王斌,彭松林.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探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2013,(5)
[4] 朱西括.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课实效性探究-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3,13(2)
[5]李俊英.破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难题的思考与路径_以新疆为例.经济参考研究,2013,(5)
作者简介:
石林(1979.9.3~)汉族,四川广元,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