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高考无机推断题为范例,详细考察了该题型对信息素养的考察方式并归纳了几种主要信息阵型,最后对该题型对信息素养考察方式的未来变化趋势做出预测。
【关键词】信息素养 推断题
信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信息素养是进行科学研究必要条件之一。在信息化社会,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进行自我发展。在近年的化学高考中,信息素养的考察目标逐渐得到重视,概括起来说,高考对于信息素养的考察,实际上就是对信息获取、加工和应用等环节的能力品质的考察。本文从信息素养考察的视角对近年来高考无机推断题信息设置方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便教学时特别是高三复习时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 高考无机推断题信息设置的几种阵型模式
1.1 “信息央攻”模式
“信息夹攻”模式是无机推断题中最为常见的信息阵型,其信息矛盾情景通过已知信息的单向推演不能解决而必须依赖已知信息的两面夹攻才能突破。其信息阵型如图1所示。
1.2 “信息过滤”模式
“信息过滤”模式是一种条件式信息阵型设计,要求解答者能够将堆量信息逐一通过该信息阵型的过滤,从而筛选出合格的答案。其信息阵型如图3所示。
例如2002全国卷19题:如图所示,已知:①甲、乙、丙、丁均为前三周期元素的单质。②在一定条件下甲与丙和甲与丁都按物质的量之比1:3反应,分别生成X和Y,在产物中元素甲呈负价。③在一定条件下乙与丙和乙与丁都按物质的量之比1:2反应,分别生成Z和W,在产物中元素乙呈负价。
1.3 “信息合围”模式 “信息合围”模式类似于军事上的包围战术,即在信息网络上围绕某个信息矛盾情景设置多路已知信息,要求解答者能够运用这些已知信息对该矛盾情景进行强行突破。与“信息夹攻”模式不同的是,“信息合围”模式所设置的信息矛盾情景具有很高难度,甚至是完全陌生的知识,这对于信心不足的考生具有很大杀伤力。该模式阵型如图5所示。
回答:(1)(2)(略)(3)lmolB通过反应②得到ImolF,B中F的质量分数为72%,则B的化学式为:——。
该题围绕B的组成这个矛盾信息情景,最后形成如下几路信息:(DY为盐酸,“K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推知I为硝酸银,F含有Ag元素,可能就是单质银,那么B中含有银元素。②“G是极易溶于水的碱性气体”,G应为氨气,又D是水电解的产物,极有可能是氢气,那么E应该是氮气,所以B中含有氮元素。③“lmolB通过反应②得到lmolF,B中F的质量分数为72%”。三路信息合围,最后大胆推测B为AgN、显然这是一个无法在已知知识结构中得到确认的结论,中学课程中可是从来也没有学习过AgN,甚至连这个化学式也让人觉得怪异,一部分考生在此要怀疑自己的判断。该信息阵型能够很好地考察对于信息的综合判断能力和自信心等心理素质。
1.4 “模块集成”模式
所谓“模块集成”模式是指将上述的几种信息阵型通过信息网络拼装组合成为一个集成的信息阵型,集成信息阵型和基本信息阵型之间的关系犹如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程序和组成它的子程序之间的关系一样。
例如2007年江苏卷20题:图中各物质均由常见元素源子序数≤20)组成。已知A、B、K为单质,且在常温下A和K为气体,B为固体。D为常见的无色液体。I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在其水溶液中滴加AgNO,溶液有不溶于稀HN03的白色沉淀产生。J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未列出)。问题(略)。
该题信息设置是典型的“模块集成”阵型,其中I和J的推断是“信息过滤”模式。I的信息设置为:①组成的元素要小于或等于20。②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在其水溶液中滴加AgNO 3溶液有不溶于稀HN03的白色沉淀产生。显然是含有氯离子的化肥,是氯化钾?还是氯化铵?(显然不可能是磷肥)。但是E是A、K两种气体单质所合成,而E合成了I,那么E要么是氯化氢,要么是氨气,但是绝不可能含有钾元素。经过这样筛选后,可以确定I一定是氯化铵。其中关于J的已知信息设置也是如此,通过筛选,可以确定J为氯化钙。题中对E和F的信息设置显然是“两面夹攻”阵型,通过A、K的信息(两种气体单质、正向信息)和I、J、D的信息(一种含有氯离子的化肥、一种实验室常用干燥剂和常见无色液体,逆向信息)的两面夹攻,最终可以确定E为氨气,F是氢氧化钙、H是氯化氢、K是氢气、A是氮气。此时,最后的焦点集中在对c的推断上。显然,题中对c的信息设置是典型的“信息合围”模式:①C和水反应能够产生氨气和氢氧化钙,②C是由氮气和单质钙化合而成。至此,可以确定为D为氮化钙。在现有的教科书中,并没有涉及到氮化钙这种物质,学生对于其信息一无所知,只知道有氮化镁这种物质。
2 高考无机推断题信息考察方式变化趋势
无机推断题在信息设置上给人们的印象类似于英语学习中的“串词游戏”,其本身带有明显的“纯知识”考察的特征。在新课程背景下,人们的知识观在悄然发生着嬗变,纯知识立意的题目逐渐淡出高考,脱离真实和具体情景的知识考察方式逐渐被人们质疑和抛弃。因此,无机推断题也必然面临着变革。在继承传统的信息素养考察优势的基础上,该题型设计必然要融入更多的真实具体的情景信息(如实验信息、工业制备、科学研究、各种数据和图表信息等),从而逐渐摆脱其“纯知识”游戏色彩。笔者认为,未来的无机推断题将与化学实验、工业制备流程和各种样式的化学信息综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能容纳更多复合信息的题型,从而不断完善其对化学信息素养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考察功能。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高考说明.
[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3]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卷.
【关键词】信息素养 推断题
信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信息素养是进行科学研究必要条件之一。在信息化社会,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进行自我发展。在近年的化学高考中,信息素养的考察目标逐渐得到重视,概括起来说,高考对于信息素养的考察,实际上就是对信息获取、加工和应用等环节的能力品质的考察。本文从信息素养考察的视角对近年来高考无机推断题信息设置方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便教学时特别是高三复习时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 高考无机推断题信息设置的几种阵型模式
1.1 “信息央攻”模式
“信息夹攻”模式是无机推断题中最为常见的信息阵型,其信息矛盾情景通过已知信息的单向推演不能解决而必须依赖已知信息的两面夹攻才能突破。其信息阵型如图1所示。
1.2 “信息过滤”模式
“信息过滤”模式是一种条件式信息阵型设计,要求解答者能够将堆量信息逐一通过该信息阵型的过滤,从而筛选出合格的答案。其信息阵型如图3所示。
例如2002全国卷19题:如图所示,已知:①甲、乙、丙、丁均为前三周期元素的单质。②在一定条件下甲与丙和甲与丁都按物质的量之比1:3反应,分别生成X和Y,在产物中元素甲呈负价。③在一定条件下乙与丙和乙与丁都按物质的量之比1:2反应,分别生成Z和W,在产物中元素乙呈负价。
1.3 “信息合围”模式 “信息合围”模式类似于军事上的包围战术,即在信息网络上围绕某个信息矛盾情景设置多路已知信息,要求解答者能够运用这些已知信息对该矛盾情景进行强行突破。与“信息夹攻”模式不同的是,“信息合围”模式所设置的信息矛盾情景具有很高难度,甚至是完全陌生的知识,这对于信心不足的考生具有很大杀伤力。该模式阵型如图5所示。
回答:(1)(2)(略)(3)lmolB通过反应②得到ImolF,B中F的质量分数为72%,则B的化学式为:——。
该题围绕B的组成这个矛盾信息情景,最后形成如下几路信息:(DY为盐酸,“K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推知I为硝酸银,F含有Ag元素,可能就是单质银,那么B中含有银元素。②“G是极易溶于水的碱性气体”,G应为氨气,又D是水电解的产物,极有可能是氢气,那么E应该是氮气,所以B中含有氮元素。③“lmolB通过反应②得到lmolF,B中F的质量分数为72%”。三路信息合围,最后大胆推测B为AgN、显然这是一个无法在已知知识结构中得到确认的结论,中学课程中可是从来也没有学习过AgN,甚至连这个化学式也让人觉得怪异,一部分考生在此要怀疑自己的判断。该信息阵型能够很好地考察对于信息的综合判断能力和自信心等心理素质。
1.4 “模块集成”模式
所谓“模块集成”模式是指将上述的几种信息阵型通过信息网络拼装组合成为一个集成的信息阵型,集成信息阵型和基本信息阵型之间的关系犹如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程序和组成它的子程序之间的关系一样。
例如2007年江苏卷20题:图中各物质均由常见元素源子序数≤20)组成。已知A、B、K为单质,且在常温下A和K为气体,B为固体。D为常见的无色液体。I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在其水溶液中滴加AgNO,溶液有不溶于稀HN03的白色沉淀产生。J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未列出)。问题(略)。
该题信息设置是典型的“模块集成”阵型,其中I和J的推断是“信息过滤”模式。I的信息设置为:①组成的元素要小于或等于20。②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在其水溶液中滴加AgNO 3溶液有不溶于稀HN03的白色沉淀产生。显然是含有氯离子的化肥,是氯化钾?还是氯化铵?(显然不可能是磷肥)。但是E是A、K两种气体单质所合成,而E合成了I,那么E要么是氯化氢,要么是氨气,但是绝不可能含有钾元素。经过这样筛选后,可以确定I一定是氯化铵。其中关于J的已知信息设置也是如此,通过筛选,可以确定J为氯化钙。题中对E和F的信息设置显然是“两面夹攻”阵型,通过A、K的信息(两种气体单质、正向信息)和I、J、D的信息(一种含有氯离子的化肥、一种实验室常用干燥剂和常见无色液体,逆向信息)的两面夹攻,最终可以确定E为氨气,F是氢氧化钙、H是氯化氢、K是氢气、A是氮气。此时,最后的焦点集中在对c的推断上。显然,题中对c的信息设置是典型的“信息合围”模式:①C和水反应能够产生氨气和氢氧化钙,②C是由氮气和单质钙化合而成。至此,可以确定为D为氮化钙。在现有的教科书中,并没有涉及到氮化钙这种物质,学生对于其信息一无所知,只知道有氮化镁这种物质。
2 高考无机推断题信息考察方式变化趋势
无机推断题在信息设置上给人们的印象类似于英语学习中的“串词游戏”,其本身带有明显的“纯知识”考察的特征。在新课程背景下,人们的知识观在悄然发生着嬗变,纯知识立意的题目逐渐淡出高考,脱离真实和具体情景的知识考察方式逐渐被人们质疑和抛弃。因此,无机推断题也必然面临着变革。在继承传统的信息素养考察优势的基础上,该题型设计必然要融入更多的真实具体的情景信息(如实验信息、工业制备、科学研究、各种数据和图表信息等),从而逐渐摆脱其“纯知识”游戏色彩。笔者认为,未来的无机推断题将与化学实验、工业制备流程和各种样式的化学信息综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能容纳更多复合信息的题型,从而不断完善其对化学信息素养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考察功能。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高考说明.
[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3]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