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实施抗震救灾之快速有力,新闻媒体采访之开放透明,使世界各国赞美有加!然而,最感动人心的、最令国人为之自豪的,莫过于人民子弟兵勇往直前的“人性化”的救灾义举以及灾区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遵守秩序、团结互助、舍己救人的感人场面;莫过于非灾区人民(不同阶层)都广泛地自觉行动起来,慷慨解囊,以不同的援助形式支援灾区。这些草根的壮举,无疑在昭示着一种以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公民意识在中华大地上全面走向成熟。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是取决于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公共设施的华美,而在于它的公民思想。”健全的现代公民意识是一个国家崛起中最可贵的也是最基本的因素。我国既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传统的古老国度,又是一个现代化起步得较晚的年轻国家。总结和回顾,甚而探讨我国公民意识的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对正在加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人,或将带来某些启示,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一、鸦片战争以前,我国公民意识的萌芽
我国公民意识的萌芽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出现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诸侯争霸,社会正在发生划时代的变革,这就为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和国家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入世”哲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壮志情怀应运而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立立人,自觉觉他,自助天助”的思想,不仅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精神并行不悖,还包括了社会道德、伦理、生命终极关怀的理想。这些思想文化早已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的灵魂。但是封建专制统治无情地摧残着我国公民意识的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统治者推行特务统治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残酷压制士人和进步思想,使我国人民的公民意识发展得非常缓慢。
二、近代以来,我国近代公民意识的启蒙和艰难成长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我国社会自身萌生的公民意识的发展进程被截断了。毫无疑义,我国近代公民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带有半殖民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第一,发育不均衡,结构不和谐。精英阶层的近代公民意识的产生直接受西方影响,起点高,发展快。而草根阶层的近代公民意识虽然产生得早些,但地位由主动逐渐变为被动,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精英阶层近代公民意识存在着否定传统,崇洋媚外的偏向。第三,草根阶层也因为受自身和时代的局限,其公民意识更多地表现为思想上的自我性和政治上的幼稚与偏执,缺乏无我的、独立的公民意识。
我国现代公民意识的形成始终与民族危亡相联系,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萌生出来的,社会精英走在了“向西方学习”的最前列。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抢占“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创立了许多进步学会、学堂和报馆,宣传西方的民权思想,企图在中国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虽然这次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了,但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近代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则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终于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中国人民独立的公民地位。后来,革命果实虽然被袁世凯篡夺了,但辛亥革命广泛传播了民主主义思想。在企业界,由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到20世纪初,我国的经济界也喊出了“实业救国”等响亮口号,同时,开展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抵制日货”的斗争。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着“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已经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阶层。但是,由于这些运动存在着轻视传统文化、倚重西方文明的偏向,使得我国的社会精英的公民意识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与精英阶层的公民意识相比,我国草根阶层的公民意识要来得传统、来得现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就爆发了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给英国殖民者以当头一棒,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1851年又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以建立“人间天国”为信仰,勇敢地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洪流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农民阶级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些革命斗争仍带着旧式农民起义的特点,他们不可能提出改造旧社会的科学方案,虽然表现出积极参与和勇于担当等朴素的公民意识,可是,这些公民意识的出发点更多是出自本身利益的需要、出自于非理性,与近代公民意识的本质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也证明了,独立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取得胜利,农民阶级的朴素的公民意识和革命要求只有与它的天然同盟军、具有大公无私品质并且掌握科学救国方案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相结合,才有光明的前途。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农民阶级参加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发挥了同盟军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公民意识的一次大爆发、大汇流。它标志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近代公民意识的初步形成。在抗日战争中,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洪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在灾难面前,在民族危险的时刻,中华儿女就愈团结,就愈能产生凝聚力,就愈加自觉遵守纪律和法律,大灾有大爱……这些超越时空的大公民意识,随着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开始在苦难深重的中华儿女身上成长起来了。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公民意识从反思中走向成熟
新中国的建立,从根本上为我国公民意识的成长、成熟提供了政治保障。但由于我国公民意识发育不健全,使新中国在建设道路上走了许多弯路,人民遭受许多不幸。在1957年的整风运动中,在知识界和经济界,有的人批评共产党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有的人甚至提出要在政治上与共产党“平起平坐”、“轮流坐庄”。显然,这些“批评”和“建议”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具有攻击性,超越了那个时代,是不现实的。结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的主要领导对形势的误判,犯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并成为以后我们党接连犯错误的理论根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处于被领导的地位,缺乏独立的公民意识,他们革命的出发点主要表现为自我利益的实现,政治上是幼稚的。这些弱质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个人崇拜产生的温床,对一些由个别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运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草根阶层的盲目跟进和热烈情绪,使主要领导人对国家建设形势产生了误判,出现了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正确意见的错误“围剿”,从而迟滞了党改正错误的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但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出现了一股否定传统文化、否定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思潮,后来发展成了“六四”动乱,给国家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精英阶层的公民意识中“崇洋媚外”的偏向在作祟。近现代以来我国公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风风雨雨,充分说明:我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近代又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草根阶层“民智未开”,“既缺乏政治习惯”,“又不识团体公益”;精英阶层受西方文化冲击过甚,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和实质性的继承,其公民意识在许多方面脱离了我国的国情;我国公民意识的现代化、本土化是必由之路,任重道远。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显著提高,城乡教育事业都得到巨大发展,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外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了,多媒体的普及使个人话语权得到极大提高,人们的视野空前开阔,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形成公民意识的核心条件如平等、独立人格、公共意识、自主和理性等客观环境已经具备。然而,细考起来,我国现代公民意识迅速全面走向成熟,却得益于世界的巨变,成就于大国的冲突与反思间。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六四”风波,无疑成为了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催化剂。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让中国人民在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中见证了一个悲惨的现实: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当事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在不断感受祖国巨变的自豪中确认了一个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西方民主的虚伪性和价值观的双重标准被时间层层剥离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昔日的“崇洋媚外”是多么的幼稚。随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脚步声越来越响彻,我国与西方大国的冲突越来越激烈。而在每一次激烈的冲突中,我们的人民都得到了一次活生生的教育,一方面使国人看懂了大国关系的本质和西方民主的两面性,另一方面也使国人在为祖国日益强大深受鼓舞的同时认识到国家崛起的艰难与自身应肩负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随着老百姓物质生活的明显改善,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传统文化的日益回归,政府人性化管理的不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国人对传统文化,对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持正面的看法,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与日俱增,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空前高涨,监督意识和法律意识也得以逐渐养成。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为我国人民的现代公民意识的发展成果提供了展现的舞台。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中国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公平正义得到弘扬。至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艰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的现代化基本完成了。
一、鸦片战争以前,我国公民意识的萌芽
我国公民意识的萌芽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出现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诸侯争霸,社会正在发生划时代的变革,这就为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和国家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入世”哲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壮志情怀应运而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立立人,自觉觉他,自助天助”的思想,不仅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精神并行不悖,还包括了社会道德、伦理、生命终极关怀的理想。这些思想文化早已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的灵魂。但是封建专制统治无情地摧残着我国公民意识的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统治者推行特务统治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残酷压制士人和进步思想,使我国人民的公民意识发展得非常缓慢。
二、近代以来,我国近代公民意识的启蒙和艰难成长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我国社会自身萌生的公民意识的发展进程被截断了。毫无疑义,我国近代公民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带有半殖民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第一,发育不均衡,结构不和谐。精英阶层的近代公民意识的产生直接受西方影响,起点高,发展快。而草根阶层的近代公民意识虽然产生得早些,但地位由主动逐渐变为被动,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精英阶层近代公民意识存在着否定传统,崇洋媚外的偏向。第三,草根阶层也因为受自身和时代的局限,其公民意识更多地表现为思想上的自我性和政治上的幼稚与偏执,缺乏无我的、独立的公民意识。
我国现代公民意识的形成始终与民族危亡相联系,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萌生出来的,社会精英走在了“向西方学习”的最前列。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抢占“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创立了许多进步学会、学堂和报馆,宣传西方的民权思想,企图在中国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虽然这次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了,但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近代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则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终于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中国人民独立的公民地位。后来,革命果实虽然被袁世凯篡夺了,但辛亥革命广泛传播了民主主义思想。在企业界,由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到20世纪初,我国的经济界也喊出了“实业救国”等响亮口号,同时,开展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抵制日货”的斗争。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着“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已经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阶层。但是,由于这些运动存在着轻视传统文化、倚重西方文明的偏向,使得我国的社会精英的公民意识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与精英阶层的公民意识相比,我国草根阶层的公民意识要来得传统、来得现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就爆发了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给英国殖民者以当头一棒,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1851年又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以建立“人间天国”为信仰,勇敢地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洪流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农民阶级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些革命斗争仍带着旧式农民起义的特点,他们不可能提出改造旧社会的科学方案,虽然表现出积极参与和勇于担当等朴素的公民意识,可是,这些公民意识的出发点更多是出自本身利益的需要、出自于非理性,与近代公民意识的本质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也证明了,独立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取得胜利,农民阶级的朴素的公民意识和革命要求只有与它的天然同盟军、具有大公无私品质并且掌握科学救国方案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相结合,才有光明的前途。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农民阶级参加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发挥了同盟军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公民意识的一次大爆发、大汇流。它标志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近代公民意识的初步形成。在抗日战争中,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洪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在灾难面前,在民族危险的时刻,中华儿女就愈团结,就愈能产生凝聚力,就愈加自觉遵守纪律和法律,大灾有大爱……这些超越时空的大公民意识,随着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开始在苦难深重的中华儿女身上成长起来了。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公民意识从反思中走向成熟
新中国的建立,从根本上为我国公民意识的成长、成熟提供了政治保障。但由于我国公民意识发育不健全,使新中国在建设道路上走了许多弯路,人民遭受许多不幸。在1957年的整风运动中,在知识界和经济界,有的人批评共产党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有的人甚至提出要在政治上与共产党“平起平坐”、“轮流坐庄”。显然,这些“批评”和“建议”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具有攻击性,超越了那个时代,是不现实的。结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的主要领导对形势的误判,犯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并成为以后我们党接连犯错误的理论根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处于被领导的地位,缺乏独立的公民意识,他们革命的出发点主要表现为自我利益的实现,政治上是幼稚的。这些弱质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个人崇拜产生的温床,对一些由个别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运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草根阶层的盲目跟进和热烈情绪,使主要领导人对国家建设形势产生了误判,出现了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正确意见的错误“围剿”,从而迟滞了党改正错误的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但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出现了一股否定传统文化、否定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思潮,后来发展成了“六四”动乱,给国家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精英阶层的公民意识中“崇洋媚外”的偏向在作祟。近现代以来我国公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风风雨雨,充分说明:我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近代又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草根阶层“民智未开”,“既缺乏政治习惯”,“又不识团体公益”;精英阶层受西方文化冲击过甚,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和实质性的继承,其公民意识在许多方面脱离了我国的国情;我国公民意识的现代化、本土化是必由之路,任重道远。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显著提高,城乡教育事业都得到巨大发展,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外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了,多媒体的普及使个人话语权得到极大提高,人们的视野空前开阔,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形成公民意识的核心条件如平等、独立人格、公共意识、自主和理性等客观环境已经具备。然而,细考起来,我国现代公民意识迅速全面走向成熟,却得益于世界的巨变,成就于大国的冲突与反思间。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六四”风波,无疑成为了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催化剂。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让中国人民在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中见证了一个悲惨的现实: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当事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在不断感受祖国巨变的自豪中确认了一个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西方民主的虚伪性和价值观的双重标准被时间层层剥离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昔日的“崇洋媚外”是多么的幼稚。随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脚步声越来越响彻,我国与西方大国的冲突越来越激烈。而在每一次激烈的冲突中,我们的人民都得到了一次活生生的教育,一方面使国人看懂了大国关系的本质和西方民主的两面性,另一方面也使国人在为祖国日益强大深受鼓舞的同时认识到国家崛起的艰难与自身应肩负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随着老百姓物质生活的明显改善,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传统文化的日益回归,政府人性化管理的不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国人对传统文化,对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持正面的看法,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与日俱增,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空前高涨,监督意识和法律意识也得以逐渐养成。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为我国人民的现代公民意识的发展成果提供了展现的舞台。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中国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公平正义得到弘扬。至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艰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的现代化基本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