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及对策

来源 :商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其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对聊城市1978-2005年的农民收入增长划分了五个阶段来分析各个阶段的增长特点和促进政策,分析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制约因素;有效途径;聊城市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On Farmers' Increased Income in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
  WANG Zhen-jian,ZHANG Bao-hua,LI Ru-xue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China)
  Abstract:
  The three-agriculture issue,that is,agriculture, rural area and farmer, focuses on farmer's income growth,exerting a overall influence on regional economy and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five stages are clarified by examing the positive governmental policies.According to the increase of the farmers' income in Liaocheng City, Shangdong province, China.It also disscusses the negative elements that may hinder the increase of the farmers' income for which five suggestions are give to boost the increase.
  
  所谓粮食主产区,是指从粮食的生产地位、粮食的生产效率、粮食的经济地位、粮食生产的商品化水平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程度等方面来看,较之其他农区均有着明显的优势[1]。粮食主产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化进程和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另外,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水平有限,农业生产条件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严重影响着农民收入的稳定和提高[2]
  聊城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5%的农业大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全市全面创建小康社会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省、市等采取了一系列支农、富农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增收潜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3],聊城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据统计,1978年聊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74元,2005年达到了3 448元,是1978年的46.6倍,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5.29%,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7.1%)[2]。虽然如此,聊城农民收入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当前农民增收的势头减缓和农民收入水平不均衡等[4]。为了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应高度关注该区农民的收入问题。笔者以山东聊城市为例,对其进行深度分析,探求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特征
  
  改革开放后聊城农民收入增长按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一)改革开放到“六五”时期(1978-1985年期间)
  该阶段为农民收入高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74元增加到363元,增长4.91倍,年均增长率为21.2%,超过同期山东省平均水平(19.9%)和全国平均水平(17.7%)。二是年均增长率波动大,其中1980年增幅最大,达到123%,为历史最高水平;而1985年出现收入增长滑坡,出现-12.5%的负增长。
  这一时期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出台的两项重大政策: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与推行;二是大幅度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1985年出现的农民收入锐减现象,是由于当年出现暖冬(虫灾)和水灾导致大面积减产所致[5-6]
  (二)“七五”时期(1986-1990年期间)
  该阶段为农民收入缓慢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农民收入平稳缓慢增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434元增加到660元,增长1.39倍,年均增长率为6.8%,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10.76%)。
  该阶段的农村政策主要是取消了粮食统购政策,农产品市场得到较充分放开。
  (三)“八五”时期(1991-1995年期间)
  该阶段为农民收入反弹回升阶段。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收入出现了较有力的反弹回升势头,但年际间增长速率不均衡,其中1992年和1993年出现收入负增长,主要原因是1992年出现特大旱灾,年降水量达到近20年来最低水平,仅有312.7mm,比正常年份少270mm;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尤其是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体,但比重有了下降趋势;三是工资性收入有了明显增长。该期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673元增加到1200元,增长1.78倍,年均增长率为12.3%,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20.31%),但比聊城“七五”期间高了接近5个百分点。
  该期间聊城出台的农业政策主要有:一是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加强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使其总量保持了动态平衡;三是实施了“人才带动”战略,乡镇企业得到初步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 “九五”时期(1996-2000年期间)
  该阶段为农民收入增幅下降阶段。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出现了较大下跌,由“八五”期间的12.2%下降到6.3%,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12.67%)。致使该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由两方面:一是1995年和1996年连续出现冬季严重干旱,1997年又是最为干旱的年份,导致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占到耕地的84%和55%,造成了极大地经济损失。二是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
  该期间聊城出台的农业政策主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和加快了农业经营体制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业改革不断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虽遭遇减产但依然出现增收的现象。
  (五)“十五”时期(2001-2005年期间)
  该阶段为农民收入缓慢回升阶段。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收入出现了缓慢回升的趋势。该期间农民纯收入由2001年的2353元增长到2005年的3448元,增长了1.46倍,年均增长率为7.9%,比全省同期水平略高(7.2%)[7]。二是连续5年来保持相对稳定的持续增展态势,2002年和 2003年分别比上一年农民收入增长6.3%和6.9%,而2004年 和 2005年则呈现出了令人振奋的增收局面,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4.5%和12.5%,远远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工资性收入也呈现出相应地增长态势,尤其是2004年比2003年增长14.2%,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力补充。
  该期间聊城出台的农业政策主要有: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税率不断下调;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补、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三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放开放活粮食市场,粮食流动体制得到完善。
  
  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
  
  聊城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虽然有了相对稳定的反弹趋势,但并没有表现出增长的可持续性,制约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因素并没有根除。纵观近20多年来聊城农民收入变动轨迹,主要制约因素表现为“511”方面,即“五低、一不牢固、一不合理”。
  (一)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化人口转变的过程,基本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8]。2005年,聊城城市化水平为25%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由于城市化水平滞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是聊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2005年聊城人均耕地只有0.095hm2(1.43亩),今后人均耕地会进一步减少,大量人口集中在有限的耕地上,导致农业难以进行规模经营,农民收入很难出现快速增长。
  (二)产业化水平低
  近几年,聊城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大发展,以山东凤祥、高唐蓝山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农产品出口也有了较大增长,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不少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多数产品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不高;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系多是松散型,尚未形成紧密型的共同体;涉农部门协调乏力,宏观调控措施不力。以上问题导致聊城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偏低,大多数农户处于分散种植状况,很难从农业产业化中获取实惠。
  (三)产品转化率低
  “十五”期间,聊城市政府提出了“优化提升种植业,大力发展林牧业,重点突破加工业,全面搞活流通业,加快农业优质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农业发展总体思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蔬菜、畜牧、林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9]。但是,在农产品转化中,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的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的蔬菜、畜牧、林果、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经营规模仍然偏小、品质不高、产业化水平低,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不足,导致农民从农产品转化中获利较少。
  (四)农产品价格水平低
  农产品价格是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最直接因素。农产品价格一直是决定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期我国农民收入的两次大的增长,都与国家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有关。对粮食主产区来讲,农业尤其粮食生产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由于国家、省、市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聊城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再加上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出现了连续几年丰收,市场上出现了粮食供过于求、销售不畅的局面,致使粮食价格下跌,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尤其现在小麦又退出粮食保护价范围,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民要想从粮价上涨中获取利润已不太现实或获利空间很小。
  (五)劳动力转移层次低
  聊城农村总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5%,其中劳动力259.2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为172.48万人,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为96.16万人,其中外出劳动力为55.7万人。据调查,聊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较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劳动力高达140余万人,思想保守、小农意识较浓厚的不在少数。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就业市场竞争程度更为激烈,低素质技能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大大增加,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从事技术含量较高工作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很低,导致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收入不高,而各方面开支不小,造成农村劳动力净收入低,劳动力转移缺乏后劲[10]
  (六)增收基础不牢固
  在“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近几年聊城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当前的农民增收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要真正实现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很大。总体上讲,聊城作为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缺水严重、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率还比较低,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作用还不稳定,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七)增收结构不合理
  从近几年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聊城农民收入结构还很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一是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仅占总收入的20%左右,并且每年还不太稳定。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91.7%,而第二产业仅占2.6%,第三产业仅占5.7%;在第一产业中,农业收入占76%以上,林牧渔业总共还占不到24%。三是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更低,仅占总收入的4%左右。在这种收入结构下,农民收入对粮食的丰欠、销路的畅阻、价格的高低生产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及粮食市场的波动,农民的收入来源就没有保障。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聊城市今后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切实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紧紧抓住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流动、劳动力转移等关键环节,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条途径,一是产业转移,即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二是空间转移,即由乡村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7];这两条转移途径归根结底还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今后,聊城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建设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人口、信息、资本等要素向农村城镇集中,尤其要鼓励大中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进驻中小城市,引导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同时,积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重点扶持一批职业培训机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形成市场-订单-培训-输出的新型劳务协作方式。另外,高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政策,切实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质增效、规模经营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畜牧、水产 、蔬菜、水果、林木、花卉等高效农业,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种养业。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产业带,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及动物防疫体系,启动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不断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瞄准市场需求,加快推进畜牧、林业、粮油、果品、蔬菜的产业化。围绕产业化,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着力培植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植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养一批有技术、会管理的农民种养大户,培养一批熟悉市场、善于经营的农民运销组织,选派一批敢闯敢干、带领农民致富的科技特派员。
  (三)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大力抓好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产业链条短和加工业的落后,制约着农产品的转化销售和农民的出路不畅,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为了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应紧密配合,其中:政府应提供政策扶持,鼓励大中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落户中小城镇;企业要主动与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签订契约,结对帮扶,定点包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作为加工业原料基地的主人,种、养要围绕加工企业转,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实施种养行为,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11-12]。与此同时,继续培育好本地市场,在聊城城郊建设一处大型农产品批发中心,努力开拓国内外高价位市场,将聊城市的农副产品打入京津济沪宁等大城市批发市场和超市,使其成为著名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运销队伍,建立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为广大农户服务。积极与周边省市协调,开辟绿色通道,确保货畅其流。
  (四)从严把关,搞好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聊城市现有农业标准化基地51处,总面积约92940hm2。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强调生产的专业化和种植区域化,使基地尽可能成方连片,形成规模。二是强调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对大气、土壤和灌溉水不符合标准的,不准列为生产基地。三是在基地管理上,重点强调生产技术规程的组织实施,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禁止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行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统一服务,特别在植保环节,大力推行联防联保制度。四是在运作模式上,积极探索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或“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促进基地生产、管理、经营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各县( 市、区)要从中择优选出 2-5个基地质量好、栽培技术高、施肥及病虫害防治严的农业标准化基地作为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进行建设[13]
  (五)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全面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今后几年继续降低农业税税率,进一步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补、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市县财政预算安排支农支出都要有较大增长;切实加强监管,严格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继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多元化,积极探索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新途径和新模式;继续放开放活粮食市场,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 陈洁.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粮食与油脂,2001(7):28-31
  [2] 李娜.农民收入:增长与对策(1978-2004)[J].农业经济问题,2006(5):39-41
  [3] 赵紫剑,马桂英. 从山东农民收入的现状、成因看农民增收的出路[J].价格月刊,1997(7):24-26
  [4] 冯海发.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01(12):5-9
  [5] 张荣霞,王叔同,张敏.聊城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气象,2000,26(7):56-57
  [6] 张荣霞,王叔同,张敏.聊城市气象灾害危害规律及防御对策[J].1998,18(4):36-39
  [7] 王象永.当前山东农民增收形势及对策[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5):21-24
  [8] 李靖.城市化: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J].党的生活,2003(2):32-34
  [9] 张秋波.入世与聊城经济发展[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2(7):20-23
  [10] 张宪昌.聊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建议[J].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201-202
  [11] 段迎春.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9-20
  [12] 赵仁春.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J],中国乡镇企业,2002(12):23
  [13] 王振健,张保华,李如雪.论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462-465
  
  (责任编辑:席晓虹)
其他文献
摘要: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构成应该是股东、管理者和员工三类利益相关者。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结构特征是股东、管理者和员工三者共同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并分享企业剩余。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企业激励监督的成本;可以改善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监督不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可以缓解员工权益受损
期刊
摘要:由于制度非均衡是造成中国B股市场持续低迷及“边缘化”的根本原因,从中国股票市场现实制度结构出发,以A、B股市场有限制的开放实现A、B股的渐进整合是中国B股市场发展的有效选择。这需要调整B股发行政策,培育B股机构投资者,保持B股市场供求的动态均衡,创造B股上市公司实施B股回购,进而实现A、B股合并的制度和市场条件。  关键词:B股市场;制度非均衡;定位;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830.91 文
期刊
摘 要: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建立一套完整的预警系统来应对这些危机,就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目前热电联产企业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需要构建相应的预警评价体系EVA-B模型,该模型系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使企业能根据预警系统对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地反应,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热电联产;预警;EVA-B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我国金融审计开始围绕“风险、效益、管理”展开,效益审计虽有探索,但到目前还不够完善,效果也不够明显,尤其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还存在一些技术指标的难点。所以要对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以期对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审计实务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审计;效益;指标  中图分类号:F239.6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7-04-10  作者
期刊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立足于国际经济新环境的重要手段,GMS作为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陆路桥梁和纽带以及被誉为“未开发的处女地”和“东南亚地区最后一块大市场”,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中国;GMS;对外直接投资;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GMS(Greater Mekong Subregion)是指以澜
期刊
摘 要:平衡计分卡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是一套能比较全面反映经营者绩效增长的绩效评价体系,然而对于经营者平衡记分卡的四个纬度权重的定量研究却很少涉及。运用AHP,通过专家打分构造多个判断矩阵,计算得出群组综合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单排序,确定了企业经营者平衡记分卡四个纬度的权重,较好地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而且通过对群组综合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提高了权重确定的信度和效度。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层
期刊
摘 要:商业分析GIS是近年来新兴的GIS应用研究领域,相关数据的可得性是在商业领域应用GIS的制约因素。 基于GIS多准则评价法(MCE)对商业分析活动进行数学抽象, 建立基础数据指标体系,对指标值标准化、指标值空间扩散方法以及商业分析的算法流程进行研究,形成了构建商业分析GIS基础数据平台的模式,以徐州市商业分析GIS基础数据平台的构建为例,实证该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商业分析GIS;MC
期刊
摘要:随着国内会展业链条上的诸多机构纷纷申请加入UFI,会展业掀起了一股UFI认证热潮。从目前我国通过UFI认证的正式会员和展会的情况看,我国会展UFI国际认证的发展出现了地区差异明显、政府主导色彩浓、外企进驻加剧展览市场竞争特征。依据认证热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看,EFI认证并非完全适合我国国情,会展业要真正走向国际化必须提升品牌竞争力并要促进本土化的会展认证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会展业;UFI;
期刊
摘要: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对全省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生产资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分析方法和GM(1,1)预测模型,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与农业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分析,在对其发展趋势预测的基础土,进行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关联分析,进而提出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科学决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经济发
期刊
摘 要:2006年是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设阶段,企业信用又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点。对湖北企业信用的建设情况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企业自身的表现、外部因素的建设、信用缺失的原因和信用现状的总体评价。通过对湖北各市县的调研发现:湖北省的企业信用治理在这两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很多方面有所好转,还有些方面有明显好转。但拖欠货款仍然严重,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也在一定范围存在。信用缺失的内因主要在于企业的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