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中村小学由于生源和环境的特殊性,在书香校园建设中要内外结合,建立“悦读”阵地;家校携手,建立“读写”社团;读写结合,开设“快乐”课堂;形式多样,开展“特色”活动等,让学生在书香的润养中快乐成长。
关 键 词 城中村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2
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学习成绩密切相关。[1]就是说,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科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广州市荔湾区南漖小学作为一所办学规模较小、办学基础较薄弱、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城中村小学,一直极为重视阅读对学生的教化作用,近年来在“润养每一个生命和谐成长”办学理念指引下,通过在环境中熏陶、在课堂上扎根、在社团中深入等举措,大力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打造书法、经典阅读等特色活动,凝心聚力创设适合师生、家长“悦读”的环境,营建了浓郁书香校园氛围,带动了社区读书风气,催发了书香家庭的涌现,学校书香特色日渐凸显。
一、内外结合,建立“悦读”阵地
学校针对社区缺乏图书馆,孩子们到市区阅读、学习交通不便,同时大部分孩子都是外来务工子女,以租赁房子居住为主,生活环境相对较差,阅读条件欠缺等现状,因地制宜建立了一系列的“悦读”服务苑,让家长、孩子们在阅读中享受快乐,让阅读成为“悦读”。
1.家校悦读苑——好书分享的窗口
针对学生家庭大都物质条件有限,家庭购书不多的现状,学校建立了“家校悦读苑”,向家长开放学校图书馆、让家长进校借阅书籍。老师们则在课间、课后经常进“苑”指导,不断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同时,孩子们也以小组为单位,每天课间都在“苑”里专注“悦读”,交流分享。
2.校园悦读廊——无声语言的园地
为了让校园真正飘溢书香,学校在操场、走廊、教室、书法长廊等处张挂师生书法作品,这些“无声语言”诠释着另一种浓厚的书香之味。同时,这种独特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育人功能,给人带来艺术美的享受。
3.班级悦读角——图书漂流的驿站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多阅读的机会,学校在每个班都设置了悦读角,并选派专人担任“悦读小使者”,每周按量分配、更换图书。同时,学生们也从家里带来课外书,进行同级、同班的读书漂流活动。
4.校外悦读苑——课后学习的乐园
针对学生家长大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课后学习,导致孩子们放学后在村里东奔西跑,无法静心学习的现状,学校借助社区力量,在“小青苗”计划社工服务站设立了“校外悦读苑”,让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可以到这里继续阅读、学习,解决了家长因上班忙碌不能顾及孩子课后学习的难题。
5.家庭悦读架——亲子交流的平台
为了延伸孩子们的阅读,学校以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倡导每个家庭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家庭悦读架”。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为家长推荐书目书单,鼓励他们做好孩子阅读的引路人。
二、家校携手,成立“读写”社团
在书香校园队伍建设中,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家长力量,建立了多个既体现全员参与、全面开花的社团,又展示学校特色、学生风采的“读写”团队,为书香校园的建设引路。
1.三方合力的家校悦读社
学校大力推动“悦读型家庭”的创建,不断提升家庭阅读能力,并成立了一支由社工、家长、师生共同组成的“家校悦读社”。
课后,各班的“悦读小使者”会在老师的安排下,有计划、按顺序地来到“家庭悦读苑”,帮助分配图书,指导同学们课外阅读等。家长如因上班等原因没能按时进“苑”阅读的,则由孩子代替填写借阅卡,把书本带回家共读。
2.南漖小学社工工作站
学校携手世界宣明会、东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小青苗”计划——南漖小学社工工作站。这是首个为外来工子女提供服务的校内工作站,目的是让更多的社区热心人士加入学校书香建设团队,助力提升社区阅读水平。
3.练字练人的书法社
在“悦读”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练字练人,修心养性”的书法社。通过诵读经典名篇、诗歌、童谣等,推动书写、创作,让“悦读”走向“悦写”,既练字,更练人,让师生、家长不但能读,更能写,丰实了校园书香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三、读写结合,开设“快乐”课堂
为了把书香校园建设打造成一种常态的、自然的、有保障的班级教育活动,学校还开设了“翰墨学堂”,把阅读、书写课程纳入总课表,纳入教学常规课程,让学堂成为了修身养性的园地。
1.专时专用的“学堂”
在红领巾广播时间,学校专门安排了弘扬和传颂经典文化的时段。每周三,则安排全校师生统一习写软硬笔字,并因此编制了专门的教材。每周四,则是经典诵读时间,师生以多种方式习读《千字文》《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2.专家引领的“学堂”
学校长期聘请专职书法教师到校开展书法教学,切实做到“三课”“三纳入、一渗透”,即课堂普及、课间加强、课后巩固;把写字教育纳入学校培养目标,纳入学校工作常规管理,纳入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把写字工作渗透到德、智、体、美等各项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3.家校携手的“学堂”
为进一步促进家校携手,共建书香校园,发挥书香凝心聚力的作用,各班还聘请了具有书法爱好特长、开展家庭阅读较好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让家长走进教室、走向讲台,开展第二課堂教育教学活动,从不同层面加强了书法教学和阅读教育,共同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此外,学校还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落实学生 “听、说、读、写”的训练,把汉字规范、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
四、形式多样,开展“特色”活动
在各地书香校园建设如火如荼之际,城中村学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特色,做出“味道”,从而真正把学校建设成“香味”四溢的人文乐园。
1.特色校会——书香班级创建分享
在每月一次的特色校会上,孩子们都会通过诵、讲、答、评、唱、舞、画和演等方式,把熟悉的古诗、儿童诗、寓言、童话故事等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出来。同时,学校也会邀请家长到校与孩子一起同台表演,亲子共乐。
2.特色班会——班级“阅读嘉年华”
各班在组织班会活动时,还常(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以“阅读嘉年华”的形式,以“击鼓传花,演绎经典”等方式,进行文学知识大比拼,知识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孩子们熟悉的经典著作、课本知识等。形式多种多样,如有问答、有介绍、有游戏等等。
3.特色讲堂——儿童文学作品欣赏
儿童文学作品欣赏由校长、语文老师轮流担任主讲人,并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授课和讲座,推动了孩子们用多种方式开展阅读,用不同方式加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
4.特色主题——每年一度的读书节
每年四月份的读书节,是学校一年来书香校园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展示内容包括书签、手抄报、阅读卡、古诗词书写及好句好段软硬笔书法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为老师、家长、学生幸福同台竞演,传承国学经典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书香校园建设。为巩固效果,学校特地编写了有关校本教材,让“悦读”有本可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项特色评选、评比活动,努力让“悦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责任、一种习惯,在书香的润养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中国新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南漖小学 广东广州 510385)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关 键 词 城中村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2
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学习成绩密切相关。[1]就是说,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科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广州市荔湾区南漖小学作为一所办学规模较小、办学基础较薄弱、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城中村小学,一直极为重视阅读对学生的教化作用,近年来在“润养每一个生命和谐成长”办学理念指引下,通过在环境中熏陶、在课堂上扎根、在社团中深入等举措,大力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打造书法、经典阅读等特色活动,凝心聚力创设适合师生、家长“悦读”的环境,营建了浓郁书香校园氛围,带动了社区读书风气,催发了书香家庭的涌现,学校书香特色日渐凸显。
一、内外结合,建立“悦读”阵地
学校针对社区缺乏图书馆,孩子们到市区阅读、学习交通不便,同时大部分孩子都是外来务工子女,以租赁房子居住为主,生活环境相对较差,阅读条件欠缺等现状,因地制宜建立了一系列的“悦读”服务苑,让家长、孩子们在阅读中享受快乐,让阅读成为“悦读”。
1.家校悦读苑——好书分享的窗口
针对学生家庭大都物质条件有限,家庭购书不多的现状,学校建立了“家校悦读苑”,向家长开放学校图书馆、让家长进校借阅书籍。老师们则在课间、课后经常进“苑”指导,不断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同时,孩子们也以小组为单位,每天课间都在“苑”里专注“悦读”,交流分享。
2.校园悦读廊——无声语言的园地
为了让校园真正飘溢书香,学校在操场、走廊、教室、书法长廊等处张挂师生书法作品,这些“无声语言”诠释着另一种浓厚的书香之味。同时,这种独特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育人功能,给人带来艺术美的享受。
3.班级悦读角——图书漂流的驿站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多阅读的机会,学校在每个班都设置了悦读角,并选派专人担任“悦读小使者”,每周按量分配、更换图书。同时,学生们也从家里带来课外书,进行同级、同班的读书漂流活动。
4.校外悦读苑——课后学习的乐园
针对学生家长大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课后学习,导致孩子们放学后在村里东奔西跑,无法静心学习的现状,学校借助社区力量,在“小青苗”计划社工服务站设立了“校外悦读苑”,让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可以到这里继续阅读、学习,解决了家长因上班忙碌不能顾及孩子课后学习的难题。
5.家庭悦读架——亲子交流的平台
为了延伸孩子们的阅读,学校以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倡导每个家庭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家庭悦读架”。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为家长推荐书目书单,鼓励他们做好孩子阅读的引路人。
二、家校携手,成立“读写”社团
在书香校园队伍建设中,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家长力量,建立了多个既体现全员参与、全面开花的社团,又展示学校特色、学生风采的“读写”团队,为书香校园的建设引路。
1.三方合力的家校悦读社
学校大力推动“悦读型家庭”的创建,不断提升家庭阅读能力,并成立了一支由社工、家长、师生共同组成的“家校悦读社”。
课后,各班的“悦读小使者”会在老师的安排下,有计划、按顺序地来到“家庭悦读苑”,帮助分配图书,指导同学们课外阅读等。家长如因上班等原因没能按时进“苑”阅读的,则由孩子代替填写借阅卡,把书本带回家共读。
2.南漖小学社工工作站
学校携手世界宣明会、东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小青苗”计划——南漖小学社工工作站。这是首个为外来工子女提供服务的校内工作站,目的是让更多的社区热心人士加入学校书香建设团队,助力提升社区阅读水平。
3.练字练人的书法社
在“悦读”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练字练人,修心养性”的书法社。通过诵读经典名篇、诗歌、童谣等,推动书写、创作,让“悦读”走向“悦写”,既练字,更练人,让师生、家长不但能读,更能写,丰实了校园书香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三、读写结合,开设“快乐”课堂
为了把书香校园建设打造成一种常态的、自然的、有保障的班级教育活动,学校还开设了“翰墨学堂”,把阅读、书写课程纳入总课表,纳入教学常规课程,让学堂成为了修身养性的园地。
1.专时专用的“学堂”
在红领巾广播时间,学校专门安排了弘扬和传颂经典文化的时段。每周三,则安排全校师生统一习写软硬笔字,并因此编制了专门的教材。每周四,则是经典诵读时间,师生以多种方式习读《千字文》《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2.专家引领的“学堂”
学校长期聘请专职书法教师到校开展书法教学,切实做到“三课”“三纳入、一渗透”,即课堂普及、课间加强、课后巩固;把写字教育纳入学校培养目标,纳入学校工作常规管理,纳入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把写字工作渗透到德、智、体、美等各项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3.家校携手的“学堂”
为进一步促进家校携手,共建书香校园,发挥书香凝心聚力的作用,各班还聘请了具有书法爱好特长、开展家庭阅读较好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让家长走进教室、走向讲台,开展第二課堂教育教学活动,从不同层面加强了书法教学和阅读教育,共同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此外,学校还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落实学生 “听、说、读、写”的训练,把汉字规范、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
四、形式多样,开展“特色”活动
在各地书香校园建设如火如荼之际,城中村学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特色,做出“味道”,从而真正把学校建设成“香味”四溢的人文乐园。
1.特色校会——书香班级创建分享
在每月一次的特色校会上,孩子们都会通过诵、讲、答、评、唱、舞、画和演等方式,把熟悉的古诗、儿童诗、寓言、童话故事等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出来。同时,学校也会邀请家长到校与孩子一起同台表演,亲子共乐。
2.特色班会——班级“阅读嘉年华”
各班在组织班会活动时,还常(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以“阅读嘉年华”的形式,以“击鼓传花,演绎经典”等方式,进行文学知识大比拼,知识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孩子们熟悉的经典著作、课本知识等。形式多种多样,如有问答、有介绍、有游戏等等。
3.特色讲堂——儿童文学作品欣赏
儿童文学作品欣赏由校长、语文老师轮流担任主讲人,并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授课和讲座,推动了孩子们用多种方式开展阅读,用不同方式加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
4.特色主题——每年一度的读书节
每年四月份的读书节,是学校一年来书香校园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展示内容包括书签、手抄报、阅读卡、古诗词书写及好句好段软硬笔书法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为老师、家长、学生幸福同台竞演,传承国学经典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书香校园建设。为巩固效果,学校特地编写了有关校本教材,让“悦读”有本可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项特色评选、评比活动,努力让“悦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责任、一种习惯,在书香的润养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中国新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南漖小学 广东广州 510385)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