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每一个顽皮儿童的背后,都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破译的秘密。相似的行为背后,可能有不同的背景,从而需要不同的策略。方方的故事中所包含的心理学问题,值得每一位老师深思。
教育案例
去年8月我转任五(6)班的英语老师。按照惯例要向以前的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在与各位老师的交谈之中,方方这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节英语课,我认识了他,倒不是因为他的调皮捣蛋,而是因为我的特别关注。第一印象倒没什么特别,他还比较安分地听讲,虽偶尔插几句话,中途几次走神,但不至于妨碍课堂纪律。也许他还在观察我,也许我的不动声色让他有所畏惧吧。开始的一周就如此平静地过去了。第二周的时候,我逐渐发现他开始放肆,插嘴的次数日益增多,作业也开始在催促之下才能按时交来。字迹相当潦草,四线格根本就对他起不了作用,但正确率还算高。我经常形容批改他的作业就是在一堆垃圾中倒腾,结果发现这些垃圾都是有价值的。因为有了心理准备,我没和他太计较,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宽容与容忍吧。
真正与他的家长接触是在不久后的一天中午。起因是我上课做听写练习时,他边听边旁若无人、叽里咕噜地重复我的话。走近他,我发现他的书写速度远远跟不上其他同学,而一旦他无法完成就很急躁、沮丧,最后干脆放弃。在接下来的单元测试中,他则连一半的试题都没有做完。我觉得事态严重,就留下他补做,同时想跟家长交流一下。来接他的是他爸爸,面对新来的英语老师,他不住地向我道歉:“不好意思,让你费心了。你把要求告诉我,我回去监督他完成。”
有了这次的经历,我就开始有意识地了解有关他的情况:方方从小长得特别可爱,像个瓷娃娃,由此他也备受关注。爷爷奶奶宠爱他,整天抱在怀里,不让他坐,不让他爬,甚至舍不得让他尽早学走路,更不要自己说吃饭穿衣了,生怕他吃苦受累;幼儿园的老师也都喜欢他,争着抱他,希望他能分到自己的班上;父母经常带他到不同的场合,因为他往往能给别人带来很多的快乐。除此,他还有一个更大的优点:聪明。听他妈妈说,他很小就能认识很多字,背很多首诗,会快速地算出许多数学算式。而他妈妈在培养孩子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比一般母亲多得多。带他学围棋,学乒乓球,甚至细化到每天很规律地听音乐,吃水果,外出活动。但同时,方方妈妈发现他的行为能力比一般的孩子要弱,自理能力也差很多,无法长时间独处。为了弥补不足,他妈妈让他在幼儿园上半托,期望能通过环境来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意想不到的是,爷爷奶奶怕他在幼儿园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料,怕他吃不饱,放学一回家,两人便亲自喂饭。为给他解闷,常常是奶奶一边给他喂饭,爷爷则一边跟他下棋,或是做别的事。甚至有许多要求都不用他开口,就提前按他的习惯很默契地替他代劳。这样一直到了小学。
一二年级时,方方成绩尚可,但纪律让人头疼。低年级都是女教师,他总是恣意妄为,想站就站,想躺就躺。老师因此教育他,他耍赖撒泼,瘫在地上,还自以为是。但如果给他较严厉的惩罚教育他也能略有收敛。三年级一开始,换了两位男教师。也许是他的畏惧心理,也许是反复的高压政策有了效果,也许是偶尔适量的体罚,使他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所好转,不再轻易地用他那一套来当众表演。但他还是显得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他学习方面的障碍表现在语文学科,作文写得不太好,书写速度慢,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在父母、老师的催促中,原本就不太端正的字开始凌乱潦草。同时,他一天比一天不耐烦。我曾经与他的父母进行过讨论,他们认为一是因为的行为能力在应该得到培养的时候被剥夺了锻炼机会;二就是他很容易分神,往往在他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中途注意力被转移,就不太轻易回到第一件事上。
因为他的种种不良习惯,他的各科成绩很受影响。每次测试,老师和父母在考试之前都要跟监考老师反复叮嘱,要提醒他集中注意力完成试卷。另外,他不太说普通话,满口方言,偶尔还出言不逊,表达有时不太清晰。
当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我就对他放宽了要求。每次听写尽量放慢速度,有意识地照顾他;每逢测试就让他上讲台完成;每次收作业时先问他是否交了。而语数老师也分别给他配了督促小助手。我也发现他经常在同学们玩耍的时候埋头补作业。唯一让我头疼的是:每次上课他都随意、大声地讲话,那种随意和幼稚时常惹得班上同学哈哈大笑,他就为此洋洋自得。一开始我总是以眼神去制止,有时给他警告,但后来发现那远不如大声呵斥或惩罚性的教育来得有效。我同班主任商讨对策,他劝我不能太惯着方方,不要把一些低级错误归结于方方的心智年龄小,应该强制性地让他遵守一些规则,可以采取一些手段,包括体罚。
之后,我也试图改变对他的策略。有一次上课,他迟到了近十分钟,但仍大摇大摆地破门而入,还左顾右盼惹来一阵哄笑。我非常生气,问他原因。他振振有词:“在办公室补作业。”后来我就这句话让同学们来讨论,全班同学都声讨他。可他并没有认识到他进班级时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而且还坚持:我没错,我迟到是有原因的。后来我和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想借此给他树立纪律意识,不能总去迁就他,适应他,不能让他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同时也对他父母提出:“不是要他表面形式的道歉,要自我反省。不要父母代他道歉,要他自己学会承担责任。”并且明确告诉他:没有轻易的谅解,只有通过表现去争取。之后,方方尽管好了一阵,但时间一长,他的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就又慢慢淡化了。
其实,方方除了不能很好地适应一些我们认为应该遵守的规则外,他是个有很多优点的孩子:聪明,想象力丰富,相当诚实,从不撒谎。面对他,我有时很困惑:是不是应该按照我们的意识,通过一定的方法、方式去说服教育他,让他形 成让老师和家长认可的行为模式?
写到最后,我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格格不入的他是不是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他的自我镜像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对于方方,我们应该怎么去帮助他?请各位赐教。
(案例提供:江苏省宝应县翔宇宝应实验小学 陈艳飞)
思考
1.你认为体罚是有效果的吗?在何种程度上是有效果的?又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2.据方方的母亲讲,家庭方面什么办法都想过了,为什么不奏效?这种孩子真的是没救了吗?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如果还需要家庭配合,你会给方方的父母提什么样的建议?
特约点评
何纪祖:
方方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爷爷奶奶宠着他造成的,但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爸爸妈妈及大家的宠爱造成的。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父性之爱,也需要母性之爱,而且逐渐要由母性之爱向父性之爱转化。方方早期表现出的是片面的发展,母性之爱太多,父性之爱相对匮乏。方方的智力足够发达,很可能是身体某一方面的欠缺,比如会走路比较迟等,激起了大家本能的母性之爱,而父性之爱迟迟没有给予他,他身上的阳刚之气没有补充进去,因此形成了公主型或者瓷娃娃型的自我镜像。这种自我镜像导致了“营养失衡”,许多细节因此可以得到解释。比如他坚持说方言而不说普通话,是因为他小时候就一直说的是方言,在方言中他是安全的,这是对顽童时期的留恋。而普通话是上学以后学到的语言,他不愿意进入到普通话中,表明他没有成熟,拒绝长大。
方方总是喜欢让同学哈哈大笑,然后洋洋自得,这是因为小时候他说这样的话就会赢得喝彩,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制造这样的结果,这是一种补偿性反应。生命必须有成就感,方方表露出沮丧、急躁、放弃,这一点就是说明他没有长大,没有长大的男孩在成人世界里,就是这样表现的。如果缺乏帮助,他就会锁在那里,永远走不出来,永远长不大,形成恶性循环。要理解这个案例并不难,关键在于,策略在哪里?现在的问题是,老师要么用极端的爱,要么用暴力的形式,这只能让他退缩回去。当然,说不定他生命力足够顽强,天天吃巴掌,两个月吃下来就好了,但谁敢冒这个险?这样的孩子也不能放弃,如果放弃了,班级就缺乏一种氛围。这个学生在班级里,当然也不能违反纪律,但是也要让所有学生知道,宽容很重要。对于他本人,则要逐渐养成对社会规则的遵从。
关键的问题是,方方的人生之路是不是一个注定下滑的波浪线?他的路是不是注定向下?我们有什么办法止住下滑,然后有可能使之缓慢地向上发展?所以要从三方面寻求对策,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包括方方自己这一方面。大家要形成一个一致的新方方的形象,描述一个新方方。大家要口径一致,不能这边说是公主型,那边说是男子汉型,只要始终存在着相互混淆的形象,他就始终会逗留在原先的形象中。可以制订一张表,当他的行为符合新形象就加分,消极行为频繁出现就减分。当他朝着我们期望的形象发展的时候,他将不断地得到星星。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星星其实并都不是针对方方而言的,而是针对老师和家长而言的,老师和家长要不断地发现和发展方方的闪光点,创造得分机会,确保方方的分值持久不断地向上升。如果分值上不去,首先是家长与教师的失误。以社会行为制订规则,这本身就是父性之爱,母性之爱是老师、家长给他创造得分的机会,这样的话就逐步形成了一种行为主义的方式,给他不断累积,让他达成新的形象。方方的形象让我想起《秘密花园》里的那个小男孩:他坐在轮椅上,明明能走,但医生、家人都认为他应该一辈子坐在轮椅上。本来先天的体弱因素是应该逐步减弱的,但是反倒被加强了。还有《绿野仙踪》中的狮子,它是整个作品中最胆小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帮助方方建立一个旅程,让他在寻找中走过来,最终走出阴影。
(新教育研究中心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供稿)
(责编 子 君)
每一个顽皮儿童的背后,都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破译的秘密。相似的行为背后,可能有不同的背景,从而需要不同的策略。方方的故事中所包含的心理学问题,值得每一位老师深思。
教育案例
去年8月我转任五(6)班的英语老师。按照惯例要向以前的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在与各位老师的交谈之中,方方这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节英语课,我认识了他,倒不是因为他的调皮捣蛋,而是因为我的特别关注。第一印象倒没什么特别,他还比较安分地听讲,虽偶尔插几句话,中途几次走神,但不至于妨碍课堂纪律。也许他还在观察我,也许我的不动声色让他有所畏惧吧。开始的一周就如此平静地过去了。第二周的时候,我逐渐发现他开始放肆,插嘴的次数日益增多,作业也开始在催促之下才能按时交来。字迹相当潦草,四线格根本就对他起不了作用,但正确率还算高。我经常形容批改他的作业就是在一堆垃圾中倒腾,结果发现这些垃圾都是有价值的。因为有了心理准备,我没和他太计较,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宽容与容忍吧。
真正与他的家长接触是在不久后的一天中午。起因是我上课做听写练习时,他边听边旁若无人、叽里咕噜地重复我的话。走近他,我发现他的书写速度远远跟不上其他同学,而一旦他无法完成就很急躁、沮丧,最后干脆放弃。在接下来的单元测试中,他则连一半的试题都没有做完。我觉得事态严重,就留下他补做,同时想跟家长交流一下。来接他的是他爸爸,面对新来的英语老师,他不住地向我道歉:“不好意思,让你费心了。你把要求告诉我,我回去监督他完成。”
有了这次的经历,我就开始有意识地了解有关他的情况:方方从小长得特别可爱,像个瓷娃娃,由此他也备受关注。爷爷奶奶宠爱他,整天抱在怀里,不让他坐,不让他爬,甚至舍不得让他尽早学走路,更不要自己说吃饭穿衣了,生怕他吃苦受累;幼儿园的老师也都喜欢他,争着抱他,希望他能分到自己的班上;父母经常带他到不同的场合,因为他往往能给别人带来很多的快乐。除此,他还有一个更大的优点:聪明。听他妈妈说,他很小就能认识很多字,背很多首诗,会快速地算出许多数学算式。而他妈妈在培养孩子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比一般母亲多得多。带他学围棋,学乒乓球,甚至细化到每天很规律地听音乐,吃水果,外出活动。但同时,方方妈妈发现他的行为能力比一般的孩子要弱,自理能力也差很多,无法长时间独处。为了弥补不足,他妈妈让他在幼儿园上半托,期望能通过环境来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意想不到的是,爷爷奶奶怕他在幼儿园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料,怕他吃不饱,放学一回家,两人便亲自喂饭。为给他解闷,常常是奶奶一边给他喂饭,爷爷则一边跟他下棋,或是做别的事。甚至有许多要求都不用他开口,就提前按他的习惯很默契地替他代劳。这样一直到了小学。
一二年级时,方方成绩尚可,但纪律让人头疼。低年级都是女教师,他总是恣意妄为,想站就站,想躺就躺。老师因此教育他,他耍赖撒泼,瘫在地上,还自以为是。但如果给他较严厉的惩罚教育他也能略有收敛。三年级一开始,换了两位男教师。也许是他的畏惧心理,也许是反复的高压政策有了效果,也许是偶尔适量的体罚,使他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所好转,不再轻易地用他那一套来当众表演。但他还是显得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他学习方面的障碍表现在语文学科,作文写得不太好,书写速度慢,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在父母、老师的催促中,原本就不太端正的字开始凌乱潦草。同时,他一天比一天不耐烦。我曾经与他的父母进行过讨论,他们认为一是因为的行为能力在应该得到培养的时候被剥夺了锻炼机会;二就是他很容易分神,往往在他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中途注意力被转移,就不太轻易回到第一件事上。
因为他的种种不良习惯,他的各科成绩很受影响。每次测试,老师和父母在考试之前都要跟监考老师反复叮嘱,要提醒他集中注意力完成试卷。另外,他不太说普通话,满口方言,偶尔还出言不逊,表达有时不太清晰。
当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我就对他放宽了要求。每次听写尽量放慢速度,有意识地照顾他;每逢测试就让他上讲台完成;每次收作业时先问他是否交了。而语数老师也分别给他配了督促小助手。我也发现他经常在同学们玩耍的时候埋头补作业。唯一让我头疼的是:每次上课他都随意、大声地讲话,那种随意和幼稚时常惹得班上同学哈哈大笑,他就为此洋洋自得。一开始我总是以眼神去制止,有时给他警告,但后来发现那远不如大声呵斥或惩罚性的教育来得有效。我同班主任商讨对策,他劝我不能太惯着方方,不要把一些低级错误归结于方方的心智年龄小,应该强制性地让他遵守一些规则,可以采取一些手段,包括体罚。
之后,我也试图改变对他的策略。有一次上课,他迟到了近十分钟,但仍大摇大摆地破门而入,还左顾右盼惹来一阵哄笑。我非常生气,问他原因。他振振有词:“在办公室补作业。”后来我就这句话让同学们来讨论,全班同学都声讨他。可他并没有认识到他进班级时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而且还坚持:我没错,我迟到是有原因的。后来我和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想借此给他树立纪律意识,不能总去迁就他,适应他,不能让他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同时也对他父母提出:“不是要他表面形式的道歉,要自我反省。不要父母代他道歉,要他自己学会承担责任。”并且明确告诉他:没有轻易的谅解,只有通过表现去争取。之后,方方尽管好了一阵,但时间一长,他的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就又慢慢淡化了。
其实,方方除了不能很好地适应一些我们认为应该遵守的规则外,他是个有很多优点的孩子:聪明,想象力丰富,相当诚实,从不撒谎。面对他,我有时很困惑:是不是应该按照我们的意识,通过一定的方法、方式去说服教育他,让他形 成让老师和家长认可的行为模式?
写到最后,我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格格不入的他是不是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他的自我镜像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对于方方,我们应该怎么去帮助他?请各位赐教。
(案例提供:江苏省宝应县翔宇宝应实验小学 陈艳飞)
思考
1.你认为体罚是有效果的吗?在何种程度上是有效果的?又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2.据方方的母亲讲,家庭方面什么办法都想过了,为什么不奏效?这种孩子真的是没救了吗?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如果还需要家庭配合,你会给方方的父母提什么样的建议?
特约点评
何纪祖:
方方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爷爷奶奶宠着他造成的,但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爸爸妈妈及大家的宠爱造成的。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父性之爱,也需要母性之爱,而且逐渐要由母性之爱向父性之爱转化。方方早期表现出的是片面的发展,母性之爱太多,父性之爱相对匮乏。方方的智力足够发达,很可能是身体某一方面的欠缺,比如会走路比较迟等,激起了大家本能的母性之爱,而父性之爱迟迟没有给予他,他身上的阳刚之气没有补充进去,因此形成了公主型或者瓷娃娃型的自我镜像。这种自我镜像导致了“营养失衡”,许多细节因此可以得到解释。比如他坚持说方言而不说普通话,是因为他小时候就一直说的是方言,在方言中他是安全的,这是对顽童时期的留恋。而普通话是上学以后学到的语言,他不愿意进入到普通话中,表明他没有成熟,拒绝长大。
方方总是喜欢让同学哈哈大笑,然后洋洋自得,这是因为小时候他说这样的话就会赢得喝彩,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制造这样的结果,这是一种补偿性反应。生命必须有成就感,方方表露出沮丧、急躁、放弃,这一点就是说明他没有长大,没有长大的男孩在成人世界里,就是这样表现的。如果缺乏帮助,他就会锁在那里,永远走不出来,永远长不大,形成恶性循环。要理解这个案例并不难,关键在于,策略在哪里?现在的问题是,老师要么用极端的爱,要么用暴力的形式,这只能让他退缩回去。当然,说不定他生命力足够顽强,天天吃巴掌,两个月吃下来就好了,但谁敢冒这个险?这样的孩子也不能放弃,如果放弃了,班级就缺乏一种氛围。这个学生在班级里,当然也不能违反纪律,但是也要让所有学生知道,宽容很重要。对于他本人,则要逐渐养成对社会规则的遵从。
关键的问题是,方方的人生之路是不是一个注定下滑的波浪线?他的路是不是注定向下?我们有什么办法止住下滑,然后有可能使之缓慢地向上发展?所以要从三方面寻求对策,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包括方方自己这一方面。大家要形成一个一致的新方方的形象,描述一个新方方。大家要口径一致,不能这边说是公主型,那边说是男子汉型,只要始终存在着相互混淆的形象,他就始终会逗留在原先的形象中。可以制订一张表,当他的行为符合新形象就加分,消极行为频繁出现就减分。当他朝着我们期望的形象发展的时候,他将不断地得到星星。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星星其实并都不是针对方方而言的,而是针对老师和家长而言的,老师和家长要不断地发现和发展方方的闪光点,创造得分机会,确保方方的分值持久不断地向上升。如果分值上不去,首先是家长与教师的失误。以社会行为制订规则,这本身就是父性之爱,母性之爱是老师、家长给他创造得分的机会,这样的话就逐步形成了一种行为主义的方式,给他不断累积,让他达成新的形象。方方的形象让我想起《秘密花园》里的那个小男孩:他坐在轮椅上,明明能走,但医生、家人都认为他应该一辈子坐在轮椅上。本来先天的体弱因素是应该逐步减弱的,但是反倒被加强了。还有《绿野仙踪》中的狮子,它是整个作品中最胆小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帮助方方建立一个旅程,让他在寻找中走过来,最终走出阴影。
(新教育研究中心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供稿)
(责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