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是苏教版教材的创新和特色。特别是低年段的“文包诗”,是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角度考虑的,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课文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更直接地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受到美的熏陶。
“文包诗”的教学是应该重诗还是重文?有人认为,文包诗的教学应侧重文的学习。因为文为诗展现了广阔的时代背景,描绘了诗中蕴含的场景,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故事的叙述娓娓道来,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可以理解诗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应该重诗,因为在教参设定教学目标里有一条:结合课文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就是说,文是为诗服务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思,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更好地体会诗人在那时那刻的思想和感情。
笔者认为, 文与诗不能简单割裂,学习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文是诗的学习桥梁,诗是对文的升华,其最终落脚点是诗。《咏华山》一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包诗这种文体。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让他们体会文与诗的相依相融,感受文包诗的美妙,从而产生喜欢之情。笔者近日听了一位骨干教师执教的《咏华山》后,感受颇深。
一、扣诗学文——感受情境美
《咏华山》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朴实,感情真挚自然。为了让学生能尽快走入情境,教师先从诗入手,将诗先推到学生眼前,把学生引入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诗的痕迹。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直接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接着,课件出示华山雄伟壮丽的景色,教师进行配乐朗诵。通过示范指导,学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出诗歌的节奏,初步了解诗意。这种直接出示古诗开门见山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境、领略古诗的魅力上。这样引导,学生将文诗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到诗人为什么要咏华山。在诵读中,学生体验到“文包诗”课文的精彩所在。
二、诗文对照——体会意境美
1.自品自悟,体会诗意的精当
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蓝天”“远远近近”“自己的脚下”“山腰间”,并通过看画面,体会眼前景观的神奇壮丽;同时结合简笔画,让学生观察、想象、体验,进一步体会华山“高”的特点。当学生的激情被点燃时,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看到如此景象,你真想——”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顺势理解了“情不自禁”这个词的意思,突破了难点。有了以上情感的和知识的铺垫,接下来的理解诗句,就水到渠成,轻松简单了。
2.诗文对照,享受诗意的醇美
情动于中而发于外。面对如此雄伟壮丽的华山,寇准吟诗赞叹,非常切合此时、此景、此情。古诗中没有一个“高”字,却使人深深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古诗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读诗,整体感知诗意。因为有了前面教学的铺垫,诗意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同时,教师提醒学生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第二自然段中,让他们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学生很快找到诗句并理解了它的意思。接着,教师步步深入,让学生质疑诗中不易理解的词语,如:“举头”、“回首”、“齐”、“与”等。然后,再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诗文对照进行吟诵,体会诗的意境。这样教学层层推进,整个课堂变得鲜活而生动,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3.以演促情,演绎诗意的个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
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寇准来吟诵古诗,摇头晃脑,用富有童趣的肢体语言演绎华山的壮美。教师适时的评价,可让学生吟诵的情绪高涨,增添课堂情趣,调动课堂气氛。教学先生称赞寇准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们带上表情、动作夸奖夸奖寇准。学生们表演的热情又被激发出来。他们有的笑眯眯的竖起了大拇指,有的捋起胡须,有的激动得连整个身子都摇晃起来,感受到先生对寇准才华的欣赏。整个过程学生兴味盎然。课堂成了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好诗品读——回味韵律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作为千古流传的诗作,教师应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感受古诗词韵律的美。在对文章的意境美充分体验后,学生读这首《咏华山》更觉得琅琅上口,朴实自然。在每一次的朗读中,学生们仿佛看到了一座雄伟的华山,先生和寇准两人登上山顶,一轮红日近在咫尺,白云在山腰间缭绕。在读中,他们体验到了华山的高而美,对这位才七岁的小诗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文包诗”的教学,应是以诗为主,文诗对照,循文悟诗,相得益彰,这样才能让“文包诗”的教学实现华丽转身。
(责编 韦 雄)
“文包诗”的教学是应该重诗还是重文?有人认为,文包诗的教学应侧重文的学习。因为文为诗展现了广阔的时代背景,描绘了诗中蕴含的场景,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故事的叙述娓娓道来,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可以理解诗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应该重诗,因为在教参设定教学目标里有一条:结合课文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就是说,文是为诗服务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思,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更好地体会诗人在那时那刻的思想和感情。
笔者认为, 文与诗不能简单割裂,学习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文是诗的学习桥梁,诗是对文的升华,其最终落脚点是诗。《咏华山》一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包诗这种文体。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让他们体会文与诗的相依相融,感受文包诗的美妙,从而产生喜欢之情。笔者近日听了一位骨干教师执教的《咏华山》后,感受颇深。
一、扣诗学文——感受情境美
《咏华山》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朴实,感情真挚自然。为了让学生能尽快走入情境,教师先从诗入手,将诗先推到学生眼前,把学生引入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诗的痕迹。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直接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接着,课件出示华山雄伟壮丽的景色,教师进行配乐朗诵。通过示范指导,学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出诗歌的节奏,初步了解诗意。这种直接出示古诗开门见山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境、领略古诗的魅力上。这样引导,学生将文诗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到诗人为什么要咏华山。在诵读中,学生体验到“文包诗”课文的精彩所在。
二、诗文对照——体会意境美
1.自品自悟,体会诗意的精当
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蓝天”“远远近近”“自己的脚下”“山腰间”,并通过看画面,体会眼前景观的神奇壮丽;同时结合简笔画,让学生观察、想象、体验,进一步体会华山“高”的特点。当学生的激情被点燃时,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看到如此景象,你真想——”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顺势理解了“情不自禁”这个词的意思,突破了难点。有了以上情感的和知识的铺垫,接下来的理解诗句,就水到渠成,轻松简单了。
2.诗文对照,享受诗意的醇美
情动于中而发于外。面对如此雄伟壮丽的华山,寇准吟诗赞叹,非常切合此时、此景、此情。古诗中没有一个“高”字,却使人深深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古诗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读诗,整体感知诗意。因为有了前面教学的铺垫,诗意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同时,教师提醒学生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第二自然段中,让他们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学生很快找到诗句并理解了它的意思。接着,教师步步深入,让学生质疑诗中不易理解的词语,如:“举头”、“回首”、“齐”、“与”等。然后,再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诗文对照进行吟诵,体会诗的意境。这样教学层层推进,整个课堂变得鲜活而生动,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3.以演促情,演绎诗意的个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
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寇准来吟诵古诗,摇头晃脑,用富有童趣的肢体语言演绎华山的壮美。教师适时的评价,可让学生吟诵的情绪高涨,增添课堂情趣,调动课堂气氛。教学先生称赞寇准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们带上表情、动作夸奖夸奖寇准。学生们表演的热情又被激发出来。他们有的笑眯眯的竖起了大拇指,有的捋起胡须,有的激动得连整个身子都摇晃起来,感受到先生对寇准才华的欣赏。整个过程学生兴味盎然。课堂成了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好诗品读——回味韵律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作为千古流传的诗作,教师应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感受古诗词韵律的美。在对文章的意境美充分体验后,学生读这首《咏华山》更觉得琅琅上口,朴实自然。在每一次的朗读中,学生们仿佛看到了一座雄伟的华山,先生和寇准两人登上山顶,一轮红日近在咫尺,白云在山腰间缭绕。在读中,他们体验到了华山的高而美,对这位才七岁的小诗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文包诗”的教学,应是以诗为主,文诗对照,循文悟诗,相得益彰,这样才能让“文包诗”的教学实现华丽转身。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