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变化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层出不穷,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壮大就要培养成千上万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由指导学生继承性学习向引导学生创新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时代的要求。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自然学科,它的特点决定了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
构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切活动围绕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这种模式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活动表现的机会,发挥多种感觉器官的协调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强化自我进取、竞争成才意识,并逐步内化为个体能力素质。要体现“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多向交流活动中主动地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综合素质,使课堂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活动天地。积极采用实验探索发现法,强化概念形成的过程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心理历程与发现规律的成功乐趣,培养学生的成才自信心。通过阅读思考题设置学习目标,开展范例讨论、解题思维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课堂小测试、反馈式作业错误评析等问题情境活动。鼓励学生间的大胆质疑答辩,让好、中、差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上黑板演练,开展多帮一的面对面的集体评析,调动班集体的智慧,营造学科学术研究的民主氛围,强化思维体操训练,让学生各抒已见,敢于说、探索真知乐于说,从而暴露思维的认知过程,使纠缠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的认知探索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二、大胆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爱因斯坦在他的《理性中的灵感》文章里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字上的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心理学观点认为: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用“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
如在学习必修I第三章第3节《静摩擦力》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让所有同学提课本的动作情节,其目的就是感受静摩擦力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引出课题;其次为了进一步探究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表面粗糙)。我们设计一个拔河比赛,不锈钢管的一端涂上润滑油,一端不涂,让两学生拔河。
又如我们讲解冲量和动量时给出这样的视频,运动员用头把足球顶进球门的精彩场面,问把足球换为同样速度的铅球敢顶吗?不敢!为什么?然后再引入冲量与动量的概念。诸如此类,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原有理论体系,要积极发挥新课程“物理即生活”理念的指导作用,善于结合教材和参考书目能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这样的提问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是有效的。
再如: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提问中教师先演示(1)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演示(2)一辆车(轮子朝上,倒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演示(3)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问题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
问题2:(1)与(2)现象中,小车在桌面滑行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
问题3:如果将小车放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请同学们猜想结果会怎样呢?
问题4: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
问题5: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而且很长很长,同学们推理一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呢?
问题6: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必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三、开启心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養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家的许多发现、成就,就是由于他(她)们敢于探索,不怕艰辛,不甘失败的精神。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在物理教学中,不要急着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出原理和规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不但能牢固掌握原理规律,更获得了主动学习的方向。
如在电功、电热区别时,我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一只玩具电动机,先不让其电枢转动,测出其两端电压U,流过电流I及电动机电阻R,让学生计算U2/R,UI,I2R的值并要求他(她)们比较大小。接着,让电枢转动,再测出其U、I、R的值并要求学生再次计算出U2/R,UI,I2R再比较大小。启发学生为什么电枢不转时,在实验误差范围内U2/R=UI=I2R;电枢转动时,U2/R≠UI≠12R;转与不转区别在哪里?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规律。
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印象就很深刻,遇到此类问题错误率较低而且学生的分析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一、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
构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切活动围绕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这种模式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活动表现的机会,发挥多种感觉器官的协调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强化自我进取、竞争成才意识,并逐步内化为个体能力素质。要体现“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多向交流活动中主动地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综合素质,使课堂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活动天地。积极采用实验探索发现法,强化概念形成的过程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心理历程与发现规律的成功乐趣,培养学生的成才自信心。通过阅读思考题设置学习目标,开展范例讨论、解题思维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课堂小测试、反馈式作业错误评析等问题情境活动。鼓励学生间的大胆质疑答辩,让好、中、差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上黑板演练,开展多帮一的面对面的集体评析,调动班集体的智慧,营造学科学术研究的民主氛围,强化思维体操训练,让学生各抒已见,敢于说、探索真知乐于说,从而暴露思维的认知过程,使纠缠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的认知探索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二、大胆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爱因斯坦在他的《理性中的灵感》文章里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字上的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心理学观点认为: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用“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
如在学习必修I第三章第3节《静摩擦力》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让所有同学提课本的动作情节,其目的就是感受静摩擦力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引出课题;其次为了进一步探究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表面粗糙)。我们设计一个拔河比赛,不锈钢管的一端涂上润滑油,一端不涂,让两学生拔河。
又如我们讲解冲量和动量时给出这样的视频,运动员用头把足球顶进球门的精彩场面,问把足球换为同样速度的铅球敢顶吗?不敢!为什么?然后再引入冲量与动量的概念。诸如此类,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原有理论体系,要积极发挥新课程“物理即生活”理念的指导作用,善于结合教材和参考书目能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这样的提问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是有效的。
再如: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提问中教师先演示(1)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演示(2)一辆车(轮子朝上,倒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演示(3)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问题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
问题2:(1)与(2)现象中,小车在桌面滑行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
问题3:如果将小车放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请同学们猜想结果会怎样呢?
问题4: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
问题5: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而且很长很长,同学们推理一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呢?
问题6: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必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三、开启心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養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家的许多发现、成就,就是由于他(她)们敢于探索,不怕艰辛,不甘失败的精神。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在物理教学中,不要急着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出原理和规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不但能牢固掌握原理规律,更获得了主动学习的方向。
如在电功、电热区别时,我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一只玩具电动机,先不让其电枢转动,测出其两端电压U,流过电流I及电动机电阻R,让学生计算U2/R,UI,I2R的值并要求他(她)们比较大小。接着,让电枢转动,再测出其U、I、R的值并要求学生再次计算出U2/R,UI,I2R再比较大小。启发学生为什么电枢不转时,在实验误差范围内U2/R=UI=I2R;电枢转动时,U2/R≠UI≠12R;转与不转区别在哪里?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规律。
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印象就很深刻,遇到此类问题错误率较低而且学生的分析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