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物理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技能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授课工作,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思考,还要培养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习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薄弱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物理;预习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12
为适应中国基础教育在新时期的教学需要,新课程改革工作如火如荼的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铺进。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并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了更高的自主权。物理作为初中阶段增加的全新科目,学生没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这就要求了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的良好学习习惯,制定学习计划,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以帮助学生能够系统完整的进行初中物理学习。
一、初中物理学习中预习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一)初中物理学习中预习习惯培养的意义
初中物理作为初中学习阶段增设的全新科目,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没有基础概念,对于物理现象的理解比较困难,若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所能取得学习效果较差,无法为高中更深层次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养成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短期内讲,学生在课程正式开展前就能对学习大纲有了一定的概念,并预先发现自我学习的薄弱点,方便在课堂上学习时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提高物理成绩。从长远的影响来看,学生在此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模式建成,有效地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增强了其思维逻辑能力,对日后的各科学习都有着积极影响。
(二)初中物理学习中预习习惯培养的困难
物理学科以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为主,探究事物性质与各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以了解大自然的规则并解读其现象的意义。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物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际体验与理论经验基础容易产生困惑,进而影响到学生个体对世界的理解方式[1]。此外,这一时期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律能力,对预习内容的安排不合理,仅停留在教材知识点的记忆上,预习时间比重不大且呈碎片化,对于物理知识的预习并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初概念。教师对学生预习环节不重视,既没有加以科学合理的指导,也没有对学生的预习反馈建立有效的接收机制,对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督促不到位,最终影响了初中物理的整体学习效率与学习深度。
二、初中物理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调动学生预先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作为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其自主能动性的提高对科目的深入学习有着积极意义。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物理的特性,抓住知识难点中可利用的部分转化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趣点,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在课下也能主动进行物理预习。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心较强,对物理的认知也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以人教版的初中物理为例,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经历过物体间力的学习对“相对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的物理概念,教师将阻力、摩擦力的知识点融入到相对运动的阐述中,帮助学生理解物体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区别[2]。这种单纯的理论知识点解说很难调动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可以将公交车急刹车,飞机降落滑行等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自发的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思考,促进其对物理本质的探究,极大地调动了自主预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多样化的物理预习方式
物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不管是牛顿三大定律还是其在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都渗透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同时,不应将预习局限在教材的理论知识上,应结合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发展多样化的物理预习方式。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在正式教学活动前,应为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好大纲,为学生的预习工作勾出重点学习内容,帮其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与合作探讨,共同完成预习目标。其次,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思路,帮助学生在课本以外也能展开预习活动。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在学习液体压强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结语
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基础是否坚实,将影响学生未来物理深层次的学习是否能够顺利展开,教师鼓勵引导学生培养起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更牢靠地掌握物理知识,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对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忠武,王玉玺,钟绍春 ,等.初中物理探究学习支撑系统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
关键词:初中物理;预习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12
为适应中国基础教育在新时期的教学需要,新课程改革工作如火如荼的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铺进。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并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了更高的自主权。物理作为初中阶段增加的全新科目,学生没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这就要求了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的良好学习习惯,制定学习计划,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以帮助学生能够系统完整的进行初中物理学习。
一、初中物理学习中预习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一)初中物理学习中预习习惯培养的意义
初中物理作为初中学习阶段增设的全新科目,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没有基础概念,对于物理现象的理解比较困难,若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所能取得学习效果较差,无法为高中更深层次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养成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短期内讲,学生在课程正式开展前就能对学习大纲有了一定的概念,并预先发现自我学习的薄弱点,方便在课堂上学习时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提高物理成绩。从长远的影响来看,学生在此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模式建成,有效地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增强了其思维逻辑能力,对日后的各科学习都有着积极影响。
(二)初中物理学习中预习习惯培养的困难
物理学科以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为主,探究事物性质与各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以了解大自然的规则并解读其现象的意义。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物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际体验与理论经验基础容易产生困惑,进而影响到学生个体对世界的理解方式[1]。此外,这一时期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律能力,对预习内容的安排不合理,仅停留在教材知识点的记忆上,预习时间比重不大且呈碎片化,对于物理知识的预习并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初概念。教师对学生预习环节不重视,既没有加以科学合理的指导,也没有对学生的预习反馈建立有效的接收机制,对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督促不到位,最终影响了初中物理的整体学习效率与学习深度。
二、初中物理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调动学生预先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作为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其自主能动性的提高对科目的深入学习有着积极意义。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物理的特性,抓住知识难点中可利用的部分转化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趣点,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在课下也能主动进行物理预习。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心较强,对物理的认知也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以人教版的初中物理为例,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经历过物体间力的学习对“相对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的物理概念,教师将阻力、摩擦力的知识点融入到相对运动的阐述中,帮助学生理解物体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区别[2]。这种单纯的理论知识点解说很难调动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可以将公交车急刹车,飞机降落滑行等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自发的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思考,促进其对物理本质的探究,极大地调动了自主预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多样化的物理预习方式
物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不管是牛顿三大定律还是其在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都渗透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同时,不应将预习局限在教材的理论知识上,应结合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发展多样化的物理预习方式。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在正式教学活动前,应为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好大纲,为学生的预习工作勾出重点学习内容,帮其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与合作探讨,共同完成预习目标。其次,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思路,帮助学生在课本以外也能展开预习活动。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在学习液体压强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结语
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基础是否坚实,将影响学生未来物理深层次的学习是否能够顺利展开,教师鼓勵引导学生培养起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更牢靠地掌握物理知识,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对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忠武,王玉玺,钟绍春 ,等.初中物理探究学习支撑系统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