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在学校层面上主要体现在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两个方面,校本培训包括构建校本培训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切实加强反思提高,校本教研包括创新教研形式、丰富教研内容、优化教研力量、建立激励机制。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 校本培训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新课程改革也呼唤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学校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从“使用性教师观”转向“发展性教师观”,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就学校来说,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主要体现在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两个方面。
一、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努力把学校办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名优教师成长的摇篮。给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建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氛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立足实际,加强校本培训体系的建构。
(一)建章立制,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坚持“教师队伍全面提高与教师张扬个性并重”的校本培训理念,实施校本培训。为使校本培训扎实有效,学校要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管理措施,成立“教师继续教育学校”,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纲要”制定“校本培训学习制度”、“校本培训考勤制度”、“骨干教师带徒制度”、“校本培训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的培训管理制度,使校本培训工作实现全员化、全程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采取多种形式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与探究,也需要学校在整个教师培养及管理模式上的转型。培训形式主要包括:
1、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 教导处根据学校教师具体情况,组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培训。例如,省市区级的各科教材培训、本校骨干教师教材培训、班级管理培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所有培训者准备认真,培训内容有深度和广度,给老师们了解教材、把握教材、钻研教材明确了目标,给常规工作指明了方向。
2、教师的自我培训 每学期教师都要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阶段性目标,不断总结与反思,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记录自我学习、成长的足迹。学校期中、期末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使教师资源在不断学习、研究中得到优化。在自我培训中提倡教师既读“理论书”,学习课程理论,阅读新课标原文,品味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等;也读“实践书”,研读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观摩名师课堂教学等,通过揣摩优秀的教学案例,吸取他人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实践新课程的能力。研读教学案例要求教师既能从理性的层面审视实践,又能从实践的层面揣摩、体验理论的精妙。在阅读案例过程中,努力做到“两个对照”:一是将案例与教者的反思、专家的评点相对照,细细品味、揣摩他人的教学设计,剖析他人的教学行为;二是将案例的研读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对照,发现他人成功的原因。通过比较、辨析、反思、提升,获取新的独到的发现。
3、以活动促培训 学校计划中有教学活动,如各学科开展的“教学观摩活动”、“新课改展示课”、各级部开展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教导处开展的 “愛教坛 讲奉献”演讲比赛、“青年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等。
4、积累培训资料 为扎实深入地推动校本培训向纵深发展,学校应给每位教师建立业务档案,积累校本培训材料,每个教师的成长册各具特色。对教师撰写的教学札记、课后随笔、实践反思录、教育教学故事等进行教研成果展示评比活动,并编制《校本教研通讯》作为调动教师的热情和积累培训材料的成果。
(三)切实加强反思提高
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可以丰富实践知识,增长教学智慧,提升教育理念。因此,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课后练习——反思的基点
课后练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对学生作业和练习的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对作业布置和设计的科学性做出判断,逐步实现课后练习的创新教育功能,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对课后练习要倾注热情和关切,这是反思的基点。
2、课堂教学——反思的重点
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应仔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是否全面、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内容是否正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新颖、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与启发性;教学媒体选用的科学性、现代性,演示操作的熟练性、准确性。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有利于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教学效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是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是教师反思的重点。
3、学生评教结果——反思的重要渠道
因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师生关系是否良好都有较深刻的了解,对学习环境的描述与界定比较客观;学生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效能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观察比其他评价人员更为细致周全。反思学生评教结果,有助于教师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剖析自己,既总结好的一面,又找出自己不足的一面;有助于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反思实践中获得专业品质的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评教结果,这是反思的重要渠道。 二、认真开展校本教研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推动校本教研不断走向深化。
(一)创新教研形式,体现主体性、对话式、互动式
1、集体备课程序化 加强教学研究,应成为学科教研的重头戏。为此要求教研组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切实加大了研究力度。学校要固定集体备课时间,提供集体备课场所和一定的经费。按照“研究设想——集体研究——课堂实践——课例剖析——反思总结”的程序进行。中心发言人提前收集资料,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准重难点及教学目标,并设计出教学思路,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供集体研究。每单元安排专人上研究课,集中大家的力量,分课型进行集体备课,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切实达到了集备的效果。
2、教学研究课题化 学校教导处与教科室密切配合,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研究课题化。第一,问题课题化。课题的提出与探讨,都是针对和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探究性学习研究。这样的教学研究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是立足于寻找教学中的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教学专题研究按照“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定课题——围绕课题,开展研究——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专题研究。第二,课堂课题化。公开课、观摩课是一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教学研究形式。以课堂为研究课题,有利于课堂教学逐渐达到“深刻、真诚、精致”的目标。例如名师教学研讨会、识字教学研讨会、学科专题教学观摩、青年教师指导课等等。
(二)丰富教研内容,克服假大空现象 校本教研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教研的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开展“同上一节课”或“教研室亮课日”活动,把同样的内容允许和提倡不同的教师来上,让更多的教师来观摩,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反馈,从而提供互相比较的“样本”。提出“假如让你去上,应该怎样设计”,使每个教师都能在现实中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新课程、新理念。有时还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协作,在学科之间寻找研究的突破口,力求在深化各个学科纵向研究,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整合。
(三)优化教研力量 校本教研的过程就是教学实践与理论不断互动、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既要以教师为主体,又要借助外部的智慧,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在实践中,要坚持以学校骨干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中坚力量,通过他们“现身引导”发挥对教师同伴的影响力,使每位教师树立“我也行”的信心。还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高教师研究的意识与能力,请专家到学校作报告,支持教师外出学习,人人参与,人人提高。
(四)建立激励机制
1、搭建交流的舞台 每周固定校本教研活动的时间,使教师在这个交流平台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平时利用校园网管理系统为教师创设一个跨学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学科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储备。让每个教师都在与专家和同行的交流与碰撞中提升。
2、改革评价机制,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研究热情,激发教师的创新欲望 如评选课改先进个人就打破了原来的标准,而是看教师的研究能力、水平及参与课改的热情等。
3、实施人性化管理 校本教研是一项人性化的工作,学校管理者树立服务意识,深入到教师中,倾听教师的感受和体会,变刚性化的制度管理为柔性化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积极营造能够激发和强化每个教职工积极性和科学性的文化氛围,大家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团结、和谐、温暖、愉悦的人文环境中努力工作着。
参考文献:
说明:本文属于科研课题“青年教师发展实践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 校本培训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新课程改革也呼唤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学校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从“使用性教师观”转向“发展性教师观”,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就学校来说,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主要体现在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两个方面。
一、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努力把学校办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名优教师成长的摇篮。给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建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氛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立足实际,加强校本培训体系的建构。
(一)建章立制,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坚持“教师队伍全面提高与教师张扬个性并重”的校本培训理念,实施校本培训。为使校本培训扎实有效,学校要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管理措施,成立“教师继续教育学校”,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纲要”制定“校本培训学习制度”、“校本培训考勤制度”、“骨干教师带徒制度”、“校本培训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的培训管理制度,使校本培训工作实现全员化、全程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采取多种形式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与探究,也需要学校在整个教师培养及管理模式上的转型。培训形式主要包括:
1、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 教导处根据学校教师具体情况,组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培训。例如,省市区级的各科教材培训、本校骨干教师教材培训、班级管理培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所有培训者准备认真,培训内容有深度和广度,给老师们了解教材、把握教材、钻研教材明确了目标,给常规工作指明了方向。
2、教师的自我培训 每学期教师都要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阶段性目标,不断总结与反思,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记录自我学习、成长的足迹。学校期中、期末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使教师资源在不断学习、研究中得到优化。在自我培训中提倡教师既读“理论书”,学习课程理论,阅读新课标原文,品味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等;也读“实践书”,研读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观摩名师课堂教学等,通过揣摩优秀的教学案例,吸取他人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实践新课程的能力。研读教学案例要求教师既能从理性的层面审视实践,又能从实践的层面揣摩、体验理论的精妙。在阅读案例过程中,努力做到“两个对照”:一是将案例与教者的反思、专家的评点相对照,细细品味、揣摩他人的教学设计,剖析他人的教学行为;二是将案例的研读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对照,发现他人成功的原因。通过比较、辨析、反思、提升,获取新的独到的发现。
3、以活动促培训 学校计划中有教学活动,如各学科开展的“教学观摩活动”、“新课改展示课”、各级部开展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教导处开展的 “愛教坛 讲奉献”演讲比赛、“青年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等。
4、积累培训资料 为扎实深入地推动校本培训向纵深发展,学校应给每位教师建立业务档案,积累校本培训材料,每个教师的成长册各具特色。对教师撰写的教学札记、课后随笔、实践反思录、教育教学故事等进行教研成果展示评比活动,并编制《校本教研通讯》作为调动教师的热情和积累培训材料的成果。
(三)切实加强反思提高
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可以丰富实践知识,增长教学智慧,提升教育理念。因此,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课后练习——反思的基点
课后练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对学生作业和练习的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对作业布置和设计的科学性做出判断,逐步实现课后练习的创新教育功能,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对课后练习要倾注热情和关切,这是反思的基点。
2、课堂教学——反思的重点
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应仔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是否全面、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内容是否正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新颖、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与启发性;教学媒体选用的科学性、现代性,演示操作的熟练性、准确性。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有利于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教学效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是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是教师反思的重点。
3、学生评教结果——反思的重要渠道
因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师生关系是否良好都有较深刻的了解,对学习环境的描述与界定比较客观;学生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效能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观察比其他评价人员更为细致周全。反思学生评教结果,有助于教师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剖析自己,既总结好的一面,又找出自己不足的一面;有助于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反思实践中获得专业品质的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评教结果,这是反思的重要渠道。 二、认真开展校本教研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推动校本教研不断走向深化。
(一)创新教研形式,体现主体性、对话式、互动式
1、集体备课程序化 加强教学研究,应成为学科教研的重头戏。为此要求教研组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切实加大了研究力度。学校要固定集体备课时间,提供集体备课场所和一定的经费。按照“研究设想——集体研究——课堂实践——课例剖析——反思总结”的程序进行。中心发言人提前收集资料,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准重难点及教学目标,并设计出教学思路,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供集体研究。每单元安排专人上研究课,集中大家的力量,分课型进行集体备课,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切实达到了集备的效果。
2、教学研究课题化 学校教导处与教科室密切配合,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研究课题化。第一,问题课题化。课题的提出与探讨,都是针对和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探究性学习研究。这样的教学研究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是立足于寻找教学中的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教学专题研究按照“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定课题——围绕课题,开展研究——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专题研究。第二,课堂课题化。公开课、观摩课是一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教学研究形式。以课堂为研究课题,有利于课堂教学逐渐达到“深刻、真诚、精致”的目标。例如名师教学研讨会、识字教学研讨会、学科专题教学观摩、青年教师指导课等等。
(二)丰富教研内容,克服假大空现象 校本教研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教研的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开展“同上一节课”或“教研室亮课日”活动,把同样的内容允许和提倡不同的教师来上,让更多的教师来观摩,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反馈,从而提供互相比较的“样本”。提出“假如让你去上,应该怎样设计”,使每个教师都能在现实中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新课程、新理念。有时还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协作,在学科之间寻找研究的突破口,力求在深化各个学科纵向研究,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整合。
(三)优化教研力量 校本教研的过程就是教学实践与理论不断互动、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既要以教师为主体,又要借助外部的智慧,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在实践中,要坚持以学校骨干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中坚力量,通过他们“现身引导”发挥对教师同伴的影响力,使每位教师树立“我也行”的信心。还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高教师研究的意识与能力,请专家到学校作报告,支持教师外出学习,人人参与,人人提高。
(四)建立激励机制
1、搭建交流的舞台 每周固定校本教研活动的时间,使教师在这个交流平台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平时利用校园网管理系统为教师创设一个跨学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学科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储备。让每个教师都在与专家和同行的交流与碰撞中提升。
2、改革评价机制,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研究热情,激发教师的创新欲望 如评选课改先进个人就打破了原来的标准,而是看教师的研究能力、水平及参与课改的热情等。
3、实施人性化管理 校本教研是一项人性化的工作,学校管理者树立服务意识,深入到教师中,倾听教师的感受和体会,变刚性化的制度管理为柔性化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积极营造能够激发和强化每个教职工积极性和科学性的文化氛围,大家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团结、和谐、温暖、愉悦的人文环境中努力工作着。
参考文献:
- 教师专业发展.余文森 连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 周立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的理论与案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 严艳.浅谈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德阳教育网-校园文化.2007
- 王家鼎.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和途徑.地理教学.2000
- 王家鼎.充分拓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渠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1
说明:本文属于科研课题“青年教师发展实践研究”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