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纽约的好,只有在此久住的人才能够慢慢体会到。
曼哈顿岛上人口稠密,寸土寸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推陈出新,却并没有失去历史积淀的风貌,也没有过于机械化地划分出商业区与居民区,而是在规划中让城市有机地发展: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让出行变得十分方便,街头路边的便利店、小食摊既方便了居民,又充满生活气息,无数的美术馆、剧院、画廊、音乐厅更是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除了下城高楼林立的金融中心,中城繁华奢丽的名店商业区,曼哈顿还有中央公园大片的绿地自然,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老街区,静静地等待着人发现它的存在。
Soho苏和区的由来
位于豪斯顿街(Houston Street)以南、运河街(Canal Street)以北、介于拉法耶特街(Lafayette Street)和西百老汇街(West Broadway Street)之间的一片街区原是曼哈顿最早的定居地之一,在美国内战后成为纺织工业区与大宗货品批发贸易区。此后,因为区内众多标志性的铸铁结构建筑,在1978年被定为美国国家级历史地标(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除了铸铁建筑,这里还以一种“比利时石块”(Belgian blocks)的铺路方式而著名,尽管常常被人们误称为“鹅卵石”(cobbles)小路。这些石子路保留至今,虽然不太利于脚蹬细高跟鞋的淑女行走,却为现代的纽约保留了一抹历史的情韵。这一片地区,就是著名的苏和(Soho)区。说起“苏和” 这个名字,其实是“豪斯顿街以南”(South of the Houston Street)的简称,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广泛流传开来。
二战以后,随着纺织工厂的南迁,这里逐渐成为一片废弃的工业区,治安堪忧,鲜有住户,一到夜间更是人迹罕至。从1960年代起,一些艺术家因为贪图便宜的租金和喜爱自然光线充足的室内空间,陆续将工作室搬进苏和的空置工业建筑中;又往往不顾法律的限制,把家也安在这里(一些建筑因为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而不允许被当作民居出租)。
艺术家们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人文环境,他们开展览办派对,十分热闹。接着,一些前卫的当代艺术画廊也选址苏和,改变了曼哈顿艺术地图的格局;他们中不乏日后名声大噪的宝拉·库珀画廊(Paula Cooper Gallery)、彼得·布拉姆(Peter Blum Gallery)等等。再后来,苏和富有艺术气息的设计与创造力量吸引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眼光,大量时尚品牌店的进驻、高级公寓楼盘的开发,让此地的租金变得不再适合青年艺术家,却成为了游客必至的时尚潮区。这里的古董画廊相对于中城和上东区来说,更偏重设计,风格另类,深得艺术家与时尚业人士的喜爱。
在Soho中心地带觅宝
克洛斯比街(Crosby Street)是位于苏和中心地带的一条石子街,幽静宜人,纽约时尚新秀Derek Lam的专卖店、旧建筑改造的克洛斯比街酒店、再加上一些室内设计、珠宝设计的小店,令克洛斯比街吸引了众多来纽约探胜觅宝的游人。
纽约客蜜雪儿·瓦瑞安(Michele Varian)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古董旧货店开在克洛斯比街南端交界的霍华德街(Howard Street)上,距离她最早的店面只有几步之遥。店铺所在的建筑曾经属于美国艺术家贾斯珀·琼斯(Jasper Jones),再早些时候则是一家工厂,至今店面中还保留了一些制造业厂房的痕迹。蜜雪儿巧妙地将屋顶悬挂的滑轨用作安装射灯的支架,地下室则被用作了工作室。
蜜雪儿出生在中西部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酷爱做手工;她早年在时装行业工作,经常到世界各地出差。幼年的记忆和旅行的经历,让她喜爱手工制作的、有故事有来历的物品:“看到一件有趣的东西,我就有很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这是谁做的,又是怎么做的?”
在离开全职工作之后,蜜雪儿曾为高级商场设计纺织品:靠垫、枕头等,销售良好。然而2001年的“9.11”事件使得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商场订单减少,蜜雪儿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创业。从最初的纺织品、家居用品设计,到慢慢地引入旧货、古董,蜜雪儿称她的经营是“有机、自然地发展出来的”。并且为了保持经营上的独立性,她至今尚未引入外部投资。她的店虽小,却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物品:从价格昂贵的古董家具到几美元一枚的小型字母装饰,仿古玻璃首饰盒、带有米字旗桌面的英国小学校课桌、珍稀旧书籍、古董首饰等等,应有尽有,令人一不小心就能在此逗留上好几个小时,享受“淘宝”的乐趣。
谈及店堂中的商品,蜜雪儿如数家珍。其中她最心爱的,也是最吸引人的是1930年代美国威支伍德(Wedgewood公司)出品的一台燃气炉,由于保存完好,几乎还是全新的,令人爱不释手。蜜雪儿还乐于与年轻艺术家合作,经销他们的作品。一面墙挂满了来自布鲁克林的年轻女艺术家的瓷盘画,乍看之下以为是古董,仔细一看,才能发现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和令人忍俊不禁的想象力。
同样位于苏和的古董织物经营商宝拉·鲁宾斯坦(Paula Rubenstein)的店铺已经在普林斯街(Prince Street)上开了20多年,去年夏天刚刚搬到几个街区之外的邦德街(Bond Street)。前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偶然走进她的旧址,就立刻想起了哈利·波特第一次走进魔法世界里位于对角巷的奥利凡德魔杖专卖店:满眼的古旧饰品、织物、家具,让人眼花缭乱,兴奋不已。新搬到邦德街的宝拉·鲁宾斯坦虽然风采依旧,但是原来店堂中那种长时间积淀产生的独特魅力不复存在,实在是很可惜。据说鲁宾斯坦的老巢是位于长岛的仓库;希望假以时日,邦德街上的店堂可以再度充满“古旧”的意趣。
近年来,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Williamsburg)地区也在迅速崛起中:房地产商开发了高端的LOFT公寓,近东河的老码头改造为步行休闲区,众多小型新颖的设计店家、“古着”(Vintage)服饰首饰店、唱片店和旧书店,纷纷开张,加上发型沙龙、啤酒吧、餐馆,逐渐成为本地年轻人的好去处,大有盖过苏和风头的趋势,然而丰富的历史背景沉淀与不断更新的设计力量,将使得苏和的魅力将永不褪色。
曼哈顿岛上人口稠密,寸土寸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推陈出新,却并没有失去历史积淀的风貌,也没有过于机械化地划分出商业区与居民区,而是在规划中让城市有机地发展: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让出行变得十分方便,街头路边的便利店、小食摊既方便了居民,又充满生活气息,无数的美术馆、剧院、画廊、音乐厅更是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除了下城高楼林立的金融中心,中城繁华奢丽的名店商业区,曼哈顿还有中央公园大片的绿地自然,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老街区,静静地等待着人发现它的存在。
Soho苏和区的由来
位于豪斯顿街(Houston Street)以南、运河街(Canal Street)以北、介于拉法耶特街(Lafayette Street)和西百老汇街(West Broadway Street)之间的一片街区原是曼哈顿最早的定居地之一,在美国内战后成为纺织工业区与大宗货品批发贸易区。此后,因为区内众多标志性的铸铁结构建筑,在1978年被定为美国国家级历史地标(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除了铸铁建筑,这里还以一种“比利时石块”(Belgian blocks)的铺路方式而著名,尽管常常被人们误称为“鹅卵石”(cobbles)小路。这些石子路保留至今,虽然不太利于脚蹬细高跟鞋的淑女行走,却为现代的纽约保留了一抹历史的情韵。这一片地区,就是著名的苏和(Soho)区。说起“苏和” 这个名字,其实是“豪斯顿街以南”(South of the Houston Street)的简称,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广泛流传开来。
二战以后,随着纺织工厂的南迁,这里逐渐成为一片废弃的工业区,治安堪忧,鲜有住户,一到夜间更是人迹罕至。从1960年代起,一些艺术家因为贪图便宜的租金和喜爱自然光线充足的室内空间,陆续将工作室搬进苏和的空置工业建筑中;又往往不顾法律的限制,把家也安在这里(一些建筑因为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而不允许被当作民居出租)。
艺术家们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人文环境,他们开展览办派对,十分热闹。接着,一些前卫的当代艺术画廊也选址苏和,改变了曼哈顿艺术地图的格局;他们中不乏日后名声大噪的宝拉·库珀画廊(Paula Cooper Gallery)、彼得·布拉姆(Peter Blum Gallery)等等。再后来,苏和富有艺术气息的设计与创造力量吸引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眼光,大量时尚品牌店的进驻、高级公寓楼盘的开发,让此地的租金变得不再适合青年艺术家,却成为了游客必至的时尚潮区。这里的古董画廊相对于中城和上东区来说,更偏重设计,风格另类,深得艺术家与时尚业人士的喜爱。
在Soho中心地带觅宝
克洛斯比街(Crosby Street)是位于苏和中心地带的一条石子街,幽静宜人,纽约时尚新秀Derek Lam的专卖店、旧建筑改造的克洛斯比街酒店、再加上一些室内设计、珠宝设计的小店,令克洛斯比街吸引了众多来纽约探胜觅宝的游人。
纽约客蜜雪儿·瓦瑞安(Michele Varian)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古董旧货店开在克洛斯比街南端交界的霍华德街(Howard Street)上,距离她最早的店面只有几步之遥。店铺所在的建筑曾经属于美国艺术家贾斯珀·琼斯(Jasper Jones),再早些时候则是一家工厂,至今店面中还保留了一些制造业厂房的痕迹。蜜雪儿巧妙地将屋顶悬挂的滑轨用作安装射灯的支架,地下室则被用作了工作室。
蜜雪儿出生在中西部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酷爱做手工;她早年在时装行业工作,经常到世界各地出差。幼年的记忆和旅行的经历,让她喜爱手工制作的、有故事有来历的物品:“看到一件有趣的东西,我就有很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这是谁做的,又是怎么做的?”
在离开全职工作之后,蜜雪儿曾为高级商场设计纺织品:靠垫、枕头等,销售良好。然而2001年的“9.11”事件使得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商场订单减少,蜜雪儿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创业。从最初的纺织品、家居用品设计,到慢慢地引入旧货、古董,蜜雪儿称她的经营是“有机、自然地发展出来的”。并且为了保持经营上的独立性,她至今尚未引入外部投资。她的店虽小,却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物品:从价格昂贵的古董家具到几美元一枚的小型字母装饰,仿古玻璃首饰盒、带有米字旗桌面的英国小学校课桌、珍稀旧书籍、古董首饰等等,应有尽有,令人一不小心就能在此逗留上好几个小时,享受“淘宝”的乐趣。
谈及店堂中的商品,蜜雪儿如数家珍。其中她最心爱的,也是最吸引人的是1930年代美国威支伍德(Wedgewood公司)出品的一台燃气炉,由于保存完好,几乎还是全新的,令人爱不释手。蜜雪儿还乐于与年轻艺术家合作,经销他们的作品。一面墙挂满了来自布鲁克林的年轻女艺术家的瓷盘画,乍看之下以为是古董,仔细一看,才能发现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和令人忍俊不禁的想象力。
同样位于苏和的古董织物经营商宝拉·鲁宾斯坦(Paula Rubenstein)的店铺已经在普林斯街(Prince Street)上开了20多年,去年夏天刚刚搬到几个街区之外的邦德街(Bond Street)。前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偶然走进她的旧址,就立刻想起了哈利·波特第一次走进魔法世界里位于对角巷的奥利凡德魔杖专卖店:满眼的古旧饰品、织物、家具,让人眼花缭乱,兴奋不已。新搬到邦德街的宝拉·鲁宾斯坦虽然风采依旧,但是原来店堂中那种长时间积淀产生的独特魅力不复存在,实在是很可惜。据说鲁宾斯坦的老巢是位于长岛的仓库;希望假以时日,邦德街上的店堂可以再度充满“古旧”的意趣。
近年来,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Williamsburg)地区也在迅速崛起中:房地产商开发了高端的LOFT公寓,近东河的老码头改造为步行休闲区,众多小型新颖的设计店家、“古着”(Vintage)服饰首饰店、唱片店和旧书店,纷纷开张,加上发型沙龙、啤酒吧、餐馆,逐渐成为本地年轻人的好去处,大有盖过苏和风头的趋势,然而丰富的历史背景沉淀与不断更新的设计力量,将使得苏和的魅力将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