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旧觅新 探店苏和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纽约的好,只有在此久住的人才能够慢慢体会到。
  曼哈顿岛上人口稠密,寸土寸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推陈出新,却并没有失去历史积淀的风貌,也没有过于机械化地划分出商业区与居民区,而是在规划中让城市有机地发展: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让出行变得十分方便,街头路边的便利店、小食摊既方便了居民,又充满生活气息,无数的美术馆、剧院、画廊、音乐厅更是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除了下城高楼林立的金融中心,中城繁华奢丽的名店商业区,曼哈顿还有中央公园大片的绿地自然,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老街区,静静地等待着人发现它的存在。
  Soho苏和区的由来
  位于豪斯顿街(Houston Street)以南、运河街(Canal Street)以北、介于拉法耶特街(Lafayette Street)和西百老汇街(West Broadway Street)之间的一片街区原是曼哈顿最早的定居地之一,在美国内战后成为纺织工业区与大宗货品批发贸易区。此后,因为区内众多标志性的铸铁结构建筑,在1978年被定为美国国家级历史地标(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除了铸铁建筑,这里还以一种“比利时石块”(Belgian blocks)的铺路方式而著名,尽管常常被人们误称为“鹅卵石”(cobbles)小路。这些石子路保留至今,虽然不太利于脚蹬细高跟鞋的淑女行走,却为现代的纽约保留了一抹历史的情韵。这一片地区,就是著名的苏和(Soho)区。说起“苏和” 这个名字,其实是“豪斯顿街以南”(South of the Houston Street)的简称,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广泛流传开来。
  二战以后,随着纺织工厂的南迁,这里逐渐成为一片废弃的工业区,治安堪忧,鲜有住户,一到夜间更是人迹罕至。从1960年代起,一些艺术家因为贪图便宜的租金和喜爱自然光线充足的室内空间,陆续将工作室搬进苏和的空置工业建筑中;又往往不顾法律的限制,把家也安在这里(一些建筑因为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而不允许被当作民居出租)。
  艺术家们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人文环境,他们开展览办派对,十分热闹。接着,一些前卫的当代艺术画廊也选址苏和,改变了曼哈顿艺术地图的格局;他们中不乏日后名声大噪的宝拉·库珀画廊(Paula Cooper Gallery)、彼得·布拉姆(Peter Blum Gallery)等等。再后来,苏和富有艺术气息的设计与创造力量吸引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眼光,大量时尚品牌店的进驻、高级公寓楼盘的开发,让此地的租金变得不再适合青年艺术家,却成为了游客必至的时尚潮区。这里的古董画廊相对于中城和上东区来说,更偏重设计,风格另类,深得艺术家与时尚业人士的喜爱。
  在Soho中心地带觅宝
  克洛斯比街(Crosby Street)是位于苏和中心地带的一条石子街,幽静宜人,纽约时尚新秀Derek Lam的专卖店、旧建筑改造的克洛斯比街酒店、再加上一些室内设计、珠宝设计的小店,令克洛斯比街吸引了众多来纽约探胜觅宝的游人。
  纽约客蜜雪儿·瓦瑞安(Michele Varian)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古董旧货店开在克洛斯比街南端交界的霍华德街(Howard Street)上,距离她最早的店面只有几步之遥。店铺所在的建筑曾经属于美国艺术家贾斯珀·琼斯(Jasper Jones),再早些时候则是一家工厂,至今店面中还保留了一些制造业厂房的痕迹。蜜雪儿巧妙地将屋顶悬挂的滑轨用作安装射灯的支架,地下室则被用作了工作室。
  蜜雪儿出生在中西部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酷爱做手工;她早年在时装行业工作,经常到世界各地出差。幼年的记忆和旅行的经历,让她喜爱手工制作的、有故事有来历的物品:“看到一件有趣的东西,我就有很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这是谁做的,又是怎么做的?”
  在离开全职工作之后,蜜雪儿曾为高级商场设计纺织品:靠垫、枕头等,销售良好。然而2001年的“9.11”事件使得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商场订单减少,蜜雪儿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创业。从最初的纺织品、家居用品设计,到慢慢地引入旧货、古董,蜜雪儿称她的经营是“有机、自然地发展出来的”。并且为了保持经营上的独立性,她至今尚未引入外部投资。她的店虽小,却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物品:从价格昂贵的古董家具到几美元一枚的小型字母装饰,仿古玻璃首饰盒、带有米字旗桌面的英国小学校课桌、珍稀旧书籍、古董首饰等等,应有尽有,令人一不小心就能在此逗留上好几个小时,享受“淘宝”的乐趣。
  谈及店堂中的商品,蜜雪儿如数家珍。其中她最心爱的,也是最吸引人的是1930年代美国威支伍德(Wedgewood公司)出品的一台燃气炉,由于保存完好,几乎还是全新的,令人爱不释手。蜜雪儿还乐于与年轻艺术家合作,经销他们的作品。一面墙挂满了来自布鲁克林的年轻女艺术家的瓷盘画,乍看之下以为是古董,仔细一看,才能发现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和令人忍俊不禁的想象力。
  同样位于苏和的古董织物经营商宝拉·鲁宾斯坦(Paula Rubenstein)的店铺已经在普林斯街(Prince Street)上开了20多年,去年夏天刚刚搬到几个街区之外的邦德街(Bond Street)。前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偶然走进她的旧址,就立刻想起了哈利·波特第一次走进魔法世界里位于对角巷的奥利凡德魔杖专卖店:满眼的古旧饰品、织物、家具,让人眼花缭乱,兴奋不已。新搬到邦德街的宝拉·鲁宾斯坦虽然风采依旧,但是原来店堂中那种长时间积淀产生的独特魅力不复存在,实在是很可惜。据说鲁宾斯坦的老巢是位于长岛的仓库;希望假以时日,邦德街上的店堂可以再度充满“古旧”的意趣。
  近年来,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Williamsburg)地区也在迅速崛起中:房地产商开发了高端的LOFT公寓,近东河的老码头改造为步行休闲区,众多小型新颖的设计店家、“古着”(Vintage)服饰首饰店、唱片店和旧书店,纷纷开张,加上发型沙龙、啤酒吧、餐馆,逐渐成为本地年轻人的好去处,大有盖过苏和风头的趋势,然而丰富的历史背景沉淀与不断更新的设计力量,将使得苏和的魅力将永不褪色。
其他文献
临江仙  秋 望  云破天寒山接水,  一番雨后新晴。  危楼独上最高层,  林疏烟岸阔,  鹜飞落霞明。  坐觉乾坤浮爽气,  一声长啸云凝。  心湖撼动却无名,  暮鸦来绕树,  不尽古今情。  本文的“不尽古今情”不是武侠小说或穿越影视中的噱头,而是王璜生先生在1974-1975年间撰写的古体词《临江仙·秋望》的结尾。  当时他的父亲刚刚落实了政策,举家从下乡地搬迁回城。该词遵循严格的词牌、
期刊
前不久的“纽约亚洲艺术周”吸引了以苏富比、佳士得为首的5家拍卖行和几十家画廊,在纽约推出数十场展览和拍卖。在如此众多的展会中,笔者以为最有看头的是苏富比与佳士得双双推出的中国当代水墨群展,而最值得关注的画家则是蔡小松。  两大巨头纽约PK  两巨头不约而同做中国当代水墨展,这本身就是看点。不过相对来说,苏富比这次所推的当代水墨群展,已经是梅开二度了。去年的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他们就推出了名叫“文房
期刊
关于绘画  财富堂:您平常画画时间多吗?  潘公凯:我这个人跟一般画家有很大的不同,画画儿只是我的很小的一部分工作。  财富堂:您喜欢画大作品还是小作品?  潘公凯:有大也有小,现在也有画小的。需要小的就小的呗,我的画都是人家给我打电话,说潘老师我这个展览给你留了一块墙,几乘几,就这么简单。说我给你留的墙比较小啊,你拿四张小画,那我就拿四张小画。  财富堂:您画大作品需要构思很长时间吗?  潘公凯
期刊
身为媒体人,我却并不喜欢八卦,尤其不喜欢名人的八卦。此外,我也不喜欢许多同行擅长的“报告文学体”:给采访对象戴高帽子,煽情,宏大叙事,等等。尽管如此,我有兴趣为《财富堂》杂志的封面人物专题来写一写国际拍卖业巨头之一的苏富比亚洲区总裁程寿康,用一种接近采访札记的文体。因为在我把程寿康作为采访对象认识与交往的8年里,他成功地引领了苏富比这家百年老店在亚洲完成了企业转型,获得了辉煌的业绩;因为翻开历年来
期刊
去年2月, 作家吉瑞·古查尔(Jiri Kuchar)经过5年的搜寻,终在捷克境内发现了16幅希特勒收藏的画作,据专家估计这批收藏的价值约为270万美元,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和所有宝藏一样,纳粹艺术品收藏也披着神秘的面纱。尽管在德军战败后,价值连城的纳粹收藏一点点浮出水面,但还是没有人知道收藏的确切数量和价值。  掠夺珍宝的真相  在二战之后,人们曾发现一处藏匿于阿尔卑斯山小镇盐矿里的纳粹战利品,它
期刊
4月13日,银河丽湾假座南桥五星级圣淘沙大酒店举行“南上海交通巨变创造区域红利效应——暨南桥新城品牌楼盘银河丽湾热销现象主题报告会”和“豪宅添华章”——书法名家联谊晚宴。  虹梅南路越江隧道、轨道5号线延伸段和快速公交线(BRT)的建设,使得南桥新城的发展迈入了“超车道”。依托南桥新城“轨交+隧道+生态”的红利叠加效应,银河丽湾自去年4月开盘销售以来,短短一年时间实现总销金额达到9亿元,创下了奉贤
期刊
2013年,有篇帖子在网上挺火,是一位网友的吐槽《我今天去了省艺术馆》。这位网友进入湖北省艺术馆参观《再水墨》展之后,表示自己对展品看不懂。结果,帖子一出,众人纷纷附和,演变成了一场对当代艺术的集体吐槽。大家议论道:究竟是我土鳖,还是你神曲?  说这是毕加索的情人,我们就懂了  2012年,毕加索作品来华办大展时,几乎大部分观众都有“看不懂”的反映,只有站在毕加索早期写实作品前,观众才找回了些许自
期刊
去年我在伦敦Goldsmith 学院围绕“中枢与虚构”论坛主题做了这样的演讲。当代艺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已经改变了美术馆的属性。以往的属性是美术馆展示经典作品,观众对这些经典作品进行凝视。但到后现代以后,艺术理论就逐步取代了这样一种传统的看法。艺术作品是跟现场密切相关的一个互动过程。这就意味着一件作品的意义,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本身,甚至也不完全取决于这件作品的美学属性。它带进了这个现场当中的社会、文化、
期刊
对于瓷器,中国人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瓷器(china)一度成为西方人眼中,这个遥远而神秘国度的代名词。  古人捡窑择上,“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今人对瓷器的热爱也丝毫不减,“得获至宝,畅美难言”。君子爱瓷,当如何藏之?又该带着什么样的审美趣味与收藏眼光,来品读这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美好古物? 本刊记者带着兴奋与疑问,拜访了古瓷器泰斗张浦生。  离开了“瓷”,人就像掉了魂 
期刊
从黄土地到  美术馆钟楼  李磊1965年出生在上海,出生不久就随父母到了甘肃一个叫海石湾的地方。海石湾地处兰州和西宁两大城市中间,相传那里曾是大海,海水退去独留岩石,故名海石湾。在他儿时的记忆中,海石湾的黄土是别样的,没有高坡和土堆,只有随风而起的粉状散泥。风一吹,每个毛孔都与黄土来了个拥抱,李磊说那时的自己是“带着土味的人”,也正是这种土味让他多了江南族群中较为少见的一份豪爽。  1978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