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设置的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设计能力,例如酒店的前台接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需要的是‘灵活性’,其教学目标‘多样性’的提法不准确”。如果不是亲耳聆听,很难相信这样的声音来自企业。
实际上,这是2007年12月在北京市商业学校传出的声音,发言者是森根大酒店的经理。此次会议上,来自北京市十几所职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们正在用Sevalag Tool(工作学习任务的自我评价法)来对老师们自己开发的酒店管理专业“前台接待”学习领域进行研讨。
热烈的场面,人人参与的氛围,展示出教师培训新模式的效益和成果,成为专业教师培训工作的亮点和特色。
教师培训是素质提高工程的基石
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由9个计划组成,分为3类,分别是选拔计划(3个)、资助计划(3个)和培训计划(3个)。培训计划中有国内培训、国外培训和企业实践。作为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中的基础性工作,培训工作惠及人数最多,产生影响最大,投入效益最直接。
200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有近2000万的经费用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经费的支持,都为教师培训工作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当年,参加培训的专任教师达到2200余人,培训10000余人次;五批共33人到德国巴符州等地参加了为期28天的培训,参加国外培训的人员全部来自职业院校一线。2008年培训基地和培训学校将扩大到19个,专业将达30个,无论是参加国内培训还是国外培训的教师数都将有大幅提高。
2007年底,培训学校相继进行了内部评价和培训总结。内部评价是由参加培训的教师代表、“工程”管理方代表、学校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及外部专家等利益相关者参加,由培训学校负责人进行工作汇报,利益相关者依照指标、根据汇报内容进行诊断、评分,内部评价侧重于各方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目的在于形成共识,是一种发展性评价。
在此基础上,2008年3月,“工程”管理方聘请了部分专家对培训学校工作进行外部评价。外部评价按照相同的标准对学校工作进行衡量,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打分、排队。对培训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表彰和政策扶持;与存在问题的学校交换意见,并帮其做出相应调整。
由“断点”到“浑然一体”的新模式
一直以来,到底以什么作为教师培训的切入和抓手,技能还是教法?类似的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职业院校的教师们。
“工程”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体会到:单纯以专业技能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与以往相比,此次“工程”培训的最大特点是以一种战略方式出现,它注重的不是“点”的培训,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此外,培训中还安排了专家全程伴随,专家的集中辅导、专项指导、及时诊断,对培训工作起到了引导作用。概括而言,“工程”实施的培训有如下几个特点:
在培训内容上,选择了国际先进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路径;这一路径重在过程,重在教师的全员、全程和全面参与。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教师与教学要素的紧密融合;
在培训的组织路径上,实现了高职院校、中专、职高、技工学校四种类型学校的联手与合作。过去,由于各种原因,职业院校条块分割,特别是技工学校与其他几类学校的沟通渠道一直没有打通。在“工程”中,集全市某一专业所有教师的力量,打造北京市职业教育特定专业的精品团队成为各培训院校的主要目标;
以国际化作为培训的学习背景。2007年,以“工程”名义共聘请了13位国外专家进行了9个专业的10次培训和研讨。
与企业实现了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企业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关键元素,职业院校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合作。以往,教师对企业的调研集中在技能、设备上,特别是用人需求上,而“工程”主张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则强调用系统化的方式来观察、调研,它将完整的工作过程作为考量对象,不仅关注工具、技能,而且更加关注工作方法和劳动组织以及人在工作过程中的成长经历,并将此作为课程开发的参照点,实现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与参与。
坚持“内涵式”发展之路
“学科系统化、模块化、DACUM等,我都接触了好几个课程法了,今后肯定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那么,现在学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意义何在?”培训初始,一些教师曾经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伴随着“工程”的深入开展,以上疑问不解自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即在主观上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整体化的职业分析的基本素材是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需要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访谈的方式提练。
“工程”培训的内涵实际是在两条线索上同时展开,即“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培训学习。2007年的寒假,对于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来说,是个没有休息日的假期。作为培训学校,他们和全市十几所学校的几十名教师开始了“企业调研”。调研全部借鉴了德国“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下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企业调研问卷和方法设计,对北京齿轮总厂等8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专项调研;北京市商业学校根据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职业人群设计了6套调查问卷,发放到“中国大饭店”等30家酒店;组织了3次企业专家座谈会,来自全市32家酒店的代表与来自学校的专业教师30余人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与座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整个寒假,这两个专业的老师只在春节期间休息了短短的7天。
紧张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让老师们颇动了一番脑筋——学习领域形成后,开发者与相关人士坐在一起,用Sevalag Tool(工作学习任务的自我评价法)进行集中研讨。指标体系的确立,使老师们脱离了具体的文本框架,提升为对课程核心价值的讨论;在达成课程价值的共识后,再来反观已开发出的文本,自我诊断,体会颇深。随后,带着学习中的困惑与问题,培训教师代表走出国门培训近1个月,收获颇丰。而此时的收获,不仅仅是文本的改写,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在这种磕磕绊绊、反反复复的修改中,实现了教师与教学要素的融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的就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市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培训工作本身也是一次行动导向的学习过程,在教师深度参与、亲历的程中,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实际上,这是2007年12月在北京市商业学校传出的声音,发言者是森根大酒店的经理。此次会议上,来自北京市十几所职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们正在用Sevalag Tool(工作学习任务的自我评价法)来对老师们自己开发的酒店管理专业“前台接待”学习领域进行研讨。
热烈的场面,人人参与的氛围,展示出教师培训新模式的效益和成果,成为专业教师培训工作的亮点和特色。
教师培训是素质提高工程的基石
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由9个计划组成,分为3类,分别是选拔计划(3个)、资助计划(3个)和培训计划(3个)。培训计划中有国内培训、国外培训和企业实践。作为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中的基础性工作,培训工作惠及人数最多,产生影响最大,投入效益最直接。
200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有近2000万的经费用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经费的支持,都为教师培训工作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当年,参加培训的专任教师达到2200余人,培训10000余人次;五批共33人到德国巴符州等地参加了为期28天的培训,参加国外培训的人员全部来自职业院校一线。2008年培训基地和培训学校将扩大到19个,专业将达30个,无论是参加国内培训还是国外培训的教师数都将有大幅提高。
2007年底,培训学校相继进行了内部评价和培训总结。内部评价是由参加培训的教师代表、“工程”管理方代表、学校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及外部专家等利益相关者参加,由培训学校负责人进行工作汇报,利益相关者依照指标、根据汇报内容进行诊断、评分,内部评价侧重于各方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目的在于形成共识,是一种发展性评价。
在此基础上,2008年3月,“工程”管理方聘请了部分专家对培训学校工作进行外部评价。外部评价按照相同的标准对学校工作进行衡量,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打分、排队。对培训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表彰和政策扶持;与存在问题的学校交换意见,并帮其做出相应调整。
由“断点”到“浑然一体”的新模式
一直以来,到底以什么作为教师培训的切入和抓手,技能还是教法?类似的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职业院校的教师们。
“工程”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体会到:单纯以专业技能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与以往相比,此次“工程”培训的最大特点是以一种战略方式出现,它注重的不是“点”的培训,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此外,培训中还安排了专家全程伴随,专家的集中辅导、专项指导、及时诊断,对培训工作起到了引导作用。概括而言,“工程”实施的培训有如下几个特点:
在培训内容上,选择了国际先进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路径;这一路径重在过程,重在教师的全员、全程和全面参与。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教师与教学要素的紧密融合;
在培训的组织路径上,实现了高职院校、中专、职高、技工学校四种类型学校的联手与合作。过去,由于各种原因,职业院校条块分割,特别是技工学校与其他几类学校的沟通渠道一直没有打通。在“工程”中,集全市某一专业所有教师的力量,打造北京市职业教育特定专业的精品团队成为各培训院校的主要目标;
以国际化作为培训的学习背景。2007年,以“工程”名义共聘请了13位国外专家进行了9个专业的10次培训和研讨。
与企业实现了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企业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关键元素,职业院校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合作。以往,教师对企业的调研集中在技能、设备上,特别是用人需求上,而“工程”主张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则强调用系统化的方式来观察、调研,它将完整的工作过程作为考量对象,不仅关注工具、技能,而且更加关注工作方法和劳动组织以及人在工作过程中的成长经历,并将此作为课程开发的参照点,实现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与参与。
坚持“内涵式”发展之路
“学科系统化、模块化、DACUM等,我都接触了好几个课程法了,今后肯定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那么,现在学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意义何在?”培训初始,一些教师曾经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伴随着“工程”的深入开展,以上疑问不解自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即在主观上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整体化的职业分析的基本素材是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需要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访谈的方式提练。
“工程”培训的内涵实际是在两条线索上同时展开,即“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培训学习。2007年的寒假,对于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来说,是个没有休息日的假期。作为培训学校,他们和全市十几所学校的几十名教师开始了“企业调研”。调研全部借鉴了德国“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下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企业调研问卷和方法设计,对北京齿轮总厂等8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专项调研;北京市商业学校根据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职业人群设计了6套调查问卷,发放到“中国大饭店”等30家酒店;组织了3次企业专家座谈会,来自全市32家酒店的代表与来自学校的专业教师30余人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与座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整个寒假,这两个专业的老师只在春节期间休息了短短的7天。
紧张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让老师们颇动了一番脑筋——学习领域形成后,开发者与相关人士坐在一起,用Sevalag Tool(工作学习任务的自我评价法)进行集中研讨。指标体系的确立,使老师们脱离了具体的文本框架,提升为对课程核心价值的讨论;在达成课程价值的共识后,再来反观已开发出的文本,自我诊断,体会颇深。随后,带着学习中的困惑与问题,培训教师代表走出国门培训近1个月,收获颇丰。而此时的收获,不仅仅是文本的改写,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在这种磕磕绊绊、反反复复的修改中,实现了教师与教学要素的融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的就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市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培训工作本身也是一次行动导向的学习过程,在教师深度参与、亲历的程中,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