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思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关键在教师。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质疑问难,点燃创新火花
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道:“做学问,需要问,学会答,非学问。”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会提出问题是任何创造发明的源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创设出“疑”的情境,鼓励学生在“疑境”中质疑,在“疑境”中学习探索,进行创新。如在教“梯形认识与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师提出:“你认识哪些图形?了解这些图形的哪些知识?不认识的图形你又想知道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积极动脑思考,谈出不懂的问题,谈不同在看法,有的学生说:“梯形横放时,两个底能不能叫左底和右底”;有的学声问:“计算梯形面积可不可以用割补法”;有的还说:“连一根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其面积计算公式很快就可以得出来了;”还有的说:“这个公式也可用于矩形、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讨论:“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这种自学讨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质疑问难,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对新认识的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创新的思维驰骋于知识海洋。
二、改革教法,激发创新意识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勇气和敢于尝试探索的精神。改变知识表现的形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教材变为适合学生探讨的素材。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
例如,教学“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一课时,教材通过“姐姐比弟弟大4岁”这一条件,用式子表示姐姐岁数及姐姐与弟弟岁数之间的关系。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同学们说说,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是师生关系后。又问:“还可以是什么关系?”学生争着说出是朋友关系、大人与小孩关系等。又亲切地问一个学生:“你今年多大?”生答:“我今年u岁。”接着说:“我比你大35岁,你知道我今年几岁吗?”学生回答后,又问:“老师与你有什么关系?”生答出:“老师比我大35岁。”或“我比老师小35岁。”这时老师又问:“这位同学1岁时,老师几岁?2岁、3岁时呢……”最后,教师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再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出这一关系。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发现之乐。
三、鼓励联想,激活创新潜能
联想是由来源材料分化出的多种因素形成发展思维的中间环节,善于联想就有助于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经验证明,经过联想训练的学生,创造意识就强,常用的联想有:
因果联想:例如,看到上午运来苹果160筐——想到一天运来苹果多少筐?
看到下午运来苹果160筐——想到下午的筐数是上午的几倍?
相似联想:例如,看到甲数比乙数多10——想到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0。
看到加法交换律(a+b=b+a)——想到乘法交换律(aXb=bXa)。
对比联想:即从有相反特点的知识想起,数学中的逆命题,逆叙题目和公式的反向应用,都属此种联想,如看到“约数”——想到“倍数”,看到“质数”——想到“合数”,看到长方形面积=长×宽想到宽(或长):面积÷长(或宽)。通过展开联想,学生的眼界放宽,思维也尽情地活跃起来,就会由单纯的数量,想象出多种的数量关系,促使学生的思维在联想中闪出创造的火花。
四、乐于求异,诱发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开阔学生视野,注意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精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如:“某修路队修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800米,9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8天就全部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多少米?”按照常规解法为:800X 9÷8-800=100(米)。有的学生说:“800÷8就可以了。”“9天任务8天完成,提前了一天,原来一天修的800米就必须分8天内完成,因此800÷8也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的米数了”。当问题已经解决时,有的学生思考仍在继续,这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时机,这时老师要细心呵护这种求异的思维火花,要鼓励他们获得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从而形成创新性思维。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为学生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创新的道路上成长。
一、质疑问难,点燃创新火花
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道:“做学问,需要问,学会答,非学问。”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会提出问题是任何创造发明的源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创设出“疑”的情境,鼓励学生在“疑境”中质疑,在“疑境”中学习探索,进行创新。如在教“梯形认识与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师提出:“你认识哪些图形?了解这些图形的哪些知识?不认识的图形你又想知道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积极动脑思考,谈出不懂的问题,谈不同在看法,有的学生说:“梯形横放时,两个底能不能叫左底和右底”;有的学声问:“计算梯形面积可不可以用割补法”;有的还说:“连一根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其面积计算公式很快就可以得出来了;”还有的说:“这个公式也可用于矩形、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讨论:“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这种自学讨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质疑问难,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对新认识的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创新的思维驰骋于知识海洋。
二、改革教法,激发创新意识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勇气和敢于尝试探索的精神。改变知识表现的形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教材变为适合学生探讨的素材。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
例如,教学“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一课时,教材通过“姐姐比弟弟大4岁”这一条件,用式子表示姐姐岁数及姐姐与弟弟岁数之间的关系。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同学们说说,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是师生关系后。又问:“还可以是什么关系?”学生争着说出是朋友关系、大人与小孩关系等。又亲切地问一个学生:“你今年多大?”生答:“我今年u岁。”接着说:“我比你大35岁,你知道我今年几岁吗?”学生回答后,又问:“老师与你有什么关系?”生答出:“老师比我大35岁。”或“我比老师小35岁。”这时老师又问:“这位同学1岁时,老师几岁?2岁、3岁时呢……”最后,教师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再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出这一关系。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发现之乐。
三、鼓励联想,激活创新潜能
联想是由来源材料分化出的多种因素形成发展思维的中间环节,善于联想就有助于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经验证明,经过联想训练的学生,创造意识就强,常用的联想有:
因果联想:例如,看到上午运来苹果160筐——想到一天运来苹果多少筐?
看到下午运来苹果160筐——想到下午的筐数是上午的几倍?
相似联想:例如,看到甲数比乙数多10——想到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0。
看到加法交换律(a+b=b+a)——想到乘法交换律(aXb=bXa)。
对比联想:即从有相反特点的知识想起,数学中的逆命题,逆叙题目和公式的反向应用,都属此种联想,如看到“约数”——想到“倍数”,看到“质数”——想到“合数”,看到长方形面积=长×宽想到宽(或长):面积÷长(或宽)。通过展开联想,学生的眼界放宽,思维也尽情地活跃起来,就会由单纯的数量,想象出多种的数量关系,促使学生的思维在联想中闪出创造的火花。
四、乐于求异,诱发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开阔学生视野,注意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精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如:“某修路队修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800米,9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8天就全部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多少米?”按照常规解法为:800X 9÷8-800=100(米)。有的学生说:“800÷8就可以了。”“9天任务8天完成,提前了一天,原来一天修的800米就必须分8天内完成,因此800÷8也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的米数了”。当问题已经解决时,有的学生思考仍在继续,这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时机,这时老师要细心呵护这种求异的思维火花,要鼓励他们获得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从而形成创新性思维。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为学生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创新的道路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