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中学艺术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简而言之,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在我多年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比较注意以下几点做法,现简述如下。
一、心灵的沟通——创设师生愉快交流的学习氛围
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美术课不是考试项目,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要达到这一目的,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上《现代建筑》课时,我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一些世界著名建筑,课上要求大家谈谈自己身边的建筑,大到城市规划,小到自家的装修,由于运用了谈话形式,再加上大家感觉话题很亲切,课堂发言非常积极。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就从中感受到了那些著名建筑所表现的美,感觉到了建筑师的伟大。在整堂课中,教师不用费力地介绍为什么这个建筑美与不美,学生就能体会到美之所在。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比如,在泥塑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因为艺术是无规则的,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心灵的沟通——架设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桥梁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只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1.观赏电影,领悟情感
电影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学习《现代主义绘画》,这课中涉及到的现代绘画更多表达的是一种个体的感受,画家一种情绪或想法,感情很强烈,但用言语表达时总感到比较苍白。我就给学生播放电影《毕加索的奇妙旅行》,这部片子用喜剧的手法向学生阐述了毕加索的一生。看过电影后,学生对毕加索这个人,他为什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绘画风格都有了深刻体会,不但能理解,还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2.音乐欣赏,体验情感
常言道,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和美术是姐妹学科,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宣泄。因而,我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通过边听音乐、边欣赏绘画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感受。
比如,在欣赏凡高的《麦田上的乌鸦》这张作品时,我配上巴赫的大提琴组曲片段,大提琴的低吟衬托出了绘画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悲凉、绝望的情绪,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感受到了凡高作画时“黑色的”心情。
美术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只要你有一颗具有探索精神的爱心,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在我多年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比较注意以下几点做法,现简述如下。
一、心灵的沟通——创设师生愉快交流的学习氛围
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美术课不是考试项目,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要达到这一目的,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上《现代建筑》课时,我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一些世界著名建筑,课上要求大家谈谈自己身边的建筑,大到城市规划,小到自家的装修,由于运用了谈话形式,再加上大家感觉话题很亲切,课堂发言非常积极。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就从中感受到了那些著名建筑所表现的美,感觉到了建筑师的伟大。在整堂课中,教师不用费力地介绍为什么这个建筑美与不美,学生就能体会到美之所在。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比如,在泥塑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因为艺术是无规则的,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心灵的沟通——架设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桥梁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只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1.观赏电影,领悟情感
电影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学习《现代主义绘画》,这课中涉及到的现代绘画更多表达的是一种个体的感受,画家一种情绪或想法,感情很强烈,但用言语表达时总感到比较苍白。我就给学生播放电影《毕加索的奇妙旅行》,这部片子用喜剧的手法向学生阐述了毕加索的一生。看过电影后,学生对毕加索这个人,他为什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绘画风格都有了深刻体会,不但能理解,还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2.音乐欣赏,体验情感
常言道,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和美术是姐妹学科,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宣泄。因而,我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通过边听音乐、边欣赏绘画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感受。
比如,在欣赏凡高的《麦田上的乌鸦》这张作品时,我配上巴赫的大提琴组曲片段,大提琴的低吟衬托出了绘画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悲凉、绝望的情绪,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感受到了凡高作画时“黑色的”心情。
美术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只要你有一颗具有探索精神的爱心,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