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困生是每个教学阶段都会出现的特殊学生群体,对于学困生的存在,教师需要放宽心态,理智接受。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些学生,并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从学生的心理中找出解决办法,帮助学困生走出“学困心理”。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解决学困生问题也有十分大的帮助,本文,笔者将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特征中思考学困生的成因并找出帮助学困生摆脱学困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学困生
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变成学困生,对学生自己而言也是一种打击,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好,也没有一个学生喜欢被人叫“学困生”。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做好学困生的转化,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问心无愧。
1 从道德与法治中重新认识学困生
1.1 学困生定义
笔者谈到的学困生并非狭义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是包括方方面面,学生由于心理、行为、家庭或者同学关系等原因而造成无法更上当前学习进度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学困生。一般来说,初中阶段学生的起步点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由于外在和内在的因素而出现与其他学生的学习差距,最后丧失自信心,无法完成学习目标,学业受阻。这些学生具体表现在思维迟钝、课堂上无精打采、上课经常走神。
1.2 学困生的具体成因
之前提到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变成学困生,那么他们的具体成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成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心理因素是最大的原因。
(1)内在心理。从学生心理分析,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生自身性格。这类学生通常表现为对学习不在乎,他们认为学习不会带给他们过多的改变,因此拒绝用心学习,上下课抄作业,考试抄答案,对教师和课堂都很敷衍。但是同时他们可能会表现的非常自信。第二类学生属于内心负担过重,敏感,难以经受挫折。这类学生通常在学习初期十分认真,经过考试或者测验受到与付出不成正比的成绩,从此一蹶不振。丧失自信,从内心否定自己又害怕被人否定自己,自卑又自傲,而且教师很难走进这类学生的心理。第三类就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问题。努力了也十分注重与教师的沟通,但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自主性差,容易被学习以外的事情吸引,懒惰、如果没人鞭策成绩就很容易一落千丈。
(2)外在原因。外在原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可忽视。并且外在影响类别复杂,学生心理稍微脆弱就容易受到影响,这里读者根据经验为外在客观影响做些粗略分析。第一种外因来自学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师和同学上。课堂活跃度低,课堂内容不足以吸引学生,这个时候学生就容易在课上走神开小差。教师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率低,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抵制该门课的课堂教学。同学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有的学生自傲,自尊强,经常暗暗的与其他同学比成绩,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比对方努力却总是不如对方,久而久之就变得不爱学习。第二种外因来自家庭。家庭过高的期待导致学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反而背起了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最终厌恶学习选择逃避。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家庭不和谐,家长根本不会去在意学生的成绩或者家庭对学生的关心不够,学生就无所谓学习,又希望让父母多关注一些自己的学习。第三种外因来自社会。社会的诱惑太多了,网络娱乐、不良信息、异性吸引、攀比心理等,这些都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判断,最终沉迷玩乐变成学困生。
1.3 道德与法治教学下的学困生思考
在传统的学困生认识中,教师很多时候对学困生的要求会更加严苛,这也是无法避免的。教师也会有情绪和思想,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学生做出来还真的有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角度上,学生们都是一样的,成绩并不是一切的衡量学生的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不希望区分学生区别对待,而是希望统一的对待学生,统一学生的标准,帮助学困生完成转化。
2 道德与法治学科特征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为学生普及公民意识教育。教师在进行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时需要仅仅把我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特点,才能对症下药,找出完美的转化策略。
2.1 认同感
道德与法治学科注重对学生认同感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信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道德与法治中强调了生活认同感,道德认同感和法治认同感。告诉学生浅显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到"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的道德理念,这与学困生的思想正好相对,学困生缺乏使命认同感、缺乏自我认同感、缺乏对他人的认同感。教师注重对学生认同感的教育,是对学生错误心理的思想改造。是告诫学生遵守道德的思想行为规范,是帮助学生拜托“贫困心理”的关键。
2.2 生活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学中希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具体表现在教材中的前言引入和课后思考,一般都以初中生的烦恼或者真是时间为例,然后为学生剖析事情的正确性并希望引导学生寻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格特征,比如告诉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以及對自我的认知能力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科教材中还会教授学生如何排遣心中焦虑抑郁的情绪,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一个章节是教授学生学习相处之道,与教师的相处、与亲人的相处、与自我的相处!在教材中有非常经典的一句引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先了解自身才能够真正的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些都是学困生需要学习的,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根源基本来源于此。
2.3 法治性
道德与法治中还教学生如何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个看起来与学困生转化没有什么联系,实则却是提升自我保护与认同的良药。青春期的学生大都敏感脆弱,也难免会出现班级小集体的现象,自然也会出现学生独来独往,被刻意针对的校园暴力。校园暴力不只是学生间的打架斗殴,所有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都属于校园暴力的范畴。学生只有了解了法治,才能对自己的处境进行充分分析,及时向社会、学校、家庭发出求救信号,完成自救。很多学困生都或多或少遭到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有可能同学间小小道德嘲笑鄙夷就已经在学困生心中留下了自卑的种子。 3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思考
3.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兴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掉队现象很大一部分是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够看重,缺乏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表现出课本中知识要点,通常会将讲解变得套路化,让课程失去了原有的鲜活特征,导致学生觉得课程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说教,生搬教材内容而应该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创造出耳濡目染的教学环境,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除此之外,客观因素也不能忽视,好的教学一定要配上优秀的教学呈现才能精益求精。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师设备,丰富课堂内容。道德与法治教育光是在嘴上说说实在略显单薄,适当的配合案例视频讲解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之外,教师也要注意课程设计的趣味性,在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别处心裁的教学模式也会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上听课也会越来越专注,学习成绩提高也有了基础保证。
3.2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找出学困之外的真正原因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不能保证完成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还要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为他们解决心中的问题。
(1)关注学困生。在传统教学中,学困生如果不是得到教师的重视,基本上就没办法摘掉学困的帽子了。学困生基本上属于自我放弃的类型了,最起码表象是这样的,一个人的习惯迟早会影响他的性格与作风,教师要帮助学生扭轉自我放弃的习惯,首先从关注学生开始。关注学生之后,教师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放弃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变成学困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懒惰。这门学科需要大量的记背才能学好,教师多关注学生,多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敲打敲打学困生,学生的学生是可以得到提升的。
(2)帮助学生转变自我认知,鼓励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条件,在教育界很常见的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某一门学科成绩不好那么这个学生与该门任课教师的关系也不怎么样。转化学困生,需要教师主动的与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发现学生的“学困”的原因,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果前文提到的第一类内因的学困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多夸赞学生的有点,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如果是第二类敏感脆弱的学生,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同感,找回学习的信心。对于第三类学生,教师就多督促、多鞭策。这样对症下药,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成效。
3.3 引导学生贴近生活,重视外因的解决方法
道德与法治建设是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学生几乎都能够从课本中的案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或好或坏。学生如果认为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理解难度很高,可能就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理解不够多。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多关注时事热点,关注身边的事情,勤思考、善动脑,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课本上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帮助学生处理生活中的不如意,帮助学生理解家人、理解同学、学会包容,提高心境。学习成绩自然会好。此外,学困生通常有两种社交生活,一种是独来独往一种是成群结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学习小组,为每一名学困生挑选帮扶人,提倡带动教学,不仅你能改善学困生的社交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融入到班级体中。
4 结束语
加强道德与法治的建设,能够帮助学困生体会到更多的价值感,培养学生坚韧、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思想意识。其实不仅仅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学困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大同小异,笔者希望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挖掘出学困生的心理共同点,希望广大教师不要放弃学困生,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纠正他们的错误,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 徐彦.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U].新课程,2018(08):226.
[2] 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8.(04)24-25.
[3] 胡昌琴.高中学困生教育援助机制的校本实践[J].资 料,2017(08):48-49.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学困生
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变成学困生,对学生自己而言也是一种打击,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好,也没有一个学生喜欢被人叫“学困生”。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做好学困生的转化,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问心无愧。
1 从道德与法治中重新认识学困生
1.1 学困生定义
笔者谈到的学困生并非狭义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是包括方方面面,学生由于心理、行为、家庭或者同学关系等原因而造成无法更上当前学习进度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学困生。一般来说,初中阶段学生的起步点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由于外在和内在的因素而出现与其他学生的学习差距,最后丧失自信心,无法完成学习目标,学业受阻。这些学生具体表现在思维迟钝、课堂上无精打采、上课经常走神。
1.2 学困生的具体成因
之前提到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变成学困生,那么他们的具体成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成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心理因素是最大的原因。
(1)内在心理。从学生心理分析,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生自身性格。这类学生通常表现为对学习不在乎,他们认为学习不会带给他们过多的改变,因此拒绝用心学习,上下课抄作业,考试抄答案,对教师和课堂都很敷衍。但是同时他们可能会表现的非常自信。第二类学生属于内心负担过重,敏感,难以经受挫折。这类学生通常在学习初期十分认真,经过考试或者测验受到与付出不成正比的成绩,从此一蹶不振。丧失自信,从内心否定自己又害怕被人否定自己,自卑又自傲,而且教师很难走进这类学生的心理。第三类就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问题。努力了也十分注重与教师的沟通,但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自主性差,容易被学习以外的事情吸引,懒惰、如果没人鞭策成绩就很容易一落千丈。
(2)外在原因。外在原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可忽视。并且外在影响类别复杂,学生心理稍微脆弱就容易受到影响,这里读者根据经验为外在客观影响做些粗略分析。第一种外因来自学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师和同学上。课堂活跃度低,课堂内容不足以吸引学生,这个时候学生就容易在课上走神开小差。教师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率低,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抵制该门课的课堂教学。同学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有的学生自傲,自尊强,经常暗暗的与其他同学比成绩,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比对方努力却总是不如对方,久而久之就变得不爱学习。第二种外因来自家庭。家庭过高的期待导致学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反而背起了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最终厌恶学习选择逃避。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家庭不和谐,家长根本不会去在意学生的成绩或者家庭对学生的关心不够,学生就无所谓学习,又希望让父母多关注一些自己的学习。第三种外因来自社会。社会的诱惑太多了,网络娱乐、不良信息、异性吸引、攀比心理等,这些都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判断,最终沉迷玩乐变成学困生。
1.3 道德与法治教学下的学困生思考
在传统的学困生认识中,教师很多时候对学困生的要求会更加严苛,这也是无法避免的。教师也会有情绪和思想,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学生做出来还真的有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角度上,学生们都是一样的,成绩并不是一切的衡量学生的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不希望区分学生区别对待,而是希望统一的对待学生,统一学生的标准,帮助学困生完成转化。
2 道德与法治学科特征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为学生普及公民意识教育。教师在进行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时需要仅仅把我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特点,才能对症下药,找出完美的转化策略。
2.1 认同感
道德与法治学科注重对学生认同感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信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道德与法治中强调了生活认同感,道德认同感和法治认同感。告诉学生浅显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到"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的道德理念,这与学困生的思想正好相对,学困生缺乏使命认同感、缺乏自我认同感、缺乏对他人的认同感。教师注重对学生认同感的教育,是对学生错误心理的思想改造。是告诫学生遵守道德的思想行为规范,是帮助学生拜托“贫困心理”的关键。
2.2 生活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学中希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具体表现在教材中的前言引入和课后思考,一般都以初中生的烦恼或者真是时间为例,然后为学生剖析事情的正确性并希望引导学生寻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格特征,比如告诉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以及對自我的认知能力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科教材中还会教授学生如何排遣心中焦虑抑郁的情绪,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一个章节是教授学生学习相处之道,与教师的相处、与亲人的相处、与自我的相处!在教材中有非常经典的一句引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先了解自身才能够真正的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些都是学困生需要学习的,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根源基本来源于此。
2.3 法治性
道德与法治中还教学生如何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个看起来与学困生转化没有什么联系,实则却是提升自我保护与认同的良药。青春期的学生大都敏感脆弱,也难免会出现班级小集体的现象,自然也会出现学生独来独往,被刻意针对的校园暴力。校园暴力不只是学生间的打架斗殴,所有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都属于校园暴力的范畴。学生只有了解了法治,才能对自己的处境进行充分分析,及时向社会、学校、家庭发出求救信号,完成自救。很多学困生都或多或少遭到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有可能同学间小小道德嘲笑鄙夷就已经在学困生心中留下了自卑的种子。 3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思考
3.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兴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掉队现象很大一部分是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够看重,缺乏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表现出课本中知识要点,通常会将讲解变得套路化,让课程失去了原有的鲜活特征,导致学生觉得课程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说教,生搬教材内容而应该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创造出耳濡目染的教学环境,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除此之外,客观因素也不能忽视,好的教学一定要配上优秀的教学呈现才能精益求精。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师设备,丰富课堂内容。道德与法治教育光是在嘴上说说实在略显单薄,适当的配合案例视频讲解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之外,教师也要注意课程设计的趣味性,在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别处心裁的教学模式也会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上听课也会越来越专注,学习成绩提高也有了基础保证。
3.2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找出学困之外的真正原因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不能保证完成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还要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为他们解决心中的问题。
(1)关注学困生。在传统教学中,学困生如果不是得到教师的重视,基本上就没办法摘掉学困的帽子了。学困生基本上属于自我放弃的类型了,最起码表象是这样的,一个人的习惯迟早会影响他的性格与作风,教师要帮助学生扭轉自我放弃的习惯,首先从关注学生开始。关注学生之后,教师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放弃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变成学困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懒惰。这门学科需要大量的记背才能学好,教师多关注学生,多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敲打敲打学困生,学生的学生是可以得到提升的。
(2)帮助学生转变自我认知,鼓励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条件,在教育界很常见的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某一门学科成绩不好那么这个学生与该门任课教师的关系也不怎么样。转化学困生,需要教师主动的与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发现学生的“学困”的原因,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果前文提到的第一类内因的学困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多夸赞学生的有点,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如果是第二类敏感脆弱的学生,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同感,找回学习的信心。对于第三类学生,教师就多督促、多鞭策。这样对症下药,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成效。
3.3 引导学生贴近生活,重视外因的解决方法
道德与法治建设是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学生几乎都能够从课本中的案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或好或坏。学生如果认为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理解难度很高,可能就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理解不够多。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多关注时事热点,关注身边的事情,勤思考、善动脑,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课本上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帮助学生处理生活中的不如意,帮助学生理解家人、理解同学、学会包容,提高心境。学习成绩自然会好。此外,学困生通常有两种社交生活,一种是独来独往一种是成群结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学习小组,为每一名学困生挑选帮扶人,提倡带动教学,不仅你能改善学困生的社交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融入到班级体中。
4 结束语
加强道德与法治的建设,能够帮助学困生体会到更多的价值感,培养学生坚韧、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思想意识。其实不仅仅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学困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大同小异,笔者希望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挖掘出学困生的心理共同点,希望广大教师不要放弃学困生,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纠正他们的错误,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 徐彦.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U].新课程,2018(08):226.
[2] 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8.(04)24-25.
[3] 胡昌琴.高中学困生教育援助机制的校本实践[J].资 料,2017(0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