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學会放手,“让”课堂精彩纷呈,需要我们能吃透教材,有的放矢,需要我们抓住关键,把握契机,需要我们用智慧来启迪智慧,让思维碰撞思维,让课堂生发出“以无胜有”的艺术火花,让学生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智慧和辉煌。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放手 让
课堂是老师的主要阵地,师生沟通的的主要平台。一堂没有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就如一潭泛不起波澜的死水,即使教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教案准备得思路清晰,面面俱到,然而,这课堂演绎的终究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个有意或无心的观众罢了。试问:有哪位演员能要求每位观众都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来领悟一场独角戏的精妙之处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和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还是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为了不让“课堂的大半时间从学生的意识里跑掉了”,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施教者,应学会放手,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更好呈现课堂精彩!
如果我们的教师只会一味的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罗列着书本上或教参上那些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则听得枯燥无趣。那又何来“学到个中真趣”可言?“理想的教学,主张讲授基本的少量的知识,在这些知识上面,支架着科学与联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得先吃透教材,才能在教学中知道何处放手,何时放手,怎样放手。
首先,要能在课堂中适当的“让”,教师就得应先以课文为本,认真钻研好教材
苏联教育家M·H·斯卡特金在《现代教学论问题》中明确表示“教科书——这不是简单的知识汇集,不是相应的专门科学面的百科全书手册。这是独特的教学过程的脚本。”可是现在,我们很多老师都误读了这个”脚本”的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职能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学生得基本职能则是接受、认知、记忆和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于是,语文课堂气氛一潭死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在这日复一日的枯燥乏味中消磨殆尽。
教师在研究教材之中,了解好每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把握住每个单元的组合思路和整体功能,然后有所侧重的加以组合排布,让每一堂课,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分明,教学思路清晰。这样一节课下来,“有放有收”“有让有得”,定能较好的激起学生对所受知识的新鲜感,好奇心,语文学习自然也就不再会成为学生简单乏味而又恼人的脑力劳动了。
像诗词单元的教学,教师如果逐首的去讲“知人论世”,逐个的去分析意象,逐句的去品读情感,一个单元8首诗词,路讲了下来,不用说学生的抵触情绪,想必教师也就早已被这周而复始的重复烦透。何必去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从宏观上进行对知识把握,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赏析析。诗词的品析,主要从“知人论世”、通过意象分析意境、艺术表现手法几个大的方面着手分析,所以教师可以择其一、两,作为典型例子,加以展开分析、评述,然后可以让学生对赏鉴之道进行罗列,归纳总结,最后再学以致用,分析余下的几篇诗词。“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此这般,老师负担减轻了,学生充分思考了,课堂的效率也无形之中显著提升了,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要能在课堂中适当的“让”,教师得大胆放手,善于取舍
俄国教育家M·A·普罗柯菲耶夫认为,“应当从学生必修的教材中,取消那些次要的,非原则性的东西,以便使主要的决定性的东西更明显。”透彻的研究过教材之后,我们会对什么该讲,要重点讲,什么不该讲,可以在课堂中一语带过,或者直接放手,让大家在课后自行解决。可是,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很多“鸡肋”,像有些知识,自认为挺重要,可一讲起来学生枯燥无味不说,还挺浪费时间,甚至还会影响整体课堂进度和风格。可是,如果不讲,自己心里又总觉得丢乐点什么东西似的,放心不下。
记得自己一次上公开课,为了体现我课堂设计的周密和完整,在大家初读感知完后,我没有按顺理成章的导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而是挑了几个自认为颇为重要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让大家辨认。结果先前在课堂中所营造的沉痛的氛围马上一扫而光,大家马上搬出了词典,忙不迭的查询着,其中,还有一个细小的声音一不小心飘进了我的耳膜:“还把我们当小学生呢,这个也来讲。”其实,这任务一布置下去,我就知道失策,出发点是好的,想追求面面俱到,然而如果方方面面都加侧重,也就意味着面面都难做到,更不用说做好了。对此,很多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很多知识,并不是自己讲了,强调了,学生就一定记了,会了,懂了,反倒,教师的不放心,不放手,不但会让自己的课堂失去特色,而且还易助长学生的惰性,滋长依赖心。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一堂课,细思量,善取舍,巧设计,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到课堂形式的新颖和独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有用和切实,那么,就可以大胆的放手,适当的让出些知识点,让学生在下课的时候进行消化、吸收,从而让事半功倍。
第三,善于留白,“让”出精彩
“所谓语文知识,不仅指通常理解的具有直接可传达性的显性知识,而且更可能以隐性为主,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明确的概念、术语表述。”⑥基于这个特殊点,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让出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恰是课堂留白处,最是思维活跃时。”“让”中的课堂留白艺术,往往比老师的滔滔不绝的知识传授来得更有成效。
让之有方,行之有效。在语文课堂中,适时的“让”、适当的“让”、适法的“让”是门学问,也是门艺术。
立足发展,放眼全体,,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中,在让与放中,学会放手,“让”课堂精彩纷呈,需要我们能吃透教材,有的放矢,需要我们抓住关键,把握契机,需要我们用智慧来启迪智慧,让思维碰撞思维,让课堂生发出“以无胜有”的艺术火花,让学生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智慧和辉煌。
参考文献
①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湖南教育》编辑部编.
② 《现代教学论问题》[俄]M·H·斯卡特金著,张天恩译.
③ 《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主编:巢宗祺.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放手 让
课堂是老师的主要阵地,师生沟通的的主要平台。一堂没有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就如一潭泛不起波澜的死水,即使教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教案准备得思路清晰,面面俱到,然而,这课堂演绎的终究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个有意或无心的观众罢了。试问:有哪位演员能要求每位观众都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来领悟一场独角戏的精妙之处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和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还是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为了不让“课堂的大半时间从学生的意识里跑掉了”,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施教者,应学会放手,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更好呈现课堂精彩!
如果我们的教师只会一味的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罗列着书本上或教参上那些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则听得枯燥无趣。那又何来“学到个中真趣”可言?“理想的教学,主张讲授基本的少量的知识,在这些知识上面,支架着科学与联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得先吃透教材,才能在教学中知道何处放手,何时放手,怎样放手。
首先,要能在课堂中适当的“让”,教师就得应先以课文为本,认真钻研好教材
苏联教育家M·H·斯卡特金在《现代教学论问题》中明确表示“教科书——这不是简单的知识汇集,不是相应的专门科学面的百科全书手册。这是独特的教学过程的脚本。”可是现在,我们很多老师都误读了这个”脚本”的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职能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学生得基本职能则是接受、认知、记忆和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于是,语文课堂气氛一潭死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在这日复一日的枯燥乏味中消磨殆尽。
教师在研究教材之中,了解好每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把握住每个单元的组合思路和整体功能,然后有所侧重的加以组合排布,让每一堂课,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分明,教学思路清晰。这样一节课下来,“有放有收”“有让有得”,定能较好的激起学生对所受知识的新鲜感,好奇心,语文学习自然也就不再会成为学生简单乏味而又恼人的脑力劳动了。
像诗词单元的教学,教师如果逐首的去讲“知人论世”,逐个的去分析意象,逐句的去品读情感,一个单元8首诗词,路讲了下来,不用说学生的抵触情绪,想必教师也就早已被这周而复始的重复烦透。何必去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从宏观上进行对知识把握,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赏析析。诗词的品析,主要从“知人论世”、通过意象分析意境、艺术表现手法几个大的方面着手分析,所以教师可以择其一、两,作为典型例子,加以展开分析、评述,然后可以让学生对赏鉴之道进行罗列,归纳总结,最后再学以致用,分析余下的几篇诗词。“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此这般,老师负担减轻了,学生充分思考了,课堂的效率也无形之中显著提升了,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要能在课堂中适当的“让”,教师得大胆放手,善于取舍
俄国教育家M·A·普罗柯菲耶夫认为,“应当从学生必修的教材中,取消那些次要的,非原则性的东西,以便使主要的决定性的东西更明显。”透彻的研究过教材之后,我们会对什么该讲,要重点讲,什么不该讲,可以在课堂中一语带过,或者直接放手,让大家在课后自行解决。可是,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很多“鸡肋”,像有些知识,自认为挺重要,可一讲起来学生枯燥无味不说,还挺浪费时间,甚至还会影响整体课堂进度和风格。可是,如果不讲,自己心里又总觉得丢乐点什么东西似的,放心不下。
记得自己一次上公开课,为了体现我课堂设计的周密和完整,在大家初读感知完后,我没有按顺理成章的导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而是挑了几个自认为颇为重要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让大家辨认。结果先前在课堂中所营造的沉痛的氛围马上一扫而光,大家马上搬出了词典,忙不迭的查询着,其中,还有一个细小的声音一不小心飘进了我的耳膜:“还把我们当小学生呢,这个也来讲。”其实,这任务一布置下去,我就知道失策,出发点是好的,想追求面面俱到,然而如果方方面面都加侧重,也就意味着面面都难做到,更不用说做好了。对此,很多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很多知识,并不是自己讲了,强调了,学生就一定记了,会了,懂了,反倒,教师的不放心,不放手,不但会让自己的课堂失去特色,而且还易助长学生的惰性,滋长依赖心。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一堂课,细思量,善取舍,巧设计,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到课堂形式的新颖和独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有用和切实,那么,就可以大胆的放手,适当的让出些知识点,让学生在下课的时候进行消化、吸收,从而让事半功倍。
第三,善于留白,“让”出精彩
“所谓语文知识,不仅指通常理解的具有直接可传达性的显性知识,而且更可能以隐性为主,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明确的概念、术语表述。”⑥基于这个特殊点,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让出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恰是课堂留白处,最是思维活跃时。”“让”中的课堂留白艺术,往往比老师的滔滔不绝的知识传授来得更有成效。
让之有方,行之有效。在语文课堂中,适时的“让”、适当的“让”、适法的“让”是门学问,也是门艺术。
立足发展,放眼全体,,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中,在让与放中,学会放手,“让”课堂精彩纷呈,需要我们能吃透教材,有的放矢,需要我们抓住关键,把握契机,需要我们用智慧来启迪智慧,让思维碰撞思维,让课堂生发出“以无胜有”的艺术火花,让学生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智慧和辉煌。
参考文献
①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湖南教育》编辑部编.
② 《现代教学论问题》[俄]M·H·斯卡特金著,张天恩译.
③ 《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主编:巢宗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