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人文精神,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种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卓有成效,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古典诗词 教学 情感 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然而我们许多老师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时,并没有真正发挥这一教材的“例子”作用,教学时教师总是对其中的每首诗词从作家背景讲起,读诗、理解分析到背诵默写各个环节都做得非常到位,可是到了高三复习才发现,所学知识除了积累一些诗词名篇之外几乎没有多大作用,而这些诗词名篇在高考试卷上不会出现,也不在高考背诵篇目之列。笔者就以高中语文唐诗宋词的教学为例,具体说说如何依托“教材”这个“例子”进行高考诗词鉴赏教学。
1.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立意
许多诗词,因为创作时代不同,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思想感情不同的作家,其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时段、处境中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情趣。因此,在鉴赏诗词时就必须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遭遇等相关情况来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理解其想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否则,便无法真正读懂。如杜牧的绝句《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果单单把它看成是一首咏江南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春景的绝句,那便只能说理解了一点点,只有联系创作背景才能理解在一片生机之外作者的写作意图:“帝王所都而四百八十寺,当时已为多,诗人侈其焉。”(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诗人对唐代的统治者提倡佛教,大量兴建楼阁台殿表示不满。因此三、四句即景生情,借南朝梁武帝四次舍弃帝位去当和尚,大臣们赎回他四次,当时所建楼宇不计其数,而如今所剩无几的历史史实,讽谏统治者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2.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找出意象,组合画面,想景悟情是感受诗歌意境的有效途径。首先是找出意象。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且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所以教学唐诗宋词时想要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一定要先让学生抓住这些意象来理解诗歌。其次是组合画面,想景悟情。找出的意象经过读者的想象可以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到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如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选取的主要意象是月、海、烛。那么我们可以抓住这几个意象来展开想象,组合画面: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火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从诗歌联想到的几个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远在天涯,在漫长月夜竞彻夜难眠的真切的相思之情。
3.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技巧主要指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主要有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情。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白描、渲染等。唐诗宋词的教学一定不能忽视这些技巧的存在。要告之这些手法的概念,在教学时要教会学生识别,并能体会分析其妙处。这样到高三复习诗词鉴赏专题时做这类练习才会得心應手。如杜甫的五言律诗《旅夜抒怀》。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开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我们应让学生知道,这里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
4.指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古人云“诗言情”、“诗言志”。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最擅长抒情的一种,好的诗歌具有思想美、情感美、哲理美,能给人带来情感的共鸣和震撼,所以唐诗宋词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其情之切、理之真。以苏轼的作品为例,《定风波》如果不是刻画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了无论遭遇多少苦难都坦然面对、乐观自信、潇洒旷达、绝不沮丧沉沦的人格精神,又有什么值得叹赏的地方?《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如果不是描绘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等几幅激动人心的生活画面。表达了饱经沧桑的身世之慨和对爱侣的刻骨铭心的深切怀念,又怎能具备“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感人力量?
5.指导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策略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首先要告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感受古典诗词之美。同时也是为了应对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教者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掌握必要的专业术语,如意象、诗眼、用典、情景交融等等;还要明确考纲考点。熟悉高考试题,以及常见的答题思路。这样才能学有所用。如结合诗歌语言鉴赏题型的考查,我们要教给学生答题的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炼词语活用。
【关键词】古典诗词 教学 情感 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然而我们许多老师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时,并没有真正发挥这一教材的“例子”作用,教学时教师总是对其中的每首诗词从作家背景讲起,读诗、理解分析到背诵默写各个环节都做得非常到位,可是到了高三复习才发现,所学知识除了积累一些诗词名篇之外几乎没有多大作用,而这些诗词名篇在高考试卷上不会出现,也不在高考背诵篇目之列。笔者就以高中语文唐诗宋词的教学为例,具体说说如何依托“教材”这个“例子”进行高考诗词鉴赏教学。
1.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立意
许多诗词,因为创作时代不同,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思想感情不同的作家,其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时段、处境中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情趣。因此,在鉴赏诗词时就必须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遭遇等相关情况来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理解其想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否则,便无法真正读懂。如杜牧的绝句《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果单单把它看成是一首咏江南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春景的绝句,那便只能说理解了一点点,只有联系创作背景才能理解在一片生机之外作者的写作意图:“帝王所都而四百八十寺,当时已为多,诗人侈其焉。”(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诗人对唐代的统治者提倡佛教,大量兴建楼阁台殿表示不满。因此三、四句即景生情,借南朝梁武帝四次舍弃帝位去当和尚,大臣们赎回他四次,当时所建楼宇不计其数,而如今所剩无几的历史史实,讽谏统治者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2.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找出意象,组合画面,想景悟情是感受诗歌意境的有效途径。首先是找出意象。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且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所以教学唐诗宋词时想要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一定要先让学生抓住这些意象来理解诗歌。其次是组合画面,想景悟情。找出的意象经过读者的想象可以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到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如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选取的主要意象是月、海、烛。那么我们可以抓住这几个意象来展开想象,组合画面: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火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从诗歌联想到的几个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远在天涯,在漫长月夜竞彻夜难眠的真切的相思之情。
3.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技巧主要指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主要有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情。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白描、渲染等。唐诗宋词的教学一定不能忽视这些技巧的存在。要告之这些手法的概念,在教学时要教会学生识别,并能体会分析其妙处。这样到高三复习诗词鉴赏专题时做这类练习才会得心應手。如杜甫的五言律诗《旅夜抒怀》。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开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我们应让学生知道,这里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
4.指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古人云“诗言情”、“诗言志”。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最擅长抒情的一种,好的诗歌具有思想美、情感美、哲理美,能给人带来情感的共鸣和震撼,所以唐诗宋词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其情之切、理之真。以苏轼的作品为例,《定风波》如果不是刻画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了无论遭遇多少苦难都坦然面对、乐观自信、潇洒旷达、绝不沮丧沉沦的人格精神,又有什么值得叹赏的地方?《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如果不是描绘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等几幅激动人心的生活画面。表达了饱经沧桑的身世之慨和对爱侣的刻骨铭心的深切怀念,又怎能具备“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感人力量?
5.指导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策略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首先要告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感受古典诗词之美。同时也是为了应对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教者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掌握必要的专业术语,如意象、诗眼、用典、情景交融等等;还要明确考纲考点。熟悉高考试题,以及常见的答题思路。这样才能学有所用。如结合诗歌语言鉴赏题型的考查,我们要教给学生答题的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炼词语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