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巨人形象:盘古和夸父。盘古和夸父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如果说盘古开辟鸿蒙的壮举主要是出于对混沌宇宙的不满,那么夸父逐日的行动则缘于一种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今天,在我们所能找到的一些早期资料中,都无法找到夸父追日的确切动机。后世诗文资料也没有对夸父追日的故事做出更多的改写和创编。尽管有关研究认为,夸父追日缘于部族的迁徙,是人类为了寻找新的合适的居住地不得不进行的迁徙。而我们大多数人愿意相信,夸父追日是出于对光明的追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夸父追日》教后记;神话故事
以我们今天对神话故事的认识来说,夸父追日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已经不重要,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故事本身的强大象征意义。在这个故事中,追日的夸父所迸发出来的强烈光彩已经使人们忽略了考据论证的兴趣,人们更加感动于故事所包含的精神寓意。
《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编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本组课文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夸父追日》是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作者袁珂,中国现代神话学家,他对这个故事的创作主要依据的是《山海经》中的记载,基本还原了《山海经》中的主要情节。在细节的处理上,教材文本在《山海经》所提供的基本框架中丰富了故事,使故事变得更加神奇动人,人物形象更加撼人心魄。在这篇神话故事之前,二年级有积累神话故事词语的学习,三年级上册学习了《盘古开天地》,本单元的前一篇就是《女娲补天》。
这样的神话故事,三年级学生基本上已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教材中的文本,学生完全一读就能把握到。针对中年段学生学习概括主要内容这一训练点,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把一段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于是,开课后,老师请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后学生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进而请学生用四个字来概括。学生基本上能说出“喜欢光明”。最后老师总结:我们把一段话的内容,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达,也可以用比较精炼的词语来概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段的学习。总结完学法,学生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学习剩下的四个自然段:自由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概括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学生汇报,师生整理板书:喜欢光明——追赶太阳——喝干两河——颓然倒下——变成大山;最后请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从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费力不讨好。要求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用四字词概括,拔高了对三年级学生概括能力的要求,课堂实施过程中进展非常吃力,最后几乎是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学生没有得到相应能力提高。最后请学生根据板书来说故事主要内容,部分学生过于机械地認为一定要用上板书上的四字词语,反倒影响了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来流畅地表达。
接下来,拓展阅读《山海经》中记载的《夸父逐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请学生说一说小古文的意思,最后与课文对比。学生发现小古文主要意思与课文内容相同,但是小古文精炼短小,全文共37个字,课文有更丰富的想象,故事记叙更详细、具体。
这一教学环节,虽然课堂上请到了一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比较顺利地说出了小古文的主要意思。但是,这毕竟是三年级的孩子,只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来补充阅读小古文,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困难的,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另外,此处原本定位为通过对比阅读,来感受课文这一神话故事的神奇。这样的教学设计也不是特别恰当的。小古文固然精炼短小,却也能体现神奇。何况,古文的表达精炼,更是一种艺术风格。
第三环节是讲述神话故事,通过讲故事来体会神奇。老师和同学们先讨论有哪些小妙招可以帮助讲好这个故事。学生交流认为:态度自然大方,加上适当的动作,有合适的感情等。最后老师还针对这个故事,梳理出了两个小妙招:一是理清大结构(已有板书);二是讲好小细节(具体来说,就是把这个故事中的神奇之处讲精彩)。老师先示范讲述第一段的内容。老师讲述时,对夸父是巨人这一神奇之处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描绘出了巨人具体的样子,还对夸父为什么去追太阳,想象补充出了具体的原因。老师讲完后,提问学生:你记住了刚才老师讲出的什么小细节?你对老师的讲述作何评价,有什么建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在尊重课文的同时,对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可以有自己的想象。之后,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每人一个自然段,分工合作,讲述这个故事。练习完毕,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师生一起共同合作讲故事,同学进行点评。
最后学生展示讲述故事时,基本上是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几乎没有自己的想象。就是复述课文内容时,也说得有点磕磕绊绊,表达不够口语化。这一教学环节,旨在通过讲述故事来体会故事的神奇,可见没有得到落实。作为一个三年级学生,只在预习和初读课文的情况下,就讲好这个故事是不大可能的。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是未能充分尊重学情。而仅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体会神奇,恐怕也是只有其名,无法落到实处。
这次上课后,我深刻反思了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认真审视了这篇神话故事的教学定位,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我重新从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尊重神话文本神奇的特点出发,来挖掘神话人物和神话文学艺术的精神寓意,从而达到精神认同,文化传承的认知高度。调整后的教学具体如下:
自由初读课文后,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样是旨在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不过,之前要求学生先用四字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借助四字词语来说主要内容。现在这样直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学生能更灵活地组织语言,更流畅地进行表达,老师也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进行更切实际地指导。像这个易懂较简短的故事,学生具备说出主要内容的能力。当然,对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并要能把故事内容讲完整,大部分学生还是有一点欠缺的。老师根据第一个学生的作答,相继指导。如果学生像复述式的回答,及时打断进行指导;如果学生对故事主要情节有遗漏,请同学指出并补充。进而再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说一说。这样,既充分展示出了学生已有的水平,又能有的放矢地指导,使其提升。 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找出能感受到神奇的句子,全班汇报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再带着理解体会好好地读。就这样,神话故事丰富奇特的想象,就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了。
这个神话故事所有神奇的句子都是描写一个人,一个神奇的人,这个人就是夸父。学生在品读神奇的句子后,夸父的形象就烙在学生的心中了。这时再交流夸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都能谈到夸父喜欢光明,坚持不懈,奋勇前行,甘于奉献等等英雄的本质。可是光有这些我们还不能满足,我们的学生还应当具备质疑和思辨的能力。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以我们今天的认知水平来看的话,是否也会对夸父追太阳这一行为有些许的不解甚至质疑呢。如果有,我们是不是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而且还将一直流传下去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质疑,思辨,学生终于懂得:夸父为什么追太阳,能不能追到太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决定去追太阳那一刻起,就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心目中喜欢光明,甘于奉献的英雄,成了我们祖先心目中勇于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英雄。此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悟所感口头表达出来,既是对人物形象的深化,又是学生口头表达的一次训练:
夸父勇敢追求光明,最后却遗憾地倒下了,倒在了追寻的路上,他该有多少话要对人们说啊!现在你是夸父,请你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吧。
在我倒下的那一刻,我多么想跟大家说:“。”
之后,老师再领着学生回顾熟知的几个神话故事,像《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学生就会发现,我们的神话传说故事历经几千年乃至永远流传的价值所在——那就是蕴藏在这些神话人物身上的精神寓意。
最后拓展阅读《山海經》中的《夸父逐日》,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时期,我们讲述故事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但这些故事留给我们的精神却不会改变——齐读板书:追求光明,甘于奉献。
这一次的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明确,层次清晰。一、 初读课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二、 走进课文,感受故事的神奇;三、 交流感受,探究夸父形象;四、 精神认同,文化传承。通过这样的教学,《夸父追日》中这个善于奔跑,向着光明奔去的威武汉子,作为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精神巨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的文化图腾,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龚维英.“夸父逐日”神话新释[J].天津社会科学,1983(5):88-93.
[2]朱丽卉.《山海经》中神话英雄永续生存意识及其影响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
作者简介:徐艳,广东省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小榄广源学校。
关键词:小学语文;《夸父追日》教后记;神话故事
以我们今天对神话故事的认识来说,夸父追日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已经不重要,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故事本身的强大象征意义。在这个故事中,追日的夸父所迸发出来的强烈光彩已经使人们忽略了考据论证的兴趣,人们更加感动于故事所包含的精神寓意。
《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编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本组课文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夸父追日》是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作者袁珂,中国现代神话学家,他对这个故事的创作主要依据的是《山海经》中的记载,基本还原了《山海经》中的主要情节。在细节的处理上,教材文本在《山海经》所提供的基本框架中丰富了故事,使故事变得更加神奇动人,人物形象更加撼人心魄。在这篇神话故事之前,二年级有积累神话故事词语的学习,三年级上册学习了《盘古开天地》,本单元的前一篇就是《女娲补天》。
这样的神话故事,三年级学生基本上已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教材中的文本,学生完全一读就能把握到。针对中年段学生学习概括主要内容这一训练点,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把一段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于是,开课后,老师请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后学生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进而请学生用四个字来概括。学生基本上能说出“喜欢光明”。最后老师总结:我们把一段话的内容,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达,也可以用比较精炼的词语来概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段的学习。总结完学法,学生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学习剩下的四个自然段:自由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概括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学生汇报,师生整理板书:喜欢光明——追赶太阳——喝干两河——颓然倒下——变成大山;最后请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从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费力不讨好。要求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用四字词概括,拔高了对三年级学生概括能力的要求,课堂实施过程中进展非常吃力,最后几乎是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学生没有得到相应能力提高。最后请学生根据板书来说故事主要内容,部分学生过于机械地認为一定要用上板书上的四字词语,反倒影响了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来流畅地表达。
接下来,拓展阅读《山海经》中记载的《夸父逐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请学生说一说小古文的意思,最后与课文对比。学生发现小古文主要意思与课文内容相同,但是小古文精炼短小,全文共37个字,课文有更丰富的想象,故事记叙更详细、具体。
这一教学环节,虽然课堂上请到了一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比较顺利地说出了小古文的主要意思。但是,这毕竟是三年级的孩子,只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来补充阅读小古文,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困难的,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另外,此处原本定位为通过对比阅读,来感受课文这一神话故事的神奇。这样的教学设计也不是特别恰当的。小古文固然精炼短小,却也能体现神奇。何况,古文的表达精炼,更是一种艺术风格。
第三环节是讲述神话故事,通过讲故事来体会神奇。老师和同学们先讨论有哪些小妙招可以帮助讲好这个故事。学生交流认为:态度自然大方,加上适当的动作,有合适的感情等。最后老师还针对这个故事,梳理出了两个小妙招:一是理清大结构(已有板书);二是讲好小细节(具体来说,就是把这个故事中的神奇之处讲精彩)。老师先示范讲述第一段的内容。老师讲述时,对夸父是巨人这一神奇之处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描绘出了巨人具体的样子,还对夸父为什么去追太阳,想象补充出了具体的原因。老师讲完后,提问学生:你记住了刚才老师讲出的什么小细节?你对老师的讲述作何评价,有什么建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在尊重课文的同时,对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可以有自己的想象。之后,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每人一个自然段,分工合作,讲述这个故事。练习完毕,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师生一起共同合作讲故事,同学进行点评。
最后学生展示讲述故事时,基本上是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几乎没有自己的想象。就是复述课文内容时,也说得有点磕磕绊绊,表达不够口语化。这一教学环节,旨在通过讲述故事来体会故事的神奇,可见没有得到落实。作为一个三年级学生,只在预习和初读课文的情况下,就讲好这个故事是不大可能的。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是未能充分尊重学情。而仅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体会神奇,恐怕也是只有其名,无法落到实处。
这次上课后,我深刻反思了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认真审视了这篇神话故事的教学定位,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我重新从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尊重神话文本神奇的特点出发,来挖掘神话人物和神话文学艺术的精神寓意,从而达到精神认同,文化传承的认知高度。调整后的教学具体如下:
自由初读课文后,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样是旨在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不过,之前要求学生先用四字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借助四字词语来说主要内容。现在这样直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学生能更灵活地组织语言,更流畅地进行表达,老师也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进行更切实际地指导。像这个易懂较简短的故事,学生具备说出主要内容的能力。当然,对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并要能把故事内容讲完整,大部分学生还是有一点欠缺的。老师根据第一个学生的作答,相继指导。如果学生像复述式的回答,及时打断进行指导;如果学生对故事主要情节有遗漏,请同学指出并补充。进而再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说一说。这样,既充分展示出了学生已有的水平,又能有的放矢地指导,使其提升。 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找出能感受到神奇的句子,全班汇报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再带着理解体会好好地读。就这样,神话故事丰富奇特的想象,就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了。
这个神话故事所有神奇的句子都是描写一个人,一个神奇的人,这个人就是夸父。学生在品读神奇的句子后,夸父的形象就烙在学生的心中了。这时再交流夸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都能谈到夸父喜欢光明,坚持不懈,奋勇前行,甘于奉献等等英雄的本质。可是光有这些我们还不能满足,我们的学生还应当具备质疑和思辨的能力。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以我们今天的认知水平来看的话,是否也会对夸父追太阳这一行为有些许的不解甚至质疑呢。如果有,我们是不是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而且还将一直流传下去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质疑,思辨,学生终于懂得:夸父为什么追太阳,能不能追到太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决定去追太阳那一刻起,就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心目中喜欢光明,甘于奉献的英雄,成了我们祖先心目中勇于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英雄。此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悟所感口头表达出来,既是对人物形象的深化,又是学生口头表达的一次训练:
夸父勇敢追求光明,最后却遗憾地倒下了,倒在了追寻的路上,他该有多少话要对人们说啊!现在你是夸父,请你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吧。
在我倒下的那一刻,我多么想跟大家说:“。”
之后,老师再领着学生回顾熟知的几个神话故事,像《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学生就会发现,我们的神话传说故事历经几千年乃至永远流传的价值所在——那就是蕴藏在这些神话人物身上的精神寓意。
最后拓展阅读《山海經》中的《夸父逐日》,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时期,我们讲述故事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但这些故事留给我们的精神却不会改变——齐读板书:追求光明,甘于奉献。
这一次的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明确,层次清晰。一、 初读课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二、 走进课文,感受故事的神奇;三、 交流感受,探究夸父形象;四、 精神认同,文化传承。通过这样的教学,《夸父追日》中这个善于奔跑,向着光明奔去的威武汉子,作为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精神巨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的文化图腾,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龚维英.“夸父逐日”神话新释[J].天津社会科学,1983(5):88-93.
[2]朱丽卉.《山海经》中神话英雄永续生存意识及其影响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
作者简介:徐艳,广东省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小榄广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