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他们最大的弱点就是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而没有兴趣的原因又是来自学习中的困难,书看不懂,作业不会做。笔者任教初中数学二十多年,接触过大量学困生,在转化学困生的实践中既感到任务艰巨,又坚信只要方法得当,肯下工夫,学困生的生命也会精彩。
一、学困生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超量的课外作业引起的,而超量的作业不仅严重地妨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对数学的学习本身构成了障碍。学生作业负担太重,一些没有毅力的学生产生怕数学、烦数学、不愿意学数学。在情绪上会感到重大的打击,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从教育自身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高效课堂、大班化等教学组织形式客观上使教师难以兼顾学困生,教师为了增加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使得很多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机会极少,自觉不自觉地沦为观众,失去了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有的教师讲课速度快,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渐渐出现知识和能力的缺陷。
2.学困生在课堂上没学好的没有在课外及时弥补,也没这个能力去弥补,导致知识链脱节,影响了后续学习,恶性循环,问题越积越多,从量变走向质变。因为要补的知识太多,教师精力不济,只好放弃,听之任之。
二、学困生存在的共性
排除智力因素,学困生大多是后天产生的。据笔者调查,学困生一般在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共性。
1.缺乏数学学习兴趣。
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弱,意志脆弱。他们厌恶数学,认为数学要动脑筋,很烦,很累。上课开小差,搞小动作,极少举手回答。作业经常不完成或者随便抄袭应付。在他们看来,数学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缺乏学习信心,上进心不强。
因为基础差,没有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他们学习不知从何入手。回答、练习、考试往往错误较多,经常碰壁。在多次失败打击之下,自卑感渐渐产生。他们对自己还能不能学好数学产生怀疑,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自暴自弃。于是采取逃避政策,不愿举手发言,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害怕考试,甚至害怕上课被老师提问。
3.心情压抑,有失落感。
由于学习上处于落后位置,学困生在课堂上是被冷落和忽视的一群。上课时老师怕浪费时间,很少叫他们发言,合作学习中又常常是优生掌握操作和话语权。他们得不到重视,被批评、歧视,受到表扬、鼓励的机会极少,导致心情压抑,失落感严重。
三、教给方法,使学困生能学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说明了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中学生尚未成熟,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效率低,有的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把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习的全过程,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笔者在抓学困生学习时,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认真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时,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提出提纲,使学困生预习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困生的实际水平,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过高,学困生会畏缩不前;过低,学困生会感到乏味。如在学习“图形初步认识”这一章的第三节内容——角。教师先要求学生把这一节内容看一遍,鼓励学生不管看懂与不懂,不要带任何压力去学习,要大胆去学,总会有进步的;把不懂的地方画线或圈点,把有疑问的记录下来。例如,角有什么特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把这类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有待于在课堂上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2.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及解决问题。
数学中,同一个概念、法则、定理、公式在不同的课外书籍中阐述的方式及语言表达是有些差异的,但所讲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在教学“对顶角”这一概念时,课本上对顶角的定义是: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对顶角。而报刊《中学生学习报》除了对顶角有上述的定义外,还明确地指出了对顶角有两个本质的特点:(1)两个角有公共顶点;(2)两个角互为反向延长线。同时特别提醒判断对顶角时有两种方法:(1)判断两个角是否是对顶角,要看两个角是否是两条直线相交得到的,還要看是否有公共顶点及两个角是否互为反向延长线;(2)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两条相交直线所构成的四个角中,共有两个对顶角。课堂上,教师通过画图,比较,学困生看后就能一目了然,就能清晰地理解有关对顶角的概念。
3.认真设计好每一道例题。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教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应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地对例题进行分析和挖掘。特别是对于学困生,由于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对课文中的例题应做好变式引申,即在解完题后,对原题的条件、结论做进一步变化延伸,引申出新题新解法,建立一种变式思想,使学困生产生兴趣,才能使学困生对书本中的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例题教学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例题设计做起,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变式例题,以达到能举一反三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学困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避免学困生与优生之间的差距。
四、走进学困生,转变学困生
1.走进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反思一下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有没有把他们当做累赘,认为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自己出成绩,从而对他们没有好脸色,用有伤自尊的语言对待他们,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或者对他们不闻不问。要知道师生之间的情感融洽与否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要主动走近学困生,关爱学困生,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困难,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生活中,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一次耐心的等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及殷切的期望,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带动其他学生来关心、帮助学困生,使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助推器。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个别辅导,查漏补缺,促使学困生根本性转化。
个别辅导是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最有效手段。对学困生来说,学习上的失败主要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教,不仅可以对他们的知识缺漏进行补习,更是对他们行为养成、学习方法的矫治和引导。每节课下来,我总是及时把他们叫来,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方法等对他们再重新梳理一次,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还有什么困惑,尽量不形成新的知识断层。记得我所教的学生——朱震行在解方程:4(x 1)2=9时,反复做了五六次以后,还是错算成一个答案,通过坚持不懈地个别辅导,最后他终于学会了算同种类型的计算题。因此,坚持不懈地进行个别辅导,手把手地改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能使学困生得到根本性的转化。
学困生教育转化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笔者对此有三方面深切感受:一是转化学困生宜早不宜晚,最好从初一年级开始抓起,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精力;二是教师要对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充满信心,坚持不懈;三是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让他们共同承担责任。
一、学困生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超量的课外作业引起的,而超量的作业不仅严重地妨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对数学的学习本身构成了障碍。学生作业负担太重,一些没有毅力的学生产生怕数学、烦数学、不愿意学数学。在情绪上会感到重大的打击,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从教育自身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高效课堂、大班化等教学组织形式客观上使教师难以兼顾学困生,教师为了增加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使得很多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机会极少,自觉不自觉地沦为观众,失去了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有的教师讲课速度快,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渐渐出现知识和能力的缺陷。
2.学困生在课堂上没学好的没有在课外及时弥补,也没这个能力去弥补,导致知识链脱节,影响了后续学习,恶性循环,问题越积越多,从量变走向质变。因为要补的知识太多,教师精力不济,只好放弃,听之任之。
二、学困生存在的共性
排除智力因素,学困生大多是后天产生的。据笔者调查,学困生一般在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共性。
1.缺乏数学学习兴趣。
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弱,意志脆弱。他们厌恶数学,认为数学要动脑筋,很烦,很累。上课开小差,搞小动作,极少举手回答。作业经常不完成或者随便抄袭应付。在他们看来,数学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缺乏学习信心,上进心不强。
因为基础差,没有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他们学习不知从何入手。回答、练习、考试往往错误较多,经常碰壁。在多次失败打击之下,自卑感渐渐产生。他们对自己还能不能学好数学产生怀疑,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自暴自弃。于是采取逃避政策,不愿举手发言,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害怕考试,甚至害怕上课被老师提问。
3.心情压抑,有失落感。
由于学习上处于落后位置,学困生在课堂上是被冷落和忽视的一群。上课时老师怕浪费时间,很少叫他们发言,合作学习中又常常是优生掌握操作和话语权。他们得不到重视,被批评、歧视,受到表扬、鼓励的机会极少,导致心情压抑,失落感严重。
三、教给方法,使学困生能学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说明了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中学生尚未成熟,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效率低,有的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把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习的全过程,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笔者在抓学困生学习时,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认真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时,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提出提纲,使学困生预习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困生的实际水平,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过高,学困生会畏缩不前;过低,学困生会感到乏味。如在学习“图形初步认识”这一章的第三节内容——角。教师先要求学生把这一节内容看一遍,鼓励学生不管看懂与不懂,不要带任何压力去学习,要大胆去学,总会有进步的;把不懂的地方画线或圈点,把有疑问的记录下来。例如,角有什么特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把这类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有待于在课堂上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2.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及解决问题。
数学中,同一个概念、法则、定理、公式在不同的课外书籍中阐述的方式及语言表达是有些差异的,但所讲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在教学“对顶角”这一概念时,课本上对顶角的定义是: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对顶角。而报刊《中学生学习报》除了对顶角有上述的定义外,还明确地指出了对顶角有两个本质的特点:(1)两个角有公共顶点;(2)两个角互为反向延长线。同时特别提醒判断对顶角时有两种方法:(1)判断两个角是否是对顶角,要看两个角是否是两条直线相交得到的,還要看是否有公共顶点及两个角是否互为反向延长线;(2)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两条相交直线所构成的四个角中,共有两个对顶角。课堂上,教师通过画图,比较,学困生看后就能一目了然,就能清晰地理解有关对顶角的概念。
3.认真设计好每一道例题。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教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应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地对例题进行分析和挖掘。特别是对于学困生,由于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对课文中的例题应做好变式引申,即在解完题后,对原题的条件、结论做进一步变化延伸,引申出新题新解法,建立一种变式思想,使学困生产生兴趣,才能使学困生对书本中的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例题教学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例题设计做起,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变式例题,以达到能举一反三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学困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避免学困生与优生之间的差距。
四、走进学困生,转变学困生
1.走进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反思一下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有没有把他们当做累赘,认为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自己出成绩,从而对他们没有好脸色,用有伤自尊的语言对待他们,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或者对他们不闻不问。要知道师生之间的情感融洽与否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要主动走近学困生,关爱学困生,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困难,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生活中,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一次耐心的等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及殷切的期望,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带动其他学生来关心、帮助学困生,使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助推器。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个别辅导,查漏补缺,促使学困生根本性转化。
个别辅导是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最有效手段。对学困生来说,学习上的失败主要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教,不仅可以对他们的知识缺漏进行补习,更是对他们行为养成、学习方法的矫治和引导。每节课下来,我总是及时把他们叫来,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方法等对他们再重新梳理一次,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还有什么困惑,尽量不形成新的知识断层。记得我所教的学生——朱震行在解方程:4(x 1)2=9时,反复做了五六次以后,还是错算成一个答案,通过坚持不懈地个别辅导,最后他终于学会了算同种类型的计算题。因此,坚持不懈地进行个别辅导,手把手地改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能使学困生得到根本性的转化。
学困生教育转化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笔者对此有三方面深切感受:一是转化学困生宜早不宜晚,最好从初一年级开始抓起,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精力;二是教师要对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充满信心,坚持不懈;三是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让他们共同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