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 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使学生能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最终顺利完成教学。
一、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问题
1.表面性的提问
教师为讨论而讨论,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提问的内容缺乏思考价值,几乎不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刺激与冲击。表面上教师在提问,学生在回答,但是学生所回答的只是课本上的公共知识,而不是学生自己体验所生成的个人知识。大而空的问题往往不能贴近语文教学目标,学生的答案模棱两可,教师的评价也含含糊糊。这样的问题不但无效,而且会让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浮躁习气.
2.包装的式提问
有些教师在提问的外面加上了一层特殊的 “包装”,多了一分斧凿,少了一分自然,一问齐答,师生之间缺乏自然的亲和力。在这种提问中,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提问的真谛和意义,只把提问当作一种技术和方法。教师不够亲切,或者看起来亲切,其实在学生心中却觉
得比较疏远。“教师呈现的主要是课堂组织能力、社会角色及理性人的一面,缺少教师自然情感的投入以及教师信仰、 真实自我的呈现。”这样的提问,“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行为技能的表现,而忽略了行为技能背后的学生感情、 人格的和谐发展。 它能够让学生学得更有效率,但缺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该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无论答案怎样,教师都应公平公正、 满腔热情、 一视同仁。 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也不能指责和嘲笑,应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
3.随意性的提问
教师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前后问题之间缺乏逻辑性。 语文课堂中还存在着大量随意的提问: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无效性问题;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教师突然发问的惩罚性提问;一味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致使学生偏离教学目标的不合理性提问;貌似民主、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搁置在一边不予理睬的作秀性提问。优秀的语文课堂讲究前后照应,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生动流畅的美感,而这种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严谨、 连贯的课堂提问来实现的。教师必须意识到,提问必须是事实上的,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那种不真实的提问通常是一种欺诈式的教育。 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自己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教師应该把自己理解为只是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旁听者和欣赏者。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优化课堂提问,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 “常规武器”。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行为的产生并不只取决于学生本人,更多地是取决于教师。那么,语文教师选择什么时间提问,对什么样的学生提问,为什么提问,提出什么性质的问题,在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时期,就需要认真地设计、研究和分析。
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而有趣。确实, “问题自有问题之美。诗人和教育者施展着相似的手法挥洒问题之美。问题点亮了人类的思想。高度结构化的问题,本质越深奥,无疑越是能收到清晰明了和充满敬意的回答”。好的提问应该能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使他们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最浓的学科,最好的问题大概是没有明确的、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常常带有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使他们保持对语文的喜爱,对问题的兴趣,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通过分析、比较、 综合,又可实现思维的优化,求得思维的共鸣。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走两个极端,一是问题空间太小,教师紧紧拽着学生的思维走,直到走入预先设置的陷阱便大功告成;二是问题空间过大,学生如迷途的羔羊,四处乱撞、 处处碰壁。收而不放的课堂是死板的,放而不收或无法收束的课堂是混乱的。
2.向学生提供生成性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不善问者如聊家常,常常会提出一些无序的、 零碎的、 频繁的问题,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一无所获;善问者如高手过招,见招拆招、 一剑封喉、 直指要害,让学生豁然开朗、 醍醐灌顶。 语文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从而激起共鸣、 碰撞智慧
3.务必保持提问的完整性
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一是置境阶段。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问题有所准备。 二是置疑阶段。 教师用准确、 清晰、 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回答。 三是诱发阶段。 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 启发、 诱导学生作答。四是评核阶段。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肯定,给予必要的赞扬。 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学生,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之处,并进一步启发这些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再一次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勇气。
只有当语文教师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有效的提问策略之后,参与提问的双方或多方才有可能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在抽象的书面文字中注入生命的活力,才可以形成教与学的合力,才可以使课堂上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人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
一、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问题
1.表面性的提问
教师为讨论而讨论,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提问的内容缺乏思考价值,几乎不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刺激与冲击。表面上教师在提问,学生在回答,但是学生所回答的只是课本上的公共知识,而不是学生自己体验所生成的个人知识。大而空的问题往往不能贴近语文教学目标,学生的答案模棱两可,教师的评价也含含糊糊。这样的问题不但无效,而且会让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浮躁习气.
2.包装的式提问
有些教师在提问的外面加上了一层特殊的 “包装”,多了一分斧凿,少了一分自然,一问齐答,师生之间缺乏自然的亲和力。在这种提问中,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提问的真谛和意义,只把提问当作一种技术和方法。教师不够亲切,或者看起来亲切,其实在学生心中却觉
得比较疏远。“教师呈现的主要是课堂组织能力、社会角色及理性人的一面,缺少教师自然情感的投入以及教师信仰、 真实自我的呈现。”这样的提问,“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行为技能的表现,而忽略了行为技能背后的学生感情、 人格的和谐发展。 它能够让学生学得更有效率,但缺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该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无论答案怎样,教师都应公平公正、 满腔热情、 一视同仁。 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也不能指责和嘲笑,应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
3.随意性的提问
教师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前后问题之间缺乏逻辑性。 语文课堂中还存在着大量随意的提问: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无效性问题;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教师突然发问的惩罚性提问;一味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致使学生偏离教学目标的不合理性提问;貌似民主、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搁置在一边不予理睬的作秀性提问。优秀的语文课堂讲究前后照应,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生动流畅的美感,而这种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严谨、 连贯的课堂提问来实现的。教师必须意识到,提问必须是事实上的,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那种不真实的提问通常是一种欺诈式的教育。 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自己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教師应该把自己理解为只是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旁听者和欣赏者。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优化课堂提问,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 “常规武器”。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行为的产生并不只取决于学生本人,更多地是取决于教师。那么,语文教师选择什么时间提问,对什么样的学生提问,为什么提问,提出什么性质的问题,在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时期,就需要认真地设计、研究和分析。
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而有趣。确实, “问题自有问题之美。诗人和教育者施展着相似的手法挥洒问题之美。问题点亮了人类的思想。高度结构化的问题,本质越深奥,无疑越是能收到清晰明了和充满敬意的回答”。好的提问应该能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使他们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最浓的学科,最好的问题大概是没有明确的、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常常带有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使他们保持对语文的喜爱,对问题的兴趣,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通过分析、比较、 综合,又可实现思维的优化,求得思维的共鸣。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走两个极端,一是问题空间太小,教师紧紧拽着学生的思维走,直到走入预先设置的陷阱便大功告成;二是问题空间过大,学生如迷途的羔羊,四处乱撞、 处处碰壁。收而不放的课堂是死板的,放而不收或无法收束的课堂是混乱的。
2.向学生提供生成性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不善问者如聊家常,常常会提出一些无序的、 零碎的、 频繁的问题,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一无所获;善问者如高手过招,见招拆招、 一剑封喉、 直指要害,让学生豁然开朗、 醍醐灌顶。 语文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从而激起共鸣、 碰撞智慧
3.务必保持提问的完整性
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一是置境阶段。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问题有所准备。 二是置疑阶段。 教师用准确、 清晰、 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回答。 三是诱发阶段。 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 启发、 诱导学生作答。四是评核阶段。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肯定,给予必要的赞扬。 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学生,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之处,并进一步启发这些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再一次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勇气。
只有当语文教师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有效的提问策略之后,参与提问的双方或多方才有可能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在抽象的书面文字中注入生命的活力,才可以形成教与学的合力,才可以使课堂上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人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