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是整个学习生涯的开端,小学生教育不仅涉及科学、文化知识,还将小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作为重点。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生刚脱离家庭成员的保护,思维方式特殊,身心发展幼稚,在判断、辨别事物是非方面缺乏社会经验,如果小学教师忽略小学生行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可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学校是小学生成長的第二个家庭,小学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0-001
引言
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对其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强大的助力。教师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和他人和谐相处的习惯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首先,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各方面的发展还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很多的行为方式还没有定型,因此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的强,在这个时期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成效。其次,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都相对较差,因此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而对其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引导其逐步提升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强大的助力。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法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我国社会发展迅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因此,传统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育需求。我国教育以教室灌输教育为主,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于形式化,没有深入国际形势和社会生活,如宣传画的使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懂礼貌、遵守秩序,可经过现实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学生知道它的存在,其宣传含义更是无人知晓。学生、家长、甚至教师一致认为思想品德课程不重要,在教室学习行为习惯方面的知识难以应用于现实生活。
(二)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思想。现阶段我国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在不断改革,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缺乏创新。教育地点主要是教室,教育方式主要是面对面授课,教育内容限于书本知识,尤其在农村小学表现较为明显。但行为习惯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实践,小学生多接触生活细节,了解正常的行为准则,如遵守交通秩序,维护环境卫生等,在亲身体会和经历中感受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制约自身的行为习惯。
三、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一)加强责任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当发现学生行为或学习出现不良的苗头时,教师要及时处理,不要使其养成经常性的习惯。如果第一次发现学生没完成作业或撒谎,教师就应采取果断的措施,直接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从学生的思想上进行教育。然而,这不能保证一次就会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应随时跟踪、教育、指导、帮扶。那么,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得到遏制,就不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总之,教师要多留心学生,多与学生接触,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
(二)教师教育策略中正确运用奖励
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中,教师应坚持“奖励多于批评”的原则。在小学生教育中,由于学生性格特点的特殊性,教师应正确运用奖励,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是批评学生,因为批评学生会造成较多不良后果,学生自信心降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在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中,教师应正确运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社会中有正能量的人才。
(三)矫正不良习惯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要想改变一个人对某事的习惯,教师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对孩子简单的发号施令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要逐渐地要求,不能简单地进行训斥或命令,要时刻提醒学生,使他们的坏习惯慢慢减少,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同时,对学生需改掉的坏毛病,教师一定要有具体的要求,督促其逐一改掉。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正面教育,给其他学生做榜样,发挥榜样带头的作用。
(四)树优促差,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因此学校需要采取一定的约束机制,教师除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不严重不规范行为进行通报评价外,教师还应该针对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明确为什么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会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借鉴名人或者历史人物的故事,启发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针对自身行为习惯做出评价,或者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多方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自身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课堂、日常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文明个人、文明小组的评选,形成定期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可以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容渗透到讲课内容当中,让学生明白并且重视和遵守规范,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
(五)家校合作,通力育人
学校教育的力量较为单一,小学生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作为主要教育力量,同时也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各方力量相互协调和配合是实现良好完善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唯有在此基础上,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环境才能形成合力并达到统一,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和引导过程中都应该有耐心,采取较为丰富的教育引导方式,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从而逐渐促进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内化,全面推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淑霞.小学生好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和实施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62.
[2]马平.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加强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考试周刊,2019(A1):11-12.
[3]吴敏霞.浅析家校结合开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76.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0-001
引言
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对其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强大的助力。教师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和他人和谐相处的习惯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首先,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各方面的发展还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很多的行为方式还没有定型,因此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的强,在这个时期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成效。其次,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都相对较差,因此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而对其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引导其逐步提升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强大的助力。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法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我国社会发展迅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因此,传统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育需求。我国教育以教室灌输教育为主,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于形式化,没有深入国际形势和社会生活,如宣传画的使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懂礼貌、遵守秩序,可经过现实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学生知道它的存在,其宣传含义更是无人知晓。学生、家长、甚至教师一致认为思想品德课程不重要,在教室学习行为习惯方面的知识难以应用于现实生活。
(二)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思想。现阶段我国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在不断改革,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缺乏创新。教育地点主要是教室,教育方式主要是面对面授课,教育内容限于书本知识,尤其在农村小学表现较为明显。但行为习惯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实践,小学生多接触生活细节,了解正常的行为准则,如遵守交通秩序,维护环境卫生等,在亲身体会和经历中感受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制约自身的行为习惯。
三、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一)加强责任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当发现学生行为或学习出现不良的苗头时,教师要及时处理,不要使其养成经常性的习惯。如果第一次发现学生没完成作业或撒谎,教师就应采取果断的措施,直接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从学生的思想上进行教育。然而,这不能保证一次就会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应随时跟踪、教育、指导、帮扶。那么,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得到遏制,就不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总之,教师要多留心学生,多与学生接触,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
(二)教师教育策略中正确运用奖励
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中,教师应坚持“奖励多于批评”的原则。在小学生教育中,由于学生性格特点的特殊性,教师应正确运用奖励,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是批评学生,因为批评学生会造成较多不良后果,学生自信心降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在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中,教师应正确运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社会中有正能量的人才。
(三)矫正不良习惯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要想改变一个人对某事的习惯,教师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对孩子简单的发号施令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要逐渐地要求,不能简单地进行训斥或命令,要时刻提醒学生,使他们的坏习惯慢慢减少,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同时,对学生需改掉的坏毛病,教师一定要有具体的要求,督促其逐一改掉。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正面教育,给其他学生做榜样,发挥榜样带头的作用。
(四)树优促差,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因此学校需要采取一定的约束机制,教师除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不严重不规范行为进行通报评价外,教师还应该针对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明确为什么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会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借鉴名人或者历史人物的故事,启发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针对自身行为习惯做出评价,或者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多方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自身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课堂、日常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文明个人、文明小组的评选,形成定期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可以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容渗透到讲课内容当中,让学生明白并且重视和遵守规范,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
(五)家校合作,通力育人
学校教育的力量较为单一,小学生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作为主要教育力量,同时也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各方力量相互协调和配合是实现良好完善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唯有在此基础上,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环境才能形成合力并达到统一,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和引导过程中都应该有耐心,采取较为丰富的教育引导方式,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从而逐渐促进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内化,全面推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淑霞.小学生好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和实施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62.
[2]马平.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加强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考试周刊,2019(A1):11-12.
[3]吴敏霞.浅析家校结合开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