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coff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通识选修课的课程定位,结合高校中通识选修课的开设现状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通过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载体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设计和改革,将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各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主体主动自觉的学习意识,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期探讨一种适合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并且能够由点及面,辐射整个通识选修课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一、引言
  通识选修课是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目标而设置的课程,目前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选修课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增加社会适应能力,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为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国内各高校自主开设了涵盖文理综合等各个领域的通识选修课,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与知识。但目前通识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承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任务。
  齐鲁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将教学环节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讲座和个性培养五个环节,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经济管理,艺术体育和外语五大类。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大学修读年限内通识选修课至少完成10学分,且每一大类至少修1学分。目前,齐鲁工业大学共设通识选修课285门,开设类别与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识选修课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不够,课程设置杂乱,开设课程缺少必要的规划论证
  相对于通识必修课和专业课,通识选修课不受重视,处于边缘化地位。通识选修课内容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学科领域,课程设计不仅要体现通识教育理念,还要遵循综合性、基础性和多样化等原则,因此必须依靠各个学科的专家才能完成。但除少数大学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建立了“通识课程委员会”进行规划设计外,大多数学校在设计通识选修课体系时,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类别划分,至于每个类别中开什么课,开多少门,则鲜有具体规定。通识选修课开课一般采取教师自愿申报、教务处审批的方式,在审批环节要求相对较为宽松,导致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这种做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通识选修课的开设不是“学生缺什么开什么课”,而是“老师开什么课学生便选什么课”,难以有效地补充学生的知识短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如齐鲁工业大学285门通识选修课中,自然科学类通识选修课占的比例较高,约占43%左右,而理工科学生应该补充的艺术体育,外语类通识选修课则相对较少。
  (二)教师和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定位不清
  许多教师对通识选修课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把课程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联系起来,而是作为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工具,“随意开,随心上,随便放”的现象非常严重。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而选课,把通识选修课当作混学分、休息放松的选“休”课。学分多不多,好过不好过,老师点名不点名成为相当多学生的选课标准,师生间很容易达成了“老师混学时,学生混学分”的默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通识选修课课堂沉闷、到课率低,抬头率更低,质量低下的现象。
  (三)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
  通识选修课面对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知识背景的选课学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比较困难。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太深奥,学科专业跨度大的学生听不懂;有的则太简单,几乎就是高中知识的ABC,对于增加学生知识的作用有限。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讲、学生听,缺少必要实践活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占据主流,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调查,在上课形式上,46%的学生喜欢户外实践,10%的学生支持课内实践,31%的学生倾向于问答互动、多媒体展示,仅有13%的学生单纯喜欢老师讲解。在考核方式上,有的通识选修课参照必修课的模式采用闭卷考试,学生比较厌烦;更多的采用撰写学习论文的简单形式进行考核,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点资料就能过关,甚至能拿到一个很高的成绩,考核结果不能反映学习的真实收获,对于老老实实上课的学生来说很不公平,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造成通识选修课的整体质量不高,学生选课的功利性太强,严重背离了学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初衷,难以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三、通识选修课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
  针对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对齐鲁工业大学通识选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载体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革,充分考虑了实践活动在通识选修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以期探讨一种适合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一)以建设好课程为着眼点,找准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
  开设通识选修课应以提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而不以讲授过于精深的专业知识为目标。因此,我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来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培养学生主动主体学习的意识做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对课程的组织体系和各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努力寻找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增长点。通过分析,查找不足,做出相应改进,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和与学生培养目标的相符度。课程的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课程组成的每一个要素和环节都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增长学生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学生只要参与这些训练过程,必然会得到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优化课程组织工作
  通识选修课因为自由选课,学生来源复杂,一个班往往汇聚了来自十几个学院的学生,学生之间并不熟悉,加之很多学生对通选课不重视,缺课现象严重,课堂组织工作难度很大,所以必须强化课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规范。
  首先,我们通过第一堂课对课程的学习要求进行说明。在上课过程中将这门课定位为“我们与环保有个约会”,约会双方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认真教学,学生要认真学习,是这个约会的主旨,“既是约会,必然要守时,教师与学生均不可放对方的鸽子”,以此把学生的旷课行为界定为一种不诚信的行为,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到课。因为每次环保约会的内容都很丰富,形式也很新颖,学生也不再以上课为负担,每到上课的时间,都欣然赴约。同样在第一堂课上,我们还会就课程的开设意义、学习目的、课堂要求、作业、实践、考核等问题做细致的说明,让学生了解课程,认识课程,认同课程。我们以李宁的广告词“make the change”为启示语,帮助学生从课程中寻找到自我素质和能力增长点,自觉主动地融入课程。
  其次,通过优化学生组织管理,增强学生的课程归属感。我们尝试借用军队建制模式将选课学生进行重新编制,将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成立了“环保绿林军”,每期学生编制为一个师,如2013年第一期为131师,每个教学班编为一个团,配备一名团长,每个团下设10个连(学习小组),每连选出一名连长,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编号,这个编号是学生参与课程各个环节如考勤、作业、实践等的唯一识别标志。我们还印制了“军旗”,设计了课程标志,有了统一的形象设计。这样编制后既加强了对选课学生的组织管理,还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以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为结合点,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过程中,我们整合教学内容,摒弃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线,设计丰富多彩的非课堂教学形式服务于课堂教学。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分为讲座式课堂教学,学生参与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和开放实验等环节,各环节相互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
  讲座式课堂教学环节以清华大学钱易教授主编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为主体,在消化吸收了若干相关教材和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导论、环境》《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等十余个大主题讲座,基本涵盖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方面面,实现了课程内容讲座化。每个专题讲座都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但相对独立,前后的关联性弱化,学生每参与一次上课,都会有独到的收获,即便出现因故耽误某次课的情况,也不会影响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在讲课人员的安排上,每次分别由对本讲内容研究比较深入的老师承担,保证每一讲都是最优质的教学,老师轮流授课,使学生在一门课中可以体验不同老师的授课风格,在学习的全过程都保持新鲜感,每次上课都有所期待,从而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
  学生参与课堂环节包括小主题讲座、新闻周报、看片讨论环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与这些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主题讲座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充分研究某一环境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做的针对性讲座,一般15分钟左右,选题与环境保护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包括转基因食品、PM2.5、癌症村、地沟油、地下水污染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制作PPT,上台演讲,完成讲座。小主题讲座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容易入手,有兴趣去做,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讲解起来也有吸引力,能形成良好地互动,效果非常好。
  环境新闻周报是由每个小组搜集近期重点环境新闻,模仿新闻播报的形式做一个10分钟的展示讲解。通过这些新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身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了解各国、各地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的环境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看片讨论环节则是搜集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1+1》等栏目或TED演讲集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新鲜的视频,编辑成15分钟左右的短片组织学生观看,然后由学生主持进行约10分钟的讨论。如一次性发泡餐具2013年5月1日解禁,4月份我们就组织观看了《发泡餐具的“解”与“禁”》(焦点访谈20130330)。在看片讨论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不轻易否定他们,最后由老师总结,加以引导。通过看片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堂所学知识,而且锻炼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种多段式课堂教学的设置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模式,视频、新闻互相穿插,老师、同学充分互动,不断有新鲜的东西冲击学生的视听神经,课堂的互动环节也不断调动他们的大脑去思考、总结表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发挥了最大的效益。据统计,自2012年开始实行该教学模式以来,约有50%~60%的学生参与了该环节,学生普遍反映,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分配任务,搜集资料、制作课件、上台演讲,发言讨论,训练了使用办公软件的技能,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主体主动意识。
  课外实践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助力,不仅可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和动手能力。我们的课外实践主要依托校园及周边环境设施开展,采用以教师组织活动为主体,学生自主活动为补充的形式,保证每名学生都参与一定学时的实践活动,并纳入课程考核的内容。
  首先,实践内容都结合课程,是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如学习了《水资源、水污染及其控制》后,立即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中水站,参观济南市西郊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工艺,到黄河调研,了解水资源现状;学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后,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了解学校植物、动物种类、特性及分布情况;学习过《自然资源》后,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节能监管平台和太阳能工程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消化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自身成长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加深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同时,这些活动也与绿色校园建设密切相关,学生亲身参与校园建设,普遍提高了节水节能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通过开设开放实验等方式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个性指导,深化教育成果。我们曾申请了开放实验《基于绿色校园、节能型校园的环境保护调查与研究》,36位同学分为8个小组分别对校园的节水状况、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及收集状况、校园绿化和树种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此外,还组织部分学生参观环境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环境微生物,了解水处理设备和工艺。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消化理解,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涨,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人均参加活动2.4次,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开展了16次实践活动,人均4.5次以上。多彩实践在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也开辟了学生参与绿色校园建设的新途径,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增添了力量。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很多同学认识到,环境问题距离自己并不遥远,我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生活习惯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四)以便捷高效为着力点,打造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通识选修课的选课学生来源复杂,教师与学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渠道,为此,我们依托飞信平台、QQ群、博客等学生熟悉的网络工具,挖掘其功能,打造了由飞信+QQ群(环保绿林军)+360网盘+“生态工大”网站(http://huanbao.qlu.edu.cn)组成的可以在师生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无障碍交流的网络平台(如图3所示)。
  飞信主要用于即时传递课程信息,包括实践活动通知、作业通知、上课要求等,通过教师—团长—组长—成员的双向信息传递网络,只要点点鼠标,动动手机,教师的教学要求可以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所有同学,学生的一些需求和建议也可以快速反馈给教师。
  QQ群主要用于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在线讨论交流,我们曾先后建立了3个用于交流的千人QQ群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每天都至少会有一位老师在QQ群中参与讨论交流和课程答疑。
  “生态工大(http://huanbao.qlu.edu.cn)”是用Discuz软件开发的论坛模式的课程网站,设立了“课程信息”“教学材料”“作业展示”“环保资讯”等多个板块,用于实现发布课程信息、教学内容、作业活动通知,学生提交作业等功能,并分享了全部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PPT、Word、PDF等格式的文件可实现在线浏览。2013年共发布课程通知32次,活动通知30次,作业通知15次,教学日志29次,学生通过网站提交了7600余篇作业,老师全部在线批阅。网站后台积累了多达6G的教学资料,内涵非常丰富,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360网盘的容量不受限制,随时可以上传下载各类文件,在教学视频等大尺寸文件分享方面有独到的优势。目前,网盘已经存储和共享了超过28G的教学资料,包括每个学期的课件,学生参与讲课的资料,历次活动的方案、照片、记录,各种与课程有关的电影、专题片、大量的环保图片、电子书籍等,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存放,非常方便查阅下载。
  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实现了师生间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无障碍交流,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延伸了教学的时间,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环境保护知识,更可以在课下随时指导学生的环境行为,为更好地“陪学生”创造了条件,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互动,交流信息,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五)以责任心和事业心为支撑点,组建称职的教学团队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其能力和素质对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能否稳定、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取决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在组建教学团队时,首先考虑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秉持“环保是一种责任,育人是更大的责任”的理念,因为只有通过有责任感的老师主导的教学过程,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团队的老师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按时上下课,课下认真批改作业,积极通过网络、电话与学生交流,每周与学生课下交流时间不少于3小时,还经常利用休息日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亲历亲为,精力、时间投入充足,真正做到了“陪学生”,不但从学业上指导学生,而且从思想深处影响学生。
  同时,充分考虑教师的教育背景和学缘结构,现在教学团队共8名老师组成,不仅来自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还吸收了园林绿化、生态学、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法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不但扩大了环境教育的覆盖面,同时也解决单纯依靠环境专业教师队伍而导致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8位老师在课程中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发挥各自专长,从不同的方面对课程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形成了一个个体特点鲜明、群体优势互补的团队。
  此外,教学团队还经常进行交流研讨,学期初有研究部署,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每学期集中研讨活动不少于3次,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则通过网络研讨、电话交流等形式及时解决,大家互帮互助,形成一个非常和谐的教学团队。
  (六)以学习效果为落脚点,改进课程考核形式
  对大多数通识选修课来说,最后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并不适合,采取交上一到两篇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则使得考核要求过低,学生应付现象严重,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具体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们考核的思路是更加重视对平时学习过程的监管,向学习过程要效果。将包括考勤、平时作业和实践活动在内的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提高到75%以上,对于学生参与课堂环节,参加实践环节,提交的作业都会规定适当的分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作业,边实践,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同时灵活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多做作业,多参加实践,多参与课堂教学。学生认识到修多少分数完全取决于自己,从中体会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劳多得”的做人哲理。根据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每学期都会有超过50%的学生超额完成各环节,最终的成绩累积超过100分。
  四、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自觉学习意识是现代学校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针对目前我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所选专业盲目、职业生涯模糊,学习懈怠、主动性差的现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创新教学模式,将课程学习与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在思想上和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考核方式上引入多元素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一种全新的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模式。并且希望以点带面,辐射影响其他通识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以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影响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沟通力、判断力和辨别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周颖,王晟,王騊.全校性工程技术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新模式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30(03).
  \[3\]王芳,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31(11).
  资助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适于网络环境的以实践为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创建”;项目编号:2012306。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理论知识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展顶岗实习。本文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阐述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 制度  顶岗实习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重要的途径之一。本文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来阐述高职学生顶岗实
期刊
【摘要】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从信息技术与当代高校美术教学有效整合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条件入手,分析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美术教学有效发展的策略。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地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部门。信息技术与高校美术教学的融合,有利于高校美术教学及其改革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教学 整合性研究  美术是一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思想的美学艺术。高校是为国家培养
期刊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早已证明了语言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共变”关系。一个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用语、大众用语已经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它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将人类话语分成三类,分别是政治话语、知识精英话语、大众话语。大众话语则特指以大众为使用主体、面向大众的一种
期刊
在高等教育界享有极高威望的亚历山大?阿斯廷的“才能开发”理论认为,现在大学的主要责任是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的任务是增加所有学生的学习及在外界取得成功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保持对有天赋学生的英才教育。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下,这样的任务常常只能与卓越的理想相结合,高等教育仍普遍以学生考试成绩、试验及获得新知识的成就为基础,对教学质量实行传统的标准化等级分配制度。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好”与“差”的学生评
期刊
一、引言  国内对外汉语界对文化教学也进行了广泛而持久的讨论,尽管在文化教学的性质和任务、文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上看法不太一致,但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本达成了共识,学界目前正在研制“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大纲”,不少学者(如张英,2009)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具体来讲,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可以分为两种: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和专门开设的文化课教学。前者相对于语言教学是第二位的
期刊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论根据  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无论是东方人文哲学思想还是西方理性哲学思想,所有的文明都在一点上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即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全面发展。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最高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三方面,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
期刊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错位,高职教育的特点未能充分体现  目前我院英语教学还没有摆脱学科教学体系,内容的选取缺乏职业指向,能力培养没有针对性,所培养的学生并不完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  2.缺乏科学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院英语课程采取的成绩评价体系,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缺乏评价,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缺乏交流和反馈,不同
期刊
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热的话题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对这方面的关注也很高。然而,作为与学生接触较多的辅导员,笔者发现一个现象,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环保了解的还不够透彻,喊口号多过于实践。其实,当下的环境被破坏有宏观方面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个人的不注意不作为造成的。在大学生范围中广泛的开展践行环保活动,对于促进环境改善、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对大学生在约束个人
期刊
一、教学背景  1.学生学情  (1)知识现状  高职高专口腔工艺技术和口腔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了《口腔解剖》《口腔生理》两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了可摘局部义齿一些相关知识:概述、组成及作用、牙列缺损分类、设计原则等,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但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教学内容的可理解度也存在很大差别。  (2)学习现状  学习积极性差别较大,个别同学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
期刊
目前文科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文科专业是所有学校都招生的专业,除少数毕业生能成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外,大部分都是面向地方经济的应用性人才。用人单位很难找到合适的、能马上顶岗的应用型文科类新员工,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业市场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文科生缺乏行业、企业的知识背景。用人单位很少用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也不希望用经常换单位的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