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产生“厌作” 、“怕作”心理,这是作文教学的一大障碍。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心理,已经成为作文教学刻不容缓的问题,以下我将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谈谈几点措施、体会。
一、激发写作的欲望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产生出这样一种探索的兴趣,萌发一种“我要写”的强烈求知欲,自然就会努力去获取新知,这无疑是迈出了作文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方法有很多:第一,佳作赏析。在《趵突泉》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有目的地介绍作家老舍的创作生涯、文学成就,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捕捉住学生心头闪过的念头“如果我也能成为这么了不起的人就好了”,在讲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读悟文,在作家的描写当中领略景物的美。大泉晶莹活泼,不知疲倦;小泉多姿多彩,有如珍珠摇曳、有似你追我赶、也有半天才冒且一碰即破;冬天的池面轻腾热气,水草飘荡,把人引入一种神秘的境界。学生如临其境,感受着景物之美,这时再加以点拨“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来源于作家的生动描写,只要我们多加努力,也一样能把我们身边的事物用语言文字描写出来的”,让学生回过头来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我要写”的种子。第二,兴趣迁移。例如,要练写一次活动,先让学生尽情地回忆活动中的趣事,再把对活动的浓厚兴趣迁移到作文上。要练写一个熟悉的人,先让学生不提姓名,描述班中的某个同学,然后让老师、同学猜猜是谁。谁描写得最准确、最传神,也就最容易让人猜出来,就是最成功的。引导学生描写出人物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或表情,把准确形容的乐趣迁移到具体描写上。第三,需要变迁。例如要让学生练习按照一定的方位介绍一个地方,对学生说的是“许多地方老师没去过,星期天想去逛逛,你们有什么好地方可以介绍?在哪?从学校出发该怎么走?请写下来告诉我。注意写清楚,可别叫老师迷路哦!”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进行写作,积极性自然提高。著名的教育学家夏恩说过:“为人师者,若不能首先启发学生的求学意志与学习兴趣,等于捶击冷铁。”同样说明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尤为重要。
二、指导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写作的欲望,只是一种动机,内在的驱动力。作文应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积累材料、获取材料。首先,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接触自然。如布置观察同一颜色的植物、同一形状的物品、体态相近的动物等;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如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做好事、瞻仰烈士纪念碑、观看书画展;布置观察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怎样工作的……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过程中,把所见、所闻、所思记一记,画一画,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是把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认为观察作文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这三者是科学的作文教学的“支柱”。教师如果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将会使学生陷于文字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其结果,与主观愿望恰恰相反,语言能力难以提高,作文能力只能止步不前。其次,要指导从阅读中积累材料,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录优美的词句,学习、吸收良好的写作方法,必要时要求强记下来。这样,学生写作文有了取之不尽的材料,加上创作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三、培养审题、选题,灵活运用材料的能力
光有好的材料,没有好的建筑师也不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是我们最不想见的。审题、选材方面,我在平时训练的基础上,演示多个作文题目,让学生逐一讨论提示重点,归纳作文要求,并各自到《学生作文库》中找出符合题目的文章,再让学生结合作文题目评议。比如演示这样一个题目: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注意抓住他某一方面的特点写,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大部分学生找到了描写亲人、朋友、邻居、老师的多篇文章,也有个别找出的却是描写在路上遇到的人的表现。学生经过评议,认识到后者属陌生人,不符合题目要求。这样,既能达到训练目标又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进行加强巩固。
四、教给修改作文的方法
长期以来,作文批改存在着“多劳少功”的现象,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学生往往只看分数,并不能认真领会教师批改的意图。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生的一篇作文总要来来回回让老师改上好几次才能定稿,久了也会丧失写作的信心,继而产生“厌作”心理。解决的方法就是直接给出修改方法,指导学生修改。一开始,应先帮学生找出错漏,作上标记,指导学生进行修改。确定学生具有一定能力后组织同桌间讨论修改,教师随堂点拨。由扶到放,有的放矢,保证了学生的作文到老师的手中时已是比较好的。这样一来,学生品尝到了成功,自然兴趣大增。
五、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在人类语言的发展中,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互相为用,相辅相成。很多教学实践证明,凡口头语言发展得好、听说能力强的学生,读写能力也比较强。可见,加强语言习惯训练,即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提高书面作文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学生“怕写”、教师“难授”,是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因势利导,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写作兴趣,合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和契机,选择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并实施到作文教学中,才能真正使学生“想写、会写”。
【作者单位:洛阳市瀍河区东新安街小学 河南】
一、激发写作的欲望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产生出这样一种探索的兴趣,萌发一种“我要写”的强烈求知欲,自然就会努力去获取新知,这无疑是迈出了作文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方法有很多:第一,佳作赏析。在《趵突泉》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有目的地介绍作家老舍的创作生涯、文学成就,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捕捉住学生心头闪过的念头“如果我也能成为这么了不起的人就好了”,在讲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读悟文,在作家的描写当中领略景物的美。大泉晶莹活泼,不知疲倦;小泉多姿多彩,有如珍珠摇曳、有似你追我赶、也有半天才冒且一碰即破;冬天的池面轻腾热气,水草飘荡,把人引入一种神秘的境界。学生如临其境,感受着景物之美,这时再加以点拨“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来源于作家的生动描写,只要我们多加努力,也一样能把我们身边的事物用语言文字描写出来的”,让学生回过头来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我要写”的种子。第二,兴趣迁移。例如,要练写一次活动,先让学生尽情地回忆活动中的趣事,再把对活动的浓厚兴趣迁移到作文上。要练写一个熟悉的人,先让学生不提姓名,描述班中的某个同学,然后让老师、同学猜猜是谁。谁描写得最准确、最传神,也就最容易让人猜出来,就是最成功的。引导学生描写出人物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或表情,把准确形容的乐趣迁移到具体描写上。第三,需要变迁。例如要让学生练习按照一定的方位介绍一个地方,对学生说的是“许多地方老师没去过,星期天想去逛逛,你们有什么好地方可以介绍?在哪?从学校出发该怎么走?请写下来告诉我。注意写清楚,可别叫老师迷路哦!”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进行写作,积极性自然提高。著名的教育学家夏恩说过:“为人师者,若不能首先启发学生的求学意志与学习兴趣,等于捶击冷铁。”同样说明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尤为重要。
二、指导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写作的欲望,只是一种动机,内在的驱动力。作文应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积累材料、获取材料。首先,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接触自然。如布置观察同一颜色的植物、同一形状的物品、体态相近的动物等;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如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做好事、瞻仰烈士纪念碑、观看书画展;布置观察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怎样工作的……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过程中,把所见、所闻、所思记一记,画一画,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是把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认为观察作文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这三者是科学的作文教学的“支柱”。教师如果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将会使学生陷于文字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其结果,与主观愿望恰恰相反,语言能力难以提高,作文能力只能止步不前。其次,要指导从阅读中积累材料,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录优美的词句,学习、吸收良好的写作方法,必要时要求强记下来。这样,学生写作文有了取之不尽的材料,加上创作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三、培养审题、选题,灵活运用材料的能力
光有好的材料,没有好的建筑师也不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是我们最不想见的。审题、选材方面,我在平时训练的基础上,演示多个作文题目,让学生逐一讨论提示重点,归纳作文要求,并各自到《学生作文库》中找出符合题目的文章,再让学生结合作文题目评议。比如演示这样一个题目: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注意抓住他某一方面的特点写,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大部分学生找到了描写亲人、朋友、邻居、老师的多篇文章,也有个别找出的却是描写在路上遇到的人的表现。学生经过评议,认识到后者属陌生人,不符合题目要求。这样,既能达到训练目标又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进行加强巩固。
四、教给修改作文的方法
长期以来,作文批改存在着“多劳少功”的现象,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学生往往只看分数,并不能认真领会教师批改的意图。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生的一篇作文总要来来回回让老师改上好几次才能定稿,久了也会丧失写作的信心,继而产生“厌作”心理。解决的方法就是直接给出修改方法,指导学生修改。一开始,应先帮学生找出错漏,作上标记,指导学生进行修改。确定学生具有一定能力后组织同桌间讨论修改,教师随堂点拨。由扶到放,有的放矢,保证了学生的作文到老师的手中时已是比较好的。这样一来,学生品尝到了成功,自然兴趣大增。
五、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在人类语言的发展中,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互相为用,相辅相成。很多教学实践证明,凡口头语言发展得好、听说能力强的学生,读写能力也比较强。可见,加强语言习惯训练,即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提高书面作文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学生“怕写”、教师“难授”,是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因势利导,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写作兴趣,合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和契机,选择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并实施到作文教学中,才能真正使学生“想写、会写”。
【作者单位:洛阳市瀍河区东新安街小学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