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单用乳酸依沙丫啶与乳酸依沙丫啶联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近3年来309例妊娠18-36周在我院进行药物流产的孕妇,将其分为研究组155例和对照组154例。研究组给予乳酸依沙丫啶联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对照组给予乳酸依沙丫啶,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成功率为96.76%,研究组出血量、宫缩发动时间、总产程等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期妊娠引产采用乳酸依沙丫啶联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能够缩短时间,提高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乳酸依沙丫啶;中期妊娠引產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02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73-02
1技术方案理论
依沙吖啶是一种临床杀菌剂,属于吖啶杂环类化合物之一,其作用机理为通过对机体进行机械刺激,从而达到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增生的目的,从而有效降低患者体内孕酮水平,使其体内子宫平滑肌出现收缩反应,胎膜胎盘最终发生变性甚至坏死,待胎盘功能受到损伤后,降低患者机体血液中孕酮雌激素以及绒毛膜促进腺激素水平,最终破坏妊娠。有研究显示[1],应用依沙吖啶对患者进行中期引产成功率高达98%以上,是临床常用的中期妊娠引产药物。
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前列腺素E类药物,能够有效降解宫颈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对存储在人体细胞中的胶原蛋白酶及弹力蛋白酶进行释放,通过前列腺素E受体或对宫颈胶原纤维酶进行激活,可利用较短时间达到软化宫颈的目的。研究表明[3],米索前列醇除上述作用外,还可有效对宫颈内口神经末稍的反射作用进行阻断,使迷走神经兴奋性下降,预防患者进行引产后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并发症。但米索前列醇必须与米非司酮配伍用于中期妊娠引产,严禁单独使用此药物。
2技术特征
患者处于妊娠中期时,由于体内已经形成完整胎盘,因此患者机体内孕酮水平与前列腺素水平相对平衡,对其进行引产时使用普通宫缩药很难达到有效宫缩目的,但患者此时机体内宫颈尚未成熟,因此宫颈扩张效果较差,进行引产时易发生相关并发症且病情严重。米非司酮属于孕激素受体拮抗剂之一,能够达到较强的抗孕酮作用,使蜕膜和绒毛发生变化,促进妊娠产物发生变性及坏死改变,机体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量增加,促进蜕膜及胎盘剥离。米索前列醇对宫颈胶原合成酶具有抑制作用,降低胶原纤维合成效果,软化宫颈,促进宫颈扩张。依沙丫啶属于临床杀菌剂,对机体进行机械刺激,从而有效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增生,使机体孕酮水平降低,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胎盘胎膜发生变性坏死,损害胎盘功能,因此可使机体血液中孕酮雌激素水平及绒毛膜促进腺激素水平显著降低,对妊娠进行破坏,维持发动分娩。中期妊娠患者进行引产时若实施单药注射或口服药物,则其流产后易出现出血时间较长情况,并可能存在潜在的不全流产现象,患者产后大出血几率较高,为有效使进行引产的患者体内妊娠产物及脱膜尽早排出体外,我院采用三种药物配伍共同作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患者,能够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患者引产时子宫收缩效果及宫颈扩张效果,使妊娠产物加速排出体外,从而顺利引产。
3总体性能指标
3.1方法
3.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自愿要求进行引产的309例中期妊娠孕妇进行临床研究,其中37例患者为疤痕子宫,所有患者均无引产禁忌证,年龄在18至36岁之间,平均年龄(27.36±1.08岁,孕周在12-28周之间,平均孕周为(18.36±2.01周。按照随机的方式将309例中期妊娠孕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155例(其中疤痕子宫27例以及对照组154例(其中疤痕子宫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孕周、例数、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且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3.1.2用药前检查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期妊娠患者进行引产前,应给予血型、血常规、凝血时间、尿常规、心电图以及临床医学影像检查,影像检查内容包括胎儿大小及形态等。
3.1.3用药方法研究组患者在其羊膜腔内进行100mgyishayd注射,间隔两小时后给予50mg米非司酮口服,之后每间隔12h再次进行50mg米非司酮口服,共进行三个周期给药,服药前后应指导患者禁食两小时,引产完成后立即给予0.6mg米索前列醇口服;对照组患者仅单纯使用100mg依沙吖啶于其羊膜腔穿刺,方法同研究组。
3.1.4观察指标记录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期妊娠引产患者宫缩发动时间、胎盘娩出时间、产后两小时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胎盘胎膜排出完整性等情况,将记录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3.1.5评定标准中期妊娠引产患者经依沙吖啶注射至羊膜腔后72小时内胎儿、胎盘娩出则表示患者成功引产,反之引产失败。
3.2结果指标
3.2.1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引产时所需引产总时间、注药至宫缩开始时间、宫缩至胎盘娩出时间等情况对比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知,研究组中期妊娠引产患者引产所需总时间、注药至宫缩开始时间、宫缩至胎盘娩出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2.2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实施清宫术治疗比例及引产失败率对比分析,见表2。
3.2.3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期妊娠引产患者产后2小时出血量对比分析,见表3。
3.2.4不良反应研究组引产患者进行米非司酮后口服,其中6例患者出现胃肠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等,均未给予临床治疗措施而自行恢复;对照组患者引产过程中出现5例宫缩后发热情况、3例强直性宫缩伴呕吐反应,临床给予剂量为10mg地西泮或剂量为100mg盐酸哌替啶肌内注射后患者上述症状均有所缓解或消失。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经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配伍依沙吖啶三联给药引产所需总时间为35.01±2.36h,明显短于对照组单纯使用依沙吖啶引产时间45.88±3.28h(P<0.01。
4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比较
近年来由于产前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近年来中期妊娠引产率一直居高不下。大多数地区终止中期妊娠的方法较单一,如单用乳酸依沙吖啶羊膜腔穿刺注入的方法,其引产成功率为90%以上,但此法从注药到胎儿、胎盘娩出需较长时间,且具有较高清宫率,患者引产后阴道流血量较多,且部分患者需二次注药方可成功引产。
5技术成熟程序
中期妊娠引产过去首选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3年以前我院主要采取以上技术治疗引产病人,引产时其宫缩不是自发宫缩,宫颈管尚未成熟,且宫颈扩张具有较长的潜伏期,若对机体中尚未成熟的宫颈进行持续宫缩作用,使产程延长,致宫颈水肿、裂伤,生产时间较长。妊娠月份较小的采用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口服引产,但胎膜胎盘粘连导致清宫率较高,大出血发生率大。
6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
近年来医疗诊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胎儿宫内情况检查更加准确,提倡优生优育。工业生产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增大了妊娠胎儿致畸率;我院结合已经成熟的技术突破传统,不断创新,试验总结出了利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口服协同依沙吖啶羊膜腔穿刺引产技术,弥补了单一用药引产的不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此法具有价廉经济,方法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且引产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有效减少患者引产完成后体内胎盘、胎膜残留情况,最终降低其引产后发生清宫率及感染率,尤其是降低疤痕子宫患者引产后进行清宫的相关风险。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中期妊娠引产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小青,王自能,叶淘.米非司酮对胎盘激素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4:254-255.
[2]王晨虹.米非司酮在引产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5:267-268.
[3]郑怀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46.
【关键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乳酸依沙丫啶;中期妊娠引產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02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73-02
1技术方案理论
依沙吖啶是一种临床杀菌剂,属于吖啶杂环类化合物之一,其作用机理为通过对机体进行机械刺激,从而达到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增生的目的,从而有效降低患者体内孕酮水平,使其体内子宫平滑肌出现收缩反应,胎膜胎盘最终发生变性甚至坏死,待胎盘功能受到损伤后,降低患者机体血液中孕酮雌激素以及绒毛膜促进腺激素水平,最终破坏妊娠。有研究显示[1],应用依沙吖啶对患者进行中期引产成功率高达98%以上,是临床常用的中期妊娠引产药物。
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前列腺素E类药物,能够有效降解宫颈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对存储在人体细胞中的胶原蛋白酶及弹力蛋白酶进行释放,通过前列腺素E受体或对宫颈胶原纤维酶进行激活,可利用较短时间达到软化宫颈的目的。研究表明[3],米索前列醇除上述作用外,还可有效对宫颈内口神经末稍的反射作用进行阻断,使迷走神经兴奋性下降,预防患者进行引产后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并发症。但米索前列醇必须与米非司酮配伍用于中期妊娠引产,严禁单独使用此药物。
2技术特征
患者处于妊娠中期时,由于体内已经形成完整胎盘,因此患者机体内孕酮水平与前列腺素水平相对平衡,对其进行引产时使用普通宫缩药很难达到有效宫缩目的,但患者此时机体内宫颈尚未成熟,因此宫颈扩张效果较差,进行引产时易发生相关并发症且病情严重。米非司酮属于孕激素受体拮抗剂之一,能够达到较强的抗孕酮作用,使蜕膜和绒毛发生变化,促进妊娠产物发生变性及坏死改变,机体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量增加,促进蜕膜及胎盘剥离。米索前列醇对宫颈胶原合成酶具有抑制作用,降低胶原纤维合成效果,软化宫颈,促进宫颈扩张。依沙丫啶属于临床杀菌剂,对机体进行机械刺激,从而有效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增生,使机体孕酮水平降低,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胎盘胎膜发生变性坏死,损害胎盘功能,因此可使机体血液中孕酮雌激素水平及绒毛膜促进腺激素水平显著降低,对妊娠进行破坏,维持发动分娩。中期妊娠患者进行引产时若实施单药注射或口服药物,则其流产后易出现出血时间较长情况,并可能存在潜在的不全流产现象,患者产后大出血几率较高,为有效使进行引产的患者体内妊娠产物及脱膜尽早排出体外,我院采用三种药物配伍共同作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患者,能够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患者引产时子宫收缩效果及宫颈扩张效果,使妊娠产物加速排出体外,从而顺利引产。
3总体性能指标
3.1方法
3.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自愿要求进行引产的309例中期妊娠孕妇进行临床研究,其中37例患者为疤痕子宫,所有患者均无引产禁忌证,年龄在18至36岁之间,平均年龄(27.36±1.08岁,孕周在12-28周之间,平均孕周为(18.36±2.01周。按照随机的方式将309例中期妊娠孕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155例(其中疤痕子宫27例以及对照组154例(其中疤痕子宫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孕周、例数、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且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3.1.2用药前检查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期妊娠患者进行引产前,应给予血型、血常规、凝血时间、尿常规、心电图以及临床医学影像检查,影像检查内容包括胎儿大小及形态等。
3.1.3用药方法研究组患者在其羊膜腔内进行100mgyishayd注射,间隔两小时后给予50mg米非司酮口服,之后每间隔12h再次进行50mg米非司酮口服,共进行三个周期给药,服药前后应指导患者禁食两小时,引产完成后立即给予0.6mg米索前列醇口服;对照组患者仅单纯使用100mg依沙吖啶于其羊膜腔穿刺,方法同研究组。
3.1.4观察指标记录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期妊娠引产患者宫缩发动时间、胎盘娩出时间、产后两小时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胎盘胎膜排出完整性等情况,将记录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3.1.5评定标准中期妊娠引产患者经依沙吖啶注射至羊膜腔后72小时内胎儿、胎盘娩出则表示患者成功引产,反之引产失败。
3.2结果指标
3.2.1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引产时所需引产总时间、注药至宫缩开始时间、宫缩至胎盘娩出时间等情况对比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知,研究组中期妊娠引产患者引产所需总时间、注药至宫缩开始时间、宫缩至胎盘娩出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2.2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实施清宫术治疗比例及引产失败率对比分析,见表2。
3.2.3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期妊娠引产患者产后2小时出血量对比分析,见表3。
3.2.4不良反应研究组引产患者进行米非司酮后口服,其中6例患者出现胃肠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等,均未给予临床治疗措施而自行恢复;对照组患者引产过程中出现5例宫缩后发热情况、3例强直性宫缩伴呕吐反应,临床给予剂量为10mg地西泮或剂量为100mg盐酸哌替啶肌内注射后患者上述症状均有所缓解或消失。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经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配伍依沙吖啶三联给药引产所需总时间为35.01±2.36h,明显短于对照组单纯使用依沙吖啶引产时间45.88±3.28h(P<0.01。
4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比较
近年来由于产前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近年来中期妊娠引产率一直居高不下。大多数地区终止中期妊娠的方法较单一,如单用乳酸依沙吖啶羊膜腔穿刺注入的方法,其引产成功率为90%以上,但此法从注药到胎儿、胎盘娩出需较长时间,且具有较高清宫率,患者引产后阴道流血量较多,且部分患者需二次注药方可成功引产。
5技术成熟程序
中期妊娠引产过去首选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3年以前我院主要采取以上技术治疗引产病人,引产时其宫缩不是自发宫缩,宫颈管尚未成熟,且宫颈扩张具有较长的潜伏期,若对机体中尚未成熟的宫颈进行持续宫缩作用,使产程延长,致宫颈水肿、裂伤,生产时间较长。妊娠月份较小的采用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口服引产,但胎膜胎盘粘连导致清宫率较高,大出血发生率大。
6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
近年来医疗诊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胎儿宫内情况检查更加准确,提倡优生优育。工业生产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增大了妊娠胎儿致畸率;我院结合已经成熟的技术突破传统,不断创新,试验总结出了利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口服协同依沙吖啶羊膜腔穿刺引产技术,弥补了单一用药引产的不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此法具有价廉经济,方法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且引产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有效减少患者引产完成后体内胎盘、胎膜残留情况,最终降低其引产后发生清宫率及感染率,尤其是降低疤痕子宫患者引产后进行清宫的相关风险。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中期妊娠引产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小青,王自能,叶淘.米非司酮对胎盘激素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4:254-255.
[2]王晨虹.米非司酮在引产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5:267-268.
[3]郑怀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