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乱花迷人眼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bt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传统教学中一直饱受诟病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基本被淘汰,一些以突出学生主体性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焕发出盎然生机。这些新型繁荣课堂遵循“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高,课堂的活跃气氛也达到空前的高度。表面上看,课堂效果很好,但隐藏于这种课堂“活跃”面具下的另一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课改精神,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搞形式主义,致使语文课堂上出现一种课堂组织混乱、无效讨论过多的“假活跃”现象,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浅层次提问方式的运用
  一般来说,课堂提问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进行“判断性提问”,其典型语言是“是不是”、“对不对”。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指名某一同学回答后,教师就问“答案是这样的吗?”再如,“《赤壁赋》的作者是苏轼吗?”教师这样提问后,整个课堂中便会出现“是”与“不是”的争论,而此时教师期望的目标是唯一的,就是要学生作出明确的是非判断。这样的提问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不易摸清学生的思维脉络,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课堂提问无法达到扩宽学生思维的效果。
  二是“叙述性提问”,这种提问形式的典型语言是“是什么”。例如,“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在教学中,教师用这种提问形式要求学生作出的回答,就是“问题”中的疑问代词指代的内容。这种提问形式有一个明显的弊端,那就是造成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惰性心理。这种提问形式除了能营造一种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外,充其量是勾起学生对某些简单知识的回忆,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是边讲边问。教师课前不进行问题的预设,课堂上一边讲一边问,问题缺少深度甚至比较随意,学生一边听一边答,许多“南郭先生”应运而生。这种提问方式导致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被“活跃”的课堂现象所迷惑,反而认为学生掌握得很好。实际上,在课堂上回答踊跃的学生,只是少数。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即使老师不这么讲授,他们也学得不错。而对于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而言,事情没有这么乐观。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他们的实际情况被部分优秀生掩盖了。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两极分化的结果。
  二、课堂讨论“放任自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许多教师错误地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内涵,认为“放任自流”就是“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于是许多教师就这样付诸实践:课前预习不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翻看文本,课堂上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有的语文教师甚至把小组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动辄就安排小组讨论。事实证明,这种情境下的小组讨论并未达到原有的效果,还会对课堂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具体影响可以从以下几点论述。
  一是不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还没有思考,教师就立刻让学生进行讨论。二是滥用讨论,有些问题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解决,并没有讨论的必要,有的教师还是把它交由学生讨论。有些问题难度过大,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但是有的教师却不管这些,任由学生自由讨论,学生讨论了半天却毫无结果。三是不注意对讨论的调控,有的教师将问题交给学生之后,不在学生之间巡回察看讨论的情况,不仔细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状态,反倒像没事人一样袖手旁观,结果使课堂讨论变成了一锅粥,徒劳无益。四是有意地增加讨论次数。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一节课上多次让学生进行讨论,有些教师甚至采取一节课讨论到底的策略。
  课堂讨论本是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用来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但是有的教师使用不当,致使讨论效果适得其反。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堂。虽然课堂的热烈气氛调动了起来,但是实际效果没有多少,宝贵的课堂时间在这种“热烈”的讨论中白白流失,到头来,学生除了感受到热闹,似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三、课堂调控失去“控制”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前进的欲望,都有强烈的进取心,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同学们的肯定。依据学生的这种心理,有的教师将课堂当作比赛场所,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量化管理,有的教师还制定了具体的评分细则,如,对学生的课堂阅读、回答、练习等进行打分评比,对优胜者或优胜小组给以表扬,甚至是给以实物奖励。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大脑的潜力,本是好事,但有的教师却忽视课堂调控,使课堂完全成为优秀生的舞台,忽略甚至无视课堂上的另一个群体——学困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困生大都默默地躲在自己的世界里,眼睁睁地看着个别优秀生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似乎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课堂群答时,由于群答的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往往不会预留时间供学生进行思考,所以问题一经抛出,学困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答案已经从一些优秀生的嘴里脱口而出。
  同时,在课堂的小组讨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还是优秀生。在小组讨论中,有些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没有进行必要的调控。这种近似“优胜劣汰”的方式,使得学困生丧失了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成为小组讨论中的“沉默者”。整个课堂讨论中,个别优秀生和性格外向的学生侃侃而谈,学困生缄口不言。
  上述几种情况的存在,使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呈现出一种“假活跃”现象。这种课堂活动设计,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过于淡化教师的引导和“宏观调控”的地位,忽略对双基的落实。而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更无法落实“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真正把握文本,进而通过文本的解读学会做人的道理”的语文教学目标。这种情境下教师设计课堂活动的目的只是为了使课堂上出现“活跃”现象,在这种课堂教学的熏染之下,学生的知识只会停留在浅层次水平,对文本难以有真正深入的理解,更难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为此,我们必须要消除语文课堂上的“假活跃”现象,真正建立起“生态、高效、活跃”的语文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精心设计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明确问题设计的目的,并且设定明确的活动要求。教师要确保问题内容的科学性,确保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要尽量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讨论的内容,通过探究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分层次设计问题,兼顾优秀生和学困生,防止课堂讨论成为个别优秀生和性格外向学生的表演秀。
  2.合理调控课堂
  教师要对学生的作答进行预期设想,对于那些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作答,其他学生点评补充,教师明确答案即可。对于那些需要展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问题,教师要做好课堂的调控,避免让讨论陷入无序的“假活跃”状态。在组织讨论前,教师要预留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或遇到思考障碍,或得出不一样的答案,此时便是进行课堂讨论的最好时机,且不可问题一抛出就进行课堂讨论。
  3.制定讨论规则
  针对小组讨论出现的课堂混乱、学生凑热闹不讨论以及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教师可制定小组讨论的规则,提出明确的小组讨论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可以遵循如下讨论步骤:教师布置明确的讨论任务→学习小组内成员自学→各组管理员负责组织讨论(要求小组内的成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发言,鼓励小组内的成员相互纠正错误)→记录学习小组内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教师主持下的全班课堂讨论。这样,在经过小组讨论环节的交流后,部分内容已经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解决了,不再需要进行全班讨论,这就有效地避免了课堂上出现全民无序讨论的“假活跃”状态。
  4.兼顾全体学生
  为了避免课堂讨论成为个别优秀生和性格外向学生的表演秀,学困生缄口不言,课堂出现两极分化的“假活跃”现象,在学案制作时,教师应注意分层次设计问题。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对这节课的有关内容进行详细的全面阅读,并在进行独立思考后,写下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时,让每个成员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最后形成集体意见,从而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共同提高。同时,教师一定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在组内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他们最容易想到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莫让乱花迷人眼,我们一定要让上述种种“假活跃”现象从语文课堂上彻底走开,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奠定个体终身教育的基础。如何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富于灵性与生命力的教学方式进行幼儿教学,培养幼儿的求知欲,这是广大幼儿教师持续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期《特别关注》撷取部分“2013年度杭州市第四届普教教研获奖课题”研究成果,以期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我们谈及师生关系时,常常是在课堂教学之外来谈,这无疑丢失了师生关系建构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以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领衔的课题“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旨在全面理解和建构学校生活中的师生关系,特别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建构。该项目以北京中学为种子校,自2015年1月开始,在一年的时间内进行了12次课堂观察及教学研讨活动,
翻过几座山,踏过道道坎,终于遇见美丽的大龙湖,遇见“最美乡村教师”石兰松。1985年,石老师铭记恩师遗志,拿起粉笔与教本,做起清贫育花人,如今已有三十载。他把满腔热血奉献给乡村的教育事业,把满怀关爱倾注给孩子们,把汗水洒在大龙湖的角角落落,躬身从教,勤勤恳恳。爱岗敬业,他从未忘记自己的责任,扎根乡村,他把信念常放心中。  一、难忘师恩担重任,一只木舟送学来  1985年,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的石兰
“下一步在人才选择上,我们主要是向幼儿教师岗位倾斜,农村中小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都是下一步要充实的重点。”    一、人才需求  《中国教师》:贵地区2011年接收免费师范生的情况如何?  董学军:我市2011年接收了12名免费师范生,基本上安排在市、县属学校,已经全部解决了工作和编制问题。总体来说,我们对接收的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  《中国教师》:贵地区对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是怎样的?  董学
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领导者要尽力将资源的应用与学校的使命和目标相结合。不要平均分配资源,而要将有限的人、财、物投放到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上,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一、以学习为中心的领导是低业绩学校改进的关键因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卓越的教与学背后存在着卓越的学校领导。2004年华莱士基金会主持的开创性报告《领导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发表之后,这样一个观点基本上成
湖南省衡阳市第六中学是一所老牌市属重点完全中学、首批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始建于1941年,其前身是“湖南私立建德中学”,七十多年的历史人文积淀,创造了享誉衡阳的辉煌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2014年4月,市里调整学校领导班子,新的领导班子把“重振雄风”作为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校训——努力创造奇迹!  铸造灵魂,树立发展新理念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已经两千多年了,但平心而论,这一被教育界普遍认可的教学方式却并没有在我们的常态课堂里真正落地。  多少有识之士殚精竭虑,几代有志之士孜孜以求,但因材施教依然仅仅是我们的理想。也有那么一些一厢情愿的改革者,折腾到最后,往往让学生“被因材施教”,平添了孩子们无端的烦恼和更多的无奈。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实现理想的科学路径,于是做出违反规律的事情也在所难免。  因材施
张聪  1983年出生,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教师,北京市东城区区级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员。  自画像  《周易》说:“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  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不应以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训练为务,  而应立足于学生心灵的陶冶、思维的培养、  人格精神的树立,  使他们脱离人生俗谛的桎梏。  真正的教育,是师生相互“感”“应”,  去掉假面,用心体会,真诚以对。  “诗和远方是不劳我
[背景介绍]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经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笔者整合了第二册的《画叶纹》和第三册的《树叶的拓印》这两个有关联的教学内容开展“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通过对叶子的收集、观察、了解、表现
西城区实验小学地处美丽的大观园西侧,前身是南菜园小学。到今天,学校已经走过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在这里,师生共同弘扬雷锋精神,总结出“雷锋的十种精神”,并以此作为学校建校育人之魂。在长期教育实践中,西城区实验小学形成了“精神引领,启智励行”的办学理念和“乐于助人,勇于成事”的育人目标,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得以“像‘小博士’一样学习,像雷锋叔叔一样做人”。  一、实验小学雷锋精神教育的内涵  1.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