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建构师生关系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sky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我们谈及师生关系时,常常是在课堂教学之外来谈,这无疑丢失了师生关系建构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以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领衔的课题“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旨在全面理解和建构学校生活中的师生关系,特别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建构。该项目以北京中学为种子校,自2015年1月开始,在一年的时间内进行了12次课堂观察及教学研讨活动,试图从课堂教学的实际生态着眼对充满情感人文关怀的课堂进行描述,并找到对教学进行情感性观察的切入点,最终目的是帮助教师观察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学生的关系,建构情感人文性课堂,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发生过程中因为相互的交往关系而得到心灵滋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自觉成长。
  在北京中学进行的12次课堂观察研讨涉及语文、数学、地理、英语和美术等学科,授课教师有从教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入职不久的新教师,教学班级以六年级和七年级为主。参与课堂研讨的有授课教师、其他自愿参加的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的教师和研究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部分访问学者,我们也邀请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参与了其中的几次研讨。尽管课堂观察涉及文科、理科及艺术类等不同学科,教师的授课经验差异也很大,但我们看到,这些致力于在教学中提升师生情感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的课堂,具有很多共性。每次课堂观察结束后,我们会进行2~3个小时的研讨,研讨强调不进行课堂评价,即不对教师的具体教学技巧和教学表现进行评价,而是就课堂教学中实际发生的情形进行描述、澄清、质疑或点评,以期挖掘其中隐藏或显现的情感人文特性。通过对研讨的总结,我们有以下发现: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环境的感知
  一位美术教师在课堂研讨中提到,“今天我到教室的时候,发现学生们来得比较早,上课时间还没有到,于是,我把教室的灯关掉,营造一种弱刺激的氛围,让学生稍微平静一下,舒缓情绪。”这位教师还提到,因为当时是夏天,天气比较热,学生容易心情焦躁,除了调暗教室的光线外,教师会刻意选择浅色着装。可见,教师敏锐地感知到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或情绪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进行了适当调整。
  第二,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正在生成的状态的感知
  这一点也是教师在进行情感人文性课堂教学时着重关注的,我们在课堂观察及研讨中发现,大多数课堂都体现了这一点。在一节语文课的课后研讨中,授课教师提到,在课上“学生表达的感觉还没有得到满足”“他们还没有完全放开”。另一位教师感受到学生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完成作品的挫败后,主动平复学生的情绪,“我希望教师可以做平复情绪的工作,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同时有成就感”。当教师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这些不同状态并去适当地回应时,实际上,教师就进入了和学生的情感交往关系中。
  第三,教师基于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进行教学组织
  在一节语文课的课后研讨中,授课教师提到,“孩子头脑中闪现出思想的火花,把它激发出来,这就是一种点拨,是一种推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敏锐捕捉学生思想生发的契机,并通过提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新的组织。通过研讨,我们认为这样的师生互动实际上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教师从学生那儿得到了什么,学生会对教师说什么,教师又会回应什么,实际上是三个过程。先是教师从学生那儿得到什么,这还是人和书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会对教师说什么,教师对学生说什么,就不仅仅是人和书之间的关系了,实际上是人和人之间、生命和生命之间的关系”。
  第四,课程资源的重组渗透情感人文的特质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不管是语文课、数学课,还是美术课、地理课、英语课,都体现了多种课程资源的跨学科整合。比如,数学课渗透着语文的故事性,地理课贯穿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融。在一次关于青藏高原的课堂研讨中,我们探讨了课程资源重组交融所体现的情感人文特质:“我们不应带着旅游者的猎奇心态去探究青藏高原和我们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应该从文化认同、文化热爱的角度去讲青藏高原。虽然是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讲青藏高原,但其实蕴含着一种文化热爱,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热爱。”
  第五,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表达对学生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有很多的语言及肢体表达,有主动的表达,也有对学生回应的表达,有预设的表达,也有生成性的表达。我们在研讨中强调,教师需觉察到其自我表达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即时和长远的影响。在研讨中,授课教师自觉意识到“在孩子们面前一定要真实,这样孩子也会慢慢展现出自己真实、善良的一面”。
  第六,教师在教学中对自身情绪、情感的省察
  我们在初期的课堂研讨中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教学内容或学生,对自身关注较少。教学作为一种情绪性劳动,实际上承载了大量的教师的情绪和情感,教师如果不能对自身的情绪和情感进行自觉的省察,可能会形成对教学认识的盲点。在后期的研讨中,教师们越来越有意识地省察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并及时地进行调整。在一节美术课上,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很多学生无法按时完成作品。授课教师在课后研讨时说:“我当时很着急,但是我不能让学生知道我着急,我要让他们觉得这堂课主动参与了就很好。然后,我会在后面的课程里留出时间,让学生把作品完成。”
  教师们可以自我反思一下,“我在教学中是不是非常投入,是不是非常专注,我在哪个教学环节是更加投入的,是更享受、更愉悦的”。当教师在教学中处于良好的状态时,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和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就可以达到一种共鸣。一位地理特级教师提到:“上一次公开课的时候,我自己很紧张,甚至生拉硬拽地让学生往我的想法上靠,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以后上课时要努力达到‘忘我’的状态,先把自己放下,真正投入到情感关系中,投入到与学生的互动中。”这位教师所说的“忘我”,并不是说不关注自己,而是指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及时平复情绪,从而更好地回应学生。
  第七,教师对自身教学风格、观念的认识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应,很大程度上和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及教学风格有关。在一节数学课上,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非常融洽,尽管课堂容量和强度都比较大,但学生学得很轻松。授课教师在研讨时说:“我觉得孩子们非常可爱,偶尔犯错并非出于本意,我一般都会包容他们,从没有敌对的时候。”在另外一节数学课上,课堂容量不大,但教师非常强调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也学得很愉快。在研讨中这位教师说:“我们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在认知数学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如何认知世界,这是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其实,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怎么认知知识、怎么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是教师最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可见,教师对自身所教学科的认识、对学生的认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教学设计以及和学生互动的方式。
  第八,教师在学科专业的理解中渗透情感表达
  不同学科的教师因其对学科专业的不同理解,在课堂上会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渗透,在教学中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比如,对于地理课,教师会问“学生通过这堂课在情感态度上,在对地理学科的认同和理解上,在对整个世界和自我的认知上,有哪些收获。”对于英语课,教师们认为“语言教学课堂上的心理、情感支持,可能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更重要。”对于语文课,教师们认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其情感绝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如何交流的,这种情感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换言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体验文字背后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以上是我们在课堂观察和课堂研讨中的一些发现,并不能完整地展现情感交往型课堂复杂、丰富的全貌。我们希望这些观点可以帮助教师获得对自身教学的观察和反思的线索,培育教师对生成中的课堂中师生交往的敏感性,从而适切、及时地对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回应,在和谐、丰富的情感人文性课堂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江丽莉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13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在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举办的教育管理人员高级研修班,这是一段理念洗礼、实践印证、反思前行的教育旅程,让教师们满怀憧憬和梦想而来,满载收获和希望而归。一场场讲座,一所所名校,一次次智慧的碰撞,让我受益良多,对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尤其是在课程领导力方面。接下来,我将从憧憬、洗礼、体验、反思和构想五个方面介绍我的“课程理解过程”。  一、憧憬:课程离我有多远  在开始这段
孙先亮,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青岛二中分校校长,知名教育专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孙先亮提出了“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学校“终身发展”的教育思想,形成“系统教育观”“教育即环境”等教育观念,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首届年度教育创新人物十佳校长、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校长奖、青岛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中国教师:“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
DNA可以解释我们是什么,身份可以解释我们是谁。教师身份则包含了教师关于“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同时,教师身份建构对教师学习“怎么成为一名教师”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教师身份建构可以帮助教师发展其教育哲学,进行教师决策,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教学效率[1]。  对教师身份建构的研究还有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教学过程。布瑞兹曼(Britzman)认为教学不仅包含认知层面的知识和教学技术的
《中国教师》:美国大学招生目前有何困境?  罗宾森:成本问题是目前美国高校招生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即使在联邦政府资助下,低收入家庭依然负担不起学费,因此学生不得不贷款。然而美国目前失业率较高,许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法偿还贷款,因此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同时在过去十年里美国高校费用支出不断上涨,是所有公共事业支出中最为庞大的一项,超过汽车、医疗等领域的支出。公立大学会得到州政府的大部分资金补助
小班化的教育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教学中加强同伴间的交往互动,能大幅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师生间的有效互动频率,使个体之间充满激情的燃烧和智慧的碰撞。  一、同伴交往与儿童的良好阅读习惯  1.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化  简单地说,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过程。随着儿童进入小学,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
《中国教师》:季老师,您在小升初培训方面有多年的经验,对于当前最引人注意的“占坑”现象,社会各界褒贬不一,您对此持何态度?  季民: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包括媒体都在批判“占坑班”,我先不作评判,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占坑班产生的缘由和本质意义。“占坑”现象的根源是好学校都需要招收优秀学生,而优秀学生都希望选择理想学校,这是一种长期且必然存在的双方需求。而我们教育政策的现状是要求学生通过就近、派位或推优等方
如果问家长,您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估计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并幸福快乐地生活。其实,一技之长可通过学习达到,但如何幸福快乐地生活就需要深入思考。是不是掌握了一技之长就能幸福快乐地生活呢?显然不够。对此,加拿大经典文学作品《红发安妮》中的主人公安妮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那就是:“乐观与想象力”作为人的基本“软实力”在人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妮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许多人
我从事音乐教育已多年,但近来我深刻地感觉到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配合度越来越低。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我了解到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课本上的许多歌曲缺乏时代气息,难听、难学、难唱。相反,他们更喜欢旋律悦耳、情绪欢快、音域明朗的歌曲,喜欢那些贴近他们生活的音乐元素,诸如影视歌曲等他们熟悉的音乐。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喜欢上音乐课呢?我想,开发利用外部音乐
他是一位跋涉者,历经人生七十三年的风风雨雨,依旧步履稳健,精神矍铄。  他是一位奋斗者,从无线电电子专业研究者到计算机教师,再到教育技术学专家,每一步踏实奋斗,不断创新,硕果累累。  他是一位耕耘者,心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夙愿,往返于城乡之间,辛勤耕耘,不知疲倦。  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科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之一。    七十三年风雨历程,铸就坚强品格
编者按: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奠定个体终身教育的基础。如何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富于灵性与生命力的教学方式进行幼儿教学,培养幼儿的求知欲,这是广大幼儿教师持续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期《特别关注》撷取部分“2013年度杭州市第四届普教教研获奖课题”研究成果,以期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