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聪
1983年出生,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教师,北京市东城区区级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员。
自画像
《周易》说:“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
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不应以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训练为务,
而应立足于学生心灵的陶冶、思维的培养、
人格精神的树立,
使他们脱离人生俗谛的桎梏。
真正的教育,是师生相互“感”“应”,
去掉假面,用心体会,真诚以对。
“诗和远方是不劳我们去寻找的,它就在此地,就在我们再寻常不过的生活里。”张聪如是说。
2002年,张聪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实验班,获得了亲炙当代文化大家的机会。何兹全先生的“历史导论”,王宁先生的“古代汉语”,童庆炳先生讲授的《文心雕龙》,为他拓展了文化视野,奠定了文化底色。回忆起在大学学习的经历,张聪说,他所获得的不仅是学术知识、治学方法,更是人格精神的“熏染”。
“不因人热—这是《汉书》上的话。聂石樵先生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也用它告诫我们。不因人热,热我所热,就是我们的追求。”张聪说道。
在传统文化中舒展生命
近两年来,张聪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史家小学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上。 “我们想到传统文化,总会联想到‘诗云子曰’等古板的规训。其实,传统文化是活泼泼的,是能够感染人的,是可以浸润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去的。它不是拘束生命,而是让生命舒展开来”,在采访中,张聪对记者说,“我们传递给小孩子的不应该是僵化的教条,而应该是传统文化中最富于生命力的部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真的在孩子心里激起波澜,他才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从这一理念出发,张聪参与建构了史家小学“经典积累”“文言文初阶”“文化体验”课程。
“经典积累”课程以“国子监官韵诵念”为载体,和孩子们一起,按照传统调式、语音,诵念《孝经》《论语》。“在课堂上,我们努力恢复传统的教育样式,向孔夫子行礼,向老师行礼,同学间互相行礼。在行礼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生发起心中的虔敬,只有心生虔敬,才会打开自己的内心,倾听往圣先贤的教诲。”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经典,张聪还倡导孩子们抄写经典。反复读、抄经典,这样做会不会太机械了?面对这样的提问,张聪笑说:“英国的沛能·西在《教育原理》里说,儿童为着正当的生物学理由喜爱反复熟悉的东西,这是他们控制自己小天地不可缺少的手段。我喜欢书法,有时候一个字会练上十几遍、几十遍,每一次反复都是一次创造。其实,我们需要降心去理解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教育方式是很有魅力的。”
“文言文初阶”是张聪倾注了很多感情的一门课程。“我们学习英语有分级阅读,学习文言文为什么不可以用分级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张聪按照不同文体,为孩子选编一两百字的浅显易懂文言文,引领他们由浅至深地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
在介绍古代书信部分,张聪和孩子一起辨认木牍上残缺漶漫的“黑夫家书”,体味两千多年前秦国普通士兵的思乡之情;解读苏轼贬谪黄州后的信札,品味“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襟抱;走进韩愈《与孟东野书》,感悟旷世知音关山悬望的浓浓愁绪。—“传统文化未必都是高头讲章,最能打动孩子内心的是平凡而隽永的情感。希望这些文言文能增加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力,让他们的心敏感、柔和起来。”
张聪还努力增加文言文课程的综合性—状物小品单元,他为孩子选取梁朝刘峻的《送橘启》。上课前,张聪先和学生一起观赏宋人的《橙黄橘绿图》,解读王羲之的《送橘帖》、米芾的《惠柑帖》,了解古人吃橘子的方法,再一起吃着橘子聆听楚辞《橘颂》的吟唱……让文化如细雨般渐渐浸润孩子的心灵。
叙事类的文言文,张聪会让孩子们改编成文言文小剧表演。在情境运用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2015年6月,孩子们表演的文言文小剧《愚公移山》登陆央视少儿频道,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也是对这一独特的教学样式的肯定。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张聪强调文化与生活的对接,认为文化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本身。在“文化体验”课程中,张聪组织学生走近“古代度量衡”、走近“民俗节日系列”。上巳节,张聪和孩子们一起辨识草木,品读诗歌,体味大自然勃发向上的生命力量;端午节,他与孩子们一起系五色绳,挂艾香包,感悟浴兰解粽的文化内涵;冬至节,他与孩子们一起做民俗报,画消寒图,解读一阴一阳的流转轮回。张聪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精华,理解先民的思维方式。
在张聪的微信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与学生的诗歌唱和,看到课堂上学生的文言文创作,看到他运用古文字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奇思妙想。一位毕业的学生在微信中这样写道:
“小学阶段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听张老师给我们讲甲骨文,说字源。当我们盯着一个汉字,猜它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张老师就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人,然后一步一步地告诉我们它是怎么演化成现在的汉字的。真想回到小学,再上一次字源课。”
张聪说,他最初的梦想是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冥冥中,是命运的安排让他走进了小学的课堂,“是孩子们期待的目光,让如此平凡的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
道不远人,梦想也是不远人的。
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闲暇时,张聪会创作一些儿童故事,他并不把这看作是分外的事情,而是当作他教育生命的一部分。张聪借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的话说,所谓“关心”,就是“倾听”与反馈,而他的儿童故事创作,就是在反映他对学生内心声音的“倾听”。
张聪的儿童故事不是说教式的,他更愿意站在孩子的立场感受世界,借儿童之口传递自己的思考。在他的笔下,有提着灯笼为人们照亮道路却被人们一次次忽视的小姑娘;有和想象中的人物一起漂泊在湖里、只要有人愿意听他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上岸的男孩。在他的故事里,孩子的内心装着一只美丽的青鸟,父母在追寻青鸟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在他的故事里,孩子要把度过“不乖的一天”当作自己的生日礼物,在小小的“放肆”里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他还以《一片落叶》为题,和孩子探讨起“死亡”这个话题。 张聪是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林格伦的“粉丝”,他笔下的人物也或多或少会有一点“长袜子皮皮”的影子—不是循规蹈矩的孩子,对于成人的世界有着小小的“反抗”。
“我可能不是一个愿意用‘以为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老师。”张聪希望能在教育中把握学生生长的律动、顺应孩子成长的节奏进行引导,他希望借助故事纾解孩子内心的焦虑,让他们的生命得到舒展。
“罗素说,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如果他的本能不断受到压抑,在他长大后更容易仇视周围的环境。所以,作为大人,在教育中,不作为很容易,不说教却很难。”
张聪的故事受到许多孩子的喜爱,有的孩子为他的故事配上了插画,有的孩子会把朗读故事的音频发给他。对儿童故事的创作者而言,这些应该是最好的奖赏。
张聪教过的毕业生更像是他的朋友。张聪每年的生日都是和毕业生一起度过的。“你教过的学生是很容易成为你的朋友的,因为,是你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还有幽默感。”
黎明前的陪伴
2014年10月,张聪获得“2014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
2013年11月,获得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2013年7月,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
提到这些荣誉和奖项,张聪强调这应该归功于整个教研团队的不懈努力和无私付出。东城区教研室和史家教育集团为他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史家集团王欢校长、陈燕校长,区教研中心蒋杰英老师……张聪列举了一位又一位为了他的成长无私付出的“贵人”。
当问到几次大赛中最让他难以忘怀的事情时,他的回答是—师友的陪伴。
2013年,张聪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那段时间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第一天的比赛并不顺利,第二天进行赛课,只有24小时的准备时间。在这24小时里,大家和他一起并肩作战,梳理教案、推敲语句、反复演练。“熬了一夜,课准备好了,天还没有亮。那段时间是最煎熬的。大家陪着我,静静地坐着,等待黎明的到来。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幕。”这种感情或许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但却流露于他的眉宇之间。
采访中,张聪谈到了电影《海上钢琴师》里不愿下船的1900:“和他一样,在课堂上,我已经经历了全世界。这里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这样的想法是保守,抑或是新锐?是张聪选择了这样的人生轨迹,抑或是命运把他安排在这样的位置上,让他担当起作“孩子王”的使命?不得而知。我们只希望张聪能够在自己的“诗和远方”继续享受教育带给他的幸福与快乐。
责任编辑:江丽莉
[email protected]
1983年出生,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教师,北京市东城区区级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员。
自画像
《周易》说:“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
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不应以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训练为务,
而应立足于学生心灵的陶冶、思维的培养、
人格精神的树立,
使他们脱离人生俗谛的桎梏。
真正的教育,是师生相互“感”“应”,
去掉假面,用心体会,真诚以对。
“诗和远方是不劳我们去寻找的,它就在此地,就在我们再寻常不过的生活里。”张聪如是说。
2002年,张聪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实验班,获得了亲炙当代文化大家的机会。何兹全先生的“历史导论”,王宁先生的“古代汉语”,童庆炳先生讲授的《文心雕龙》,为他拓展了文化视野,奠定了文化底色。回忆起在大学学习的经历,张聪说,他所获得的不仅是学术知识、治学方法,更是人格精神的“熏染”。
“不因人热—这是《汉书》上的话。聂石樵先生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也用它告诫我们。不因人热,热我所热,就是我们的追求。”张聪说道。
在传统文化中舒展生命
近两年来,张聪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史家小学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上。 “我们想到传统文化,总会联想到‘诗云子曰’等古板的规训。其实,传统文化是活泼泼的,是能够感染人的,是可以浸润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去的。它不是拘束生命,而是让生命舒展开来”,在采访中,张聪对记者说,“我们传递给小孩子的不应该是僵化的教条,而应该是传统文化中最富于生命力的部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真的在孩子心里激起波澜,他才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从这一理念出发,张聪参与建构了史家小学“经典积累”“文言文初阶”“文化体验”课程。
“经典积累”课程以“国子监官韵诵念”为载体,和孩子们一起,按照传统调式、语音,诵念《孝经》《论语》。“在课堂上,我们努力恢复传统的教育样式,向孔夫子行礼,向老师行礼,同学间互相行礼。在行礼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生发起心中的虔敬,只有心生虔敬,才会打开自己的内心,倾听往圣先贤的教诲。”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经典,张聪还倡导孩子们抄写经典。反复读、抄经典,这样做会不会太机械了?面对这样的提问,张聪笑说:“英国的沛能·西在《教育原理》里说,儿童为着正当的生物学理由喜爱反复熟悉的东西,这是他们控制自己小天地不可缺少的手段。我喜欢书法,有时候一个字会练上十几遍、几十遍,每一次反复都是一次创造。其实,我们需要降心去理解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教育方式是很有魅力的。”
“文言文初阶”是张聪倾注了很多感情的一门课程。“我们学习英语有分级阅读,学习文言文为什么不可以用分级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张聪按照不同文体,为孩子选编一两百字的浅显易懂文言文,引领他们由浅至深地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
在介绍古代书信部分,张聪和孩子一起辨认木牍上残缺漶漫的“黑夫家书”,体味两千多年前秦国普通士兵的思乡之情;解读苏轼贬谪黄州后的信札,品味“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襟抱;走进韩愈《与孟东野书》,感悟旷世知音关山悬望的浓浓愁绪。—“传统文化未必都是高头讲章,最能打动孩子内心的是平凡而隽永的情感。希望这些文言文能增加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力,让他们的心敏感、柔和起来。”
张聪还努力增加文言文课程的综合性—状物小品单元,他为孩子选取梁朝刘峻的《送橘启》。上课前,张聪先和学生一起观赏宋人的《橙黄橘绿图》,解读王羲之的《送橘帖》、米芾的《惠柑帖》,了解古人吃橘子的方法,再一起吃着橘子聆听楚辞《橘颂》的吟唱……让文化如细雨般渐渐浸润孩子的心灵。
叙事类的文言文,张聪会让孩子们改编成文言文小剧表演。在情境运用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2015年6月,孩子们表演的文言文小剧《愚公移山》登陆央视少儿频道,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也是对这一独特的教学样式的肯定。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张聪强调文化与生活的对接,认为文化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本身。在“文化体验”课程中,张聪组织学生走近“古代度量衡”、走近“民俗节日系列”。上巳节,张聪和孩子们一起辨识草木,品读诗歌,体味大自然勃发向上的生命力量;端午节,他与孩子们一起系五色绳,挂艾香包,感悟浴兰解粽的文化内涵;冬至节,他与孩子们一起做民俗报,画消寒图,解读一阴一阳的流转轮回。张聪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精华,理解先民的思维方式。
在张聪的微信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与学生的诗歌唱和,看到课堂上学生的文言文创作,看到他运用古文字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奇思妙想。一位毕业的学生在微信中这样写道:
“小学阶段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听张老师给我们讲甲骨文,说字源。当我们盯着一个汉字,猜它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张老师就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人,然后一步一步地告诉我们它是怎么演化成现在的汉字的。真想回到小学,再上一次字源课。”
张聪说,他最初的梦想是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冥冥中,是命运的安排让他走进了小学的课堂,“是孩子们期待的目光,让如此平凡的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
道不远人,梦想也是不远人的。
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闲暇时,张聪会创作一些儿童故事,他并不把这看作是分外的事情,而是当作他教育生命的一部分。张聪借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的话说,所谓“关心”,就是“倾听”与反馈,而他的儿童故事创作,就是在反映他对学生内心声音的“倾听”。
张聪的儿童故事不是说教式的,他更愿意站在孩子的立场感受世界,借儿童之口传递自己的思考。在他的笔下,有提着灯笼为人们照亮道路却被人们一次次忽视的小姑娘;有和想象中的人物一起漂泊在湖里、只要有人愿意听他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上岸的男孩。在他的故事里,孩子的内心装着一只美丽的青鸟,父母在追寻青鸟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在他的故事里,孩子要把度过“不乖的一天”当作自己的生日礼物,在小小的“放肆”里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他还以《一片落叶》为题,和孩子探讨起“死亡”这个话题。 张聪是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林格伦的“粉丝”,他笔下的人物也或多或少会有一点“长袜子皮皮”的影子—不是循规蹈矩的孩子,对于成人的世界有着小小的“反抗”。
“我可能不是一个愿意用‘以为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老师。”张聪希望能在教育中把握学生生长的律动、顺应孩子成长的节奏进行引导,他希望借助故事纾解孩子内心的焦虑,让他们的生命得到舒展。
“罗素说,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如果他的本能不断受到压抑,在他长大后更容易仇视周围的环境。所以,作为大人,在教育中,不作为很容易,不说教却很难。”
张聪的故事受到许多孩子的喜爱,有的孩子为他的故事配上了插画,有的孩子会把朗读故事的音频发给他。对儿童故事的创作者而言,这些应该是最好的奖赏。
张聪教过的毕业生更像是他的朋友。张聪每年的生日都是和毕业生一起度过的。“你教过的学生是很容易成为你的朋友的,因为,是你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还有幽默感。”
黎明前的陪伴
2014年10月,张聪获得“2014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
2013年11月,获得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2013年7月,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
提到这些荣誉和奖项,张聪强调这应该归功于整个教研团队的不懈努力和无私付出。东城区教研室和史家教育集团为他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史家集团王欢校长、陈燕校长,区教研中心蒋杰英老师……张聪列举了一位又一位为了他的成长无私付出的“贵人”。
当问到几次大赛中最让他难以忘怀的事情时,他的回答是—师友的陪伴。
2013年,张聪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那段时间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第一天的比赛并不顺利,第二天进行赛课,只有24小时的准备时间。在这24小时里,大家和他一起并肩作战,梳理教案、推敲语句、反复演练。“熬了一夜,课准备好了,天还没有亮。那段时间是最煎熬的。大家陪着我,静静地坐着,等待黎明的到来。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幕。”这种感情或许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但却流露于他的眉宇之间。
采访中,张聪谈到了电影《海上钢琴师》里不愿下船的1900:“和他一样,在课堂上,我已经经历了全世界。这里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这样的想法是保守,抑或是新锐?是张聪选择了这样的人生轨迹,抑或是命运把他安排在这样的位置上,让他担当起作“孩子王”的使命?不得而知。我们只希望张聪能够在自己的“诗和远方”继续享受教育带给他的幸福与快乐。
责任编辑:江丽莉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