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北省黄石市高中课程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近六年,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实证调查分析发现,实施课程改革后,在黄石市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高中在课程设置、教材改革和教学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并不显著。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没有全面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就必须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关键词]高中课改 素质教育 高考制度
  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新课改”)在全国启动。2009年8月26日,湖北省教育厅颁布《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该意见指出新课程要立足过程、促进学生素质发展;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数的多元化。同年9月,湖北省653所高中正式启动新课改。改革后的高中课程设置为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共计15门。
  至今,湖北省“新课改”实施已经近六年,“新课改”带来了什么?反响如何?其在推行过程中是否遇到阻力?一线老师对“新课改”有什么体会和建议?为了了解上述问题,更好的推进“新课改”,使广大师生真正从素质教育中获利,我们特选取了湖北省黄石市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采用自填问卷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了黄石市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高中,分别是湖北省省属重点高中“黄石二中”、黄石市市级重点高中“黄石市实验高中”、黄石市普通高中“黄石七中”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人员由湖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组成。调查问卷在样本的选取上采用了定额抽样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7份,有效回收率为98.33%。为了保证样本的科学性,样本对高一、高二、高三进行了合理分配,同时也考虑了男、女生及成绩优差生的比例。
  调查问卷从“新课改态度和认知”、“课程和教材改革现状”、“课堂教学情况”、“新课程实际效果”四个方面设计了15个封闭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式问题。同时为了深层次了解新课改的现状,调查在分析问卷的基础上,对三所高中的30多名教师进行了结构式访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新课改”的态度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和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比较认同的,但对其实施力度和成效持保留态度。在老师们看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这对人才的培养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实践中课程改革却遇到极大的阻力,学校在贯彻“新课改”相关政策方针上比较被动,笔者所调查的三所高中几乎都没有完全贯彻“新课改”要求的课程设置。
  与学生访谈时,很多学生表示对新课改很欢迎,希望通过新课改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具体到新设置的课程,在问卷中,32%的同学选择“尽管课程很多,但我对新开设的许多科目很有兴趣,我非常乐意全面学习它们”;50%的同学选择“我更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考的科目上,其他的科目上课听一下就好,课下不再学习”;18%的同学选“高考的科目都难以应付,其他的科目无关紧要,索性不学”。这说明广大学生对课程改革持肯定态度,但高考的阻力使学生不得不先放下兴趣,去学习在高考中能得分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和新教材使用情况
  1.课程设置
  在新课程设置方面,三所高中落实情况不尽相同,问卷中有一题为:“新课改政策推行后,贵校开设了哪些新课程”,问题的答案选项为多选题。该题的统计结果可用下图来表示。数据说明在新课程的设置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开设状况最好,《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两门课程开设情况也不错,但对经济实力要求较高的艺术类课程开设状况就不容乐观了。
  2.教材使用
  新课改中教材改革力度较大,教材类资料数量明显增多。据了解,课程改革后原来的9门课程扩大到15门课程,其选用教材共45套,400余本。访谈中大部分老师反映新版教材编排系统性差且知识单一,实际可用教材只占约三分之一,许多教材实用性不强但仍需购买,加大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由于部分选修课变为必修课,学习内容增加,但高考压力不减,疲于应付之余,许多新课改内容流于形式。
  (三)課堂教学情况
  为了了解新课改后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是否有实质转变,我们对课堂授课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如右图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后,老师在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少教师都有意识的利用课堂十分钟尝试引导讨论式教学。但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基本上都是浅尝辄止,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四)新课程实际效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学习内容上,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笔者所调查的三所高中有52%的同学认为新课改后,与生活科技相关的知识确实增加了,但是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还是需要补充很多繁难知识,学生不得不学。可见“活”的知识学生很乐意接受,但面对高考的压力,繁难的知识是无法被忽略的。
  与此同时,新课改还指出,在课程实施上,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三所高中分别有60%、68%、54%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传统讲解模式为主,且分别有78%、69%、73%的同学选择其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听课和做习题获得,其说明高中生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旧的学习模式并没有改变。由此可见新课改的形式虽然被贯彻了,但其核心精神却没有被执行。
  三、黄石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反思
  (一)高考压力下,选修课流于形式
  从上述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新课改”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在实践中有一定成效,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根据课程设置和新课程实际效果的数据分析,新课改中许多课程,尤其是选修课难以按“新课改”要求完全贯彻执行,其最大的阻力就是现行的高考制度。   为了考上一所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学生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考科目上,以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一些受访老师甚至直言,“新课改”提倡的精神在高考制度面前不现实,具体操作起来很困难。据一些资深教师介绍,全国不少进入高中课改的省份在课程设置上,高中必修课由2学年(高中的第三学年基本上都是高考复习)改成1.25学年,然后进入1.25学年的选修课的学习,但是,大部分高中的选修课都只是走形式,一般高中生上完1.25学年的必修课后就直接进入了高考复习。
  不仅学生如此感叹,受访老师更是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高考。众多教师指出,研究课改的是一批专家,研究高考的又是另一批专家,而作为一线教师他们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只能按指示安排教学,缺乏一个有效的途径与决策者进行沟通,很难把实际问题及时反馈上去使其修正,所以形成了高考、课改逼领导,领导逼老师,老师逼学生的尴尬局面。有一位高三的数学老师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课改的精神是很好,可高考摆在那儿怎样去改?”
  显然,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认同“新课改”的重大意义,但若是现行高考模式不变,学生仍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而出人头地,那么要真正贯彻“新课改”的核心精神是不现实的。
  (二)“新课改”落实程度差异大
  “新课改”落实程度主要分为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实际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在调查中发现其落实程度不仅学校之间差异大,而且同一学校不同班级也存在差距。
  调查统计表明省重点高中黄石二中对课程改革贯彻执行程度明显优于另两所学校。在新课程设置方面黄石二中也是最为全面的。而作为黄石市一般中学的黄石七中则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远逊于其他两所重点高中,课堂一般是传统的“满堂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较少。而其他两所重点中学更注重学生参与,不少学生培养了自主学习讨论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即使同一学校内部,重点班课改效果也要优于其他同届班级,部分重点学校的重点班级能够做到通过改变教室布置等方法促进同学们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
  (三)物质基础决定了新课改的深化程度
  据调查,物质基础(如设备、投入经费等)不厚实、不充足是制约新课改的重要原因。上述调查数据表明随着学校受重视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高低,其新课改实施程度也由高到低,而且即使是省重点黄石二中,老师们仍反映资金、设备不足导致部分课程或问题无法开展和解决。上述所提到的艺术类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理想,也主要是因为教学投入太大,学校无力承担。同时,由于新课改中课程教材资料数量明显增多,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一些条件稍差的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学校,受物质条件所限,新课改的推进将更加艰难。
  四、小结
  湖北省新课改已经推进了近六年的时间,虽然在课程设置、课程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上有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并不显著。新课改的核心精神也没有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通过本次社会调查,我们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新课改最大的瓶颈是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而新课改最大的制约则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本次新课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也是有史以来改革力度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①新课程改革要想继续顺利进行,就必须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否则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与此同时,笔者认为要想切实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和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就必须改变我国当前教育局领导直接面对学校领导的研究模式,而是更多地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要建立能迅速向政策制定者反映问题的沟通平台和奖励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课改所面临的问题。
  [注释]
  ①陈红兵.未来十年课程改革前瞻[J].基礎教育课程,2011,12:29。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黄石)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途径和教师角色在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下,高职英语口语教学途径及教师角色与传统口语教学途径和教师角色有哪些不同和优势。  [关键词]多媒体 网络技术 教学途径 教师角色  目前高职口语教学状况探析  在我国,很长时间采用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式的教学。老师主要靠讲,学生主要靠听。学生主要靠听来被动接受知
期刊
[摘要]当今在各个校园中总有一些经常违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校中尽管只是极少数,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矫正他们的行为习惯,不仅关系到这部分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全体学生的品德教育。  [关键词]矫正 学生 习惯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矫正不良习惯,形成良好品德,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不良习惯的教育是一
期刊
[摘要]为了更好的开展中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计算机基础中word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业后的实用性。本文针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总结,并提出了一定的构想。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基础 word教学 实践能力 职业技能  Word可以说是现代职场使用范围最广,用户群最多的应用软件之一。它功能强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职业学校学生在培养定位上,原本就要强化实用性、实践
期刊
[摘要]广东地区会展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的,但是中职、高职、本科以及社会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各有优缺。本文提出了共建会展专业协同育人联盟的构想,并就建设思路、建设目标以及体制机制改革方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会展 协同育人 共建 产学研用  一、人才需求与协同育人需求现状  当前,我国会展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每年以20%—30%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并初步形成了以
期刊
[摘要]课程考核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影响着课程的建设,学生能力的提升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中寻求突破,以现代化管理理念来管理课程教学,形成“PDCA”课程考核模式,不仅能客观公正的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起到促进作用。经过实践应用,课堂氛围融洽,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点掌握牢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高等教育 “PDCA”机制 课程考核 考核模式 
期刊
新課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能切实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可是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地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往往存在重形式、忽视实质、低效无效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下面就结合我对科研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途径的研究》的探索和研究
期刊
[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活课堂,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如:教师教态、游戏、动手操作、创设悬念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设 情境 氛围  课堂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里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课堂气氛如何在
期刊
[摘要]课程观是高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通过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得出这一理论下的课程观;然后得出这一课程观对我国目前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课程观 高校课程改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近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广泛
期刊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共产主义教育,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社会性质,又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激趣 创新  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的各科教育应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根本,一方面在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
期刊
[摘要]莫让“人本”虚化了“文本”、莫让“自主”变成了放任、莫让“生成”游离了目标、莫让“评价”缺失了标准  [关键词]文本虚化 目标游离 标准缺失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今年也开始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改革确实为思想政治教育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思想政治课不再是单调、呆板的说教,而是给予了学生以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