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强调应突出学科育人优势,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应使学生具有文字理解与运用能力,学习能力,还应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文化品格,使其走近传统文化,以便实现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加深文化理解。在此,笔者依据自身工作实践经验,着眼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对有效措施的浅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引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1]”。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审美意识与文化品格的协调发展,教师应避免单纯的进行知识灌输,需关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感受,进行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文明演变中凝聚成了一种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特色风貌、精神文化、思想道德等的集合表征,同时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2]。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且涉及范围宽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为此,教师应着眼于新教改工作实施的背景下,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小学语文育人优势,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使其走近并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让他们建立文化自信与文化感知力。
简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是为了满足素质教育发展和立德树人要求;二是为了给小学语文工作开展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磅礴力量、先人智慧,使小学语文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当中,有助于学生加深知识理解、具有应用能力及形成完善的人格。三是使小学生建立学习自信,让他们感受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被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所深深吸引。使其具有进取意识,形成语文学习好感,具有学科核心素养。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效措施
(一)促进创新施教,促进学生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部编版教材有着文质兼美、底蕴深厚、注重传承的特点,但编者多考虑课堂时长,很多文本都做了适度删减[3]。为了使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应该具有教学延伸意识,充分进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找到适宜的教学切入点,加深小学生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其审美品味。在这一过程中,也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学习,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傳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进行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字的象形,把文字的由来详细的教给学生,这在降低知识学习难度中,也使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播。另外,在进行古诗词的讲解时,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作者当时的心情、古诗词意境直观呈现出来,使学生理解内容与深意。亦或展开群诗阅读,促进学生感受古诗词特点。再如:可进行“自信”主题学习,使学生联系曾阅读过的诗句,哪些表达了作者的自信、豁达之情。有的学生说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的学生想到了“九万里风鹏正举”,还有的学生提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等。
(二)营造班级氛围,实现文化浸润
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精神与品格,也是促进我们前进的驱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相对较少,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对较为困难,如果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很有可能对此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消极学习,这对语文教学工作开展十分不利。所以,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的把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具体而言,教师要以身作则,坚持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只有教师博学多闻,在教学中巧妙的引经据典,才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鲜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只有教师热爱传统文化,并且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才能引导学生。例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中,可为学生讲授更多的趣味小故事,鼓励学生展开对《世说新语》的阅读。同时,还可对其进行品格教育。毕竟,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门学问,也会对人的思想、言行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其人文精神、审美意识、文化理解能力。为了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还可以对班级进行布置,张贴名人警句、先人古训,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者,将学生的书法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张贴与展示,促进文化浸润,培养小学生的进取意识。
(三)培养文化品格,鼓励广泛阅读
继承性、拓展性和民族性是传统文化的特点,根据这一主要特性,教师还要将传统文化延伸到课外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中进行传统文化的品鉴。教师要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应使学生进行教材之中的特定内容展开学习,还要将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和传统文化相互结合,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把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加深小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例如:可使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书籍,让其自主分派角色、编制微剧本,展开短剧表演。使他们走进历史,感受传统文化,让他们具有了解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结语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使其具有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便用好部编教材,找准教学工作与文化渗透的结合点,使学生具有语文学习的热情,感受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获取有益知识。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中,让他们具有文化意识、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唐秀莉.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教材练习题研究——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教材为例[D].西华师范大学,2019(4).
[2]张生芳.浅谈聚焦传统文化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20(4):20.
[3]王昌盛.落实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要素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11):10.
(黑龙江省宁安市兰岗镇中心校 黑龙江 宁安 15740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引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1]”。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审美意识与文化品格的协调发展,教师应避免单纯的进行知识灌输,需关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感受,进行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文明演变中凝聚成了一种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特色风貌、精神文化、思想道德等的集合表征,同时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2]。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且涉及范围宽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为此,教师应着眼于新教改工作实施的背景下,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小学语文育人优势,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使其走近并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让他们建立文化自信与文化感知力。
简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是为了满足素质教育发展和立德树人要求;二是为了给小学语文工作开展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磅礴力量、先人智慧,使小学语文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当中,有助于学生加深知识理解、具有应用能力及形成完善的人格。三是使小学生建立学习自信,让他们感受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被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所深深吸引。使其具有进取意识,形成语文学习好感,具有学科核心素养。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效措施
(一)促进创新施教,促进学生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部编版教材有着文质兼美、底蕴深厚、注重传承的特点,但编者多考虑课堂时长,很多文本都做了适度删减[3]。为了使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应该具有教学延伸意识,充分进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找到适宜的教学切入点,加深小学生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其审美品味。在这一过程中,也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学习,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傳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进行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字的象形,把文字的由来详细的教给学生,这在降低知识学习难度中,也使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播。另外,在进行古诗词的讲解时,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作者当时的心情、古诗词意境直观呈现出来,使学生理解内容与深意。亦或展开群诗阅读,促进学生感受古诗词特点。再如:可进行“自信”主题学习,使学生联系曾阅读过的诗句,哪些表达了作者的自信、豁达之情。有的学生说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的学生想到了“九万里风鹏正举”,还有的学生提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等。
(二)营造班级氛围,实现文化浸润
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精神与品格,也是促进我们前进的驱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相对较少,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对较为困难,如果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很有可能对此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消极学习,这对语文教学工作开展十分不利。所以,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的把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具体而言,教师要以身作则,坚持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只有教师博学多闻,在教学中巧妙的引经据典,才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鲜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只有教师热爱传统文化,并且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才能引导学生。例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中,可为学生讲授更多的趣味小故事,鼓励学生展开对《世说新语》的阅读。同时,还可对其进行品格教育。毕竟,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门学问,也会对人的思想、言行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其人文精神、审美意识、文化理解能力。为了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还可以对班级进行布置,张贴名人警句、先人古训,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者,将学生的书法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张贴与展示,促进文化浸润,培养小学生的进取意识。
(三)培养文化品格,鼓励广泛阅读
继承性、拓展性和民族性是传统文化的特点,根据这一主要特性,教师还要将传统文化延伸到课外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中进行传统文化的品鉴。教师要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应使学生进行教材之中的特定内容展开学习,还要将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和传统文化相互结合,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把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加深小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例如:可使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书籍,让其自主分派角色、编制微剧本,展开短剧表演。使他们走进历史,感受传统文化,让他们具有了解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结语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使其具有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便用好部编教材,找准教学工作与文化渗透的结合点,使学生具有语文学习的热情,感受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获取有益知识。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中,让他们具有文化意识、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唐秀莉.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教材练习题研究——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教材为例[D].西华师范大学,2019(4).
[2]张生芳.浅谈聚焦传统文化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20(4):20.
[3]王昌盛.落实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要素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11):10.
(黑龙江省宁安市兰岗镇中心校 黑龙江 宁安 15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