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赋人文意识于大学英语课堂是打破大学英语教学“瓶颈”状态的关键。一方面,人文教育是大学精神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英语教学在人文教育方面也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人文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唯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帮助学生主体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教育 人文意识
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国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却遭遇了“瓶颈”,学生普遍认为英语课堂枯燥乏味。我认为打破这个“瓶颈”状态的关键便是赋予大学英语课堂以人文意识。
一、大学的精神决定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一路走来,虽然教学的中心、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对“人”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怀,对思辨能力的培养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在中国,高等教育虽没有正式提出过“人文”这样的名词,但也一直把人文教育放在一个关键的地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之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1]
然而现实情况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多,文教事业和个人修养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在“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中,高校、教师和知识失去了应有的独立和自由。大学生们考虑的不再是增加学识、提高修养,而是为出国、就业等最现实的问题做最实际的打算。缺失了人文关怀的大学成为了没有精神的空壳,而这样的高等教育是绝无生命力的。
二、语言的本质决定英语课堂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大学课程中,英语课在人文教育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英语,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只有从语言本身出发去学习它,才能对它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社会文化因素是语言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人类的语言行为中蕴藏着人类自身最重大的奥秘,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映。[2]因此,英语也自然体现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
其次,通过语言学习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并不是为了“趋同”,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文化的思辨中求得本族文化的更大发展。
虽然如今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对合作的强调大过竞争,但是保存和传播本族文化的重要性却丝毫不能被忽视。具有人文意识的英语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本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人文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能够感知那些全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和人生启示,又能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打开愈加广阔的空间。
最后,在对不同文化、不同风情和不同人生等的体悟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必不可缺的方面。
朱棣文先生曾说:“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4]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不能是一个个行为和思想相似的复制品,而应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个体,只有这样个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也才能为民族和社会作出最大限度的贡献。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是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所必须的。赋予大学英语课堂以人文意识不但可以扭转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暮气沉沉的局面,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能够维护和发扬自己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人。
三、《一个正派女人受到的诱惑》的人文教学构想
理想的人文英语教学应该是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体裁或者内容等,在保证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或者启发他们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深层含义,以最终养成思考的习惯并形成独特且和谐的人格。
以《一个正派女人受到的诱惑》一文为例。从表层上我们必须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但是鉴于所有的文学实质上都是“人学”,因此层层剖析这个女人的真实内心世界也成了一件有趣和有意义的事。为此,我设计了5个问题。
1.为什么在故事一开始,得知丈夫请了他的朋友古韦内尔来种植园小住一两周时,巴罗达太太有点不快呢?
2.为什么巴罗达太太执意要陪古韦内尔散步到磨坊去,为什么一定要试图打破他这种并非有意的沉默?
3.为什么巴罗达太太在去姑妈家的前一晚,她的思绪会出现从未有过的混乱?
4.那一晚,巴罗达太太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对古韦内尔的爱慕,但在诱惑面前,她时刻提醒自己是一个正派的女人。那么,作为一个“正派”的女人,她怎么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喜欢上一个自己并不了解且始终对自己保持着距离的男人呢?巴罗达太太真的是在那一晚突然喜欢古韦内尔的么?如果不是,她又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他的呢?
(在同学们对以上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之后,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5.巴罗达太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她说:“我已经克服了一切。”那么她到底克服了什么呢?
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同学们最后形成的观点可能大相径庭。他们有可能认为巴罗达太太是一个“自恋”的女人,最后战胜了自己的孤芳自赏;他们也可能认为巴罗达太太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女人,最后战胜了古韦内尔的魅力给她带来的诱惑;在介绍了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夫权至上”的美国后,他们还可能认为巴罗达太太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女人,战胜了传统道德规范对她的束缚……
事实上,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对教师设置问题的回答很多时候都是不可预见的,或者他们的讨论可能引发一系列更多的问题和讨论,他们形成的结论也是千差万别、各有说辞。这非但没有关系,反倒正是人文英语课堂的价值所在。
四、结语
总之,将人文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堂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和西方文化的热情,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构建人文英语课堂也对教师的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人文英语教学的思想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承运.谈大学特色的养成[J].中国大学教学,2006,(10):20.
[2]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杜秀君,张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0.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教育 人文意识
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国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却遭遇了“瓶颈”,学生普遍认为英语课堂枯燥乏味。我认为打破这个“瓶颈”状态的关键便是赋予大学英语课堂以人文意识。
一、大学的精神决定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一路走来,虽然教学的中心、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对“人”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怀,对思辨能力的培养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在中国,高等教育虽没有正式提出过“人文”这样的名词,但也一直把人文教育放在一个关键的地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之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1]
然而现实情况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多,文教事业和个人修养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在“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中,高校、教师和知识失去了应有的独立和自由。大学生们考虑的不再是增加学识、提高修养,而是为出国、就业等最现实的问题做最实际的打算。缺失了人文关怀的大学成为了没有精神的空壳,而这样的高等教育是绝无生命力的。
二、语言的本质决定英语课堂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大学课程中,英语课在人文教育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英语,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只有从语言本身出发去学习它,才能对它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社会文化因素是语言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人类的语言行为中蕴藏着人类自身最重大的奥秘,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映。[2]因此,英语也自然体现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
其次,通过语言学习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并不是为了“趋同”,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文化的思辨中求得本族文化的更大发展。
虽然如今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对合作的强调大过竞争,但是保存和传播本族文化的重要性却丝毫不能被忽视。具有人文意识的英语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本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人文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能够感知那些全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和人生启示,又能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打开愈加广阔的空间。
最后,在对不同文化、不同风情和不同人生等的体悟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必不可缺的方面。
朱棣文先生曾说:“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4]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不能是一个个行为和思想相似的复制品,而应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个体,只有这样个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也才能为民族和社会作出最大限度的贡献。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是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所必须的。赋予大学英语课堂以人文意识不但可以扭转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暮气沉沉的局面,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能够维护和发扬自己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人。
三、《一个正派女人受到的诱惑》的人文教学构想
理想的人文英语教学应该是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体裁或者内容等,在保证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或者启发他们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深层含义,以最终养成思考的习惯并形成独特且和谐的人格。
以《一个正派女人受到的诱惑》一文为例。从表层上我们必须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但是鉴于所有的文学实质上都是“人学”,因此层层剖析这个女人的真实内心世界也成了一件有趣和有意义的事。为此,我设计了5个问题。
1.为什么在故事一开始,得知丈夫请了他的朋友古韦内尔来种植园小住一两周时,巴罗达太太有点不快呢?
2.为什么巴罗达太太执意要陪古韦内尔散步到磨坊去,为什么一定要试图打破他这种并非有意的沉默?
3.为什么巴罗达太太在去姑妈家的前一晚,她的思绪会出现从未有过的混乱?
4.那一晚,巴罗达太太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对古韦内尔的爱慕,但在诱惑面前,她时刻提醒自己是一个正派的女人。那么,作为一个“正派”的女人,她怎么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喜欢上一个自己并不了解且始终对自己保持着距离的男人呢?巴罗达太太真的是在那一晚突然喜欢古韦内尔的么?如果不是,她又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他的呢?
(在同学们对以上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之后,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5.巴罗达太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她说:“我已经克服了一切。”那么她到底克服了什么呢?
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同学们最后形成的观点可能大相径庭。他们有可能认为巴罗达太太是一个“自恋”的女人,最后战胜了自己的孤芳自赏;他们也可能认为巴罗达太太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女人,最后战胜了古韦内尔的魅力给她带来的诱惑;在介绍了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夫权至上”的美国后,他们还可能认为巴罗达太太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女人,战胜了传统道德规范对她的束缚……
事实上,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对教师设置问题的回答很多时候都是不可预见的,或者他们的讨论可能引发一系列更多的问题和讨论,他们形成的结论也是千差万别、各有说辞。这非但没有关系,反倒正是人文英语课堂的价值所在。
四、结语
总之,将人文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堂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和西方文化的热情,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构建人文英语课堂也对教师的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人文英语教学的思想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承运.谈大学特色的养成[J].中国大学教学,2006,(10):20.
[2]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杜秀君,张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