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由一则学生因老师批评而自杀的消息引出本文论点“老师应该慎用批评,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为了论证这个中心论点,本文提出了四个分论点“明确实事,善待学生”“育人先知人”“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表扬促进学生进步”。本文摆了爱迪生的成长故事以及周弘老师用赏识教育耳聋女儿成才的事实,并结合魏书生老师的理论依据论证了本文论点。最后,本文再次呼吁老师们慎用批评,不要吝惜你的表扬。
【关键词】表扬;慎用批评;健康成长
近来,一则消息再次掀起了我内心的波澜。今年4月30日上午10时许,安徽省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颍南小学六年级学生辉辉(化名),因作业没写好,在被任课老师批评体罚后,从6楼坠下,不幸身亡。自杀的导火线只是区区小事——据了解,在上第三节课数学课时,任课老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发现辉辉作业完成的不好,对其进行了批评体罚。[1]我为这孩子深感惋惜!又一朵将要盛开的花朵过早的凋谢了!这些年来,不少的学生因承受不了老师或家长的批评选择了过激的行为,如离家出走或暴力反抗,甚至选择轻生。
也许不少人会评论着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偏低,心理太脆弱了;也许不少人会批评老师或家长的做法太过分了……我看到这悲剧再次上演深感遗憾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尽量避免悲剧的发生,更好地“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出心理更健康的栋梁之才?在这,我非常想说:“请慎用你的批评,不要吝惜你的表扬!”为什呢?下面我就浅淡几点自己的感悟。
1 明确事实,善待学生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学生不完美的事实,从而善待学生。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什么呢?答案很明确,因为我们的职责很光荣——教书育人;因为我们是辛勤的园丁,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既然,我们是“园丁”,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一棵不起眼的不完美的“小”树培养成为能为社会作贡献的栋梁之才。我们应该明确,一棵小树,正因为它“小”、它“不起眼”,它“不完美”,所以它需要园丁的培育。所以我们应该接受树“小”“不起眼” “不完美”的事实。
同样的道理,作为老师,首先要清楚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是因为他们需要接受教育,需要学习知识、学习如何做人。也许学生无法掌握某方面的知识,也许学生会不懂规矩,不知该如何做一名好学生,频频出错。可是,我们仔细想想,如果他们什么都会了,知识渊博了,彬彬有礼了,他们还需要接受我们的教育吗?他们不就可以直接成为为社会服务的“栋梁”了吗,还坐在教室里当“学生”干嘛呢?
相信老师们经过一番的思考后,面对犯错的学生时,会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学生会犯错”的“不完美”的事实。这样,当学生犯错时,我们才不至于怒气冲冲,做出过分之举;才更容易理解学生,甚至对学生心生爱意。这样的话,我们在遇到学生犯错时就会比较冷静地去处理事情,会更容易做到善待学生,慎用批评。
2 育人先知人
其次,魏书生老师认为“育人先知人”。[2]因此我们在“育人”之前,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心理特点,去理解他们的言行,我们才不会轻易地批评他们。
我非常欣赏的是“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母亲。在老师讲课的时候,爱迪生总爱问"为什么A要念EelI呢?""为什么1+l等于2呢?"等问题。这些怪问题激怒了老师。老师以为他存心捣蛋。于是他被认为是坏学生。爱迪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由此而产生了厌学情绪。不久,他考了倒数第一,终于被学校开除了。幸运的是他的母亲属于真正的智慧型母亲,她并没有生气,更没有丝毫责备儿子的意思。作为母亲,她了解孩子的性格,只不过是好奇心强罢了。[3]因为母亲的理解和赏识使得爱迪生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母亲的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生理发育的剧变,引起了他们情感上的动荡,这种动荡表现为他们的情绪和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此消彼涨的两极状态,甚至有时表露出来难觅踪迹。并且,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第二反抗期,他们的情绪变化强烈,带有冲动性,且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4]所以,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可以让学生情绪飞扬,兴高采烈;同样。老师一句轻微的批评的话也可以使学生愁眉深锁,沮丧不安。众所周知,积极地情绪状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充分发挥潜能,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对个体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你还会轻易的批评他们吗?
3 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不是没道理。但是,要理解逆耳忠言,需要冷静的头脑和较理性的思考。这点学生能做到吗?学生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遇到批评往往是较感性、较肤浅地看待问题。因此,“逆耳的忠言”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针对学生的自尊心强,特别爱面子,情绪不稳定,做事不理智等等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对犯错的学生真的应该慎用批评。学生犯错了,作为老师应该理智的去对待他们,理智的对待他们的错。我们的批评应尽量委婉,尽量给学生留面子,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因为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并且,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步,让学生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有些老师习惯性的认为批评学生是为了体现老师的威性和尊严,甚至借批评学生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那就大错特错了!委婉的批评更能体现我们对学生的爱!委婉的批评能维护学生的面子,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能让学生接受。这样育人的效果肯定会更加理想。因此,你是否也认为“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
4 表扬促进学生进步
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犯错的学生,特别是所谓的差生。他们往往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或者思想觉悟比较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于是,这些学生比较容易犯错,甚至犯错的频率也较高。如何教育他们,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当他们犯错时,我们习惯“批评”他们。然而,“批评”能改变学生多少,他们的进步有多大?而且学生在接受批评后,往往会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长处,越来越不自信,最后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差生。事实也证明,近年来发生了太多因为老师或家长的批评使学生选择自杀的悲剧。显然,这个结果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
魏书生老师说:“只有找到长处,才算找到错误的克星,才帮他(差生)找到了战胜错误的信心的根据地。”[5]魏书生老师的话让我更加肯定要想转化差生就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真诚地去肯定他们。我也很欣赏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周弘老师谈到,他的女儿周婷婷从小双耳全聋,是他用赏识教育法教育自己全聋的女儿,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其中有一件事让我很受启发:有一次,上小学的周婷婷做了10道数学题,结果只对了一道。然而周弘老师并没有批评女儿,而是很真诚的表扬她:“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此后,周婷婷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她仅用3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的数学课程。升初中的时候,她的数学考了99分。[6]由此可见,当学生被表扬后的心情愉悦,他们会明确自己的优点,从而找到自信,赢得自尊心。这样,他们有了信心去战胜缺点,或扬长避短,甚至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有进步,越来越优秀。他们的身心发展显然会朝着健康地方向发展。这不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所追求的目标吗?
我在上文提出的几点感悟只是本人的浅见。我相信如果老师们不仅能对学生慎用“批评”,而且能更多的是真诚地去表扬他们,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更加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央广网合肥5月1日消息(记者王利)
[2] 《魏书生文选》 漓江出版社
[3] 《36 条心理学原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作者:廖康强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4]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蒋 奖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 《魏书生文选》漓江出版社
[6] 《36 条心理学原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作者:廖康强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关键词】表扬;慎用批评;健康成长
近来,一则消息再次掀起了我内心的波澜。今年4月30日上午10时许,安徽省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颍南小学六年级学生辉辉(化名),因作业没写好,在被任课老师批评体罚后,从6楼坠下,不幸身亡。自杀的导火线只是区区小事——据了解,在上第三节课数学课时,任课老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发现辉辉作业完成的不好,对其进行了批评体罚。[1]我为这孩子深感惋惜!又一朵将要盛开的花朵过早的凋谢了!这些年来,不少的学生因承受不了老师或家长的批评选择了过激的行为,如离家出走或暴力反抗,甚至选择轻生。
也许不少人会评论着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偏低,心理太脆弱了;也许不少人会批评老师或家长的做法太过分了……我看到这悲剧再次上演深感遗憾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尽量避免悲剧的发生,更好地“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出心理更健康的栋梁之才?在这,我非常想说:“请慎用你的批评,不要吝惜你的表扬!”为什呢?下面我就浅淡几点自己的感悟。
1 明确事实,善待学生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学生不完美的事实,从而善待学生。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什么呢?答案很明确,因为我们的职责很光荣——教书育人;因为我们是辛勤的园丁,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既然,我们是“园丁”,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一棵不起眼的不完美的“小”树培养成为能为社会作贡献的栋梁之才。我们应该明确,一棵小树,正因为它“小”、它“不起眼”,它“不完美”,所以它需要园丁的培育。所以我们应该接受树“小”“不起眼” “不完美”的事实。
同样的道理,作为老师,首先要清楚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是因为他们需要接受教育,需要学习知识、学习如何做人。也许学生无法掌握某方面的知识,也许学生会不懂规矩,不知该如何做一名好学生,频频出错。可是,我们仔细想想,如果他们什么都会了,知识渊博了,彬彬有礼了,他们还需要接受我们的教育吗?他们不就可以直接成为为社会服务的“栋梁”了吗,还坐在教室里当“学生”干嘛呢?
相信老师们经过一番的思考后,面对犯错的学生时,会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学生会犯错”的“不完美”的事实。这样,当学生犯错时,我们才不至于怒气冲冲,做出过分之举;才更容易理解学生,甚至对学生心生爱意。这样的话,我们在遇到学生犯错时就会比较冷静地去处理事情,会更容易做到善待学生,慎用批评。
2 育人先知人
其次,魏书生老师认为“育人先知人”。[2]因此我们在“育人”之前,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心理特点,去理解他们的言行,我们才不会轻易地批评他们。
我非常欣赏的是“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母亲。在老师讲课的时候,爱迪生总爱问"为什么A要念EelI呢?""为什么1+l等于2呢?"等问题。这些怪问题激怒了老师。老师以为他存心捣蛋。于是他被认为是坏学生。爱迪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由此而产生了厌学情绪。不久,他考了倒数第一,终于被学校开除了。幸运的是他的母亲属于真正的智慧型母亲,她并没有生气,更没有丝毫责备儿子的意思。作为母亲,她了解孩子的性格,只不过是好奇心强罢了。[3]因为母亲的理解和赏识使得爱迪生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母亲的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生理发育的剧变,引起了他们情感上的动荡,这种动荡表现为他们的情绪和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此消彼涨的两极状态,甚至有时表露出来难觅踪迹。并且,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第二反抗期,他们的情绪变化强烈,带有冲动性,且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4]所以,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可以让学生情绪飞扬,兴高采烈;同样。老师一句轻微的批评的话也可以使学生愁眉深锁,沮丧不安。众所周知,积极地情绪状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充分发挥潜能,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对个体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你还会轻易的批评他们吗?
3 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不是没道理。但是,要理解逆耳忠言,需要冷静的头脑和较理性的思考。这点学生能做到吗?学生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遇到批评往往是较感性、较肤浅地看待问题。因此,“逆耳的忠言”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针对学生的自尊心强,特别爱面子,情绪不稳定,做事不理智等等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对犯错的学生真的应该慎用批评。学生犯错了,作为老师应该理智的去对待他们,理智的对待他们的错。我们的批评应尽量委婉,尽量给学生留面子,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因为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并且,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步,让学生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有些老师习惯性的认为批评学生是为了体现老师的威性和尊严,甚至借批评学生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那就大错特错了!委婉的批评更能体现我们对学生的爱!委婉的批评能维护学生的面子,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能让学生接受。这样育人的效果肯定会更加理想。因此,你是否也认为“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
4 表扬促进学生进步
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犯错的学生,特别是所谓的差生。他们往往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或者思想觉悟比较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于是,这些学生比较容易犯错,甚至犯错的频率也较高。如何教育他们,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当他们犯错时,我们习惯“批评”他们。然而,“批评”能改变学生多少,他们的进步有多大?而且学生在接受批评后,往往会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长处,越来越不自信,最后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差生。事实也证明,近年来发生了太多因为老师或家长的批评使学生选择自杀的悲剧。显然,这个结果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
魏书生老师说:“只有找到长处,才算找到错误的克星,才帮他(差生)找到了战胜错误的信心的根据地。”[5]魏书生老师的话让我更加肯定要想转化差生就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真诚地去肯定他们。我也很欣赏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周弘老师谈到,他的女儿周婷婷从小双耳全聋,是他用赏识教育法教育自己全聋的女儿,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其中有一件事让我很受启发:有一次,上小学的周婷婷做了10道数学题,结果只对了一道。然而周弘老师并没有批评女儿,而是很真诚的表扬她:“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此后,周婷婷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她仅用3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的数学课程。升初中的时候,她的数学考了99分。[6]由此可见,当学生被表扬后的心情愉悦,他们会明确自己的优点,从而找到自信,赢得自尊心。这样,他们有了信心去战胜缺点,或扬长避短,甚至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有进步,越来越优秀。他们的身心发展显然会朝着健康地方向发展。这不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所追求的目标吗?
我在上文提出的几点感悟只是本人的浅见。我相信如果老师们不仅能对学生慎用“批评”,而且能更多的是真诚地去表扬他们,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更加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央广网合肥5月1日消息(记者王利)
[2] 《魏书生文选》 漓江出版社
[3] 《36 条心理学原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作者:廖康强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4]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蒋 奖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 《魏书生文选》漓江出版社
[6] 《36 条心理学原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作者:廖康强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