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常听一些名师或特级教师的课,阅读他们的教学实录,常常强烈地感觉到他在带领学生上语文课。从他们的教学语言,从他们的举手投足,你都能充分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激情、书卷气。他们紧扣文本、顺延文脉,引领学生用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情感与经验去关照语言文字,他们的课堂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课堂真滋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82—002
细细品味一些名师或特级教师的课堂,我们也许可以找到课堂的真滋味。
一、诵读默念品韵味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就是读书声!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要读得扎实,读得饱满,读得尽性。
靳家彦老师执教《珍珠鸟》一课,80分钟,朗读指导花了足足60分钟,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片断。
师:把“珍珠鸟”这个词放到句子里,请你读读句子。说说你朗读时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指出分别强调的是“珍珠鸟”、“送我”、“朋友”、“一对”。
师:你看,现在老师让你把“珍珠鸟”这个词语放到句子里,读法就有变化了,究竟是重读还是轻读,看你的感受,看你的理解。
师:把带有“珍珠鸟”的句子放到段落里读,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师:你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到作者“我”对小鸟怎样?
生:我十分喜爱小鸟。
师:好的,你用喜爱之情读好它。
这个学生十分大声地再次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读书一定要大声地叫吗?不一定。读书一定要那么高亢,那么激昂吗?不一定。你看,我们把词放到句子里,把句子放到段落里,把段落放到全文里去读,现在请你再读全文的时候,你的感受恐怕不仅仅是喜爱,可能会读出新的感受,悟出新的道理。
师:把这个段落放到全文中去,不仅知道作者喜爱珍珠鸟,你还知道作者要说什么?
生:我不仅知道珍珠鸟的可爱,还明白作者想告诉我们,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靳老师通过朗读,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启迪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法,学生欣赏到了朗读创造性的魅力。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泳体味,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声律。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将课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要让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在读中自己寻求一种解读之法,释放个体的创造力,打下深刻的语言烙印,获得一种终生启示。
二、咀嚼涵泳识真味
深入文本的凭借是什么?是一个个鲜活的词语,是一个个生动的句子。学生只有披文入境。反复揣摩字词背后所隐藏着的韵味、神思、情义,才能真正深入到文本的人文内核。触摸到作者那颗凝聚着才情智慧、人生阅历的砰然跳动的心。而我们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品一种意象,赏一道风景,悟一份情意,嚼一抹才思,从而积累下词语的字面含义时,更积淀下文化层面的含义、情感与意韵,同时也积淀下一份对语言的敏锐感悟。
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荷花》,他对于文中“冒”字的开掘令人难忘:
师:读了第二段,你们觉得哪个地方写得最美?可以在书上画一画,圈一圈。
生: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写得最美,特别是其中的“冒”字很妙。
师:噢,那你说说它妙在何处好吗?
生:这个我却一时说不上来。
师:你能体会到“冒”字的妙处,已经很不错了。大家都请想一想,“冒”字和哪些字意思相近?
生:长、露、钻、伸、探……
师:那作者为什么用“冒”而不用这些字?大家再读读书就一定能明白。
(学生读书)
生:因为荷花是使劲长出来的。
生:因为荷花是精神抖擞长出来的。
生:我想,荷花一定是喜气洋洋地向上长的吧!
师:说得太好了!(点击课件出示荷花图)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的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后交流)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生:自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师:多么可爱的荷花呀!大家看,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
王老师抓住文眼“冒”字而让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充分领悟到作者谴词造句之准。而之后顺勢承接的想象及说话环节,则又让学生在凭借文本的基础之上适度地超越文本,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及拓展。学生正是在比较当中。才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意蕴、情味和妙处,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
三、拓展延伸留余味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语文课要净化课堂目标。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语文世界,达到“删繁就简一树花”的教学目标最优化境界。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槐乡五月》一课:
师:你读了第一自然段,觉得槐乡怎么样啊?
生:感觉槐乡非常的美!
师:美得怎么样呢?我们来细细地看课文。开头说“洋槐开花了”,花开得怎样呢?谁来读?
生:(读)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板书:似、像、如)这三个字很有意思,看看有谁读懂了?你来说说。
生:似瑞雪初降。
师:“瑞雪”是什么样的雪?什么似瑞雪初降?
生:冬天的雪。
师:是冬天的雪。你说,这里,什么东西似冬天的雪呢?
生:洋槐的花。
师:是的,你连起来说这一句。
生:……
师:还有“像”哪一句,谁来说说?
生:……
师:简短一点,什么样的槐花如……?
生:……
师:这几句。为什么槐花有的时候似……有的时候像……有的时候如……同样的槐花为什么有不同的样子?
生:远近不同,角度不同,槐花的样子不同……
师:我再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这几个句子。
生:(略)
师:我问你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槐花比成瑞雪、玉雕的圆球、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因为这些都是美好的东西。我们读书的时候,想到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算读懂。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些句子。
生:(齐读)
师:你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
生:说明他非常喜欢槐花。
生:说明他偏爱槐花。
师:是的,用了三个比方表达这种喜欢……老师最后出一道题:课文用了很多比喻。把槐乡五月打个比喻,可以说它像什么?似什么?如什么?请你们写一写。
薛老师紧扣文本多用比喻这一语言特色,抓住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打比方的句子,突出三个比喻词,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懂写了什么,明白把槐花比作三种事物。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白不同的观察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第三步。引导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好处:传达喜爱的情感。第四步。在教学的最后进行迁移运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薛老师既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肌理,又带领学生跳出语言之外;既启发学生领悟语言的运用之妙,又眷顾整体,迁移到语言的灵活运用。这种融理解、感悟、体验、运用于一体的拓展不再是“由内到外”、“由此及彼”的单向延伸,而是多维度、深层次、高效度的立体推进。它紧紧围绕文本,紧紧围绕语文,使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这样的拓展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下根来,日久天长,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便会日益灵活而深刻,语言便会日渐灵动而精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课堂真滋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82—002
细细品味一些名师或特级教师的课堂,我们也许可以找到课堂的真滋味。
一、诵读默念品韵味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就是读书声!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要读得扎实,读得饱满,读得尽性。
靳家彦老师执教《珍珠鸟》一课,80分钟,朗读指导花了足足60分钟,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片断。
师:把“珍珠鸟”这个词放到句子里,请你读读句子。说说你朗读时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指出分别强调的是“珍珠鸟”、“送我”、“朋友”、“一对”。
师:你看,现在老师让你把“珍珠鸟”这个词语放到句子里,读法就有变化了,究竟是重读还是轻读,看你的感受,看你的理解。
师:把带有“珍珠鸟”的句子放到段落里读,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师:你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到作者“我”对小鸟怎样?
生:我十分喜爱小鸟。
师:好的,你用喜爱之情读好它。
这个学生十分大声地再次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读书一定要大声地叫吗?不一定。读书一定要那么高亢,那么激昂吗?不一定。你看,我们把词放到句子里,把句子放到段落里,把段落放到全文里去读,现在请你再读全文的时候,你的感受恐怕不仅仅是喜爱,可能会读出新的感受,悟出新的道理。
师:把这个段落放到全文中去,不仅知道作者喜爱珍珠鸟,你还知道作者要说什么?
生:我不仅知道珍珠鸟的可爱,还明白作者想告诉我们,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靳老师通过朗读,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启迪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法,学生欣赏到了朗读创造性的魅力。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泳体味,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声律。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将课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要让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在读中自己寻求一种解读之法,释放个体的创造力,打下深刻的语言烙印,获得一种终生启示。
二、咀嚼涵泳识真味
深入文本的凭借是什么?是一个个鲜活的词语,是一个个生动的句子。学生只有披文入境。反复揣摩字词背后所隐藏着的韵味、神思、情义,才能真正深入到文本的人文内核。触摸到作者那颗凝聚着才情智慧、人生阅历的砰然跳动的心。而我们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品一种意象,赏一道风景,悟一份情意,嚼一抹才思,从而积累下词语的字面含义时,更积淀下文化层面的含义、情感与意韵,同时也积淀下一份对语言的敏锐感悟。
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荷花》,他对于文中“冒”字的开掘令人难忘:
师:读了第二段,你们觉得哪个地方写得最美?可以在书上画一画,圈一圈。
生: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写得最美,特别是其中的“冒”字很妙。
师:噢,那你说说它妙在何处好吗?
生:这个我却一时说不上来。
师:你能体会到“冒”字的妙处,已经很不错了。大家都请想一想,“冒”字和哪些字意思相近?
生:长、露、钻、伸、探……
师:那作者为什么用“冒”而不用这些字?大家再读读书就一定能明白。
(学生读书)
生:因为荷花是使劲长出来的。
生:因为荷花是精神抖擞长出来的。
生:我想,荷花一定是喜气洋洋地向上长的吧!
师:说得太好了!(点击课件出示荷花图)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的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后交流)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生:自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师:多么可爱的荷花呀!大家看,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
王老师抓住文眼“冒”字而让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充分领悟到作者谴词造句之准。而之后顺勢承接的想象及说话环节,则又让学生在凭借文本的基础之上适度地超越文本,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及拓展。学生正是在比较当中。才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意蕴、情味和妙处,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
三、拓展延伸留余味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语文课要净化课堂目标。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语文世界,达到“删繁就简一树花”的教学目标最优化境界。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槐乡五月》一课:
师:你读了第一自然段,觉得槐乡怎么样啊?
生:感觉槐乡非常的美!
师:美得怎么样呢?我们来细细地看课文。开头说“洋槐开花了”,花开得怎样呢?谁来读?
生:(读)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板书:似、像、如)这三个字很有意思,看看有谁读懂了?你来说说。
生:似瑞雪初降。
师:“瑞雪”是什么样的雪?什么似瑞雪初降?
生:冬天的雪。
师:是冬天的雪。你说,这里,什么东西似冬天的雪呢?
生:洋槐的花。
师:是的,你连起来说这一句。
生:……
师:还有“像”哪一句,谁来说说?
生:……
师:简短一点,什么样的槐花如……?
生:……
师:这几句。为什么槐花有的时候似……有的时候像……有的时候如……同样的槐花为什么有不同的样子?
生:远近不同,角度不同,槐花的样子不同……
师:我再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这几个句子。
生:(略)
师:我问你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槐花比成瑞雪、玉雕的圆球、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因为这些都是美好的东西。我们读书的时候,想到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算读懂。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些句子。
生:(齐读)
师:你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
生:说明他非常喜欢槐花。
生:说明他偏爱槐花。
师:是的,用了三个比方表达这种喜欢……老师最后出一道题:课文用了很多比喻。把槐乡五月打个比喻,可以说它像什么?似什么?如什么?请你们写一写。
薛老师紧扣文本多用比喻这一语言特色,抓住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打比方的句子,突出三个比喻词,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懂写了什么,明白把槐花比作三种事物。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白不同的观察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第三步。引导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好处:传达喜爱的情感。第四步。在教学的最后进行迁移运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薛老师既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肌理,又带领学生跳出语言之外;既启发学生领悟语言的运用之妙,又眷顾整体,迁移到语言的灵活运用。这种融理解、感悟、体验、运用于一体的拓展不再是“由内到外”、“由此及彼”的单向延伸,而是多维度、深层次、高效度的立体推进。它紧紧围绕文本,紧紧围绕语文,使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这样的拓展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下根来,日久天长,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便会日益灵活而深刻,语言便会日渐灵动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