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科是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科目。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流于形式,没有把情感目标落到实处。因此,笔者认为应根据初中生的历史情感特征,实施有效控制。本文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抓住情感的两极化,让学生在思辨中厘清情感;直面情感的盲从性,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结合情感的瞬时性,在知识衔接中强化情感;正面情感淡漠,以多种方式激发情感四个方面探讨了落实初中历史情感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 情感特征 导控
伴随着新课改的步伐,课堂教学情感目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历史学科,更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科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然而笔者发现,有些教师打着“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的旗号,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不管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一味点头称赞。笔者以为,这不但使情感目标流于形式,而且导致学生走入历史情感误区,反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其实,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是否定正确的价值引领和积极的情感引导。那么,如何做到既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又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呢?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应该把握初中阶段学生的历史情感特征,实施有效的导控。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抓住情感的两极化,让学生在思辨中厘清情感
初中生的特点是容易冲动,感情容易极端化,对事物的评价还停留于非此即彼的绝对化阶段。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形成两极化的历史情感。
比如:对于日本民族的评价。因为日本曾经发动过侵华战争,在中国犯下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罪行;加之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罪行的否认,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等经常遭到国际社会谴责,所以一部分学生对日本比较反感,导致对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勇于创新、重视素质教育等积极的一面也嗤之以鼻。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所以日本什么都好。再如对中国历史,有的同学认为中国是非常了不起的民族,曾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沾沾自喜;但也有同学看到中国现在已经落后,认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先进而妄自菲薄。
面对学生这样两极化的情感,我们历史教师如果只是一味肯定,必然会强化学生片面、极端的情感,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那么,课堂上,老师应该如何导控他们的情感,使之朝着合理的一面发展呢?课堂上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争辩中厘清情感,看到其多面性,既肯定其积极一面,又看到其中的不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朝着客观、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如笔者在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中,谈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提问学生中国应不应该引进外资和技术时,有些学生对当今世界欧美强国把高能耗、高污染工厂建到中国等不发达国家的行为义愤填膺,多加指责,认为中国政府不应该引进投资。在这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并讨论:引进投资会有什么后果;不引进投资中国会怎样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潮流中,怎样做才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让学生在思考、激辩中得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求生存、得发展,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必须要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但应该尽量避免引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同时努力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生产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情感目标就落到实处。
二、直面情感的盲从性,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
初中阶段的孩子比较盲从权威,为了避免自己处于孤立地位,他们也有从众心理。这也就决定了初中生的历史情感具有盲从性。他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情感,主要来自于所看到的某本书上怎么说的,或电视上怎么说的,亦或老师怎么说的,他们把这些当做是绝对的情感衡量标尺,缺少自己独特的见解,甚或就是没想过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如对三国时期曹操的评价,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同学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臣,用不正当手段夺得政权,滥杀无辜;而对曹操的雄才大略,治国之能及文学才华这些真实的一面则不是很清楚。还有的同学,别人怎么说他也怎么说,人云亦云,缺乏主见。课上老师说应该具有怎样的情感他就记住这个情感,根本不是自己情感的共鸣,而是在识记老师所灌输的情感。
面对学生如此不成熟的情感特征,我们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怎样才能使学生在盲从中学会思考,学会感悟,生发出发自内心的全面、客观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应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其引导下,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学习中生发历史情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历史小说中的史料,走出盲从的情感误区。笔者有时通过布置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如《我眼中的秦始皇》、《我所认识的拿破仑》等,让学生查找、阅读大量史料,全面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历史人物的品质,学习他们的优点,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下转第171页) 三、结合情感的瞬时性,在知识衔接中强化情感
初中生处于情感奔放期,他们易激动、易热血沸腾,也易偃旗息鼓。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历史情感具有瞬时性的特点。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一单元时,学生懂得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列强入侵,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中国近代的贫困与落后。课堂上学生一个个义愤填膺,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当这一单元学过之后,学生的情感不再那么强烈,中国近代的屈辱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还是生活在物质比较充裕的现代社会,享受着父母给他们提供的一切,课堂上所产生的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宏愿已抛到九霄云外。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历史老师要经常性地把历史知识进行前后的联系,经常强化他们产生的积极情感。如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时,可以与清政府时期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外交作比较,得出“弱国无外交”的结论,再次激励他们勇担重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经常强化他们的这些情感,渐渐地就会内化为他们的动力。
四、正面情感淡漠,以多种方式激发情感
现在的初中生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他们很难理解古代社会的贫困与落后,很难对当时的人、事、物感同身受,导致他们的情感比较淡漠。比如,对长城的修建、大运河的开凿,学生就很难理解当时劳动人民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所以,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再现当时的生活、劳动情景;可以绘声绘色地讲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让学生角色扮演其中的一员等。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必然会对当时的历史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也就会激发出其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使他们不再觉得与我无关,不再无所谓,不再是被动地识记情感。
总之,初中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他们比小学生成熟,但又没有高中生冷静、理性,他们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历史情感具有以上一些特征。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针对这些特征进行有效引导,使他们产生积极、健全、理性、睿智的历史情感,从而把历史情感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一 禾
关键词:初中生 情感特征 导控
伴随着新课改的步伐,课堂教学情感目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历史学科,更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科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然而笔者发现,有些教师打着“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的旗号,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不管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一味点头称赞。笔者以为,这不但使情感目标流于形式,而且导致学生走入历史情感误区,反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其实,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是否定正确的价值引领和积极的情感引导。那么,如何做到既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又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呢?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应该把握初中阶段学生的历史情感特征,实施有效的导控。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抓住情感的两极化,让学生在思辨中厘清情感
初中生的特点是容易冲动,感情容易极端化,对事物的评价还停留于非此即彼的绝对化阶段。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形成两极化的历史情感。
比如:对于日本民族的评价。因为日本曾经发动过侵华战争,在中国犯下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罪行;加之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罪行的否认,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等经常遭到国际社会谴责,所以一部分学生对日本比较反感,导致对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勇于创新、重视素质教育等积极的一面也嗤之以鼻。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所以日本什么都好。再如对中国历史,有的同学认为中国是非常了不起的民族,曾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沾沾自喜;但也有同学看到中国现在已经落后,认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先进而妄自菲薄。
面对学生这样两极化的情感,我们历史教师如果只是一味肯定,必然会强化学生片面、极端的情感,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那么,课堂上,老师应该如何导控他们的情感,使之朝着合理的一面发展呢?课堂上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争辩中厘清情感,看到其多面性,既肯定其积极一面,又看到其中的不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朝着客观、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如笔者在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中,谈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提问学生中国应不应该引进外资和技术时,有些学生对当今世界欧美强国把高能耗、高污染工厂建到中国等不发达国家的行为义愤填膺,多加指责,认为中国政府不应该引进投资。在这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并讨论:引进投资会有什么后果;不引进投资中国会怎样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潮流中,怎样做才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让学生在思考、激辩中得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求生存、得发展,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必须要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但应该尽量避免引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同时努力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生产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情感目标就落到实处。
二、直面情感的盲从性,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
初中阶段的孩子比较盲从权威,为了避免自己处于孤立地位,他们也有从众心理。这也就决定了初中生的历史情感具有盲从性。他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情感,主要来自于所看到的某本书上怎么说的,或电视上怎么说的,亦或老师怎么说的,他们把这些当做是绝对的情感衡量标尺,缺少自己独特的见解,甚或就是没想过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如对三国时期曹操的评价,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同学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臣,用不正当手段夺得政权,滥杀无辜;而对曹操的雄才大略,治国之能及文学才华这些真实的一面则不是很清楚。还有的同学,别人怎么说他也怎么说,人云亦云,缺乏主见。课上老师说应该具有怎样的情感他就记住这个情感,根本不是自己情感的共鸣,而是在识记老师所灌输的情感。
面对学生如此不成熟的情感特征,我们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怎样才能使学生在盲从中学会思考,学会感悟,生发出发自内心的全面、客观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应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其引导下,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学习中生发历史情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历史小说中的史料,走出盲从的情感误区。笔者有时通过布置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如《我眼中的秦始皇》、《我所认识的拿破仑》等,让学生查找、阅读大量史料,全面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历史人物的品质,学习他们的优点,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下转第171页) 三、结合情感的瞬时性,在知识衔接中强化情感
初中生处于情感奔放期,他们易激动、易热血沸腾,也易偃旗息鼓。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历史情感具有瞬时性的特点。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一单元时,学生懂得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列强入侵,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中国近代的贫困与落后。课堂上学生一个个义愤填膺,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当这一单元学过之后,学生的情感不再那么强烈,中国近代的屈辱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还是生活在物质比较充裕的现代社会,享受着父母给他们提供的一切,课堂上所产生的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宏愿已抛到九霄云外。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历史老师要经常性地把历史知识进行前后的联系,经常强化他们产生的积极情感。如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时,可以与清政府时期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外交作比较,得出“弱国无外交”的结论,再次激励他们勇担重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经常强化他们的这些情感,渐渐地就会内化为他们的动力。
四、正面情感淡漠,以多种方式激发情感
现在的初中生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他们很难理解古代社会的贫困与落后,很难对当时的人、事、物感同身受,导致他们的情感比较淡漠。比如,对长城的修建、大运河的开凿,学生就很难理解当时劳动人民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所以,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再现当时的生活、劳动情景;可以绘声绘色地讲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让学生角色扮演其中的一员等。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必然会对当时的历史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也就会激发出其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使他们不再觉得与我无关,不再无所谓,不再是被动地识记情感。
总之,初中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他们比小学生成熟,但又没有高中生冷静、理性,他们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历史情感具有以上一些特征。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针对这些特征进行有效引导,使他们产生积极、健全、理性、睿智的历史情感,从而把历史情感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一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