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培养的萌芽时期和关键阶段,因此应该重点关注和探索小学时期语文科目的教学策略。对语文学科来说,在较长时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人们发现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两者的结合存在难度,并且未能引起教师足够的注意。因此,文章将从“读写交融”“读写共生”角度分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一、 引言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素养的两个核心内容,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整体,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新课改以来,社会对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能力型人才越来越看重,因此,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读写结合的方式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写作方式与技巧的运用,以及将阅读和写作的自然交融,意图使学生建立一个完善、全面、系统的语文学习体系,形成有逻辑的科学的语文思维模式。基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文章将从读写结合教学现存问题和有效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 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读轻写和只写不读的传统观念
重读轻写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教师大多只重视单纯的阅读,而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几乎漠视,更不用说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虽然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思想仍然比较广泛地根植于教师的头脑中,快速地转变具有一定难度。另外,对于写作,在教材和课程设置中都是单独的一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专门单独地来讲解和练习写作,先读材料要求,然后教给学生写作套路和高分技巧,而完全没有与阅读练习在一起,写作成了一座孤岛。
这种观念的转变重点在于让教师意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先提高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文段的阅读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而只有自己真正写过作文,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写下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能够增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师应该意识到读和写的不可分割性,从这点入手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改变传统重读轻写或者只写不读的片面教学方式。
(二)教师综合能力不足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新要求,这不同于以往的刷题练习和模板套路,而是真正从能力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这对于部分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思维上始终没有与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方法接轨。有的教师敏锐地感受到了读写结合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益处,但是对读写结合的课程设计能力不足,没有找到读写交融的衔接点,导致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是最重要的。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语文,但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而在这样的客观现象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将阅读和写作深入结合起来教学,大多流于形式,对阅读文章中深刻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语言一带而过,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生字和答题模板,无法应对灵活变化的阅读题目。对写作更是只教授学生“三段式”这样的模板,而没有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材料,以及写作的核心是要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也可以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
(三)学生对独立思考的逃避心理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阅读和写作是最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两个部分。不同于课文和诗词的简单背诵,也不同于对生字、词语的认识与运用,读和写考验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对难点不自觉地逃避是正常的,尤其是小学生本身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和主动性就不够,经常会被一些外部其他非学习的事情吸引注意力和兴趣,对阅读写作这“难中之难”更是唯恐避之而不及。他们会更愿意花时间去做抄写、朗读或者背诵这些不太需要“动脑”的简单任务,来蒙蔽自己在不断地学习,但其实他们恰恰没有关注到语文学科中最重要的读写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要动脑分析和解读一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还要动脑思考写作的思路,例如写什么样的人物事件符合要求、如何引入主题、结尾怎样升华等。教师不仅要通过内容有趣和形式丰富的课堂让学生打开心结乐于接近阅读和写作,还要培养他们学好这两个难点的能力。
三、 读写结合教學的有效方法
针对新课改对学生培养方案的转变,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及在上文提到的问题,笔者将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来探索分析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以期给小学语文老师一些教学方式的借鉴,使其能够通过正确的路径培养未来的综合型人才。
(一)利用教材,整合读写资源
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教学的重要依据,新课改以来,语文的课本教材也经历了改版和完善。教材编排的一个特点就是主题鲜明,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不管是阅读选文还是写作练习都表达一个相同的核心观点,具有前后的连贯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备课的时候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和优势,整体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安排,在阅读中渗透写作,在写作中联系阅读,形成具有互动性质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材的选文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或是名家名篇,或是优秀文章,都是具有文学性和教育性的内容,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教材编排的顺序、选文等来梳理清教学脉络,让阅读的文章可以成为写作积累的素材,也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来把握写作方面的技巧和方法。教材涵盖面是比较广泛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好教材,进行资源整合,兼顾阅读和写作。
(二)深入阅读,增强联想和情景感 语文是与现实生活和社会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无论是课文中的阅读文章还是写作的作文都是来源于生活、社会和历史,所谓“不平则鸣”“有感而发”都是与现实经历相关。因此,只有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画面、场景、人物或者事件,才能够使其深入理解关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与思想情感。为此,教师除了要教授答题技巧,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细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揣摩读者不经意间或者故意透露给读者的情感倾向,对课本中的选文进行朗读,在学生读的时候所感受和赋予到的情感就会与作者的情感指向更加接近了,这样对一篇陌生的文章的理解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除了文本细读之外,教师还应该通过生活经历来引导学生展开适当地联想,进行多维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讲解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或者,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没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或者情感体验,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的兴趣。增加这种情景感,让学生展开想象与现实经历相结合,甚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和写作事件的举例都具有促进作用。
(三)实现阅读的情感体验文字化
相对阅读来说,很多学生更头疼写作,其实理解别人的情感的确比表达自己的思想容易,但是不能让学生产生逃避厌恶写作的心理。教师在讲授阅读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好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更为关键的一步则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读书感受结合情感体验形成一种书面化、文字化的内容,即读书笔记或者读书感受。叶圣陶曾经说过:“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领悟到其他的事……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素材”,也就是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阅读的文本体验和自身的现实经历写下来,慢慢形成完整的写作习惯,这也是将阅读和写作巧妙融合的另一种途径。
读写与生活都是分不开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庞大的现实生活的“天然”素材中找到与题目相符合的事件与情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既能够兼顾借鉴其他文章的写作技巧,又可以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感染人,如此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是十分优秀的。
(四)开展仿写训练,促进读写结合
笔者在前文中提到了将阅读体验文字化,也就是写成读书感悟之类的小作文,但是对阅读文章还有另一种利用方式,就是仿写。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相较于中学生来说还不是很成熟,因此让他们完全独立地进行写作创新还存在很大的难度。最能兼顾效率和效果的方式就是先引导学生从仿写开始。
很多课本选文或者选题阅读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文章,其中一定不乏优美的文字、有趣的选题、创新的角度和深刻的主题,这些局部的结构都是学生可以借鉴和模仿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当学生可以模仿一个片段进行写作时,他也一定会对该文章阅读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由此可见,阅读和写作其实本身就是共生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模块,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教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五)增加课外阅读,提升文学素养
阅读是写作的必经之路,因此学生应该增加阅读量,多看和学习一些文章的写作技巧、方法和思路,不仅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加深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文学素养。
虽然教材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意义重大,但是仅仅依靠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为学生精选一些优秀书目,统一安排阅读体验和交流课,拓展学生对于世界和历史的眼光,提升语文素养。
四、 结语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读写结合最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对学生文学气质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新课改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科学但是也更严格的要求,文章针对读写结合教学客观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真正的读写交融做了比较浅显的分析和探索,但是这条教学道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其读写兴趣、融入情感体验、增加相应训练,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思考[J].新课程(上),2019(2):46.
[2]刘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9):152.
[3]孙遥.读写结合 并蒂花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9(1):48.
作者簡介:
肖哲,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麦顶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一、 引言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素养的两个核心内容,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整体,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新课改以来,社会对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能力型人才越来越看重,因此,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读写结合的方式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写作方式与技巧的运用,以及将阅读和写作的自然交融,意图使学生建立一个完善、全面、系统的语文学习体系,形成有逻辑的科学的语文思维模式。基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文章将从读写结合教学现存问题和有效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 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读轻写和只写不读的传统观念
重读轻写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教师大多只重视单纯的阅读,而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几乎漠视,更不用说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虽然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思想仍然比较广泛地根植于教师的头脑中,快速地转变具有一定难度。另外,对于写作,在教材和课程设置中都是单独的一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专门单独地来讲解和练习写作,先读材料要求,然后教给学生写作套路和高分技巧,而完全没有与阅读练习在一起,写作成了一座孤岛。
这种观念的转变重点在于让教师意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先提高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文段的阅读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而只有自己真正写过作文,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写下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能够增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师应该意识到读和写的不可分割性,从这点入手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改变传统重读轻写或者只写不读的片面教学方式。
(二)教师综合能力不足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新要求,这不同于以往的刷题练习和模板套路,而是真正从能力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这对于部分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思维上始终没有与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方法接轨。有的教师敏锐地感受到了读写结合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益处,但是对读写结合的课程设计能力不足,没有找到读写交融的衔接点,导致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是最重要的。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语文,但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而在这样的客观现象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将阅读和写作深入结合起来教学,大多流于形式,对阅读文章中深刻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语言一带而过,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生字和答题模板,无法应对灵活变化的阅读题目。对写作更是只教授学生“三段式”这样的模板,而没有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材料,以及写作的核心是要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也可以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
(三)学生对独立思考的逃避心理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阅读和写作是最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两个部分。不同于课文和诗词的简单背诵,也不同于对生字、词语的认识与运用,读和写考验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对难点不自觉地逃避是正常的,尤其是小学生本身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和主动性就不够,经常会被一些外部其他非学习的事情吸引注意力和兴趣,对阅读写作这“难中之难”更是唯恐避之而不及。他们会更愿意花时间去做抄写、朗读或者背诵这些不太需要“动脑”的简单任务,来蒙蔽自己在不断地学习,但其实他们恰恰没有关注到语文学科中最重要的读写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要动脑分析和解读一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还要动脑思考写作的思路,例如写什么样的人物事件符合要求、如何引入主题、结尾怎样升华等。教师不仅要通过内容有趣和形式丰富的课堂让学生打开心结乐于接近阅读和写作,还要培养他们学好这两个难点的能力。
三、 读写结合教學的有效方法
针对新课改对学生培养方案的转变,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及在上文提到的问题,笔者将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来探索分析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以期给小学语文老师一些教学方式的借鉴,使其能够通过正确的路径培养未来的综合型人才。
(一)利用教材,整合读写资源
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教学的重要依据,新课改以来,语文的课本教材也经历了改版和完善。教材编排的一个特点就是主题鲜明,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不管是阅读选文还是写作练习都表达一个相同的核心观点,具有前后的连贯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备课的时候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和优势,整体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安排,在阅读中渗透写作,在写作中联系阅读,形成具有互动性质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材的选文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或是名家名篇,或是优秀文章,都是具有文学性和教育性的内容,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教材编排的顺序、选文等来梳理清教学脉络,让阅读的文章可以成为写作积累的素材,也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来把握写作方面的技巧和方法。教材涵盖面是比较广泛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好教材,进行资源整合,兼顾阅读和写作。
(二)深入阅读,增强联想和情景感 语文是与现实生活和社会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无论是课文中的阅读文章还是写作的作文都是来源于生活、社会和历史,所谓“不平则鸣”“有感而发”都是与现实经历相关。因此,只有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画面、场景、人物或者事件,才能够使其深入理解关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与思想情感。为此,教师除了要教授答题技巧,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细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揣摩读者不经意间或者故意透露给读者的情感倾向,对课本中的选文进行朗读,在学生读的时候所感受和赋予到的情感就会与作者的情感指向更加接近了,这样对一篇陌生的文章的理解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除了文本细读之外,教师还应该通过生活经历来引导学生展开适当地联想,进行多维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讲解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或者,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没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或者情感体验,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的兴趣。增加这种情景感,让学生展开想象与现实经历相结合,甚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和写作事件的举例都具有促进作用。
(三)实现阅读的情感体验文字化
相对阅读来说,很多学生更头疼写作,其实理解别人的情感的确比表达自己的思想容易,但是不能让学生产生逃避厌恶写作的心理。教师在讲授阅读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好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更为关键的一步则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读书感受结合情感体验形成一种书面化、文字化的内容,即读书笔记或者读书感受。叶圣陶曾经说过:“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领悟到其他的事……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素材”,也就是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阅读的文本体验和自身的现实经历写下来,慢慢形成完整的写作习惯,这也是将阅读和写作巧妙融合的另一种途径。
读写与生活都是分不开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庞大的现实生活的“天然”素材中找到与题目相符合的事件与情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既能够兼顾借鉴其他文章的写作技巧,又可以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感染人,如此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是十分优秀的。
(四)开展仿写训练,促进读写结合
笔者在前文中提到了将阅读体验文字化,也就是写成读书感悟之类的小作文,但是对阅读文章还有另一种利用方式,就是仿写。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相较于中学生来说还不是很成熟,因此让他们完全独立地进行写作创新还存在很大的难度。最能兼顾效率和效果的方式就是先引导学生从仿写开始。
很多课本选文或者选题阅读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文章,其中一定不乏优美的文字、有趣的选题、创新的角度和深刻的主题,这些局部的结构都是学生可以借鉴和模仿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当学生可以模仿一个片段进行写作时,他也一定会对该文章阅读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由此可见,阅读和写作其实本身就是共生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模块,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教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五)增加课外阅读,提升文学素养
阅读是写作的必经之路,因此学生应该增加阅读量,多看和学习一些文章的写作技巧、方法和思路,不仅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加深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文学素养。
虽然教材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意义重大,但是仅仅依靠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为学生精选一些优秀书目,统一安排阅读体验和交流课,拓展学生对于世界和历史的眼光,提升语文素养。
四、 结语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读写结合最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对学生文学气质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新课改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科学但是也更严格的要求,文章针对读写结合教学客观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真正的读写交融做了比较浅显的分析和探索,但是这条教学道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其读写兴趣、融入情感体验、增加相应训练,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思考[J].新课程(上),2019(2):46.
[2]刘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9):152.
[3]孙遥.读写结合 并蒂花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9(1):48.
作者簡介:
肖哲,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麦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