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顾恺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绘画实践家和理论家,他的绘画技术与绘画理论都对后人有着极大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绘画美学理论,都是在顾恺之绘画美学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本文通过对文献和史料的梳理,分析阐述了顾恺之的绘画艺术实践和绘画学术思想,以求研究和学习中国绘画艺术的目的。
关键词: 顾恺之;绘画;传神
从现存的古代画迹来看,中国画自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汉代之前的绘画作品,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还是云台图、墓室帛画,或者是陶俑,具有美的形式,但并不是以审美作为原则,而是当时政治或者功利的附庸。直到汉末魏晋时期,绘画才摆脱政治和功利的附庸地位,有了美的自觉性,从而成为美的对象。这一自觉艺术的成熟标志是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
一、画家简介及时代背景
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曾先后做过参军和散骑常侍等官,善书画,精诗赋,一生主要从事绘画活动,画作多为人物、山水、鸟兽、飞禽。是中國绘画史上最早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主要绘画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此外,流传下来的三篇画论《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已成为魏晋时期美术史上最重要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即是一个大混战的时代,又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既是外来文化源源输入和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文学艺术不依附于诠释而进入自觉的时代;同时也是宗教迷信大泛滥的时代,艺术正处在传统需要发展、外来艺术需要吸收融化的阶段。顾恺之正是活动于中国这样一个绘画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之中,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理论家、评论家,顾恺之对后世画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顾恺之绘画艺术实践
在人物画方面,他的绘画摆脱了汉代的古朴、夯实以及画作中繁复严谨的构图,要求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遗憾的是,顾恺之的流传于世的作品并未发现真迹,大多为唐宋摹本,现在已知的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
《洛神赋图》现存有不少摹本,而以故宫博物院所藏一卷宋代摹本最接近原作。横572厘米,纵27厘米,画中总共有61个人,构图精致,色彩典雅、笔墨细致。《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洛神赋》创作的。描写的是曹植与甄氏相遇相知却又相离的故事。全图共分为四段场景。第一段描写了在鲜花满开的傍晚,洛神在碧水之间,而曹植在岸边散步,他们之间的思慕之情油然而生。第二段描绘的是曹植与洛神人神殊途的哀伤与无奈,而画面中,还描绘了另一边河神女娲在嬉戏的场景与之相对。第三段绘出的则是曹植与洛神惜别的场景,画面催人泪下。第四段则描绘了曹植在洛神离去之后感慨伤怀,夜不能眠的悲伤情景,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在技法方面,图中以中锋线为主,线条匀称流畅,笔法沉稳有力,使人物形象灵动飘逸,造型传神,也使得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又带有苍凉之感。在情感表达方面,《洛神赋图》以眼神的交汇作为主线来贯穿画面,这体现了魏晋画家超凡的艺术智慧,也使得“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入人心。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为西晋张华“女史箴”所做的插图,该作品宣扬封建社会中的女性道德,唐人摹本,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全图按照题材分为12段,现存9段,每段画一个故事及小楷书写箴文。第一段是冯婕妤以身挡熊,第二段是班婕妤辞谢与汉成帝同辇的故事。第三段是物无盛而不衰,第四段是修容饰性,第五段师神听无响,第六段是比心螽斯,第七段宠不可专,第八段恭敬自思,第九段敢告庶姬。全画人物刻画细致,用笔遒劲有力“如春蚕吐丝”。
《列女仁智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宋人摹本,原画应为15变,49人。现仅存8变28人。计男15人、女9人、童子4人。所谓列女仁智,即指富有贤德智慧的妇女。现存各段故事内容依次为:楚武邓曼,许穆夫人,曹僖氏妻,孙叔敖母,晋伯宗妻,卫灵夫人,齐灵仲子,鲁漆室女,晋羊叔姬,晋范氏母等。全图用线较粗,风格劲健,衣褶处用晕染强调质感。画家通过人物的眉眼嘴的微妙差别及身姿动态地表现了复杂的性格特点,根据对人物的神态,身份恰如其分的描绘。
三、绘画学术思想
顾恺之善书画,能诗赋,除了绘画之外,顾恺之在理论上的建树也是突出的,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顾恺之的三篇画论:《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可以说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绘画美学理论,都是在顾恺之绘画美学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1.以形写神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中的主要观点是“以形写神”,在他看来,要先确立“形”的准确度,才能使得“神”充分发挥,需要将精神融合在外形上,如果不考虑外形而只谈情感,那么将会失去“传神”的效果,从这方面来看,顾恺之认为,形与神之间,需要相统一,在达到神态兼备的同时,又能做到外形准确,这是《论画》中的观点,外形可以表现出各式各样的神态、气质,通过外形,能将精神很好的传达到。
2.迁想妙得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所指出的观点,他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秒得也。”绘画需要人们拥有充分的想象力,不能仅仅依靠着简单的环境,并且需要根据画面结构等自行调整位置,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加美好的效果。“迁想”是指将作者的思维进行扩散,在描绘对象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因而从中得到灵感。“妙得”即把握了一个人的风神、神韵,就突破了有限的形体,而可以通向无限的“道”。这个思想充分说明了,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这样才能将作品完美的呈现出来,才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小结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最伟大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在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方面均取得了伟大的艺术成就,顾恺之的理论主张和艺术实践,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首先,他为历代职业画家树立了榜样,提高了绘画的身价。此前,绘画一向是工匠的职业,为统治者美化环境之用,被看做是雕虫小技,为上层所不齿。顾恺之不仅以绘画为职业,而且取得巨大成就,博得统治者称赞和社会崇敬。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绘画不再被视为低贱的职业。大政治家谢安称赞“卿画,自生人以来未有也”。其次,在绘画中他把表现对象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到一个新水平,使得汉代绘画中动态。重外形生动的情况发生质变,进而转向重内心、中神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再次,奠定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基础。顾恺之流传至今的三篇画论,论述的问题虽不同,但都强调表现对象之神。“以形写神”就是这样提出来的。此外,顾恺之还成功地创造了“密体”画派,影响深远。
关键词: 顾恺之;绘画;传神
从现存的古代画迹来看,中国画自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汉代之前的绘画作品,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还是云台图、墓室帛画,或者是陶俑,具有美的形式,但并不是以审美作为原则,而是当时政治或者功利的附庸。直到汉末魏晋时期,绘画才摆脱政治和功利的附庸地位,有了美的自觉性,从而成为美的对象。这一自觉艺术的成熟标志是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
一、画家简介及时代背景
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曾先后做过参军和散骑常侍等官,善书画,精诗赋,一生主要从事绘画活动,画作多为人物、山水、鸟兽、飞禽。是中國绘画史上最早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主要绘画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此外,流传下来的三篇画论《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已成为魏晋时期美术史上最重要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即是一个大混战的时代,又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既是外来文化源源输入和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文学艺术不依附于诠释而进入自觉的时代;同时也是宗教迷信大泛滥的时代,艺术正处在传统需要发展、外来艺术需要吸收融化的阶段。顾恺之正是活动于中国这样一个绘画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之中,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理论家、评论家,顾恺之对后世画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顾恺之绘画艺术实践
在人物画方面,他的绘画摆脱了汉代的古朴、夯实以及画作中繁复严谨的构图,要求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遗憾的是,顾恺之的流传于世的作品并未发现真迹,大多为唐宋摹本,现在已知的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
《洛神赋图》现存有不少摹本,而以故宫博物院所藏一卷宋代摹本最接近原作。横572厘米,纵27厘米,画中总共有61个人,构图精致,色彩典雅、笔墨细致。《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洛神赋》创作的。描写的是曹植与甄氏相遇相知却又相离的故事。全图共分为四段场景。第一段描写了在鲜花满开的傍晚,洛神在碧水之间,而曹植在岸边散步,他们之间的思慕之情油然而生。第二段描绘的是曹植与洛神人神殊途的哀伤与无奈,而画面中,还描绘了另一边河神女娲在嬉戏的场景与之相对。第三段绘出的则是曹植与洛神惜别的场景,画面催人泪下。第四段则描绘了曹植在洛神离去之后感慨伤怀,夜不能眠的悲伤情景,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在技法方面,图中以中锋线为主,线条匀称流畅,笔法沉稳有力,使人物形象灵动飘逸,造型传神,也使得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又带有苍凉之感。在情感表达方面,《洛神赋图》以眼神的交汇作为主线来贯穿画面,这体现了魏晋画家超凡的艺术智慧,也使得“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入人心。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为西晋张华“女史箴”所做的插图,该作品宣扬封建社会中的女性道德,唐人摹本,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全图按照题材分为12段,现存9段,每段画一个故事及小楷书写箴文。第一段是冯婕妤以身挡熊,第二段是班婕妤辞谢与汉成帝同辇的故事。第三段是物无盛而不衰,第四段是修容饰性,第五段师神听无响,第六段是比心螽斯,第七段宠不可专,第八段恭敬自思,第九段敢告庶姬。全画人物刻画细致,用笔遒劲有力“如春蚕吐丝”。
《列女仁智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宋人摹本,原画应为15变,49人。现仅存8变28人。计男15人、女9人、童子4人。所谓列女仁智,即指富有贤德智慧的妇女。现存各段故事内容依次为:楚武邓曼,许穆夫人,曹僖氏妻,孙叔敖母,晋伯宗妻,卫灵夫人,齐灵仲子,鲁漆室女,晋羊叔姬,晋范氏母等。全图用线较粗,风格劲健,衣褶处用晕染强调质感。画家通过人物的眉眼嘴的微妙差别及身姿动态地表现了复杂的性格特点,根据对人物的神态,身份恰如其分的描绘。
三、绘画学术思想
顾恺之善书画,能诗赋,除了绘画之外,顾恺之在理论上的建树也是突出的,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顾恺之的三篇画论:《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可以说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绘画美学理论,都是在顾恺之绘画美学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1.以形写神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中的主要观点是“以形写神”,在他看来,要先确立“形”的准确度,才能使得“神”充分发挥,需要将精神融合在外形上,如果不考虑外形而只谈情感,那么将会失去“传神”的效果,从这方面来看,顾恺之认为,形与神之间,需要相统一,在达到神态兼备的同时,又能做到外形准确,这是《论画》中的观点,外形可以表现出各式各样的神态、气质,通过外形,能将精神很好的传达到。
2.迁想妙得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所指出的观点,他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秒得也。”绘画需要人们拥有充分的想象力,不能仅仅依靠着简单的环境,并且需要根据画面结构等自行调整位置,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加美好的效果。“迁想”是指将作者的思维进行扩散,在描绘对象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因而从中得到灵感。“妙得”即把握了一个人的风神、神韵,就突破了有限的形体,而可以通向无限的“道”。这个思想充分说明了,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这样才能将作品完美的呈现出来,才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小结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最伟大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在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方面均取得了伟大的艺术成就,顾恺之的理论主张和艺术实践,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首先,他为历代职业画家树立了榜样,提高了绘画的身价。此前,绘画一向是工匠的职业,为统治者美化环境之用,被看做是雕虫小技,为上层所不齿。顾恺之不仅以绘画为职业,而且取得巨大成就,博得统治者称赞和社会崇敬。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绘画不再被视为低贱的职业。大政治家谢安称赞“卿画,自生人以来未有也”。其次,在绘画中他把表现对象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到一个新水平,使得汉代绘画中动态。重外形生动的情况发生质变,进而转向重内心、中神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再次,奠定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基础。顾恺之流传至今的三篇画论,论述的问题虽不同,但都强调表现对象之神。“以形写神”就是这样提出来的。此外,顾恺之还成功地创造了“密体”画派,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