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由浅入深分两步走:培养地理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前者培养的目标是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后者更注重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是学会用地理思维来分析地理现象和客观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关键字:地理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
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并掌握现代技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在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在普通高中教学中如何去体现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识能力的培养。
对于区域认知的要求,个体需要达到以下指标:①了解区域是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区域是有一定的大小形状和面积的地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我们头脑中首先必须要有一副带经纬网的世界轮廓地图,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从空间角度分析区位条件例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概括地域分异的规律。②知道区域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能够运用区域与联系观点分析区域间联系的内容与方式。③了解区域是变化、发展的,能够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分析与评价。④具有对区域、国家的认同感和一定的全球视野。
区域之间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由于海陆位置,纬度,海拔和洋流等差异所以不同的区域之间有差异性。首先对某地区的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不同地区自然景观存在的差异性的原因;以课本为例;从低纬向高纬陆地自然带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发生递变的原因是由于维度不同造成热量的差异,所以形成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在中纬度亚欧大陆中部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呈现出自然带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这种景观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海陆位置引起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自然景观呈现从沿海向内陆的递变规律;在一些中低纬垂直高差大的高山地区,由于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所以自然景观会出现自然带的递变,这种现象叫做垂直地带性。
区域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区域之间因为某些要素也会产生联系,区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区域整体性指的是区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会有与之降水和热量条件相符合的植被类型;河流会有相同的水文特征比如无结冰期,水量大,汛期长以雨水补给为止的夏汛等特征;区域的整体性还表现为当区域内的某一要素变化后,会影响其它的要素比如课本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植被破坏雨水的侵蚀能力增强地表呈现沟壑纵横→植被破坏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会导致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旱。运用相同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分析巴基斯坦植被破坏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斯堪第维亚半岛气候变化对当地峡湾形成的影响或中美洲玛雅文明和楼兰地区植被破坏对当地自然地理要素最终导致地理环境改变为我们区域如何发展提供了一些反思。
区域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区域之间会因为某些要素而产生联系。如三峡水库的修建,会对库区和下游地区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工程的建设都是区域之间因为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之间人口和资源的流动;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会对本区域的地理环境造成影响,同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还会对沿线的环境和经济有一定的影响,这也说明了区域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
区域发展是不断随着时间和科技变化的,辽中南地区曾经的工业比重占了我国的50%以上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科技的进步钢铁的替代品的增多石油能源地位的崛起,传统工业能耗大,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出现。东北地区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派萧条的景象;东北地区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东北地区现在利用早期积累的资金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现代信息工業。
区域发展在现代的这种历史背景下具有全球视野,我国“一带一路”政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战略的提出,通过对亚欧非基础设施的建设便是区域发展应该具有全球视野的体现。新时代的区域发展应该是跨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随着世界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是在互利共赢的理念下进行的,亚欧非各国都会从“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获得发展的机会。
学生对区域的认知是存在阶段性的,高一学生对学生的认知更多是整体性和差异性,随着知识积累和增长学生慢慢认识到区域的发展是有一个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表现为发展的方向不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参考文献:
[1]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刘鑫)
[2]袁孝亭,王向东编.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6.
关键字:地理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
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并掌握现代技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在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在普通高中教学中如何去体现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识能力的培养。
对于区域认知的要求,个体需要达到以下指标:①了解区域是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区域是有一定的大小形状和面积的地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我们头脑中首先必须要有一副带经纬网的世界轮廓地图,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从空间角度分析区位条件例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概括地域分异的规律。②知道区域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能够运用区域与联系观点分析区域间联系的内容与方式。③了解区域是变化、发展的,能够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分析与评价。④具有对区域、国家的认同感和一定的全球视野。
区域之间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由于海陆位置,纬度,海拔和洋流等差异所以不同的区域之间有差异性。首先对某地区的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不同地区自然景观存在的差异性的原因;以课本为例;从低纬向高纬陆地自然带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发生递变的原因是由于维度不同造成热量的差异,所以形成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在中纬度亚欧大陆中部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呈现出自然带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这种景观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海陆位置引起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自然景观呈现从沿海向内陆的递变规律;在一些中低纬垂直高差大的高山地区,由于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所以自然景观会出现自然带的递变,这种现象叫做垂直地带性。
区域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区域之间因为某些要素也会产生联系,区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区域整体性指的是区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会有与之降水和热量条件相符合的植被类型;河流会有相同的水文特征比如无结冰期,水量大,汛期长以雨水补给为止的夏汛等特征;区域的整体性还表现为当区域内的某一要素变化后,会影响其它的要素比如课本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植被破坏雨水的侵蚀能力增强地表呈现沟壑纵横→植被破坏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会导致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旱。运用相同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分析巴基斯坦植被破坏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斯堪第维亚半岛气候变化对当地峡湾形成的影响或中美洲玛雅文明和楼兰地区植被破坏对当地自然地理要素最终导致地理环境改变为我们区域如何发展提供了一些反思。
区域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区域之间会因为某些要素而产生联系。如三峡水库的修建,会对库区和下游地区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工程的建设都是区域之间因为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之间人口和资源的流动;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会对本区域的地理环境造成影响,同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还会对沿线的环境和经济有一定的影响,这也说明了区域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
区域发展是不断随着时间和科技变化的,辽中南地区曾经的工业比重占了我国的50%以上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科技的进步钢铁的替代品的增多石油能源地位的崛起,传统工业能耗大,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出现。东北地区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派萧条的景象;东北地区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东北地区现在利用早期积累的资金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现代信息工業。
区域发展在现代的这种历史背景下具有全球视野,我国“一带一路”政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战略的提出,通过对亚欧非基础设施的建设便是区域发展应该具有全球视野的体现。新时代的区域发展应该是跨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随着世界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是在互利共赢的理念下进行的,亚欧非各国都会从“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获得发展的机会。
学生对区域的认知是存在阶段性的,高一学生对学生的认知更多是整体性和差异性,随着知识积累和增长学生慢慢认识到区域的发展是有一个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表现为发展的方向不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参考文献:
[1]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刘鑫)
[2]袁孝亭,王向东编.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