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诗词则是祖国璀璨文化中一块色彩斑斓的奇葩。这一首首充满着真情实感的古诗词仿佛就是诗人在当时写下的日记。该如何带领孩子们真切地感受,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研讨不休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教学不是简单的诵读和理解诗意,而是要让孩子们品读欣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美,进入文字描述的画面,让学生想象一幅幅诗情画意的至美画面,呈现当时的情景,真实地感受诗人们的情感世界。笔者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探讨基于“日记”写作教学古诗的实践。
一、 在“日记”要素的整理中达成对古诗的字面意思理解
请将《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王维的一则日记,让学生整理一下诗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等日记要素,达成对古诗的字面理解。从“柳色新”和“朝雨浥轻尘”了解“时间”是初春的一个早晨,从中也可以了解天气是有小雨。地点呢?从古诗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中可以看出是长安的渭城。安西在哪儿呢?是不是诗人送别的地点?教师随机讲解: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题目中“使”就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的。人物有谁呢?当然是诗人王维和老朋友元二。这时教师简单介绍人物关系: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日记体要素的整理,对古诗字面意思有了直白的理解,也感受到了当时送别的天气环境,为学习整首诗做好了铺垫,教学简而有效,事半功倍。诸如其他同类送别诗,我觉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去进行教学。
二、 在“日记”画面想象中理解古诗的诗情画意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觉得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源于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必然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没有过高要求,更没有过深过细的讲背,而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增长知识,达到学生轻松学习,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件呈现美丽的大漠风情图:广袤的沙漠、绵长的驼队……配上古曲,出现这首诗歌《送元二使安西》的前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然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天公不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如丝如雾,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好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啊!在学生反复交流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作第一次课堂练笔,代表王维写下送别时的典型环境。
三、 在“日记”内容描绘中提炼诗人的真实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从古诗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为:诗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伤感的是要面临与家人、朋友的离别。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然后再让学生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又有想象的空间,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作第二次课堂练笔,再现诗人王维当时的情感世界。
总之,基于“日记”写作教古诗的实践,可以对古诗词内容意境作更深的理解,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奇异的空灵的文学天空中,同时又做到了“读写交融”,达到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镇中心小学 312032)
一、 在“日记”要素的整理中达成对古诗的字面意思理解
请将《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王维的一则日记,让学生整理一下诗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等日记要素,达成对古诗的字面理解。从“柳色新”和“朝雨浥轻尘”了解“时间”是初春的一个早晨,从中也可以了解天气是有小雨。地点呢?从古诗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中可以看出是长安的渭城。安西在哪儿呢?是不是诗人送别的地点?教师随机讲解: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题目中“使”就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的。人物有谁呢?当然是诗人王维和老朋友元二。这时教师简单介绍人物关系: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日记体要素的整理,对古诗字面意思有了直白的理解,也感受到了当时送别的天气环境,为学习整首诗做好了铺垫,教学简而有效,事半功倍。诸如其他同类送别诗,我觉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去进行教学。
二、 在“日记”画面想象中理解古诗的诗情画意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觉得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源于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必然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没有过高要求,更没有过深过细的讲背,而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增长知识,达到学生轻松学习,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件呈现美丽的大漠风情图:广袤的沙漠、绵长的驼队……配上古曲,出现这首诗歌《送元二使安西》的前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然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天公不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如丝如雾,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好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啊!在学生反复交流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作第一次课堂练笔,代表王维写下送别时的典型环境。
三、 在“日记”内容描绘中提炼诗人的真实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从古诗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为:诗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伤感的是要面临与家人、朋友的离别。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然后再让学生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又有想象的空间,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作第二次课堂练笔,再现诗人王维当时的情感世界。
总之,基于“日记”写作教古诗的实践,可以对古诗词内容意境作更深的理解,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奇异的空灵的文学天空中,同时又做到了“读写交融”,达到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镇中心小学 31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