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征”为突破口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zat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将“双基”扩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对于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认识过程、提升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对数学的体验和认知,从维度上分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也表现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的思维表征活动,是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主要途径。
  数学活动经验具有主体性、过程性、内隐性、实践性等特征,因此它是学生悟出来的,想出来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积累活动经验总得依赖一些活动,动手操作的经验是基本活动经验,抽象的思考、探究的经验、数学语言表达的经验等也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基于学生的朴素经验,让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操作、表述、游戏、小组讨论等生动活泼的形式,经历基于动作表征的经验向基于图像表征的经验再向基于符号与逻辑表征的经验获得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下面就以《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以“表征”为突破口,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相关策略。
  一、关注动作表征,获得直接的感性活动经验
  数学的本质方法常常隐含在朴素的经验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比如对于《有余数除法》而言,学生的经验在于对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对有余数除法的模糊认识、乘加乘减、连续减法、表内除法解决问题的经验等。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通过动手操作,化抽象为直观。
  教学片段1:余数意义和有余数除法横式的意义
  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8÷4=2(个)。
  师: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生:没有用完。
  生:还多出1根。
  师:如果我们拿10根、11根、12根小棒分别摆正方形,结果会怎么样?请你们摆一摆,并把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学生独立活动)
  师(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用12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还余下4根,你认为可能吗?
  生:不对,不可能多出4根。
  生:余下的4根还可以再摆一个。
  师:那可能余下5根、6根,甚至更多吗?
  生: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的话还可以继续往下摆。
  师:那么,余下的根数可能会是几根呢?最多不超过几?
  生:可能会是1,2,3。
  生:最多不会超过4。
  师:其实余下的根数,在数学上有个名称叫余数。11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还余下3根。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生:2×4=8(根),8+3=11(根)。
  生:11-2×4=3(根)
  生:11-4-4=3(根)
  生:11÷4=2(个)还剩3根。
  生:11÷4=2(个)加上3根。
  师生交流评价这些方法,教师板书规范的有余数除法的横式,让学生说一说每一个数的名称与表示的意义。
  ……
  学生在搭小棒写算式的过程中激活他们自身已有的感性经验。学生面对搭摆出的结果,如何在算式中表示,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方法。学生最原始的算法往往体现了最基本的原理,从他们的策略中可以发现他们的思维轨迹。教师展示学生的成果,并说出每个数字或符号所表求的意思,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将“感性经验”加工、抽象成“数学符号”的原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把这些方法进行优化,把除法算式跟小棒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又在具体中提升出抽象内涵,动手操作的活动经验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积累。
  二、运用图形表征,关注活动经验的领悟过程
  数学教学中的操作,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具体的操作活动和背后的数学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要善于利用操作,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由表面到深层的理解。图形表征可以让学生在脑中画图,用示意图、草图等形式表现出来,是对动手操作的纠正、补充、细化和深化。在接触图形表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有序地完成操作,也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形成更深刻的、个性化的认识和体验,使外在的操作真正内化为学生认识的动力,使数学教学走向深入,走向精彩。
  教学片段2:
  师:如果我们拿刚才的11根小棒,来摆△与,可以摆几个?还余下几根呢?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该怎么搭,再动手画一画,看看和脑子里想的是不是一样?然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摇?摇?摇?摇11÷3=3……2
  生:?摇?摇?摇?摇11÷5=2……1
  师:如果我们继续拿12根、13根、14根、15根,来摆△、,可以摆几个?还余下几根呢?请你们先在脑子里搭一搭,再用算式表示出来。(学生独立活动,交流反馈)
  师:如果我们来搭三角形,余下的根数可能比3多吗?搭五边形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讨论得出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
  通过图形操作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使动手操作之后产生的图形表征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形成数学形式化的有效中介,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关系。教师借助图形表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领悟过程,并帮助学生建立多重知识表象。
  三、运用符号与逻辑表征,凸显活动经验的内化过程
  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数、形、义结合的符号与逻辑表征,凸显感性活动经验的内化过程,将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也在此过程中得以提升。
  教学片段3:
  1. 我们学过加法和减法的竖式,你想学除法竖式吗?你能把11÷5=2……1这个算式改写成除法竖式吗?
  独立活动后,展示结果:
  2. 你认为哪种方法最能反映出刚才我们摆小棒的过程?
  教师说明在数学里,一般采用第二种方法,减号省略不写。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规范的竖式过程,学生模仿。
  3. 说一说,竖式中的11、5、2、10、1分别表示什么?(教师指着横式、竖式中的数)请你在画的图中指一指相应的小棒:
  11÷5=2……1
  4. 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个数表示的意义,提出疑问:
  (1)为什么商是2,可以是3吗?
  (2)10是怎么算出来的,表示什么?
  (3)1是怎么算出来的,表示什么?
  (4)下面这两个竖式对吗?
  5. 如果用15根小棒摆,可以摆几个?先列横式,再列竖式。这个竖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0”怎么算出来的,表示什么?
  ……
  以教师报横式、竖式的数字,学生指、说、圈图形相应的部位的形式,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促使学生理解横竖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沟通了图、数、义之间的联系,沟通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沟通了整除和有余之间的联系,沟通了学生操作经验和数学符号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除法竖式的每一步如何产生以及所表示的意义一清二楚,赋予了一个枯燥的数学竖式以现实意义。数字、图形和意义完美结合,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指、有图可圈,就像是抽象的数字与意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进了学生的朴素活动经验到数学形式化的跨越。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我最早“认识”管建刚老师,是因为《魔法作文营》。我循着他作文研究的轨迹,创办了班刊《小荷露尖角》,在拙稚行为基础上,不断完善,加以改进实践。我所任教的两届学生是受益者。如今,再次走进管建刚老师教育教学世界,是他所写的《一线教师》。边阅读边摘抄时,我心头涌动的是共鸣和敬畏:敬畏其对自己生命价值的珍爱,敬畏其对教育工作研究的热爱,更敬畏其对人性弱点剖析的深刻……想说的共鸣感受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且让我,
期刊
学习体验既是一种生命体验,又是建构知识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手段和途径,因而是教学活动揭示、展现、提升生命意义的关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根本的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注重学生体验的教学,是强调学生的个人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这样的教学才真正使教育恢复其原有的本意,即“自身生成”“引导”和“唤醒
期刊
【片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段落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读完汇报,板书:特别好)  师:我们知道这段话是围绕着“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句话来写的,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字词让你具体感受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学生自由读书,圈画,思考)  生:我从“毫不手忙脚乱”中的“毫”字感受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师:“毫”可以组成什么词语?  生:毫米、丝毫。
期刊
“痛并快乐着”的十年课程改革,使一线教师经历了一场“混沌”到“明朗”,“浮华”回归“简单”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深刻蜕变。教师们日趋冷静,逐渐开始追求有效而优质的课堂教学。
期刊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体会“毕竟”“无穷碧”“别样红”的含义,理解古诗大意。  3. 通过想象,品味诗歌描写的美景,感受六月西湖的壮美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古诗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品味,引导学生感受“无穷碧”“别样红”的美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感受  1. 师:同学们,诵读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今天我
期刊
小学文言文教学,应注意学习情境的创设,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趣”,落实“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语言,受到感染,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现结合《伯牙绝弦》(人教版六上)的教学,谈谈几点做法。  一、巧设情境,感受高山流水依依韵  文言文由于其特定的创作情境,文本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时空的距离,还有情感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理解、体验作者,感受文本
期刊
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数学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材分析,通过深入的教材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我们传统的教材分析,常常仅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分析教材,这不利于当前数学课程“四基”和“四能”目标的实现。下面,笔者以许贻亮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P43~P44)为例,谈一谈从“四基”的角度分析、把握教材的具体做法。  一、从知识的角度
期刊
语文课堂要重视引导学生用好文本资源,进行扎实的语言实践,但在关注文本内容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关注学生。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发展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才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义。所以,有效的语文课堂,一定在关注文本的同时,把学生成长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下面,笔者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真实“在场”  1. 紧跟学生的学习节拍。语文课堂要紧贴着学生
期刊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雷夫老师像一个智慧的小说家,用心地讲述着他的教室,他和孩子们之间真实、感人的故事。阅读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发出感叹:原来,教室可以如此与众不同!原来,教师还能这样当!原来,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失去信任的教育,就是最大的失败  在第56号教室,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用真诚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的确,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
期刊
“名言”一般都是短小精悍、含义隽永的句子,最常见的有中外名人的格言警句,其他也包括谚语、古诗句等。近年来,名言的引用在阅读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青睐。从教师视角分析,使用名言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人文素养,而且彰显了教师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学生角度分析,使用名言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一、创生“主题”  很多课文,在语言表达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