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在校大学生及贫困生人数在不断增大,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成了国家社会和高校都共同关注的问题,贫困生群体是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也是需要关注、帮助和扶持的弱势群体。
【关键词】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和培养制度的改革,高校在校大学生及贫困生人数在不断增大,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成了国家社会和高校都共同关注的问题,贫困生群体是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也是需要关注、帮助和扶持的弱势群体,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关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帮扶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贫困问题,为他们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但要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高校需要不断创新对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开展有效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贫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际关系
在大学里,远离父母朋友的大学生们的交际需求有了很大提升,渴望着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贫困生和其他同学相比,生活、成长环境和生活阅历的差异使他们难融入大集体中去,在相对陌生的环境里也不懂得如何寻求帮助,家境贫寒、兴趣和爱好及交际技巧匮乏的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中,为掩饰自身的困境和不足,自尊心促使他们不愿意主动和他人交往,全无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从而逐渐形成内向、孤僻、冷漠的心理状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贫困大学生增强积极情绪体验提供支持,进而增进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化解自卑、焦虑、忧伤等消极情绪的力量,能让他们从容应对经济、学业、就业压力。
(二)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群体,社会的细胞是家庭,也是大学生生活中快乐的主要源泉,家庭是最早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大学生最初的社会生活经验是在家庭的教育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慢慢形成带有家庭特点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父母的思想、行为、品质、教育方式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快乐的家庭氛围可以为孩子提供身心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为孩子的健康心理塑造提供保证。但是,贫困大学生的父母为了撑起家的天空,早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去远方的城市打工,缺少父爱母爱他们在祖父母的照顾下过着拮据的生活并一路走来 在大学他们的心里不但承载着学业的压力,还背负着如何减轻家人和自己生存的压力,这些压力若长期无法得到排解会使他们的内心陷于紧张、焦虑、烦躁、痛苦的境地,带来复杂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
(三)就业压力
面对就业压力,一旦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几经挫折还是无法找到自己认为适合的工作,他们就会陷入逃避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为了不再次伤害到自己的自尊心,他们就会胆怯于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甚至会发展到不敢走进招聘会现场的程度,过多依靠间接信息了解就业市场信息,缺乏战胜贫困的勇气和毅力,而将困难的解决寄希望于政府、社会和学校的优惠照顾政策。特别是当其他同学顺利找到工作,就会怀疑其是通过家庭关系找到的,如果自己生在那样的家庭也一定会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渐渐地他们就会消极认识社会,抱怨竞争环境,觉得自己获得了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认为择业竞争是关系的竞争,把自己的就业失败归咎于社会和政府,产生无谓的嫉妒心理。当今就业形势极其严峻,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有着强大的就业压力。
二、 面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贫困大学生由于他们成长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原因,心理上更多体验到是:抑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时,一方面同乡、室友、同学、老师要帮助他们有意识地进行积极地交往、沟通,在交往、沟通过程中,要运用积极的沟通方式主动交往,关心和帮助他们应对生活、学业上的困难,传递积极的信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如爱、高兴、自豪感等多种具体的积极情绪,提高与贫困大学生交往的实效性。
(二)培养贫困学生积极品质,增强自我成长力量
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身上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应对生活的拷问,幸福地生活、人自身具有智慧、勇气、仁慈、公正、克制和超越六大美德以及与之相呼应的二十四种品格力量这些美德、品质能否在贫困大学生个体身上体现出来取决于个体能不能关注到他们,并在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下来习得他们,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快乐地生活,就要帮助他们努力来习得这些积极人格品质 要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这些积极人格品质,教育者要树立积极教育理念,关注他们身上的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把教育的立足点放在挖掘和强化他们身上的现实能力和潜力上。
(三)高职院校要重视整体的职业生涯辅导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除常规的提供就业信息等手段外,应该开拓更为新颖的、实质性的就业指导手段,如可以设计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素质测评等形式指导和培训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从而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规划职业生涯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特别针对大学生的上述就业心理问题,提供团体或个体的系统性心理辅导,辅导目标要定为不仅帮助其找到工作,更重要地是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其将就业和人生追求、生命意义有机结合起来。形式上,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心理诊疗室,为每位贫困大学生设置一个账号和密码,当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通过该账号可以到诊疗室去咨询、去询问,将自己的心理问题、疑惑和困难讲出来,以及时获得疏通和缓解。
三 、结论
贫困大学生除认真学习高职院校要求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要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一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掌握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要重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技能的锻炼和积累。要特别重视自信心的培养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从平时的小事做起,逐步积累成功经验,不断积累成就感。通过这些措施,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培养自信心。此外,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环境适应、自主创业能力和协作精神,以适应未来企业和职业的需要及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
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童辉杰,吕航,梁巍,等.就业困难大学生生活及心理适应状况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1):66-69.
[4]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3]刘韧,朱雄.当代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
作者简介;吕鸿雁、性别:女、职称:讲师、出生年月:1982.7.31、所获学位:学士、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教师
工作单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联系地址: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雅观路1号、电话:13821125805 、邮编:300350 、
【关键词】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和培养制度的改革,高校在校大学生及贫困生人数在不断增大,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成了国家社会和高校都共同关注的问题,贫困生群体是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也是需要关注、帮助和扶持的弱势群体,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关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帮扶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贫困问题,为他们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但要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高校需要不断创新对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开展有效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贫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际关系
在大学里,远离父母朋友的大学生们的交际需求有了很大提升,渴望着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贫困生和其他同学相比,生活、成长环境和生活阅历的差异使他们难融入大集体中去,在相对陌生的环境里也不懂得如何寻求帮助,家境贫寒、兴趣和爱好及交际技巧匮乏的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中,为掩饰自身的困境和不足,自尊心促使他们不愿意主动和他人交往,全无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从而逐渐形成内向、孤僻、冷漠的心理状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贫困大学生增强积极情绪体验提供支持,进而增进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化解自卑、焦虑、忧伤等消极情绪的力量,能让他们从容应对经济、学业、就业压力。
(二)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群体,社会的细胞是家庭,也是大学生生活中快乐的主要源泉,家庭是最早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大学生最初的社会生活经验是在家庭的教育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慢慢形成带有家庭特点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父母的思想、行为、品质、教育方式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快乐的家庭氛围可以为孩子提供身心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为孩子的健康心理塑造提供保证。但是,贫困大学生的父母为了撑起家的天空,早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去远方的城市打工,缺少父爱母爱他们在祖父母的照顾下过着拮据的生活并一路走来 在大学他们的心里不但承载着学业的压力,还背负着如何减轻家人和自己生存的压力,这些压力若长期无法得到排解会使他们的内心陷于紧张、焦虑、烦躁、痛苦的境地,带来复杂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
(三)就业压力
面对就业压力,一旦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几经挫折还是无法找到自己认为适合的工作,他们就会陷入逃避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为了不再次伤害到自己的自尊心,他们就会胆怯于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甚至会发展到不敢走进招聘会现场的程度,过多依靠间接信息了解就业市场信息,缺乏战胜贫困的勇气和毅力,而将困难的解决寄希望于政府、社会和学校的优惠照顾政策。特别是当其他同学顺利找到工作,就会怀疑其是通过家庭关系找到的,如果自己生在那样的家庭也一定会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渐渐地他们就会消极认识社会,抱怨竞争环境,觉得自己获得了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认为择业竞争是关系的竞争,把自己的就业失败归咎于社会和政府,产生无谓的嫉妒心理。当今就业形势极其严峻,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有着强大的就业压力。
二、 面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贫困大学生由于他们成长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原因,心理上更多体验到是:抑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时,一方面同乡、室友、同学、老师要帮助他们有意识地进行积极地交往、沟通,在交往、沟通过程中,要运用积极的沟通方式主动交往,关心和帮助他们应对生活、学业上的困难,传递积极的信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如爱、高兴、自豪感等多种具体的积极情绪,提高与贫困大学生交往的实效性。
(二)培养贫困学生积极品质,增强自我成长力量
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身上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应对生活的拷问,幸福地生活、人自身具有智慧、勇气、仁慈、公正、克制和超越六大美德以及与之相呼应的二十四种品格力量这些美德、品质能否在贫困大学生个体身上体现出来取决于个体能不能关注到他们,并在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下来习得他们,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快乐地生活,就要帮助他们努力来习得这些积极人格品质 要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这些积极人格品质,教育者要树立积极教育理念,关注他们身上的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把教育的立足点放在挖掘和强化他们身上的现实能力和潜力上。
(三)高职院校要重视整体的职业生涯辅导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除常规的提供就业信息等手段外,应该开拓更为新颖的、实质性的就业指导手段,如可以设计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素质测评等形式指导和培训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从而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规划职业生涯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特别针对大学生的上述就业心理问题,提供团体或个体的系统性心理辅导,辅导目标要定为不仅帮助其找到工作,更重要地是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其将就业和人生追求、生命意义有机结合起来。形式上,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心理诊疗室,为每位贫困大学生设置一个账号和密码,当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通过该账号可以到诊疗室去咨询、去询问,将自己的心理问题、疑惑和困难讲出来,以及时获得疏通和缓解。
三 、结论
贫困大学生除认真学习高职院校要求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要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一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掌握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要重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技能的锻炼和积累。要特别重视自信心的培养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从平时的小事做起,逐步积累成功经验,不断积累成就感。通过这些措施,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培养自信心。此外,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环境适应、自主创业能力和协作精神,以适应未来企业和职业的需要及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
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童辉杰,吕航,梁巍,等.就业困难大学生生活及心理适应状况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1):66-69.
[4]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3]刘韧,朱雄.当代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
作者简介;吕鸿雁、性别:女、职称:讲师、出生年月:1982.7.31、所获学位:学士、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教师
工作单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联系地址: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雅观路1号、电话:13821125805 、邮编:300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