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uc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常常会遇到这样棘手的状况:一个新游戏刚开展几天幼儿就了无兴趣,缺失兴趣后的幼儿无视游戏规则,出现捣乱的现象。如何让幼儿在较长时间内对一个游戏保持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只要教师指导合理,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教师如何在保证发挥儿童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呢?结合我班的“服装店”游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幼儿自主创设游戏主题


  情景一:一天“,娃娃家”的娃娃衣服破了,我一边看着坏了的衣服,一边自言自语道:“娃娃衣服破了,没衣服穿了,怎么办?”这一问幼儿纷纷议论开了:
  “把我小时侯的衣服带来给她穿。”
  “用花手帕把她的身体包起来,就像穿了衣服。”
  “服装店的师傅会做衣服,可以请师傅做一件衣服给她。”
  在幼儿的议论中我提议:“那我们来开一个服装店的游戏吧,你们来当师傅,做出漂亮的衣服给娃娃穿好吗?”幼儿的欢呼声显然是同意了我的想法。
  分析: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以参谋、支持者的身份出现,将教师的意图化为幼儿的主观意愿。在这段对话中,教师激发幼儿自主创设“服装店”的游戏愿望,积极地给予回应与支持,并非生硬地直接指挥游戏说:“今天我们开一个服装店的游戏,大家来当服装店的师傅。”那样幼儿也可能会按教师的意愿开展游戏,但其主动性、积极性却大大地被压制了,削弱了游戏的教育作用。

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情景二:商定开展“服装店”的游戏后,我带领幼儿参观了园所附近的服装店,请师傅为幼儿介绍店里陈列的服装款式。我还扮成一个顾客,先挑选布料,再挑选式样,又请师傅现场为我量体裁衣。回班后,幼儿将参观所见的服装店工作流程进行了交流,并到“百宝箱”里找来了白纸、彩纸、油画棒、剪刀、勾线笔等材料,考虑到中班幼儿徒手画各种服装有困难,我给他们提供了服装模板,有上衣、背心、短裙、连衣裙、裤子等,幼儿自选模板裁剪下衣服,再用彩纸、油画棒等进行装饰。布置好“服装陈列架”,让幼儿把做好的衣服挂在架子上展示。同时,我鼓励幼儿:“服装店的师傅要按照顾客说的颜色、款式去做,没人来定做的时候可自己多做一些衣服,做得漂亮一点,就会吸引顾客来买。”第二天,游戏便顺利地开展起来。
  分析:现实生活经验是幼儿角色游戏开展的基础。通过师生参观“服装店”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熟悉服装店的工作流程。在幼儿积极筹备游戏的材料和场所时,教师细致地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了服装模板,较好地激发了幼儿游戏的愿望和兴趣。

三、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


  情景三:游戏开始,玩逛街的三个女孩去“服装店”做衣服,一个做蓝色的短裙,一个做红色的连衣裙,还有一个做绿色长裤,“师傅”按照要求很快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几天游戏过程如出一辙,渐渐地去“服装店”游戏的幼儿明显变少。我扮作顾客去“服装店”定做衣服,我说:“乔乔师傅,我要做一条连衣裙,胸前要有三朵红花,裙摆要有彩色的条纹。”乔乔是一位美工技能较好的男孩,他在我的要求下做出了一件漂亮的连衣裙。当天评价游戏时,我隆重介绍了这个作品,幼儿似乎眼前一亮。去“服装店”定做衣服的“顾客”变得络绎不绝,他们要求的服装样式也越来越丰富,服装店的“师傅”们因此很是忙碌。
  分析:游戏中,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游戏情况,分析游戏存在的问题。当幼儿对游戏内容不感兴趣,教师找准时机介入游戏,并以角色的身份间接影响游戏,启发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思考,指导游戏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四、重视游戏的评价


  情景四:游戏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后,幼儿的兴趣逐渐衰减,原来允许六个人玩的“服装店”,今天只有两个人去玩了。评价游戏时,我问:“今天玩服装店游戏的小朋友特别少,为什么?”小蝶说:“天天做那几件衣服,没意思。”她的回答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时,我又组织大家讨论:“那你们希望再增加一些什么内容呢?”恰逢冬季,幼儿看看自己的服饰,有的说羽绒服,有的说帽子,有的说围巾、手套,根据他们的建议,我又增添了羽绒服、帽子、围巾、手套的模板,幼儿的兴趣再次被激发。
  分析:教师在评价游戏时了解幼儿兴趣缺失的原因,在充分尊重幼儿想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游戲内容。游戏的评价环节,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解决一些争议,了解幼儿的想法,帮助其提高游戏质量,可见,组织幼儿评价游戏也是教师间接指导方法之一。

五、密切观察,有效指导


  情景五:“母亲节”快到了,我应幼儿的强烈要求,在“服装店”里增添了女包、袜子、鞋垫的模板。同时,幼儿在美术集体活动中学习了蜡笔水粉脱色画的技能,我将红、黄、蓝三种水粉颜料调好后放在“服装店”,鼓励他们使用新技法对服饰进行装饰,并给予适时指导。
  分析: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开展角色游戏的基础,将现实生活与角色游戏有机结合,捕捉节日中幼儿的行为表现所隐含的生成教育的价值,创设生成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的自发活动。同时根据幼儿已有的技能,调整游戏材料,以改变制作方法再次调动幼儿的兴趣,在专注游戏同时又巩固了美术技能,一举两得。
  情景六:增加制作服装的材料后,幼儿热衷于用新技法来做服装,即便是没有人来定做时,也做了不少衣服挂在展示架上,没几天展示架上的衣服越来越多,有些衣服被扔在柜子上,有的被当作垃圾扔了,有的幼儿将买来的衣服扔在了“小吃店”,“服装店”里一片狼藉。
  分析:教师一味在提高幼儿制作兴趣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游戏规则的强调,使得幼儿将兴趣点放在了制作衣服的过程上,而忘了自己的角色身份,导致做好的衣服没有人买,出现无处安放的混乱场面。
  情景七:评价游戏时,我问幼儿:“这么多衣服没有人买,怎么办?”尧尧说:“没人买就自己带回家。”尧尧的想法提醒了我,于是我建议大家把买来的衣服放进自己的格子中,放学的时候带回家。又提醒幼儿“服装店”的师傅必须要有人定做了才能去做,但这种做法显然限制了幼儿的制作欲望,我觉得有些不妥。正当我在思索更好的解决方法时,转机出现了,丹丹在玩这个游戏时吆喝到:“快来买衣服哦!打折喽!便宜买喽!”评价游戏时,尧尧呼吁“服装店”停做几天,这几天专门打折销售。于是幼儿以打折、买一送一等方式很快将积压在“服装店”里的衣服处理完了,还玩得很开心。
  分析:遇到问题时,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平等地与幼儿协商、交流,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巧妙地化解了游戏中的矛盾。
  “服装店”的游戏持续了一个学期,幼儿兴趣始终不减,其功劳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案例中教师密切关注游戏的发展,帮助幼儿将游戏和生活经验进行链接,拓展幼儿游戏的内容。整个游戏的发展过程真正体现了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的适时指导,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内容,增加游戏情节,促进角色交往,更能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其组织活动的能力,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成长。
其他文献
在当下,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活动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仔细观察集体教学活动,我们不难发现,活动过程中总会有个别或几个“不协调”角色。虽然在不少教师看来,这些“不协调”角色不至于影响集体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但在“教育要面向全体儿童”和“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幼儿园教师应该认识到:关注这些儿童的发展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集体
“盒”玩具六:手影小屋(大班)庄燕华设计  设计意图  考虑到手影游戏需要在一个黑暗的空间内进行,而幼儿白天在幼儿园,一直处于明亮的环境,于是就想到用大纸箱制作一间封闭的小屋,让幼儿能够在小黑屋这样一个真实的黑暗空间内玩手影游戏,增强游戏效果。  制作材料  大纸箱,黑色即时贴,内置灯,夜光贴,手影图示。  外形尺寸:70cm×90cm×120cm。  制作要点  1.黑色封闭环境:用大纸箱制作一
一、丛书的出发点——让理论变为教师的行动  《让理论看得见》丛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教授主编,2011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一直困扰着学前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理论的主要践行者,是联结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以及学习行为对教育理论的践行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幼教理论。只有领会、掌握理论,才能将理论运用
一个富有支持性的环境应该能够很好地引发、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与学习。可在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区域布局不合理,区域墙饰过满,区域材料过少、过多或过乱等问题,很难引发幼儿相应的学习与探究。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区域环境的支持性,2018年11月16日,宿迁市中心城区幼教科研共同体在宿城区隆城颐和幼儿园以“幼儿园支持性区域环境建设”为专题开展了研讨活动。以下笔者将本次活动的主要操作流程与思考加以梳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的确如此,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常常产生各种疑问,越是不知
梅雨季节,又一次大雨后,幼儿园里的一棵柳树倒了下来。树干在离地面约30厘米处折断,树冠静静地躺在地上。  幼儿园里有20来棵柳树,这棵倒了的柳树与众不同。倒了的柳树可以引发孩子的哪些学习?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看到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一、发现与观察  (一)小班幼儿观察实录  幼儿:树倒啦,树倒啦。  幼儿:老师,树为什么会倒掉?  幼儿:生病了,它老了,死掉了就倒掉了……  幼儿:这么多
本着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吸收观念,我们立足本地、本园实际,开展了“巴渝民间音乐素材在幼儿园的开发和利用”系列研究,以此作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的拓展和补充。实现课程的创生取向。在此研究中,我们在音乐教研组内尝试开展了“同课异构”比较式课例研究模式,针对相同音乐素材,通过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的课例展示,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比较不同教师教学中的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方法和组织
在“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中,陈鹤琴先生非常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重要性。他大力提倡教师应重视审美环境的创设,要让幼儿在充满美的环境中,培养幼儿的情感,陶冶幼儿的性情。当下,鼓楼幼教人在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课程游戲化的新理念、新精神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和利用环境,支持儿童在感知、欣赏、发现、探索中进行艺术性表达,从而体现“活”的环境所具有的本真、生
案例研讨是立足于教育实践的一种教研模式,它是以真实的教育教学实例为素材,进行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案例研讨的目的是使教师在研讨过程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养成反思的习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其专业发展。我园在开展案例研讨的过程中,帮助教师整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在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中,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真正实现教、学、研的一体化,促使教师在研讨中得以反思成长。一
近几年,我园绿色教育课程方案文本不断完善,可我们却发现课程建设仿佛进入了“高原期”,教师们的热情开始下降,实施课程的创造性开始减弱,积极主动的课程建设开始演化为任务式的程式化实践。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课程实施的推动机制出了问题。幼儿园课程从文本方案到现实实践并不是一个扁平化的简单复制过程,而是一个立体化的创造性再建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课程管理的支撑。因此,我园从保障实施、激活创造、拓展资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