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精神,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罗边小学立足地域资源特色,开创性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引进校园,起步探索阶段先成立粤剧社团,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将粤剧学习推广至全校,并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粤剧校本课程,邀请名师、能师到校指导。经过多年不懈探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体艺素养发展,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使粤剧学习成为学校一大特色和品牌,产生了良好的艺术辐射效应。
关键词:传统文化;粤剧;学生素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罗边小学立足岭南文化,结合“培贤育雅”的办学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引进校园,在继承粤剧文化的同时,发挥粤剧独特的文化浸润作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优雅的气质。
一、将粤剧引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一)成立社团,组织专业训练
2012年3月,学校成立培兰艺苑社团,聘请锣鼓音乐师傅和粤剧演员担任指导老师,开设锣鼓音乐队(民乐队)和粤剧队,形成整台粤剧全套训练的体系,将广东大戏系统完整地引进校园。
1. 组建梯队,配备训练室场
学校组建了高年段和低年段训练梯队,每周一、三、五下午第三节进行训练;为保障训练质量,在设立考勤制度的基础上,专门安排粤剧教育专用室场,设置粤剧乐队教学室、粤剧女队训练室、粤剧男队训练室,并购置粤剧表演训练专用地垫,配合高难度动作的训练。
2. 强化训练,苦练基本功
在锣鼓民乐队方面,规范姿势、手法,吹打弹拨反复示范,反复练习;在粤剧队训练方面,讲解粤剧知识,介绍粤曲唱腔板式,组织唱腔练习。在组织学生视唱、记谱、节奏、演唱训练的基础上,强化身段、发声、唱、做、练、打等教学和训练,苦练基本功。
(二)推广至全校师生
随着将粤剧引进校园的实践经验日渐丰富,学校于2016年开始向高品粤剧发展并引导外地生、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粤剧文化,创造性地采取“本地生与外地生同招”的策略,重视民族教育。招生上,一方面积极践行教育公平思想,招录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并引导他们参加锣鼓音乐队(民乐队)和粤剧队的学习;另一方面实施倾斜招录少数民族的随迁儿童入读公办学校,并安排少数民族的学生参加粤剧班学习和训练(近两年先后安排贵州仡佬族的谢子皓和穿青人的贺宇杰参加粤剧班学习,其中贺宇杰同学在2019年9月到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让少数民族的随迁儿童也接受高雅传统文化(粤剧)的教育,提升少数民族随迁儿童的艺术素养,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进步。在这一基础上,将粤剧的基本动作推广至全校师生,全员学习粤剧基本动作,形成良好的粤剧学习氛围。
(三)编制粤剧校本课程
我校秉承“粤剧曲艺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宗旨,为让学生更科学、规范学习粤剧及曲艺文化,2018年10月,在7年探索少儿学习粤剧的经验和方法基础上,学校组织人员编制,邀请专业老师指导和校对,编制了《罗边小学粤剧身段基本动作教学校本课程》。
该校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特点,以本校学生的标准粤剧身段动作为基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而规范地学习粤剧,使学生“根正苗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艺术素养的发展。
《罗边小学粤剧身段基本动作教学校本课程》的编制与使用,使学生学习粤剧有章有法,有曲有序,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是校园学习粤剧的一大突破。
(四)采取“名师到校、能师指导”策略
为提升粤剧教育质量,打造高品粤剧,培养学生高雅艺术素养,我校采取“名师到校、能师指导”的策略。从2016年起,聘请国家梅花奖得主吴非凡和广州粤剧院的专业老师到校指导粤剧教学,除此之外,近年来到校指导的还有梁衡、陈觉、杨紫柔、谭胜华、张珠、李锐宝等粤剧名家。
2019年,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深度合作,邀请优秀音乐老师到校指导锣鼓音乐,使粤剧教育向高品、高端发展。
(五)开展粤剧课堂教学研究,促进粤剧教育发展
我校還成立专门的粤剧传统教育领导小组,组建粤剧传统教育教研组,探索在艺术学科教学中渗透粤剧教育。经过艺术学科老师指导,取得较好成果。2019年4月18日,在南村镇的活动中,学校艺术科组陆英英老师的美术课《拓印的魅力》,黎嘉仪老师的音乐课《凤阳花鼓》,围绕“精讲精练,粤剧渗透”的特色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渗透粤剧元素,将粤剧带入课堂,获得同行的好评;笔者执教的课题《粤剧走进你我他》获得广州市中小学生戏曲优秀课例评选二等奖。
二、粤剧进校园在实践与创新中结出硕果
(一)有效促进体艺素养发展,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使粤剧后继有人
在粤剧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了粤剧文化的熏陶,身姿、神韵、举止、气质均较未学习粤剧学生的要好,展现出一种优雅的气质和淡定的艺术素养。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粤剧基本功和乐器弹奏的技艺,更是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不轻易言弃,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特别在舞台上,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粤剧学习产生了自信心,形成了较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在八年的粤剧进校园探索实践中,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接触粤剧、学习粤剧、演出粤剧,使粤剧在校内得到传承与发扬,逐渐走出演员及观众以中老年人居多而年轻人参与较少的窘境。学校也被评为“番禺区戏曲传承基地”“番禺区杰出少儿戏曲基地学校”。
(二)创造特色,塑造品牌,产生良好的艺术辐射效应
学校注重粤剧的传承与传播,积极参加各类粤剧文化活动。近年来,参加各项比赛和演出逾50场(次),先后到番禺区罗边村、旧水坑村、南村镇新基村、大龙街新水坑等10多个村居及南方剧院、广州电视台、广东粤剧博物馆、北京国家大剧院等演出,深受各阶层群众的欢迎并在番禺区戏曲界有口皆碑。
2018年,粤剧《穆桂英之渡河》《白龙关》到广州南方剧院参加首届广佛校园粤剧文化节汇演,获观众热烈好评并接受珠江电视台的采访;原创剧《览胜番禺》参加广州星海音乐季第十一届星海艺术节展演,获展演奖;粤剧《绣春花》参加广东地区第四届少儿题材粤剧曲艺作品展演获得“优秀节目奖”,参加2018广东小学生诗歌节作品音乐会演出,获省市与会领导好评;粤剧队学生参加广州市公益宣传片“不设寸功篇”的拍摄,向世界宣传广州;2019年,粤剧节目《岭南英才传绣·跷》参加第2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喜获“最佳集体节目”奖、“编排类小梅花集体节目第一名”;同年9月,粤剧班的9位小演员与星海音乐学院及附中的师生代表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粤剧古腔《传承》,向全国宣传了非遗“粤剧”和岭南(番禺)文化。
培兰粤剧社团的队员,他们走出番禺,走出广州,走出广东,走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实现了“农村孩子走进国家艺术殿堂”的梦想,这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对学校的艺术教育、民族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如今,我校先后被评为广州市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番禺区杰出戏曲传承基地、番禺区音乐家协会培训基地。在粤剧进校园的探索路上,我们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课程体系和经验成果,推动艺术教育高品位发展,促进了学生素养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推进了学校公平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产生了良好的艺术辐射效应。
关键词:传统文化;粤剧;学生素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罗边小学立足岭南文化,结合“培贤育雅”的办学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引进校园,在继承粤剧文化的同时,发挥粤剧独特的文化浸润作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优雅的气质。
一、将粤剧引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一)成立社团,组织专业训练
2012年3月,学校成立培兰艺苑社团,聘请锣鼓音乐师傅和粤剧演员担任指导老师,开设锣鼓音乐队(民乐队)和粤剧队,形成整台粤剧全套训练的体系,将广东大戏系统完整地引进校园。
1. 组建梯队,配备训练室场
学校组建了高年段和低年段训练梯队,每周一、三、五下午第三节进行训练;为保障训练质量,在设立考勤制度的基础上,专门安排粤剧教育专用室场,设置粤剧乐队教学室、粤剧女队训练室、粤剧男队训练室,并购置粤剧表演训练专用地垫,配合高难度动作的训练。
2. 强化训练,苦练基本功
在锣鼓民乐队方面,规范姿势、手法,吹打弹拨反复示范,反复练习;在粤剧队训练方面,讲解粤剧知识,介绍粤曲唱腔板式,组织唱腔练习。在组织学生视唱、记谱、节奏、演唱训练的基础上,强化身段、发声、唱、做、练、打等教学和训练,苦练基本功。
(二)推广至全校师生
随着将粤剧引进校园的实践经验日渐丰富,学校于2016年开始向高品粤剧发展并引导外地生、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粤剧文化,创造性地采取“本地生与外地生同招”的策略,重视民族教育。招生上,一方面积极践行教育公平思想,招录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并引导他们参加锣鼓音乐队(民乐队)和粤剧队的学习;另一方面实施倾斜招录少数民族的随迁儿童入读公办学校,并安排少数民族的学生参加粤剧班学习和训练(近两年先后安排贵州仡佬族的谢子皓和穿青人的贺宇杰参加粤剧班学习,其中贺宇杰同学在2019年9月到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让少数民族的随迁儿童也接受高雅传统文化(粤剧)的教育,提升少数民族随迁儿童的艺术素养,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进步。在这一基础上,将粤剧的基本动作推广至全校师生,全员学习粤剧基本动作,形成良好的粤剧学习氛围。
(三)编制粤剧校本课程
我校秉承“粤剧曲艺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宗旨,为让学生更科学、规范学习粤剧及曲艺文化,2018年10月,在7年探索少儿学习粤剧的经验和方法基础上,学校组织人员编制,邀请专业老师指导和校对,编制了《罗边小学粤剧身段基本动作教学校本课程》。
该校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特点,以本校学生的标准粤剧身段动作为基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而规范地学习粤剧,使学生“根正苗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艺术素养的发展。
《罗边小学粤剧身段基本动作教学校本课程》的编制与使用,使学生学习粤剧有章有法,有曲有序,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是校园学习粤剧的一大突破。
(四)采取“名师到校、能师指导”策略
为提升粤剧教育质量,打造高品粤剧,培养学生高雅艺术素养,我校采取“名师到校、能师指导”的策略。从2016年起,聘请国家梅花奖得主吴非凡和广州粤剧院的专业老师到校指导粤剧教学,除此之外,近年来到校指导的还有梁衡、陈觉、杨紫柔、谭胜华、张珠、李锐宝等粤剧名家。
2019年,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深度合作,邀请优秀音乐老师到校指导锣鼓音乐,使粤剧教育向高品、高端发展。
(五)开展粤剧课堂教学研究,促进粤剧教育发展
我校還成立专门的粤剧传统教育领导小组,组建粤剧传统教育教研组,探索在艺术学科教学中渗透粤剧教育。经过艺术学科老师指导,取得较好成果。2019年4月18日,在南村镇的活动中,学校艺术科组陆英英老师的美术课《拓印的魅力》,黎嘉仪老师的音乐课《凤阳花鼓》,围绕“精讲精练,粤剧渗透”的特色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渗透粤剧元素,将粤剧带入课堂,获得同行的好评;笔者执教的课题《粤剧走进你我他》获得广州市中小学生戏曲优秀课例评选二等奖。
二、粤剧进校园在实践与创新中结出硕果
(一)有效促进体艺素养发展,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使粤剧后继有人
在粤剧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了粤剧文化的熏陶,身姿、神韵、举止、气质均较未学习粤剧学生的要好,展现出一种优雅的气质和淡定的艺术素养。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粤剧基本功和乐器弹奏的技艺,更是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不轻易言弃,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特别在舞台上,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粤剧学习产生了自信心,形成了较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在八年的粤剧进校园探索实践中,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接触粤剧、学习粤剧、演出粤剧,使粤剧在校内得到传承与发扬,逐渐走出演员及观众以中老年人居多而年轻人参与较少的窘境。学校也被评为“番禺区戏曲传承基地”“番禺区杰出少儿戏曲基地学校”。
(二)创造特色,塑造品牌,产生良好的艺术辐射效应
学校注重粤剧的传承与传播,积极参加各类粤剧文化活动。近年来,参加各项比赛和演出逾50场(次),先后到番禺区罗边村、旧水坑村、南村镇新基村、大龙街新水坑等10多个村居及南方剧院、广州电视台、广东粤剧博物馆、北京国家大剧院等演出,深受各阶层群众的欢迎并在番禺区戏曲界有口皆碑。
2018年,粤剧《穆桂英之渡河》《白龙关》到广州南方剧院参加首届广佛校园粤剧文化节汇演,获观众热烈好评并接受珠江电视台的采访;原创剧《览胜番禺》参加广州星海音乐季第十一届星海艺术节展演,获展演奖;粤剧《绣春花》参加广东地区第四届少儿题材粤剧曲艺作品展演获得“优秀节目奖”,参加2018广东小学生诗歌节作品音乐会演出,获省市与会领导好评;粤剧队学生参加广州市公益宣传片“不设寸功篇”的拍摄,向世界宣传广州;2019年,粤剧节目《岭南英才传绣·跷》参加第2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喜获“最佳集体节目”奖、“编排类小梅花集体节目第一名”;同年9月,粤剧班的9位小演员与星海音乐学院及附中的师生代表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粤剧古腔《传承》,向全国宣传了非遗“粤剧”和岭南(番禺)文化。
培兰粤剧社团的队员,他们走出番禺,走出广州,走出广东,走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实现了“农村孩子走进国家艺术殿堂”的梦想,这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对学校的艺术教育、民族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如今,我校先后被评为广州市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番禺区杰出戏曲传承基地、番禺区音乐家协会培训基地。在粤剧进校园的探索路上,我们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课程体系和经验成果,推动艺术教育高品位发展,促进了学生素养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推进了学校公平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产生了良好的艺术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