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中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那么,当前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之中,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创新,培养他们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1营造和谐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创新离不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思维.如果说创新是时代发展进步的灵魂,那么创新思维就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才能孕育、诞生.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营造适宜学生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西方国家的校长在评价中国学生时,也谈到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会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出现这样问题呢?笔者从学生中了解到,他们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是因为有心理顾虑.许多学生认为:我提的问题如果是错的或别人都懂了,同学讥笑吗?我提的问题如果不是今天新课的要点,老师批评吗?……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学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友善、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敢于大胆探索.如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对于提错问题的,教师决不批评,而且还应启发他用另一个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对于能够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要给学生讲明原因,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创设心理安全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起点.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能够创新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充满好奇,想知道其究竟时,他的学习活动最主动,目的性最强,学习效率最高.学生对他们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就会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能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进一步创新的欲望.这样学生的创新便有了产生可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要从提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教师将一节干电池与小灯泡连接组成闭合回路,小灯泡发光.接着教师又拿出一节干电池,问学生:“如果我将这节干电池和前面那节干电池串联接入刚才的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会怎样变化?”学生几乎齐声回答:“变亮了!”但是教师将一个同样大小的电池串联接入电路中时,结果小灯泡的亮度变暗了!学生这时就会沸腾起来,就会追问“为什么?”,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进一步问个究竟、探个明白的要求,从而学生的创新也就有了可能.因此, 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鼓励求异,以提高学生提出创新性问题的能力.
  3构建探究方式,让学生学会创新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科学探究的学习.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造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分析论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探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反思,促使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创新思维,学会创新.例如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两端电压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回忆,引导学生推断出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定性关系,给接下来学生的猜想或假设指明了方向.学生逐渐领悟到科学猜想是要在“电压越高,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的实验基础上完成的;需要努力对事物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而不是凭空瞎想,还需要进行实验探究来检验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对将要探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愿望.这将促使学生想要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符合逻辑、理性的推理,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实验时,学生将面临对三个变量的关系问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法来处理实验问题.学生在学习这一科学方法的同时把这种方法转变为自身的创造性能力.最后,在分析和论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图像等数学手段找出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完成让学生经历电阻概念定义式的创新性认知的形成过程.
  4点拨思维方法,让学生善于创新
  物理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为了让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创新能力.《物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要点拨学生跳出“题海”,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同一问题,把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教授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或迁移思维等创新方法,使学生善于创新.
  4.1求异创新
  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因为求异思维往往产生新奇、独特的见解,敢于打破固定模式,从而形成新思路,新见解,对给出的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
  例1小船往返于沿海的甲、乙两地.若水不流动,往返一次需时间t1;若水流动,往返一次需时间t2;则
  A.t1=t2B.t1>t2   C.t1  解析本题通常利用不等式比较大小.这里假设一种特定的极端情况:设水流速度恰好等于船速,则船逆水行驶时相对岸的速度为零,逆水行驶的时间是无限长.所以,船在静水中往返一次的时间一定比在流水中往返一次的时间要短.故答案选C.
  4.2发散创新
  发散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思维方法,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同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发散思维把所研究的对象、方法甚至已得出的结论,都放在“可变”的地位上加以观察、思考和探索各种可能,它是一种寻求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了高度的创新思维特征.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启迪学生借助发散思维,进行广泛的自由联想,思路流畅开阔,往往会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2小王手握着一个质量为1.8×102 g、体积为45 cm3的钢球,不知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请你来判定一下.
  解析先假设此球是实心的,根据题中所给条件求出它的密度、质量、体积,再与已知条件进行比较判定.
  (1)比较密度法.求出钢球的密度与钢的密度值进行比较.
  ρ球=m球V球=1.8×102 g45 cm3
  =4 g/cm3=4×103 kg/m3<7.9×103 kg/m3,
  由此可知,此球空心.
  (2)比较质量法.假设此球是实心的,求出实心钢球的质量与已知钢球的质量进行比较.
  m球=ρ钢V球=7.9 g/cm3×45 cm3≈336 g>m球,
  由此可知,此球空心.
  (3)比较体积法.假设此球是实心的,求出实心钢球的体积与已知钢球的体积进行比较.
  V球=m球ρ球=1.8×102 g7.9 g/cm3≈22.8 cm3  由此可知,此球空心.
  此类例题能够训练学生熟悉和掌握所学物理概念、公式、定律,并能做到灵活运用.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时,除了可以互相检验外,还可以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从中体会并发现哪种解题思路最简捷.如题2,如果单单判定球是否是实心的情况,比较密度法最简单;但如果判定球的空实心情况之后还要进一步求解球的空心体积,则比较体积法最简单.
  4.3迁移创新
  迁移理论认为,概括是迁移的核心,它能使学生把一般的原理和概念运用到其他的学习情境之中.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通过比较、分类、抽象、归纳等提示联系,引导学生发展迁移能力.从自然界最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从洗澡池放水时经常出现的漩涡,联想到地球磁场磁感线;从太阳系联想到原子结构……迁移,就像风一样,扰动了人脑的活动空间,常常把思维引向深处或更加广阔的天地,导致想象思维的形成,甚至灵感、直觉、顿悟的产生.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点拨思维方法,激励学生创新,培养他们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
  5组织开放实验,让学生乐于创新
  课后小制作、小实验是课堂实验的延伸和拓展,小发明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体现.由于课堂演示实验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往往限制了学生思维探索的深度,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才能.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动脑机会.如用日常用品自制的“土电话”的小实验,学生可以从制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通过制作了解到振动产生了声音,固体能传声.这不但加强了物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因为类似这样的活动一般都可以在家里进行,学生在家中可根据家庭条件,或购买或寻找各种可利用的器材或废品,进行制作和实验.这有利于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与创新环境,有利于他们独立自主品质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以创新为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才智,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教在今天,想在明天,营造环境,“在传授给学生双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浮躁了人心,学子们读书的心难以平静.本文从农村小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入手,分析影响读书习惯养成的几种情况,并从课内外结合等方面给出一些实验性的探
物理,即万物之理,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物理教学必须严谨精确、符合逻辑;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物理注重抽象思维,文学注重形象思维.从表面看,物理学和文学似乎是两条平行线,不可能相交;当感性的文学与理性的自
期刊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Leon Lederman)说过:“科学的享乐是带有观赏性的,你必须学会从别人的成就中获得乐趣.”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带给人类的贡献,并激励学生从科学家的成就中获得乐趣.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触发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一生有宏伟目标之追求.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的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孩子,因而物理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之外,
电阻的Y形联结是指三个电阻的一端联结在一个公共节点上,而另一端分别与外电路的三个不同的节点相连,又称星形联结,如图1所示;电阻的Δ形联结是指将三个电阻首尾相连,形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与外电路的三个节点相连,就构成(delta)联结,又称三角形联结,如图2所示.利用电阻Y-Δ等效变换可以达到简化电路的目的,提高竞赛解题效率,为了增强学生对于等效变换的理解,现进行简单的推导.
期刊
“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合作中学会学习,获得自主发展”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且学且议、互动互导是一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学策略,它通过相互讨论、相互指导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物理教学中它引领着笔者去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力,如何互动互导使课堂从有效到高效,践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同时结合新的课堂改革,在初中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中有两处提到亚里斯多德,其一在运动与力的章节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不受力的物体将停止运动.而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明确的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错了,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其二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亚里斯多德认为越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越快,伽利略通过实验及合理的推理无可辩驳推翻了这一论断,并明确指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与物体的质量毫无关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物理老师与时俱进,依据新课改的目标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逐渐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当前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地提升了物理教学的效率.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介绍了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有效利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几点建议,希望提供给同处初中物理教学一线的教师一点参
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谈“什么叫懂科学”时说:我的确懂科学,因为我不仅懂得物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了解科学的思想方法,懂得科学对待知识的态度,知道科学进步的源泉,受过科学思维的训练,对科学的价值有自己的认识,并立志献身于科学发展的事业.费曼谈的正是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以及科学文化的重要性,这与我们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但在实际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两个目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玛丽·雪莱研究可分为1978年至1999年、2000年至2013年两个时期。1999年以前,玛丽·雪莱研究发展十分缓慢;自2000年开始,以玛丽·雪莱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剧增,涌现出一批可喜成果:研究方法更加多样,研究环境及研究条件大为改善,标志着当代玛丽·雪莱研究正在逐步迈入繁荣期。玛丽·雪莱研究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相关论述与事实不符,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研究范围不够广泛
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是指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的一种初步设想.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关于“猜想与假设”部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1“猜想与假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