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次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革命运动的伟大意义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社会之所以能不断进步,除了生产力这个不可抗拒的发展因素外,从上层建筑而言,对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应该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五千年的历史,其间真正令中国历史命运发生改变的革命运动即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革还是屈指可数的。不过,当历史进入到20世纪后,在短短的一个世纪中却有三次革命运动令中国的历史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对这三次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革命运动,其伟大意义无论如何评价也是不过份的。
  
  一、埋葬封建君主制度的辛亥革命
  
  当世界历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从而使社会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古老的中华大地仍然被封建专制的君主政体所桎梏。先进与落后在鸦片战争中立见分晓。资本主义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毫不客气地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国门,并逐渐将中国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为拯救中华,先进的中国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运动,其中尤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影响最大。
  孙中山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1] 孙中山认为,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就必须推翻君主专制的政体,建立一个民国政体,“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2]
  孙中山先后组织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以及三民主义学说。经过对革命的广泛宣传和多次发动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的武昌起义后获得各省响应,并于1912年元旦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政府。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历史意义是十分深远的。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指出:“从孙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3]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成功地推翻了统治中国达二百六十多年的反动腐朽的清朝政府,最后地埋葬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国,推动了历史前进。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成就。
  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结束封建君主制度并建立共和政体,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势力,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定的解放,使民主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因为如此,在此后出现的帝制复辟以及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就只能是短命的,而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则迅速地跃上了历史舞台。
  辛亥革命不仅打击了封建势力,也给了帝国主义一击。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引起了反抗”,“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4]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朝政府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的美梦破产了。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新的推动。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辛亥革命爆发在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亚洲的一个大国,在东方建立起第一个共和制度,这便有力地影响到亚洲各国。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接受过孙中山的影响。辛亥革命时,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出现过一次高潮,这是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共同做出的贡献。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同志在当时就指出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号召欧洲无产阶级从东方民族解放运动中吸取 勇气,批判那些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者看不到大好的革命形势,“是多么近视、多么懦弱”![5]
  
  二、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由于中国资本主义起步晚,又是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发展,所以中国的资产阶级不仅不壮大,而且不成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6]。国内军阀割据,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尤其是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背叛革命,投降帝国主义,成了压迫和剥削中国人的反革命首领”。[7]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成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由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种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了。……这种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第一阶段,第一步,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8]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天下午,首都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他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确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改革开放
  
  新中国的成立,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发展情况是比较好的,但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反而继续沿袭革命时期的许多做法,大搞群众运动和政治斗争,结果发展道路极为曲折,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迅速地发展起来;30年来保持了年均9.8%的发展速度,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事实充分说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是新生的社会制度,必然会显示其优越性,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但生产力是不会停顿的,社会是不断前进的,必须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使其经常保持与生产力相适应、与社会实际相符合的状况,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邓小平将改革与开放联系在一起,构成中国的强国之路,说明开放对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放是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经济,才能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正是因为思想的解放,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要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思想解放,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不仅将改革开放称为“伟大革命”,而且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十大宝贵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说,这些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9]
  
  20世纪爆发在中国的三次伟大革命运动,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历史并使中国迅速崛起;因此,这三次革命运动必将以重要的篇章载入中华民族的历史。借用胡锦涛总书记的原话,作为本文的总结: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3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10]
  
  注释:
  [1][2]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5~326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3]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6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6][7]毛泽东:《唯心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513页,第1511页,第151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列宁全集》第18卷第583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8]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10]胡锦涛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供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这首《清明》诗具有诱人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以不同的手法与方式来表达对这首诗所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或对联、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争名,等等,不一而足,影响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道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又颇为壮观的文学风景线。    一、删缩  有人以为《清明》诗
期刊
文史研究馆的馆员大多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而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刘孟伉更是出类拔萃,名闻遐迩。刘先生既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诗人、文史学家、书法篆刻家,同时又是一位早在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者。  刘孟伉(1894—1969),名贞健,字孟伉,号呓叟,50岁后写作寐交。他是四川省云阳县(今重庆市云阳县)清水乡人,4岁时母冉氏病故,5岁即随父入私塾开蒙。他天资聪颖,性格倔强;11岁开始从塾
期刊
林思进(1873-1953),字山腴,晚年号清寂翁,四川华阳(今属成都)人。林思进幼时从父林毓麟学,还师从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如乔树楠、严岳莲、王增祺、廖平等。龙藏寺诗僧雪堂编著的《绿天兰若集》收有他少时的诗作。  大兴名进士胡薇元官华阳时,林思进应县试第二,成都府应试时为第三名。他在二十多岁时考入四川尊经书院,乃以“杏花春雨江南”一诗应考。1903年(清光绪癸卯),林思进乡试中举,其时著名书法家余
期刊
一、人性一面    张献忠原是讲情义的人,颇有人情味。吴伟业《绥寇纪略》说,他青年时在总兵王威手下当兵,有一次犯了军纪,与同辈共18人被绑起来,就要开刀问斩。这时副总兵陈洪范正好过来,献忠仰面求恕。洪范见献忠身材魁梧,便出面保他;其他17人都杀了头,只有张献忠鞭打100下了事。后来起义,他一直念叨“陈总兵活我”(一说刻檀木为像),但陈洪范本人并不知道。  1638年张献忠接受招安后,曾住在谷城方岳
期刊
1993年6月7日下午,家住上海的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赵清阁得到中国文联电话: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的阳翰笙撒手辞世!这位已届八旬的老人顿时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赵清阁老泪纵横地望着一天前阳翰老派秘书黄铭华送来的参茶和精美的花篮,那红缎条上清晰写着:“祝清阁八秩寿诞,翰笙贺。”须知这送礼的主人已是不能进食,靠输氧、输液维持最后生命的91岁老人。他自己病危,还清醒记得老友的生日,特派人专程祝贺。此情此景
期刊
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清初散文研究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这当然有其客观原因:从中国散文发展历史来看,散文到明清呈下滑的趋势;从明清文坛大势看,明清戏剧小说等通俗文学盛极一时,散文的光彩相对暗淡。但作为中国散文乃至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清初散文仍自有其重要地位。  能够代表清初散文成就的,目前公认有两类文章:一类是学者之文,以大学者、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一类是文人之文,以“清初
期刊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东吴大将,年轻时跟随孙策,二十四岁拜中郎将,人称“周郎”。江东乔(桥)公有二女,皆美貌超群;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了小乔。周瑜后辅佐孙权,任前部大都督,风流倜傥,骁勇善战,兼之长得硕壮俊美,是当时有名的“少帅”。在孙吴政权建立之初,他屡建战功,最著名的战例,是作为统师,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大败曹操水军的“赤壁之战”。对斯人斯役,后人诗词颇多吟咏。比如北宋大文豪苏东坡
期刊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论语》中记载了不少孔门师生间的对话。这些对话言简意赅,从不同层面昭示了孔门中人治国理政的思想、立身处世的原则和修身养性的要义。有的对话还颇能反映出特定语境下,对话双方复杂的思想情感和鲜明的性格特征,“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
期刊
一般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妇女参与办报的是江南无锡的裘毓芳。她与其叔父裘廷梁合作,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5月11日在无锡创办了《锡金官音白话报》(又称《无锡白话报》)。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报纸之一。而裘毓芳女士也被戈公振先生称为:“我国报界之有女子,当以裘(毓芳)女士为第一人矣。”[1]  裘毓芳(1871—1904),字梅侣,江苏无锡人,近代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女报人之一。她自幼好读书,
期刊
一、牙签儿不是牙签    纪连海先生主讲“百家讲坛”说:纪晓岚编纂完《四库全书》,写了一首诗:“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他戏称自己看的书为牙签,觉得自己跟天天玩弄牙签似的。  “牙签”(原作“牙籤)是象牙制的图书标签。《旧唐书·经籍志》:“其集贤院御书:经库皆钿白牙轴,黄缥带,红牙签;史书库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皆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绿牙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