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工作中,议论文阅读的教学是我的难题,很多学生认为,议论文没有什么吸引力,枯燥无味,不想读,也不知道怎样阅读,议论文学习的课堂也是死气沉沉,课堂上老师一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很难进入课堂情境,更别说去思考了。那么如何带领学生阅读议论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议论文学习过程中呢?探究议论文阅读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是此课例主要目标
【关键词】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议论文教学;自主探究
一、 课例教学背景
议论文阅读的教学是我的难题。学生也普遍认为,议论文没有什么吸引力,枯燥无味,不想读,也不知道怎样阅读,对于议论文的一些基本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更不用说去深入思考了。那么如何带领学生阅读议论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议论文学习过程中呢?探究议论文阅读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是此课例主要目标。
二、课前准备
1.教材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是教读课文,第四单元属于议论文单元,单元学习中明确提出“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2.学情分析
九年级我们开始议论文的学习,虽然学生已完成了第二单元的议论文学习,对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对于议论文的一些基本概念还处于识记的能力层级,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对议论文阅读与学习没有兴趣,也没有方法。由于小学至初中,所学文章大多数属于文学类文本,学生的形象思维已逐渐形成,但逻辑推理的思维和能力有所欠缺。两个班虽然都是平行班级,但4班后进生较多,语文基础不如1班,发言人数大约15人,其他学生学习较被动,不爱发言。1班学生整体语文成绩较好,后进生较少,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较积极主动。
3.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熟读文章三遍,读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2)学生预习,落实基础字词,提出问题。
(3)结合学生预习情况,查阅教参及主流教辅资料,确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第二单元议论文后,对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基本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也不能很好地区分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为此,在第一课时,我决定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原因有三:第一,作为教师,我自己在读这篇文章时,发现文章的中心论点很难从文中找到原句来概括,需要站在文章的整体角度去筛选概括信息。第二,查阅了部分教辅资料,对于文章的中心论点看法不一致。例如九年级语文教师参考书中虽有对课文的分析,但也未明确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初中语文新教案》九年级全一册在教材分析板块中提到“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还有的课件和教辅上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第三,通过对学生预习作业的检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中心论点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的,不够准确的。综上所述,遵照“一课一得”的课堂教学理念,我决定第一课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对中心论点更清楚的理解与掌握,归纳出找中心论点的一些经验。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通过圈划关键词句的方法,梳理文章思路。
(2)筛选概括信息,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3)寻找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筛选信息,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难点:寻找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教学方法:设疑诱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片断一:初三4班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一课时。
环节一:全班自由朗读全文,解决生字词。
环节二:出示问题一: 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1: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个。
生2:创造性思维的必需因素。
生3:创造力有无的区别。
生4: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反思:此问题过大,学生不好把握。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此环节过多的是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生生互动较少,那感觉就好像池塘里扔进一颗小石子,只是激起了一点点水花,其他地方仍是波澜不惊。
环节三:出示问题二: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讨论,个别学生发言。
反思:虽然最终被老师引导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但这个环节比较生硬,可以说是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在走,因为4班后进生比较多,参与讨论与发言的学生比较少,因为很多后进生只是旁听,所以讨论环节流于形式,很快就结束了。而且学生发言时,师生虽有互动,但学生在师生互动时在心理上更倾向于听从老师的意见,很少会跟老师辩论。总而言之,此环节在4班开展的不够理想,没有达到预期合作探究,激活思维的效果。
整节课反思:虽然教学目标是贴切的,但感觉上的特累,学生兴趣不大,思维没有活跃起来,有互动,但形式过于单一,探究活动比较被动,效果也不够好,觉得要让整个班级“活”起来,可能“生生”互动的形式会比较好,老师应该退到幕后,组织课堂,让大多数学生来主导,参与课堂,达到思辨的课堂效果。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推理辩论来寻找答案,这样的过程应该能让学生有成就感,也能逐步明确中心论点的概念。第二,问题不能设置太大,指向性应该更明确。梳理文章思路和找中心论点应该合二为一,不应该分开,浪费很多时间,课堂重点应该更集中。第三,课堂导入铺垫不够,学生很难集中精神。 教学片断二:初三1班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通过检查预习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解决了生字词,但对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明确,老师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也发现要找出中心论点也比较难,很多的教辅资料对于中心论点的看法也不一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合作,找找看,文章的中心论点到底是什么?
反思:导入新课时,不宜拖沓过长,直截了当,实实在在。明确课堂目标,讲学生不懂的,容易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其次,描述教师自己的阅读体验,容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环节二:全班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本,思考问题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反思:这个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独立思考,做好讨论的准备。
环节三:分小组讨论问题一,要求以文本为依据,小组分工明确,充分讨论,小组记录员记录发言纲要。代表发言时,要说出找出中心论点的依据和理由。
反思:此环节主要是充分讨论,要求明确,让全员都参与,有事可做。
环节四:1.各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写好自己的中心论点,然后阐明理由。其他人静心聆听思考。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有1组
B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有5组
C创造性思维的必需因素 有1组
D 保有好奇心,积累知识,并锲而不舍的发展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有2组
E拥有创造性思维并持之以恒地发展。 有1组
环节五:班级大讨论,自由辩论。
(1)你同意这个小组的观点吗?
(2)这个是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反思:这两个环节将合作讨论探究落实到位,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时方向明确,发言积极,辩论时也是有理有据。在班级大讨论和自由辩论时,思维激活,学生把已知的关于中心论点的概念作为依据,反复明确,加深理解。最后讨论总结我们在提取信息或中心论点时存在哪些错误及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正确地提出中心论点?1.提取概括信息及中心论点时,要主次信息分清楚,不能被段落或者句子的位置所迷惑。2.提取中心论点时,要站在文章的整体角度来分析,不要被文章的标题所迷惑。3.提取概括信息(中心論点)要全面准确,要明确中心论点的几种要求(态度明确,结构完整,表判断的陈述性句子)。4.文章主要内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一般说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概括出中心论点。总而言之,在这两个环节,教师退到幕后,组织课堂,学生主导课堂,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把中心论点的概念从识记层级上升到了理解层级。课堂气氛活跃,实在、有效。
整节课反思:探究教学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教学的过程是以师生间的互动为基础,其结果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获得思维的发展。在本节课中,课堂的互动是以生生互动为主,教师牵引为辅,重点集中,作为一次探究教学的尝试是有效的。此次探究教学,我总结出了以下的经验: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立是重要前提。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情,通过预习了解学生的疑点难点,以此作为抓手,讲学生不懂的或者想知道的,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这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前提。第二,教师要转变在探究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从教师变成普通的阅读者,从主角退到幕后,变成组织者,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少预设,多生成,少硬讲,多引导。将知识不露痕迹地贯穿在引导和点拨其中,通过各种方式点燃学生的激情,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时肯定和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发现中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激活思维,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第三,议论文阅读教学应注意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既要落实知识点更要注重思维的训练,怎样设置教学环节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是课堂的重点。当然很多细节需要修改,没有在本课例中一一呈现,譬如,怎样即时提取生成信息,有效引导,对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难题,以后还须在工作中多实践多总结。
【关键词】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议论文教学;自主探究
一、 课例教学背景
议论文阅读的教学是我的难题。学生也普遍认为,议论文没有什么吸引力,枯燥无味,不想读,也不知道怎样阅读,对于议论文的一些基本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更不用说去深入思考了。那么如何带领学生阅读议论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议论文学习过程中呢?探究议论文阅读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是此课例主要目标。
二、课前准备
1.教材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是教读课文,第四单元属于议论文单元,单元学习中明确提出“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2.学情分析
九年级我们开始议论文的学习,虽然学生已完成了第二单元的议论文学习,对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对于议论文的一些基本概念还处于识记的能力层级,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对议论文阅读与学习没有兴趣,也没有方法。由于小学至初中,所学文章大多数属于文学类文本,学生的形象思维已逐渐形成,但逻辑推理的思维和能力有所欠缺。两个班虽然都是平行班级,但4班后进生较多,语文基础不如1班,发言人数大约15人,其他学生学习较被动,不爱发言。1班学生整体语文成绩较好,后进生较少,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较积极主动。
3.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熟读文章三遍,读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2)学生预习,落实基础字词,提出问题。
(3)结合学生预习情况,查阅教参及主流教辅资料,确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第二单元议论文后,对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基本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也不能很好地区分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为此,在第一课时,我决定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原因有三:第一,作为教师,我自己在读这篇文章时,发现文章的中心论点很难从文中找到原句来概括,需要站在文章的整体角度去筛选概括信息。第二,查阅了部分教辅资料,对于文章的中心论点看法不一致。例如九年级语文教师参考书中虽有对课文的分析,但也未明确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初中语文新教案》九年级全一册在教材分析板块中提到“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还有的课件和教辅上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第三,通过对学生预习作业的检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中心论点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的,不够准确的。综上所述,遵照“一课一得”的课堂教学理念,我决定第一课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对中心论点更清楚的理解与掌握,归纳出找中心论点的一些经验。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通过圈划关键词句的方法,梳理文章思路。
(2)筛选概括信息,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3)寻找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筛选信息,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难点:寻找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教学方法:设疑诱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片断一:初三4班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一课时。
环节一:全班自由朗读全文,解决生字词。
环节二:出示问题一: 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1: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个。
生2:创造性思维的必需因素。
生3:创造力有无的区别。
生4: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反思:此问题过大,学生不好把握。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此环节过多的是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生生互动较少,那感觉就好像池塘里扔进一颗小石子,只是激起了一点点水花,其他地方仍是波澜不惊。
环节三:出示问题二: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讨论,个别学生发言。
反思:虽然最终被老师引导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但这个环节比较生硬,可以说是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在走,因为4班后进生比较多,参与讨论与发言的学生比较少,因为很多后进生只是旁听,所以讨论环节流于形式,很快就结束了。而且学生发言时,师生虽有互动,但学生在师生互动时在心理上更倾向于听从老师的意见,很少会跟老师辩论。总而言之,此环节在4班开展的不够理想,没有达到预期合作探究,激活思维的效果。
整节课反思:虽然教学目标是贴切的,但感觉上的特累,学生兴趣不大,思维没有活跃起来,有互动,但形式过于单一,探究活动比较被动,效果也不够好,觉得要让整个班级“活”起来,可能“生生”互动的形式会比较好,老师应该退到幕后,组织课堂,让大多数学生来主导,参与课堂,达到思辨的课堂效果。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推理辩论来寻找答案,这样的过程应该能让学生有成就感,也能逐步明确中心论点的概念。第二,问题不能设置太大,指向性应该更明确。梳理文章思路和找中心论点应该合二为一,不应该分开,浪费很多时间,课堂重点应该更集中。第三,课堂导入铺垫不够,学生很难集中精神。 教学片断二:初三1班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通过检查预习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解决了生字词,但对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明确,老师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也发现要找出中心论点也比较难,很多的教辅资料对于中心论点的看法也不一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合作,找找看,文章的中心论点到底是什么?
反思:导入新课时,不宜拖沓过长,直截了当,实实在在。明确课堂目标,讲学生不懂的,容易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其次,描述教师自己的阅读体验,容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环节二:全班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本,思考问题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反思:这个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独立思考,做好讨论的准备。
环节三:分小组讨论问题一,要求以文本为依据,小组分工明确,充分讨论,小组记录员记录发言纲要。代表发言时,要说出找出中心论点的依据和理由。
反思:此环节主要是充分讨论,要求明确,让全员都参与,有事可做。
环节四:1.各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写好自己的中心论点,然后阐明理由。其他人静心聆听思考。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有1组
B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有5组
C创造性思维的必需因素 有1组
D 保有好奇心,积累知识,并锲而不舍的发展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有2组
E拥有创造性思维并持之以恒地发展。 有1组
环节五:班级大讨论,自由辩论。
(1)你同意这个小组的观点吗?
(2)这个是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反思:这两个环节将合作讨论探究落实到位,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时方向明确,发言积极,辩论时也是有理有据。在班级大讨论和自由辩论时,思维激活,学生把已知的关于中心论点的概念作为依据,反复明确,加深理解。最后讨论总结我们在提取信息或中心论点时存在哪些错误及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正确地提出中心论点?1.提取概括信息及中心论点时,要主次信息分清楚,不能被段落或者句子的位置所迷惑。2.提取中心论点时,要站在文章的整体角度来分析,不要被文章的标题所迷惑。3.提取概括信息(中心論点)要全面准确,要明确中心论点的几种要求(态度明确,结构完整,表判断的陈述性句子)。4.文章主要内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一般说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概括出中心论点。总而言之,在这两个环节,教师退到幕后,组织课堂,学生主导课堂,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把中心论点的概念从识记层级上升到了理解层级。课堂气氛活跃,实在、有效。
整节课反思:探究教学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教学的过程是以师生间的互动为基础,其结果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获得思维的发展。在本节课中,课堂的互动是以生生互动为主,教师牵引为辅,重点集中,作为一次探究教学的尝试是有效的。此次探究教学,我总结出了以下的经验: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立是重要前提。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情,通过预习了解学生的疑点难点,以此作为抓手,讲学生不懂的或者想知道的,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这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前提。第二,教师要转变在探究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从教师变成普通的阅读者,从主角退到幕后,变成组织者,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少预设,多生成,少硬讲,多引导。将知识不露痕迹地贯穿在引导和点拨其中,通过各种方式点燃学生的激情,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时肯定和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发现中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激活思维,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第三,议论文阅读教学应注意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既要落实知识点更要注重思维的训练,怎样设置教学环节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是课堂的重点。当然很多细节需要修改,没有在本课例中一一呈现,譬如,怎样即时提取生成信息,有效引导,对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难题,以后还须在工作中多实践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