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有一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常遇到思想浅俗、情感枯涸、美感缺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老大难”的问题,丰富多彩的视听觉艺术资源无疑是一个可供开采的宝藏。文章以书法为例,通过挖掘运用视听觉艺术故事、人物、技法和哲思,丰富写作素材,拓宽写作视野,增强作文张力,深化作文主旨。将视听觉艺术融入作文,是生活化作文的一种有效方式,能激发学生写作灵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视听觉艺术;书法;生活化作文
根据加德纳 “多元智能论”,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审美情趣和个性的差异。写作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张扬个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身边文化艺术氛围愈来愈浓,家长对小孩的培養,基本上都会涉及到艺术,越来越多的学生身怀多项艺术爱好和特长。这是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作文资源,如果能够对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视听觉艺术进行挖掘利用,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灵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众多视听觉艺术中,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名家以自己独特且富有情感表现力的书法作品感染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和学子;他们的故事带给我们生活的启示;他们的人品给我们精神的启迪。当我们回眸这一段徜徉书法天地的历程,就会发现,这些素材不正是写作素材的“优质粮仓”吗?
一、视听觉艺术故事,丰富写作素材
在浩瀚如烟的历史上,艺术家们流传下来很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这些故事,要么是他们学习艺术的经历,要么是他们创作作品的趣事,要么是他们做官处世的逸闻。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入木三分”的故事,“王羲之与天鹅饺子”“蔡邕偶创飞白”“颜真卿写乞米帖”“柳公权发奋练字”等。当我们熟知这些故事之后,就可以按照写作需要排列组合,巧取适合的素材为己所用。
以2018年广东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恒》为例,可以以“恒心成就更好的自己”立意,用三个小标题或是中心句展开:羲之苦学墨当饭;张芝勤练衣当纸;献之潜心水作墨。分别写出王羲之沉浸书法,把蘸了墨汁的馍馍吃了下去;张芝不分昼夜,在衣服和被子上划来划去,把家里用来做被的料子也用来练字;王献之潜心苦学,用尽了18大缸水;用以上三个具有共性的故事来表现本文的主题——恒心成就更好的自己。如此,作文还拥有了文化的高度,读来更具韵味。
在议论文中,这些艺术家的故事也能成为有力的事实论据,服务于文章论点。艺术家的言论和诗句同样是非常好的道理论据,力证文章中心论点。将视听觉艺术故事,巧妙运用于作文中,即可以充实文章内容,又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二、视听觉艺术人物,拓宽写作视野
古今中外艺术史上,很多艺术人物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有独特的个性和成就。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解读人物,从人物的行为出发,结合生活背景,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性格特征,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这也将成为学生写作极好的素材。比如,苏轼的乐观,如果只是通过一两篇文章让学生理解苏轼的乐观,大部分学生只能接触到他乐观的表面。倘若学生能深入品读苏轼的文学作品,了解创作故事,便能勾勒出一个形象更加全面的苏轼;欣赏苏轼的书法作品,去体会他那种“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品读他的书论寓意之说,更觉他的独到精辟。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大家风度,见解独到的大文豪,才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才能吟唱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豁达。带着这样的解读,学生会对“苏轼式”的乐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再如颜真卿,这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官有道,为人正直果敢。他的一生得到了世人很高的评价。教师带领学生解读颜真卿,能让学生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对做人做事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这些不也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吗?倘若在形式上创新,发挥想象,“另类”构思素材也能很出彩。比如,写美丽人生,“我”伏在书桌前思考如何创造美丽人生,突然一个衣袂飘飘的身影出现在眼前,原来是大书法家颜真卿,他与我亲切对话,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于是“我”明白了美丽人生是要坚守自己的内心。
艺术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藏,艺术人物是发现美创造美的榜样。解读艺术人物的性格、言行、思想和作品等,可以拓宽写作视野,提高作文层次。
三、视听觉艺术技法,增强作文张力
表达思想情感和讲究节奏,是艺术的共性。如果能在写作和视听觉之间搭一座桥梁,找到结合点,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和创作的同时,借鉴视听觉艺术中的一些技巧方法,这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将大有裨益。
比如,书法创作中“留白”技法的运用。欣赏书法艺术不仅看黑的墨迹,也看被墨切割成各种形体的空白。在留出的空白中让人想象,品味无穷之趣。因为有了留白的空间,才能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力,整体更美观,可谓“计白当黑”。作文教学可以以此为例突出留白艺术,或细节留白,或结尾留白。比如,在《守住心灵的绿茵》的作文里,学生采用“留白式”结尾:“守住心灵的那片绿叶,便守住了整个春天的绿茵。我抬眸远望,青山绿树,都在朝我微笑……”“青山绿树”何以微笑?言尽于此,无需多言,留给读者去思考。言已尽而意无穷,这是留白的魅力。
此外,篆隶楷行草五种书法字体,就如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题材,虽然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是相通的。书法中的“四法”:字法、笔法、墨法和章法,很多在写作中都可以借鉴。如,行草书章法节奏讲究流畅与变化,运用到作文中可引导学生注意语句通顺行文流畅,长短句交替变化使用;又如,书法创作结体要奇而稳,即注意重心平衡,运用到作文中可引导学生详略要得当,表现主题的素材要详写,确保紧扣文章中心来写作,不要偏离写作重心;再如,书法中要求正文、落款和盖章三要素完整,字与字要前呼后应,写作中也需结构完整,内容前后照应,情节合情合理等。
视听觉艺术技法均讲究虚实、对比、主次、呼应、节奏和留白等,这些技法巧妙借用到写作中,可以增强作文的张力,令读者回味。 四、视听觉艺术哲思,深化作文主旨
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散文),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作文的主题是作文的灵魂和统帅,因此,立意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也就有一千种思想,同一个素材可以生发出无数种不同的哲思,同一件事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体验,同一个物品可以引发无数种不同的思考。对于视听觉艺术这个大素材库,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发挥多元化思维的作用,从而得到更多的感悟,那么写作的时候,脑海里便会有千军万马可供自己调度。
福建书法家、作家朱以撒先生在《书意百谭》中把他习书的感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我们会读到一个带着文学光芒的书法家,一个带着睿智光彩的生活智者,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读者无限遐思和智慧的启迪。他谈书法艺术,借用草木本心,告诉世人:“书法艺术对于一个人,是闲情时的艺术,不是赶时间的,反时间的,而是顺时间的、合时间之规的。这就很像鸟兽草木,由不会飞不会跑而会飞会跑,由发芽抽枝而逐渐长大,没有牵强。”诸如此类的感悟比比皆是,既新鲜又富有哲理。
古代的论著中关于书法的哲思也蕴藏在言论之中,像《论语·述而》中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可品味出“书法可明志”之理。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缆绳。文以载道,书以载文。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帮助学生梳理蕴藏在书法世界里的哲思,教会学生从实和从虚立意,顺向和反向立意等思维方式,让学生启动脑袋里的小马达,从书法里领悟到个性化的哲思,从而达到深化作文主题的目的。如,有个学生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收尾的时候要提一提,这样才好看,书法就像人生,就像‘一’字,当你以为前面的路是一帆风顺的,可是并不知前面还有一个大弯正等着你,只有坚持地一笔过,挺过去,人生才完美!”有了这样的主题表达,相比起“人生不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的陈词滥调,更加有趣而深刻。
“书者,就是与笔墨纸砚四君子对话,默契者,如倾如诉,佳音、知音也。书者,幸福。书不能言,最可人。”书法如此,所有视听觉艺术皆如此。通过走进视听觉艺术故事,解读视听觉艺术人物,融汇视听觉艺术技法,梳理视听觉艺术哲思,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作文素材的宝库。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作文教学要密切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应注重在生活和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视听觉艺术已逐渐成为现代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将视听觉艺术融入作文,是生活化作文的一种有效方式,能激发学生写作灵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宜振.作文课讲稿[M].东方出版社,2013.
[2]朱以撒.书意百谭[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
[3]曹明富.书法练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文学教育(中),2011(1).
[4]刘跃夫.例谈“临摹法”在作文训练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2(12).
[5]冯喜寿.书法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6).
責任编辑
【关键词】视听觉艺术;书法;生活化作文
根据加德纳 “多元智能论”,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审美情趣和个性的差异。写作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张扬个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身边文化艺术氛围愈来愈浓,家长对小孩的培養,基本上都会涉及到艺术,越来越多的学生身怀多项艺术爱好和特长。这是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作文资源,如果能够对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视听觉艺术进行挖掘利用,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灵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众多视听觉艺术中,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名家以自己独特且富有情感表现力的书法作品感染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和学子;他们的故事带给我们生活的启示;他们的人品给我们精神的启迪。当我们回眸这一段徜徉书法天地的历程,就会发现,这些素材不正是写作素材的“优质粮仓”吗?
一、视听觉艺术故事,丰富写作素材
在浩瀚如烟的历史上,艺术家们流传下来很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这些故事,要么是他们学习艺术的经历,要么是他们创作作品的趣事,要么是他们做官处世的逸闻。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入木三分”的故事,“王羲之与天鹅饺子”“蔡邕偶创飞白”“颜真卿写乞米帖”“柳公权发奋练字”等。当我们熟知这些故事之后,就可以按照写作需要排列组合,巧取适合的素材为己所用。
以2018年广东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恒》为例,可以以“恒心成就更好的自己”立意,用三个小标题或是中心句展开:羲之苦学墨当饭;张芝勤练衣当纸;献之潜心水作墨。分别写出王羲之沉浸书法,把蘸了墨汁的馍馍吃了下去;张芝不分昼夜,在衣服和被子上划来划去,把家里用来做被的料子也用来练字;王献之潜心苦学,用尽了18大缸水;用以上三个具有共性的故事来表现本文的主题——恒心成就更好的自己。如此,作文还拥有了文化的高度,读来更具韵味。
在议论文中,这些艺术家的故事也能成为有力的事实论据,服务于文章论点。艺术家的言论和诗句同样是非常好的道理论据,力证文章中心论点。将视听觉艺术故事,巧妙运用于作文中,即可以充实文章内容,又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二、视听觉艺术人物,拓宽写作视野
古今中外艺术史上,很多艺术人物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有独特的个性和成就。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解读人物,从人物的行为出发,结合生活背景,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性格特征,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这也将成为学生写作极好的素材。比如,苏轼的乐观,如果只是通过一两篇文章让学生理解苏轼的乐观,大部分学生只能接触到他乐观的表面。倘若学生能深入品读苏轼的文学作品,了解创作故事,便能勾勒出一个形象更加全面的苏轼;欣赏苏轼的书法作品,去体会他那种“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品读他的书论寓意之说,更觉他的独到精辟。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大家风度,见解独到的大文豪,才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才能吟唱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豁达。带着这样的解读,学生会对“苏轼式”的乐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再如颜真卿,这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官有道,为人正直果敢。他的一生得到了世人很高的评价。教师带领学生解读颜真卿,能让学生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对做人做事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这些不也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吗?倘若在形式上创新,发挥想象,“另类”构思素材也能很出彩。比如,写美丽人生,“我”伏在书桌前思考如何创造美丽人生,突然一个衣袂飘飘的身影出现在眼前,原来是大书法家颜真卿,他与我亲切对话,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于是“我”明白了美丽人生是要坚守自己的内心。
艺术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藏,艺术人物是发现美创造美的榜样。解读艺术人物的性格、言行、思想和作品等,可以拓宽写作视野,提高作文层次。
三、视听觉艺术技法,增强作文张力
表达思想情感和讲究节奏,是艺术的共性。如果能在写作和视听觉之间搭一座桥梁,找到结合点,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和创作的同时,借鉴视听觉艺术中的一些技巧方法,这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将大有裨益。
比如,书法创作中“留白”技法的运用。欣赏书法艺术不仅看黑的墨迹,也看被墨切割成各种形体的空白。在留出的空白中让人想象,品味无穷之趣。因为有了留白的空间,才能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力,整体更美观,可谓“计白当黑”。作文教学可以以此为例突出留白艺术,或细节留白,或结尾留白。比如,在《守住心灵的绿茵》的作文里,学生采用“留白式”结尾:“守住心灵的那片绿叶,便守住了整个春天的绿茵。我抬眸远望,青山绿树,都在朝我微笑……”“青山绿树”何以微笑?言尽于此,无需多言,留给读者去思考。言已尽而意无穷,这是留白的魅力。
此外,篆隶楷行草五种书法字体,就如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题材,虽然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是相通的。书法中的“四法”:字法、笔法、墨法和章法,很多在写作中都可以借鉴。如,行草书章法节奏讲究流畅与变化,运用到作文中可引导学生注意语句通顺行文流畅,长短句交替变化使用;又如,书法创作结体要奇而稳,即注意重心平衡,运用到作文中可引导学生详略要得当,表现主题的素材要详写,确保紧扣文章中心来写作,不要偏离写作重心;再如,书法中要求正文、落款和盖章三要素完整,字与字要前呼后应,写作中也需结构完整,内容前后照应,情节合情合理等。
视听觉艺术技法均讲究虚实、对比、主次、呼应、节奏和留白等,这些技法巧妙借用到写作中,可以增强作文的张力,令读者回味。 四、视听觉艺术哲思,深化作文主旨
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散文),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作文的主题是作文的灵魂和统帅,因此,立意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也就有一千种思想,同一个素材可以生发出无数种不同的哲思,同一件事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体验,同一个物品可以引发无数种不同的思考。对于视听觉艺术这个大素材库,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发挥多元化思维的作用,从而得到更多的感悟,那么写作的时候,脑海里便会有千军万马可供自己调度。
福建书法家、作家朱以撒先生在《书意百谭》中把他习书的感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我们会读到一个带着文学光芒的书法家,一个带着睿智光彩的生活智者,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读者无限遐思和智慧的启迪。他谈书法艺术,借用草木本心,告诉世人:“书法艺术对于一个人,是闲情时的艺术,不是赶时间的,反时间的,而是顺时间的、合时间之规的。这就很像鸟兽草木,由不会飞不会跑而会飞会跑,由发芽抽枝而逐渐长大,没有牵强。”诸如此类的感悟比比皆是,既新鲜又富有哲理。
古代的论著中关于书法的哲思也蕴藏在言论之中,像《论语·述而》中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可品味出“书法可明志”之理。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缆绳。文以载道,书以载文。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帮助学生梳理蕴藏在书法世界里的哲思,教会学生从实和从虚立意,顺向和反向立意等思维方式,让学生启动脑袋里的小马达,从书法里领悟到个性化的哲思,从而达到深化作文主题的目的。如,有个学生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收尾的时候要提一提,这样才好看,书法就像人生,就像‘一’字,当你以为前面的路是一帆风顺的,可是并不知前面还有一个大弯正等着你,只有坚持地一笔过,挺过去,人生才完美!”有了这样的主题表达,相比起“人生不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的陈词滥调,更加有趣而深刻。
“书者,就是与笔墨纸砚四君子对话,默契者,如倾如诉,佳音、知音也。书者,幸福。书不能言,最可人。”书法如此,所有视听觉艺术皆如此。通过走进视听觉艺术故事,解读视听觉艺术人物,融汇视听觉艺术技法,梳理视听觉艺术哲思,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作文素材的宝库。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作文教学要密切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应注重在生活和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视听觉艺术已逐渐成为现代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将视听觉艺术融入作文,是生活化作文的一种有效方式,能激发学生写作灵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宜振.作文课讲稿[M].东方出版社,2013.
[2]朱以撒.书意百谭[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
[3]曹明富.书法练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文学教育(中),2011(1).
[4]刘跃夫.例谈“临摹法”在作文训练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2(12).
[5]冯喜寿.书法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6).
責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