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 共享 共成长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e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开展课程游戏化建设以来,我们发现以班级为单位创设的区域环境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活动范围较小,材料不够丰富,幼儿交往的同伴相对固定等。于是,教师把目光投向过去只被当作美化、欣赏的环境——大厅、走廊、楼道等公共区域,努力寻求新的游戏空间,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在此,笔者就室内公共活动区域的利用和环境创设的探索进行一些分享。

一、因地制宜,巧用空间


  因地制宜,巧用空间是指根据公共空间的大小、位置、功能进行适宜地改造,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1.公共区域改造要与课程内容相宜
  环境是课程的载体,应尽可能地为课程做准备,同时随着课程内容的开展,环境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大班主题活动“神奇的桥”开展后,教师发现活动室的区域显得狭小逼仄,无法满足幼儿的活动,特别是进行到“我设计的桥”这一活动时教室里无法施展开来。于是,教师把目光投向了活动室外的走廊。向幼儿征询意见:“活动室容纳不下,我们把教室门口的走廊变成桥梁设计长廊怎么样?”幼儿欢呼雀跃,积极投入到“桥梁设计长廊”的准备之中,他们有的提议要画桥,有的提议搭桥,有的提议做桥(捏、塑)。“那走廊上要准备哪些材料”“怎么分工”等问题接踵而来。于是幼儿纷纷拿出了画笔、纸、积木、橡皮泥、黏土等各种材料,还用黑板纸贴在墙上,做了个临时涂鸦墙,说是用来画设计图。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只是将课程实施的空间进行了巧妙的拓展,幼儿的发展却是意想不到和令人惊叹的。
  2.公共区域改造要与幼儿发展相宜
  在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下,许多幼儿园开始重新规划空间,创设环境,但有不少是依葫芦画瓢,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会发现很多公共活动区域的创设,显得随意而碎片化,还停留在过去以教师为主导,没有立足于幼儿本位去思考这样的设置是否为幼儿所需要,是否便于幼儿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有一所幼儿园一楼小班教室的过道上,原本全是植物角,长长的走廊一侧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的确很养眼。后来在对该走廊利用情况进行审议的时候,教师们提出这样的布置并不适合小班幼儿,除了每天去观赏、浇水等,小班幼儿的能力还不能对这些植物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探究,所以这个环境对幼儿来说是缺少吸引力的,无法引起幼儿探究的欲望。教师便和幼儿展开了讨论,最后根据幼儿的想法和建议,师生齐动手将娃娃家搬到了室外。一条长廊,变成了小班幼儿心中的“温馨家园”。不同的空间布局、合理的物件摆放,还有丰富的游戏材料,每天都会吸引来不少的小主人在这里游戏、交往。而以前的植物则保留了一部分,既增添了家的温馨,也能满足幼儿在这方面学习的需要。

二、围绕《指南》,共创环境


  公共活动区域是对室内区域的补充,更是延伸、拓展和提高。因此,教师要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对各年龄段幼儿在同一区域活动中需要得到的不同发展了然于心,并依据这些目标审议区域活动内容,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给予有效支持。
  1.大厅设计,一见钟情
  大厅,是走进幼儿园看到的第一道风景线,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好的大厅设计,能让家长和幼儿“一见钟情”。要做到这点,我们就要转刻板为灵动,转教师包办为幼儿自主。
  通常幼儿园大厅的墙壁上会呈现办园理念,几个大字机械地排列在墙上,周围做一些简单的装饰就好了,有些许“板着面孔说话”的清冷。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引领下,幼儿园的大厅变得温情而灵动。同样是展现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却匠心独运。比如我市一所幼儿园,充分利用了高邮湖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树立“自然呼吸、绿色成长”的办园理念。他们在大厅的一侧创设了“家乡的湖,美丽的湖”展示区域,用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来的芦苇、石块、透明塑料布(做水)、各类鱼虾模型等创设出了高邮湖的场景,辅以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剪影以及各种主题活动留下的作品。像“高邮湖的鸭”“渔民伯伯的一天”等,还有幼儿用积木、瓶子、PVC管建造的“一桥”“二桥”,整个区域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而大厅的另一侧,师幼共同制作的蒲草垫、木桩凳、小竹椅等打造了家长咨询台、等候区,这样的环境创设生动地延展了园所文化,家长进入后对园所的概况一目了然,比较容易达成共鸣。

  2.走廊过道,再见倾心
  从大厅进入幼儿园后,走廊、过道成就第二道风景线。以前,这里常呈现着教师精心制作的各种美轮美奂的作品,有时也会展示幼儿的一些作品,空间的利用略显单一。如今,这些场地被充分利用,成了幼儿活动的重要区域,变得热闹和丰富起来。有的幼儿园把它变成了大型专用区域,如科探长廊、阅读长廊、建构长廊等;有的则综合利用,将它打造成一个“特色小镇”,幼儿参与“小镇”建设,并一起制定“小镇公约”,设有“超市”“银行”“餐厅”“花店”等区域,在活动中幼儿学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学习技能、进行合作交往等;有的则联结着班级的主题活动,生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哇”时刻;当然也有的用来展示幼儿的作品,但现在不仅仅是成品的展示,更多关注的是幼儿创作的过程,看到他们成长的足迹。这样的走廊、过道,怎能不让幼儿驻足、倾心、留恋呢!

三、打破界限,实现共享


  公共区域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突破了幼儿年龄、活动空间以及区域之间的限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享。
  1.打破空间界限,让活动更恣意
  过去的幼儿活动常常囿于班级的几个活动区域,因为空间的局限,往往也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和能力发展受到影响。就上文提到的“神奇的桥”的案例,试想,如果没有那样一方空间,将会错过多少精彩!
  2.打破年龄界限,让游戏更纵情
  开放性的环境和材料体现了多层次和多功能性,能引发不同水平幼儿的兴趣,也能实现幼儿经验的共享。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这样的空間里,都能找到各自适合的材料进行游戏,并借助同伴的经验得到更快的发展。例如,在建构长廊中,小班幼儿往往目的性弱、持续性差、选材盲目,在班级建构区域中,教师提供的大多是拼搭容易、形状简单的材料。而到了公共区域,建构材料的色彩、形状、材质等更为丰富,这时候,我们会看到自然而然形成的“大带小”混龄组合,在这样的带动和合作中,小班幼儿的建构水平得到较好的提升,他们进行的不再是简单的延长、堆高、围合,开始有了造型,甚至有了场景。
  3.打破区域界限,让学习更系统
  公共区域由于空间、内容和材料上的优势,较好地推进幼儿系统的、深度的学习。比如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幼儿要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观察、调研,并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一系列的活动,经历了规划场地、选址、起名、布置、投入材料、制定公约等过程,“小镇”建好后,各个游戏区域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如幼儿要到超市、餐厅等地方消费,首先要去银行取钱,他们得学会操作ATM机,然后去购物。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数学、美术、人际交往等能力都得到了综合发展。
  幼儿园的公共区域仅仅是方寸之间的运筹,它具有的开放性、兼容性、挑战性和互动性是传统区域所无法相比的,它不仅使课程实施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游戏活动更加丰富生动,也为幼儿认知和经验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幼儿归属感得以增强,产生了1 1远远大于2的良好效果。
其他文献
一、丛书的出发点——让理论变为教师的行动  《让理论看得见》丛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教授主编,2011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一直困扰着学前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理论的主要践行者,是联结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以及学习行为对教育理论的践行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幼教理论。只有领会、掌握理论,才能将理论运用
一个富有支持性的环境应该能够很好地引发、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与学习。可在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区域布局不合理,区域墙饰过满,区域材料过少、过多或过乱等问题,很难引发幼儿相应的学习与探究。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区域环境的支持性,2018年11月16日,宿迁市中心城区幼教科研共同体在宿城区隆城颐和幼儿园以“幼儿园支持性区域环境建设”为专题开展了研讨活动。以下笔者将本次活动的主要操作流程与思考加以梳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的确如此,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常常产生各种疑问,越是不知
梅雨季节,又一次大雨后,幼儿园里的一棵柳树倒了下来。树干在离地面约30厘米处折断,树冠静静地躺在地上。  幼儿园里有20来棵柳树,这棵倒了的柳树与众不同。倒了的柳树可以引发孩子的哪些学习?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看到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一、发现与观察  (一)小班幼儿观察实录  幼儿:树倒啦,树倒啦。  幼儿:老师,树为什么会倒掉?  幼儿:生病了,它老了,死掉了就倒掉了……  幼儿:这么多
本着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吸收观念,我们立足本地、本园实际,开展了“巴渝民间音乐素材在幼儿园的开发和利用”系列研究,以此作为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的拓展和补充。实现课程的创生取向。在此研究中,我们在音乐教研组内尝试开展了“同课异构”比较式课例研究模式,针对相同音乐素材,通过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的课例展示,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比较不同教师教学中的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方法和组织
在“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中,陈鹤琴先生非常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重要性。他大力提倡教师应重视审美环境的创设,要让幼儿在充满美的环境中,培养幼儿的情感,陶冶幼儿的性情。当下,鼓楼幼教人在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课程游戲化的新理念、新精神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和利用环境,支持儿童在感知、欣赏、发现、探索中进行艺术性表达,从而体现“活”的环境所具有的本真、生
案例研讨是立足于教育实践的一种教研模式,它是以真实的教育教学实例为素材,进行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案例研讨的目的是使教师在研讨过程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养成反思的习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其专业发展。我园在开展案例研讨的过程中,帮助教师整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在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中,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真正实现教、学、研的一体化,促使教师在研讨中得以反思成长。一
近几年,我园绿色教育课程方案文本不断完善,可我们却发现课程建设仿佛进入了“高原期”,教师们的热情开始下降,实施课程的创造性开始减弱,积极主动的课程建设开始演化为任务式的程式化实践。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课程实施的推动机制出了问题。幼儿园课程从文本方案到现实实践并不是一个扁平化的简单复制过程,而是一个立体化的创造性再建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课程管理的支撑。因此,我园从保障实施、激活创造、拓展资源三
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常常会遇到这样棘手的状况:一个新游戏刚开展几天幼儿就了无兴趣,缺失兴趣后的幼儿无视游戏规则,出现捣乱的现象。如何让幼儿在较长时间内对一个游戏保持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只要教师指导合理,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教师如何在保证发挥儿童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呢?结合我班的“服装店”游戏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引导幼儿自主创设游戏主题  情景一:一天“,娃娃家”的娃娃衣服破了,我一边看着坏了的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感知物体软与硬、冷与热、光滑与粗糙等特征,并尝试用语言表述。  2.能按教师的指令摸出相应物体。  3.有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兴趣,发展触摸感知能力。  活动准备  布口袋若干;绒毛玩具、积木、丝瓜筋、糖果盒、热水袋、盒装冰牛奶数量各一;网球、乒乓球、橡皮泥、竹板、核桃等,人手一份;糖果、点心、冷果汁、热豆浆若干。  活动过程  一、摸猜游戏,感知不同物体的特征  1.出示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