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用好课堂主阵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是关键。本文从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逆向思维,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我校依托电气类专业建设,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成效较好。
2.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为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仅依靠思政课堂和思政老师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需要所有专业课教师共同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既有远大抱负、又能脚踏实地,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3.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对课程思政认知不足
多数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职责,自己教好本门课的课程内容就够了。尤其在繁重的课堂教学、教学科研、职称评聘等压力下,更无暇顾及课程思政建设,造成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只传授专业课知识,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涉及思政教育。只有少数能力或责任心较强的教师会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3.2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
课程思政受制于专业课老师对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教学技巧不够巧妙、教材陈旧等因素,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或只单纯讲解知识内容、或不讲究方式方法的将思政教育生搬硬套到专业课教学中,没有深入地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做人做事的准则等思政元素。因而无法准确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有效将思政元素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引起了學生的反感,形成了思政教育“孤岛”、专业课与思政课“两张皮”的现象,
3.3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目前针对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设置其感兴趣的、关注的、入脑入心的、见行见效的考核评价内容;二是现有课程思政的考评体系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导致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度不够,从而降低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三是评价体系设置的过于宏观,无法量化考核,也无法有效进行诊改;四是评价只着眼于当下的知识学习与感受,缺乏可持续性发展元素的设置,对今后长期职业发展缺乏指导作用。
4.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4.1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
提高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二是增加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知识储备,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掌握思政教育的精髓,强化自身的思政基础,通过教师自身修养、思政素养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三是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帮助其将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内容融会贯通、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体现思政教育的实用性[5]。
4.2深挖思政元素,增强思政教育有效性
毛泽东早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书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2]。专业课教师需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材,充分挖掘学生关注的、与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寻找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选取实际案例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增强专业课思政内容的吸引力。以电气类专业《工业自动控制设备编程与调试》课程为例,通过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双师”协同、系统设计德技双线,对接电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牢固核心价值观、厚植科技报国情怀、培养工匠职业精神”为思政教学主线,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通过钱学森等科学家科技报国事迹自强精神激发学生职业荣誉感与学习兴趣,中国工业现代化发展近况激励学生责任担当与主动学习,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工业自动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3逐步完善课程思政教育考评体系
一是应完善各项教学文件,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以量化课程思政应承担的育人责任;二是常规开展集体教研,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统一规划和安排,建立可对照的考核评价标准;三是紧紧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教育元素,从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获得感出发,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与评价;四是将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结果运用于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教师重点关注的场合,形成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制度和文件,激励教师下力气研究课程思政。五是在制定考评体系时,既要关注当下学生的及时获得感,又要思考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指导作用,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
5.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代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学校有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质,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每一位教师都应提高站位、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思政育人水平,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课程思政精彩课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3]王英龙、曹茂勇《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P29-30。
李江玲(1975.1-),女,汉族,四川仁寿,副教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工作。
梁毅(1982.12-),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大学本科,硕士,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工作。
李珊珊(1983.5.1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关键词: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我校依托电气类专业建设,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成效较好。
2.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为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仅依靠思政课堂和思政老师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需要所有专业课教师共同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既有远大抱负、又能脚踏实地,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3.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对课程思政认知不足
多数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职责,自己教好本门课的课程内容就够了。尤其在繁重的课堂教学、教学科研、职称评聘等压力下,更无暇顾及课程思政建设,造成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只传授专业课知识,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涉及思政教育。只有少数能力或责任心较强的教师会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3.2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
课程思政受制于专业课老师对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教学技巧不够巧妙、教材陈旧等因素,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或只单纯讲解知识内容、或不讲究方式方法的将思政教育生搬硬套到专业课教学中,没有深入地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做人做事的准则等思政元素。因而无法准确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有效将思政元素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引起了學生的反感,形成了思政教育“孤岛”、专业课与思政课“两张皮”的现象,
3.3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目前针对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设置其感兴趣的、关注的、入脑入心的、见行见效的考核评价内容;二是现有课程思政的考评体系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导致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度不够,从而降低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三是评价体系设置的过于宏观,无法量化考核,也无法有效进行诊改;四是评价只着眼于当下的知识学习与感受,缺乏可持续性发展元素的设置,对今后长期职业发展缺乏指导作用。
4.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4.1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
提高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二是增加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知识储备,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掌握思政教育的精髓,强化自身的思政基础,通过教师自身修养、思政素养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三是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帮助其将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内容融会贯通、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体现思政教育的实用性[5]。
4.2深挖思政元素,增强思政教育有效性
毛泽东早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书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2]。专业课教师需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材,充分挖掘学生关注的、与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寻找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选取实际案例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增强专业课思政内容的吸引力。以电气类专业《工业自动控制设备编程与调试》课程为例,通过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双师”协同、系统设计德技双线,对接电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牢固核心价值观、厚植科技报国情怀、培养工匠职业精神”为思政教学主线,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通过钱学森等科学家科技报国事迹自强精神激发学生职业荣誉感与学习兴趣,中国工业现代化发展近况激励学生责任担当与主动学习,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工业自动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3逐步完善课程思政教育考评体系
一是应完善各项教学文件,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以量化课程思政应承担的育人责任;二是常规开展集体教研,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统一规划和安排,建立可对照的考核评价标准;三是紧紧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教育元素,从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获得感出发,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与评价;四是将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结果运用于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教师重点关注的场合,形成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制度和文件,激励教师下力气研究课程思政。五是在制定考评体系时,既要关注当下学生的及时获得感,又要思考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指导作用,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
5.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代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学校有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质,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每一位教师都应提高站位、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思政育人水平,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课程思政精彩课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3]王英龙、曹茂勇《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P29-30。
李江玲(1975.1-),女,汉族,四川仁寿,副教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工作。
梁毅(1982.12-),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大学本科,硕士,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工作。
李珊珊(1983.5.1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