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阳县柳城镇初级中学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我们应该加强情境创设,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创设开放情境,使学生钻研学习;其次,创设递进情境,使学生善于学习;最后,创设新奇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关键词】情境学习开放递进新奇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教学实践。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设数学情境,有利于数学教和学行为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趣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才能转变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开放情境,使学生钻研学习。
求知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不同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开放性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大,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同时运用于生活实际,不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发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应该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开放性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当然创设开放情境不是不着边际的开放,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开放,并且还要贴近实际情况。
二、创设递进情境,使学生善于学习。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学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的学习,主动地发展。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也应该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和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达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三、创设新奇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就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全过程引发了许多教师的思考,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的探求真理的欲望。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合理创设情境又是激发兴趣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是学习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取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只有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问题,已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偏离太多,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的。因此,我们认为只有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寻求一些学生感兴趣、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学习的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同时要创设接近学生真实学习起点的情境,便于走进数学学习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李晓梅 《教学情境如何从人为走向自然》,2004年第一期
[2]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我们应该加强情境创设,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创设开放情境,使学生钻研学习;其次,创设递进情境,使学生善于学习;最后,创设新奇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关键词】情境学习开放递进新奇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教学实践。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设数学情境,有利于数学教和学行为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趣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才能转变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开放情境,使学生钻研学习。
求知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不同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开放性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大,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同时运用于生活实际,不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发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应该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开放性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当然创设开放情境不是不着边际的开放,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开放,并且还要贴近实际情况。
二、创设递进情境,使学生善于学习。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学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的学习,主动地发展。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也应该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和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达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三、创设新奇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就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全过程引发了许多教师的思考,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的探求真理的欲望。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合理创设情境又是激发兴趣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是学习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取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只有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问题,已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偏离太多,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的。因此,我们认为只有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寻求一些学生感兴趣、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学习的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同时要创设接近学生真实学习起点的情境,便于走进数学学习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李晓梅 《教学情境如何从人为走向自然》,2004年第一期
[2]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