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BB_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新的数学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这表示既要让学生树立在实践中知晓数学概念的意识,也要求教师主动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实践教学将数学教学依托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将解决某一实际数学问题作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为核心。传统的数学教学重“教”,而实践教学这一新型课程形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教学;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76-02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教学是关于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各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1   数学实践教学的意义
  1.1  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创设各类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具备更广阔和灵活的思维,如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学习这些方法如果只靠教师“教”学生“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运用方法能力的提升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因此,教师需要主动创设各类情境,使课堂充满研讨探索的气氛,让学生科学应用策略,进而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综合能力[1]。
  1.2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在情感及态度上的自我认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前因后果,增强自信心,将数学的学习目标转换为学习内驱力,在独立获得学习成果后,激发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主动创设各类情境活动,供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而且在活动中,既要关注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探索。
  1.3  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有更强的参与感,并在头脑与肢体的协调中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数学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够发展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转化和吸收知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学习效率。
  1.4  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及团队品质
  实践活动可采用个人任务以及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但不论是哪种方式,都免不了共同探讨以及成果分享。在共同探讨过程中,教师应巧设交流情境,鼓励学生明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轻松的交际环境中进行数学对话。在成果分享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中的问题,鼓励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与他人合作,互相学习,在和他人的交流讨论中产生新的思考[2]。
  2   在数学实践教学中创设情境
  2.1  把数学实践教学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
  实践教学应该是“大课堂”性质的教学,应被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教师可以在课堂巩固环节设置开放性情境,如班级要组织春游活动,距离目的地16公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是8:30,请同学们自行选择交通方式、出发时间等,设计一个完整的春游计划。
  这样的实践教学,会让学生有高度的代入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讨论,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当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數学知识对他们来说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与公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2.2  创设情境是数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
  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氛围中,调动真情实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才能促进学生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内驱力,进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   开展数学实践教学的方法
  3.1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生动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思维。如“走哪条路线最省时”“如何搭配购买书本更划算”等问题,既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又具有开放性和思考性,能让学生更有代入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同时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模拟型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处于教师精心创设的模拟情境中学习,产生深刻的感悟体验,积极获取新知,强化学习的实践性、趣味性。
  问题一般是人们在整理不同类别的信息的实践中遇到的。在课堂上引进“处理”生活问题的环节,有助于引导学生接触实际情境中的活动,通过学习的数学知识及积累的生活经验正确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如基于比例尺知识,按房间平面图规划出具体的使用方案;通过统计图表,科学分析NBA篮球比赛技术统计;引导学生规划旅游中的理想化租车买票方案、物品外包设计方案、地砖铺设方案等。学完几何图形后,引导学生基于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精心设置美丽图案来合理装饰教室、房间。这样,学生在边画边想中除了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增强对数学美感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模拟性实践活动是相对灵活的,几个很短的片段,便能贯穿课堂始末,除了能在某些环节安排外,也可单独设计成一堂实践课。
  3.2  利用多角度场景、多元化方式组织开展教学
  数学能力的培养不应仅限于课堂内,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思考数学问题,即数学场景的多角度、数学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大背景下,知识创新是少年强及国强的重要条件。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正将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既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如学习“钟表”“分秒换算”及“角度”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各类时钟的时间以及分针和时针夹角变化的关系,探索更多数学问题。   3.3  基于校园实践课程活动打造活学活用的舞台
  如果用教室内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获得预期效果,便应扩大教学空间,将学生的活动空间统一延伸至整个校园。校园实践教学活动形式丰富,主要涉及体验型、测量型、调查型等,具体的表现如下:
  (1)对在课堂上无法清楚描述的数学概念,可通过校园实践课程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如对公倾、千米等大单位的认识。如要引导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可先安排学生在校园内行走,亲身体验两步1米左右,然后引导学生以步测法感受一下100米的长度,大致估计沿操场一圈的长度,算出走1千米大致要沿操场行走多少圈,体会1千米的长度,最后让学生实地测量验证。同时,还可安排学生以目测法大致估量从学校至何处大约1千米,抑或通过学生经常走的路线,让学生体会1千米的具体长度等。
  (2)引导学生形成方向感,让学生按空间表象去校园内自己体会效果更佳。如“方向和位置”教学中,可安排学生绘制由家至校园的路线,也可安排学生郊游,让学生根据回忆画出郊游路线,辅助学生体会方向与位置。
  3.4  基于校外课程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反过来又能被应用到实践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走进社区,了解生产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体会社会情境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努力学好数学。
  校外实践往往涉及广泛的活动形式,如调查型、制作型、课题型、测量型等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自主制作正方体或长方体就是制作型的实践活动。如在开始讲解“利率”前,可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实践活动:观察银行的利率表,到银行存入自己的零花钱,向银行工作者或家长请教利息清单及存款单上的内容,大致了解基本的利率知识等,这便属于调查型活动。针对“计量单位”课程,可开展测量型活动;在学完面积单位后,可安排学生自主测量客厅、卧室的面积,估计社区、广场等的面积;在学完体积单位后,可安排学生大致估量教室、火车站主楼、医院门诊楼等的体积。
  在校外实践中,课题型活动也是十分理想的活动形式。如在“可怕的白色污染”活动中,可安排学生深入社区调查居民每日丢弃塑料袋个数,让学生在收集、整合、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各种统计量的意义,并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知识,感受乱丢塑料袋带给大自然的污染,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该实践活动明显超出了课堂范围,既能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同伴合作,并与他人展开交流。这样学生便能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技能、交往、情感、创新等能力的协调发展。
  充分整合课堂、学校、社区等方面的资源,联系教学内容创设具有挑战性的综合问题,并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举办联合课堂、校内外实践活动,方可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经验,自主学习、交流合作,联系数学与生活,构建模型,正确解决实践问题。
  总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主动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角度教学场景、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架构,培养学生完善的情感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殷晓智.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9).
  [2]張进泽.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活动观[J].甘肃农业,2006(11).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知识形象化与简单化,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加直观,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方式,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效完成知识建构。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教师要优化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操作实践情境等,突破教學的重点难点,激发学
期刊
【摘 要】结构化教学是以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及皮亚杰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并站在整体、系统和结构的高度来设计与组织系统化、整体化的教学,对引导学生自主架构数学知识、提升其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有积极效用。本文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结构化教学为出发点,探讨在数学课堂上有计划、有意识地实施结构化教学的可行策略,以结构化的视角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提升其数学能力。  【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改进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还应在互动交谈中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交流技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将数学问题化无形为有形、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攻克难点、突破重点,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对学生数学知识模型的建立、数学思维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78-0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融合数学知识的“教”与数学活动的“育”,引導学生自主参与,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用好用活教材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五育并举视角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五育并举;综合与实践;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期刊
【摘 要】数形结合是众多数学解题方法中的一种,可以使数学问题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本文就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66-04  在初中教学中,数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
期刊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联系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学生兴趣不浓、探究意识缺乏、与实际生活联系不足等问题,不仅降低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还严重制约了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了解现代化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及目标,并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使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本
期刊
【摘 要】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目前被广泛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关的研究成果丰富,取得的教学成果也有目共睹。但是大部分研究成果都集中在核心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面,较少涉及核心问题对教学进程的推进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如何以渐次递进的核心问题推进教学进程,加深学生对核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问题;教学进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 要】错误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直观表现之一。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开展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错误中进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208-02  随着时代的
期刊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兴趣,创造机会,教授方法,引导要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信、积极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自我评价能力;激发兴趣;制造机会;教授方法;引导要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216-02  评价,在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