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与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师如果能够很好地设计好提问,不仅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路,让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课堂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是,在我们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却越来越少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提问这一环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提问不当或随意性较强,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不语、课堂沉闷。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一言堂”的课堂模式呢?教师必须巧设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思考、敢于回答,课堂自然不会死气沉沉了。我认为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必须结合教材特点和针对学生实际,不能拔高。如在教《自然之道》一文时,我从题眼“道”字入手,“道”是什么?在学生弄明白了“道”即“事物的规律”,“自然之道”即“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之后,我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读文后知道课文讲的是作者他们不懂得绿龟的生存之道,从而好心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围绕“愚不可及”这个中心词,在讲读课文时我精心设计几个问题:(1)在幼龟把头探出巢穴时,我们哪些行为是愚不可及的?(2)我们的愚不可及,导致了一个什么悲剧的发生?(3)当我们明白自己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时,大家是怎们做的?(4)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步步思维,吸引了他们积极阅读、踊跃参与,课文中心便迎刃而解了。
二、问题必须要精彩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些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也不是很生动,学生学起来不是很感兴趣。为此,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内容有意设置一些吊胃口的问题,这样就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如在教《一个这样的老师》一文时,我先是问学生平时你们的科学课是怎样上的?如果老师把他讲课内容补充的知识点在测验时判为错的,给你个不及格,你会是什么心态?你是不是从来没有怀疑过老师传授的知识完全正确?接着引出课题,看看怀特森老师与我们的老师授课方式有什么不同,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学到最后,我又向学生发问:这样的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问题要有铺垫,化解学生对教材难度的理解能力。一篇课文的学习,除了掌握课文内容之外,还要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可是有些课文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学完课文就可以分析出来的,而是要结合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来了解,尤其是一些古诗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在学习《夏日绝句》一诗时,在提“李清照为什么要追思项羽”这个问题前,我就先介绍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写此诗时,她是和弃城逃跑、被朝廷革职的丈夫行走在逃亡的路上,而南宋的统治者们过的依旧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纸醉金迷的日子。所以,行至乌江,站在楚霸王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百感交集,思绪万千,面对浩浩江水,吟下了此诗。她是在思项羽,就是在无情地批判南宋统治者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这样,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就水到渠成了。
四、问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学习一篇课文,如果老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很好地设计一些讨论题,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放飞他们的灵魂。在教《老人与海》一文时,课文讲读完之后,我问:你认为老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他是失败者,因为搏斗了三天三夜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他什么也没得到;有的说他是胜利者,因为在与大马林鱼、鲨鱼的搏斗中,老人表现了一种与命运作全力抗争的精神,他不向困难、暴力、死亡妥协,是真正的男子汉!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把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也讨论出来了,作为娇生惯养的这一代孩子,是不是給他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思想教育课呢?
五、问题还可以是课文的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我们都知道,学生要学好语文,单靠几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课外阅读,课外探究。如在教完《赤壁之战》一文后,我布置一个这样的问题给学生探究:这一仗如果是曹操打赢了,中国将会是个什么格局?教完《开国大典》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开国大典不放在上午举行?在教完《太阳与士兵》一文后,我要他们去思考:你们还想知道哪些边防哨所,战士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守边防的?这些问题,学生必须要阅读课外书籍,必须要查阅课外资料才能解决。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技能、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仔细斟酌,精巧设计,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简介:姓名:徐满妹(1973年11月15日),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学历:大专,职称: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一、问题必须结合教材特点和针对学生实际,不能拔高。如在教《自然之道》一文时,我从题眼“道”字入手,“道”是什么?在学生弄明白了“道”即“事物的规律”,“自然之道”即“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之后,我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读文后知道课文讲的是作者他们不懂得绿龟的生存之道,从而好心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围绕“愚不可及”这个中心词,在讲读课文时我精心设计几个问题:(1)在幼龟把头探出巢穴时,我们哪些行为是愚不可及的?(2)我们的愚不可及,导致了一个什么悲剧的发生?(3)当我们明白自己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时,大家是怎们做的?(4)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步步思维,吸引了他们积极阅读、踊跃参与,课文中心便迎刃而解了。
二、问题必须要精彩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些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也不是很生动,学生学起来不是很感兴趣。为此,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内容有意设置一些吊胃口的问题,这样就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如在教《一个这样的老师》一文时,我先是问学生平时你们的科学课是怎样上的?如果老师把他讲课内容补充的知识点在测验时判为错的,给你个不及格,你会是什么心态?你是不是从来没有怀疑过老师传授的知识完全正确?接着引出课题,看看怀特森老师与我们的老师授课方式有什么不同,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学到最后,我又向学生发问:这样的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问题要有铺垫,化解学生对教材难度的理解能力。一篇课文的学习,除了掌握课文内容之外,还要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可是有些课文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学完课文就可以分析出来的,而是要结合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来了解,尤其是一些古诗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在学习《夏日绝句》一诗时,在提“李清照为什么要追思项羽”这个问题前,我就先介绍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写此诗时,她是和弃城逃跑、被朝廷革职的丈夫行走在逃亡的路上,而南宋的统治者们过的依旧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纸醉金迷的日子。所以,行至乌江,站在楚霸王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百感交集,思绪万千,面对浩浩江水,吟下了此诗。她是在思项羽,就是在无情地批判南宋统治者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这样,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就水到渠成了。
四、问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学习一篇课文,如果老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很好地设计一些讨论题,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放飞他们的灵魂。在教《老人与海》一文时,课文讲读完之后,我问:你认为老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他是失败者,因为搏斗了三天三夜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他什么也没得到;有的说他是胜利者,因为在与大马林鱼、鲨鱼的搏斗中,老人表现了一种与命运作全力抗争的精神,他不向困难、暴力、死亡妥协,是真正的男子汉!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把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也讨论出来了,作为娇生惯养的这一代孩子,是不是給他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思想教育课呢?
五、问题还可以是课文的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我们都知道,学生要学好语文,单靠几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课外阅读,课外探究。如在教完《赤壁之战》一文后,我布置一个这样的问题给学生探究:这一仗如果是曹操打赢了,中国将会是个什么格局?教完《开国大典》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开国大典不放在上午举行?在教完《太阳与士兵》一文后,我要他们去思考:你们还想知道哪些边防哨所,战士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守边防的?这些问题,学生必须要阅读课外书籍,必须要查阅课外资料才能解决。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技能、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仔细斟酌,精巧设计,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简介:姓名:徐满妹(1973年11月15日),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学历:大专,职称: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